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车洛阳机车有限公司 河南洛阳 471002
摘要:混凝土结构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结构形式,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常常因为各种原因而导致工程出现裂缝现象,同时对其进行控制的难度也在不断的上升,这也就说明在施工过程中采用有效的办法对混凝土裂缝进行控制和防止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混凝土;裂缝;控制;预防
前言:混凝土是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重要材料,一旦混凝土出现裂缝,必定会对整个工程的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还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本文将重点讲述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控制与防止方法。
一、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预防办法
1、收缩裂缝的预防措施
因混凝土湿度产生变化,表面失水过快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其主要的预防办法有:
(1)在进行混凝土配置的过程中,应选取干缩性小的水泥作为混凝土的骨料。例如:早期强度高的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同时还需注意水灰比的控制,防止水灰比出现过大的情况。例如:添加高效减水剂、或是减少用水量以及水泥用量等。以此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抗拉能力。
(2)在进行混凝土浇筑工作之前,可对混凝土基层和模板进行浇水,以避免混凝土产生塑性收缩。
(3)当混凝土浇筑工作结束后,施工人员就应对其进行早期养护,养护的过程要根据天气情况来进行。例如:气温高、风速大、湿度低的时候应对混凝土进行覆盖和洒水,与此同时,将养护的时间尽可能的延长,以此有效的防止混凝土水分过快的蒸发。
2、温度裂缝的预防措施
根据多年经验,混凝土出现裂缝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温度的变化,因混凝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当混凝土内部温度和外部温度之间具有很大差异时,就会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针对这一现象,通常以预防为主,其主要的预防措施有:
(1)在混凝土配置的过程中,应选用合理的级配,运用水化热较低的水泥,尽量减少用水量以及水泥的用量,或者添加减水剂以及粉煤灰,以此来避免温度裂缝的产生。
(2)施工管理中,可以采用人工降温的方式,保证混凝土升降温速度不至于过快,有效的对混凝土进行保温保湿,实现控制温度变形的目的。
(3)对地下室、路基等混凝土结构,浇筑完毕后应及时进行相应的回填工作,以防止混凝土结构因长期暴露在外而产生裂缝。
(4)针对大体积混凝土路面施工,应做到及时锯缝,以此有效的控制因温度变化而造成混凝土出现裂缝的现象。
3、沉降裂缝的预防措施
混凝土出现沉降裂缝的时间在其进行拆模完成后的3天到7天以内,其出现的位置在混凝土表面的水平钢筋方向,且具有分布广的特点。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在进行混凝土浇筑工作时,混凝土中骨料颗粒出现下沉的情况,而水泥浆出现上浮的现象,与此同时,还受到钢筋以及大骨料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混凝土出现分离的现象,使得混凝土出现沉降不均匀,导致裂缝出现。针对这一类裂缝具体的预防措施有:
(1)在运用混凝土进行施工时应尽量的减少布点下料的地点。
(2)在对下层钢筋处混凝土进行振捣时,要保持与上部钢筋振捣时间、速度相同,且力度不能太大,以此来有效的防止上部钢筋出现粘带水泥浆的现象。
(3)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工作时,要先对模板和钢筋进行湿润,以此来有效的降低模板和钢筋的温度。另外,如果浇筑施工是在夏天进行的,应尽量避免浇筑施工当天温度过高的情况。
4、应力裂缝的预防措施
针对应力裂缝这一问题,其具体的控制措施有:
(1)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模板、混凝土的配料情况、钢筋的质量、振捣的情况进行定期的检查和控制,以此来保证工程施工的钢筋位置、支撑位置、安装支撑系统以及混凝土的质量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和规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对拆模时间进行准确的把握,有效的防止拆模过早和敲击过重的情况出现;在进行混凝土构件运输、堆放和吊装工作时,要保持支撑点和吊点的位置,同时还需注意的是要防止这一施工过程中出现震动与碰撞的现象,防止支模建立在松填土或是松软土上面。
