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有效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语教师论文,话语论文,课堂论文,有效性论文,初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及其意义
教师课堂活语(Teacher Talk)指的是教师在组织和实施课堂教学时使用的话语(程晓堂,2009),它包括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讲解与呈现,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对学生发出的指令与评价等言语行为。
教师话语不仅是体现教学方法和执行教学计划的载体,也是学生语言输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周星、周韵,2002)。讨论教师课堂话语能够帮助教师反思、调节和规范自己的语言,增强职业语言意识,为有效教学服务。
二、初中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类
笔者根据在上课和听课过程中收集到的语料,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参照汤燕瑜和刘绍忠等(2003)的研究成果,把教师话语按功能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一)寒暄语
寒暄是师生之间为了创造气氛或保持接触的会话互动。寒暄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纽带,刘平(2009)把寒暄语分为规约性寒暄和情景性寒暄两大类。
规约性寒暄使用固定的套语,即一些礼节性的惯用语。规约性寒暄有很深的社会文化烙印,不同文化中寒暄的套语有很大的不同。
情景性寒暄是交际者为达到寒暄的目的而采用的临时的言语形式,体现了“即时即景”性。如一次笔者走进教室,看到某同学穿了件新衣服,然后展开的情景性寒暄对话如下:
T:Tina.you are wearing a new dress today.It's so beautiful.
S:Thank you,Mr.L.My parents gave it to me as a birthday present.
T:Is it your birthday today?
S:Yes.it is.
T:Wow! Happy birthday.
(To the whole class)Shall we sing“Happy Birthday”for her.?
(二)指令语
指令语是教师组织和维系课堂教学的语言,目的是指导学生的语言技能练习和交际活动的展开。教师的指令语从效果看可以分为引发学生行为的指令,如“All rise,please!”“Open your books.”“Raise your voice.”“Take out a piece of paper.”等。控制课堂纪律的指令,如“Be quiet.”“Don't make such noise.”“Listen carefully.”“Look at the blackboard.”等。实施教学活动的指令,如“Read after me.”“Retell the story.”“Let's enjoy a song.”“Say a complete sentence.”等。
指令语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直接指令语和间接指令语。直接指令语使用祈使句,如“Let's have a dictation.…Speak louder,please.”“Mary,please.”等。间接指令语比较委婉,如“Would you like to say it again?”“I'd like you to present the role play in the front.”“You are not supposed to speak Chinese in class.”“Well,so much for today.”等。
(三)提问语
提问是教师以提出问题的形式,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提问具有组织功能和调查功能。课堂问题从提问形式上可分为连接型问题,即以Yes/No作答的问题;选择型问题,即从给出选项中挑选答案的问题;未知型问题,即以How或Wh-为开头的问题。
问题从回答内容上可分为展示型问题和参阅型问题。展示型问题是一种封闭的、限定答案的提问,目的是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参阅型问题是一种开放的、允许有不同答案的提问,目的是要获得信息。
(四)陈述语
陈述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呈现语言现象,解释语言概念及其使用规则,示范语言使用并使学生理解的话语方式。常见的陈述语可分为以下几类:
知识导入语言,如:Today,we're going to read a passage“How do we deal with our problems?”使用这样的语言,明确这一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和任务,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进入学习状态。
传递信息语言,如:I'll divide you into two groups to discuss about your problems.这类语言传递一种指挥性的信息,与指令语一起,使学生明确完成任务的方式,为活动做好准备。
知识讲授语言,如:“unless”means“if...not”,so we can say this sentence like this“If we don't deal with our problems,we can easily become unhappy.”教师通过解释、讲授关键词等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
(五)反馈语
反馈是指教师对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和完成学习任务等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果发回的信息。反馈可分为评价性反馈和话语性反馈。评价性反馈指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重视的是语言形式。话语性反馈重视的是内容,目的是引导学生参与更多的对话。
刘旭东(2009)把教师反馈分为内容反馈、形式反馈和主题反馈。内容反馈是指教师针对学生回答内容的正误所作出的反馈,如:
T:Who is he?
S:It's Stephen Hawking.
