摘要:构建美育课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小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课堂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以课堂为中心,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知识潜能,不断渗透美育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美育课堂 审美能力 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9-071-02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很重要。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陶冶美的情趣。”因此,在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中,构建美育课堂,把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美的陶冶,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构建小学语文美育课堂,培养小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审美感受能力是人们进行一切审美、创美活动的出发点,是整个审美能力中最初始、最基本的能力,是审美想象能力、鉴赏能力、理解能力得以萌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所以,要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首先要让孩子对美有感受能力。在语文学科中,美是丰富多彩的、无穷无尽的。语文教师要善于从课文中挖掘美的因素,用以陶冶孩子的心灵,唤起他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要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的美,必须使其对课文产生一种强烈的持续不断的求知欲,对课文内容留下深刻印象。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创设美的情趣,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及时引到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所创设的情境中。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可创设这样的语言情境导入新课:“1976年1月8日,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黑色的日子。在这一天,一颗心脏停止了跳动,一个为国为民操劳了一辈子的伟大身躯倒下了。群山群立,为之默哀;大海怒吼,为之悲痛;日月无光,为之洒泪。华夏神州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世界五洲四海,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他,就是我们无比敬爱的周总理。周总理虽然永远离开我们了,但他永远在亿万人民的心中。今天,我们学的这篇《十里长街送总理》再现了当年人们在十里长街上送别的感人情景。”并伴随“哀乐”,给学生先营造特定的悲伤气氛,让学生在这个氛围中学习这篇课文,了解并认识这位伟大的人物。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陶冶学生的心灵,有重要作用。
二、构建小学语文美育课堂,培养小学生发现美的能力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地方描写了人们极普通的生活场景,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发现平凡中的美。以课文《小站》为例,教师先引导学生用简要的文字勾画《小站》的整体画面,月台正面――红榜,小黑板;出站口――卫生宣传画;月台中间――喷水池,假山,小树,小宝塔;月台两头――杏树,蜜蜂。在学生勾画出一幅月台的图画、正要进行审美评价的时候,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启发,这小站的地理位置如何?学生会发现小站地处“北方山区”,四周“只看到光秃秃的石头山,没有什么秀丽的景色”。小站的形象与周围的自然环境一联系,学生就会发现小站的美,并明白这种美来自本站工作人员的“精心布置”,来自他们热情为旅客服务的心灵。课文中“这喷泉、这杏花,给旅客带来了温暖的春意”,就是对这美的心灵的赞颂。至此,学生会欣然领悟,课文以小见大,揭示了生活中的美。学生在感受课文蕴含美的因素的同时,也懂得了“美是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语),从而更主动地观察生活。
三、构建小学语文美育课堂,培养小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所谓鉴赏能力,是指对美的事物的鉴别、鉴赏能力。在教学活动中,鉴别和欣赏二者密不可分,有鉴别才有欣赏,鉴别是为了更好地欣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由于客观条件的不同和主观上的原因,人们的鉴赏水平往往是不一样的。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观必须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审美鉴赏实践,提高鉴别和欣赏美的能力。如《第一场雪》一课写放晴雪景一段,作者推门一看,不由发出一声感叹“嗬”,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课文先总写了柳树、松树和柏树上的积雪,写了孩子们欢乐的叫喊声震落树枝上的雪,然后引导学生想象万里江山一片白皑皑的雪景,欣赏那洁净无瑕的环境美。再让学生通过读读、想想、说说,明白因为雪下得大,雪花不规则地重叠,细看就给人一种毛茸茸的感觉,亮晶晶是因为阳光放射出光芒。教师可指出:雪球儿既是“蓬松松”,应该轻,为什么说是“沉甸甸呢”?有的学生立即就想到因为松树是四季常绿的,它们的叶子一簇一簇,雪花落在一簇一簇叶子上,就变成蓬松松的雪球儿,又因为雪下得大,积在叶子上的雪多了,又变成沉甸甸的了。作者通过“毛茸茸”与“亮晶晶”、“蓬松松”与“沉甸甸”这两对初看不协调的反义词,细读却是观察入微的自然写照的对比,描绘了雪后世界的形态美,再加上随风飘扬的雪末儿映着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及孩子们欢乐的叫喊声,这一切组成了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有声有色的美丽雪景。我通过引导学生熟读、精思,启发想象,进行联想对比,让学生陶醉于课文描写的雪景之中,把语言训练、思维训练和美的熏陶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了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四、构建小学语文美育课堂,培养小学生理解美的能力
所谓审美理解能力,指的是对审美对象的一种理性的思考、认识、判断和评价能力。它既不能归结为直观的感性认识,又不能归结为简单的理性认识,而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和谐统一。语文课文有很多是描写正面人物的,有的是英雄伟人,也有的是普通人物,这些人物告诉我们什么是心灵品质美、什么是行为举止美,这就是写人文章所含的“道”。“道”不能说教灌输,不能拼凑文字或戴帽贴标签。为了让学生受到深刻教育,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有目的的评议,看清人物的内心世界,从了解到理解,从起敬到模仿,懂得人生道理。如《一个苹果》一课,塑造了8位可爱的志愿军战士的群像,他们在极其干渴的情况下推让一个苹果。如果教师将8位战士的感人之处一一讲述,则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如果教师概括出他们让苹果具有阶级友爱精神,则学生也许会无动于衷;教师若采用“先扶后教”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评议自己体会,就能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在展开评议时,教师要求学生始终抓住1个与8个、想吃与不愿吃、命令吃又吃不了这些矛盾,展开想象,评评战士们渴不渴,该不该吃,议议战士们是怎样想的,这样“我想着别人,别人也想着我”的阶级情谊就能为学生所体验。至此水到渠成,“道”已体会无遗。教师又推波助澜引导学生再议,吃不完一个苹果时,连长为什么哭了,那泪水为何是幸福骄傲的?由于悟了“道”,学生议到点子上:“连长为自己生活在一个人与人之间充满着爱的温暖集体中而感到无限幸福,为自己有这么多相互关心的好战士而感到无比自豪。”这样的评议,“道”悟得深刻,学生也受到形象美教育,培育了审美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编的都是古今中外优秀名篇,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这些教材不仅体现了美、讴歌了美,而且自身是美的结晶。教师要发挥教材的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关键在于引学生的情感共鸣。没有美的情感,教学必然是干巴巴的知识灌输;没有美的教育,教学必然是冷冰冰的抽象说教。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审美教育,构建美育课堂,加强对学生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盛新凤.让课堂诗情飞扬,美丽流淌[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3]司空图.艺术概论[M].漓江出版社,2011.
论文作者:邓秀安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9月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1
标签:能力论文; 美育论文; 学生论文; 课文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9月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