(3)在施工现场的周围还应做好养护工作和排水工作,以此有效的防止因排水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导致建筑地基浸泡在水中,从而保证混凝土具有较好的抗拉性能。
(4)在对预应力构件进行放张或拉张的时候,必须要保证混凝土的强度符合国家相关规范标准。
5、施工裂缝的预防措施
为了防止模板因胀模而导致混凝土出现拉裂的现象,施工人员在进行翻转脱模时要注意其平稳性,防止剧烈振动和冲击等情况的出现;需要预留孔的时候要保证管芯必须平直;浇筑工作完成后,必须对钢管进行定时的、平稳的转动,以此来防止混凝土表面留下印痕;在进行施工构件堆放时,应根据支撑受力的实际情况进行垫木设置,以此控制施工裂缝的发生。
二、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
1、表面处理法
表面处理方法包含表面涂抹和表面贴补两种方法。当混凝土出现细且浅、深度没有到达钢筋表面、不会出现漏水现象、不再伸缩、不再活动的裂缝时,可以采用表面涂抹的方法对其进行修补和控制。表面贴补的方法适合大面积漏水需进行堵漏时。
2.结构补强法
结构补强法包括断面补强法、锚固补强法、预应力法等。混凝土结构受自然环境、使用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承载力不足、变形过大等缺陷,最终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等现象,裂缝没有及时的处理,使得混凝土的耐久性越来越低,造成其结构强度也就越来越弱,因此,施工人员可以采用结构补强法,对混凝土的结构进行加固维修,进而对裂缝进行有效的处理。
2.填充材料法
针对混凝土中出现较宽的裂缝,可以采用填充材料对其进行直接填充,这一补修方法操作简便,且成本费用低,是一种应用较广泛的混凝土裂缝处理方法。此方法适用于宽度小于0.3mm,深度较浅的裂缝。对于小规模裂缝的简易处理,可采取开V槽,然后对其进行填充处理的方法。
3.灌浆法
灌浆法是混凝土裂缝处理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其适用的范围很广,从细微裂缝到大裂缝都可以采用此方法对混凝土裂缝进行处理。此方法利用压送设备将补缝浆液直接注入混凝土裂缝当中,以达到闭塞的目的,也可以采用弹性补缝器将注缝浆注入到裂缝当中,是一种传统、节能、简便、效果理想的方法。
4.电化学防腐法
电化学防腐法是利用施加电场在介质中对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所处的环境状态进行改变,钝化钢筋,防止钢筋出现腐蚀现象。电化学防腐法包含:阴极防护法、氯盐提取法、碱性复原法等,这些方法具有受环境影响小、防腐时间长的特点,在混凝土裂缝处理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6、混凝土置换法
混凝土置换法是将损坏严重的混凝土进行剔除,然后将新的混凝土或是其他材料置换进去。常用的置换材料有:普通混凝土、水泥砂浆、改性聚合物混凝土等。
结合上述混凝土裂缝处理的方法,在进行相应的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对混凝土可能发生裂缝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对施工设计和施工管理进行优化,尽量避免施工中出现裂缝现象,或是减少裂缝的数量,降低深度、减小宽度等,进而保证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确保工程的质量。
结束语:
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出现裂缝是工程施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对混凝土裂缝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以及混凝土出现裂缝后及时处理和补修,是建筑工程企业应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要想将裂缝完全消除不太可能,但是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应采取科学有效的办法对其进行控制和预防,以减小混凝土裂缝的宽度、深度,防止其在建筑工程关键部位发生,进而确保工程的质量,使其顺利的完工。
参考文献:
[1]向欣;混凝土工程中常见裂缝的分析与修补方法[J];西部探矿工程;2009(03)
[2]董立莹;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控制的论述;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21)
[3]李瑞芳;梁斌万;混凝土施工中非结构性裂缝产生原因及防治[J];施工技术;2002(04)
论文作者:李金晓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2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30
标签:混凝土论文; 裂缝论文; 方法论文; 钢筋论文; 现象论文; 工程施工论文; 预防措施论文; 《基层建设》2015年2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