T:Yeah,Stephen Hawking.
形式反馈是指教师针对学生回答语言形式准确与否进行讨论和协商,类似口语纠错,如:
T:What problems does he have?
S:He can't walk and speak.
T:And speak?
S:Oh,or speak.
主题反馈是指教师围绕学生回答所涉及的话题或观点作进一步评论或追问,进而促成师生对话,如:
T:Stephen Hawking can't even walk or speak,which is terrible.So we can say he has many physical problems.But how does he deal with these problems?
Ss:By sitting in a wheelchair./By using special computers...
三、提高中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有效性
有效教学的内涵包括效率和效益两个层面。教师应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合理组织和规范自己的语言,明确地表达话语含义,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展示自己的语言能力和学习成果,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提高教师话语的效率
1.教师应精心准备话语
教师话语应富于变化。如寒暄语除了“How are you?”之外,还有“How are you doing?”“How is it going?How've you been?How are things with you?What' s new/up/happening?How are you getting along?”“How do you feel today?”“What's going on?”“What are you up to?”等;积极反馈语除了常说的“Good.”外,还有“Awesome.”“Terrific.” “Fabulous.”“Good try.”“Good job.”“Well done.” 等;问学生听明白了没有,除了“Can you understand?”“Are you clear?”还可以说“Got it?”“Are you with me?”等;结束一节课时除了说“Class is over.” 还可以说“That’s the end of the lesson.”“We'll stop here for today.”“That’s all for today.”“Let's call it a day.”等。
教师话语应准确、地道。如上课点名:“I'll call the roll.”;打断学生的话时:“Excuse me.”;学生打喷嚏时:“Bless you!”;学生表现好,让同学们给他鼓掌时:“Let’s give him/her a big hand.”;提醒学生回答问题前举手时:“Hands up before you answer.”;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时:“Attention,please.”“Look carefully.”“Watch closely.”;学生说得有道理时:“That makes sense.”;学生的回答差一点点时:“You are almost there.”;鼓励学生时:“Go ahead.Here we go.”其他的如,排好队:“Line up.”;慢慢来:“Take your time.”做笔记:“Take notes.”;请都看着我:“All eyes on me,please.”;我给你一些提示:“I'll give you some clue/hint.”;让学生说完整的句子:“Say the whole sentence,please.”;让学生小组活动:“Get into pairs.”;问学生做完了没有:“Are you done?”“Are you through?”“Have you finished.?”等。
2.教师应增加学生的话语量
教师提问时间长短会影响学习者回答问题的质量和学习者对问题的态度。然而一些外语课堂仍存在“教师话语霸权现象”,有些教师讲授语言过多,有些教师在学生沉默但思维活跃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提问别的学生或干脆自己作答。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后应给学习者留出足够的准备时间,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等待时间也应有所不同。
学习者要成功习得语言,仅仅依靠语言输入是不够的,还要进行大量的语言输出练习,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说英语的条件和机会。如对于寒暄,我们的课堂通常是教师问、学生答的简单互动,而真实的情景应该是互相寒暄,我们可以做如下改进:
T:How is it going,Mike?
S:Just so-so.
T:Mike,can you say hi to your friend,too?
Mike:Jack,how is it going?
Jack:Great.
Mike:Mr.Li,how is it going?
T:Never felt better.
教师做示范后,让学生互相寒暄,操练新的寒暄语“How is it going?”并鼓励学生主动与教师寒暄,以此来呈现新的表达法“Never felt better.”。通过学生互相寒暄,增加了学生的话语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这同时也是增加学生话语量的有效途径。如笔者经常在新课时做一些Guessing Game练习,教师在做完示范后,让学生做问答练习,这样远比教师直接讲授和机械操练效果要好;在复习时,笔者通常采用Quick Response的形式,给学生一句话或情景,要求学生用学过的单词和表达法提问,效果也很好。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同伴评价和同伴纠正,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表达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欣赏别人,并从语音语调、内容、形式、准备等各方面进行评价或给予反馈。如现在很多教师都有课前演讲这个活动,教师可以先给一个模板或进行示范,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同伴评价或同伴纠正,增加学生的话语量。例如:
T:How is his report? Do you guys have some comments?
S1:I think it's good.His pronunciation is beautiful.
S2:I like his report.But I find a mistake...
(二)提高教师话语的效益
1.寒暄用语应常用常新,注意话语目的性
根据Austin(1962)的言语行为理论,人们说话本身是在实施某种行为,其包括或者要完成三个子言语行为。比如,当教师说出“Good morning.”时,他首先完成了言内行为,即以言指事行为;其话语的交际意图是问候学生,这是其言外行为,或叫做以言行事行为;此外,它还有一个言后的行为,或叫做以言成事行为,是为了建立课堂秩序,引入正式教学,使学习者进入学习状态。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对寒暄行为所具有的以上功能缺乏认识,有些教师一脸严肃地问候,例行公事般地寒暄,还有一些教师寒暄的形式千篇一律,经常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无法通过寒暄建立师生之间的互动纽带(汤燕瑜、刘绍忠,2003)。情景性寒暄顺应语境,自然而生动,避免了规约性寒暄给人老套的印象。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观察,利用天气、特殊日期、学生活动或一些课堂偶发事件来生成寒暄话题,启动教学。
2.问题设计要多种多样,注意提问技巧性
教师应精心准备和设计问题,问题应有目的性、层次性和启发性。问题设计应充分利用信息差(Information Gap)的原理,激发学生的兴趣,如笔者在教授《英语》(新目标)九年级第一单元阅读材料时,设计的读前预测活动如下:
T:Look at the picture.Do you know who he is?
Ss:He is Stephen Hawking.
T:Look,he' s speaking.He says,“It's not a problem—it's a ________.Enjoy ________ it.”Some words are missing.Can you guess what he says?
阅读材料中有一幅图片,是霍金在接受访问,配了他说的一句话。笔者挖去两个单词让学生填空,学生积极性很高。
教师应尽可能地少问展示型的问题,多问一些参阅型问题。展示式问题目的是检查知识,有固定答案。学生会习惯地从课文和教师的暗示中找现成答案,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及思维能力。参阅性问题能引出真实的交际,其不可预见性使师生之间存在信息差,双方都期待着新信息,能让学生保持足够的新鲜感、适度的紧张感和强烈的参与感,提高教学效率。
3.讲授和指令要形象生动,注意可理解性
Krashen(1982)提出的“可理解性输入”的观点认为,学习者听到或读到的语言材料的难度应稍微高于学习者已有的语言知识水平。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水平来准备话语,同时应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通过调整音调、话语速度、有意识的停顿或采用体态语等方式来降低话语难度,为学生搭设支架,保持课堂活动顺利开展。教师的话语应尽量简洁、明了,如教师让学生齐读,会说“Now everybody,please read together.”但此指令语较长,教师可以在说这句活的时候,同时用双手画一个圆圈,通过几次练习与学生形成默契,以后学生听到教师说everybody,看到教师的手势,就会立刻明白其意图。
教师应注意讲授语言的真实性,防止讲授的语言形式与语用功能相脱离的现象出现。如教师在讲被动语态时,可以不失时机地用被动句发号施令,例如:“Five minutes will be given to you.”然而要注意,这样的被动句在真实的语境中几乎不会出现,教师应避免弄巧成拙。
4.反馈用语要以鼓励为主,注意纠错的艺术性
教师给予学生不同形式的反馈用语对学生造成的心理影响是不同的:积极反馈能为学生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在评价性反馈基础上的话语性反馈更有助于学习者反思和改进自己的行为。
适当的形式反馈和内容反馈对学生话语输出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侧重于主题反馈的反馈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推动学生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在课堂中受到教师的推动而产生大量的“推动性输出”。
追问、反问、确认核实、澄清请求是优秀教师常用的反馈手段,教师纠错应尽量使用隐性方式,采用重铸形式、协商等手段。
四、结束语
英语教师课堂话语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语言学习的效果和语言产出的质量。教师应努力使自己的话语具有典型的示范性和明确的目的性,注重语言语用功能的使用,提高教师课堂话语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