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核心竞争力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竞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方式,在竞争中有的企业持续地发展壮大,有的企业在竞争中消亡。对此,战略管理学家们对大量的企业进行跟踪研究,得出了核心竞争力论。该理论认为:凡是在竞争中持续发展壮大的企业,都具有核心竞争力,正是这种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才使得企业拥有比竞争者更加卓有成效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解决各种难题的能力。核心竞争力理论较好地解释了企业成败的基本规律。深化核心竞争力的评价问题,不仅有利于企业认清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构建合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更有利于外部投资人评价企业的发展能力,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
一、核心竞争力及其评价概述
C.K.Prahalad和Gary Hamel(1990)在其合著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组织内部积累的知识,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术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能力[1]。此后对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不断深化,基本达到共识为核心竞争力是群体或团队中根深蒂固的、互相弥补的一系列技术和知识的组合,借助该能力,能够按世界一流水平实施一到多项核心流程[2]。随着人们对核心竞争力认识的深入,核心竞争力的研究逐渐由理论转向应用的研究,推进了核心竞争力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同时带来了评价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问题。只有科学地评价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将企业的战略转化为具体的目标;才能促进企业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完善;才能引导企业的经营行为。但是核心竞争力的特征,为正确评价企业核心竞争力增添了一定难度。国内关于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主要使用的是非定量描述法和半定量法,或者将非定量与半定量相结合的方法[3]。
以往对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具有以下特点:(1)以定性指标为主、定量指标为辅,且在定量指标中较少运用财务指标;(2)尚未根据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形成分散的指标;(3)对评价指标多采用文字描述的方法进行识别。现行核心竞争力评价的上述特点,致使评价的主观性较大,无法准确地评价核心竞争力,很难说明核心竞争力的共性标准,需要另行采集评价数据。由于不能准确地评价企业核心竞争力,也就不能通过评价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由此看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建立全面反映核心竞争力内涵及外延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模型,采用定量的方法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二、核心竞争力评价的思路
(一)财务指标是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尽管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核心竞争力包括的内容众说不一,但企业是否拥有核心竞争力,体现为企业能否在竞争中生存并获得发展,盈利能力能否持续地增强,并最终体现在企业的财务指标上。也就是说,不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包含多少内容,如是否包含增值性、领先性、核心性、整合性、延展性,最终将体现为盈利能力,而盈利能力最好的衡量标准通常是财务指标。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其竞争一般是以盈利为目的。因此利用企业的财务指标构建评价体系,能够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做出合理的评价,而且运用财务指标评价核心竞争力时,其定量的数据可以直接取自报表,不需要单独采集数据。
(二)依据核心竞争力的内容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如何科学地评价核心竞争力,离不开对核心竞争力特性的理解。只有依据核心竞争力的特征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全面反映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外延。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概念的哈默在《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一书中提出的确定核心竞争力的五个标准,即显著增值性、核心性、领先性、整合性、延展性[4]。这五个标准被公认为能够全面反映核心竞争力内涵和外延,因此,本文采用作为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依据,本着科学性、系统性、目的性和可行性的原则,建立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三)主成分法与因子分析法相结合确定建立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模型
根据核心竞争力特征建立的指标体系,必然涉及多个变量,各个变量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且各变量对核心竞争力的贡献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应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并消除重叠因子,这样会增加评价的难度,而主成分法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主成分分析是用几个较少的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指标代替较多的原始指标的一种统计方法。在综合评价中,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既可以消除各指标不同量纲的影响,也可以消除由各指标之间相关性所带来的信息重叠,特别是它克服了综合评价中人为确定各指标权重系数的问题。因此,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对众多指标进行正交化处理,使其成为少数几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再根据综合指标评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主成分法虽然可以处理大量复杂的数据,但它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只有与因子分析法相结合,才能使建立的模型比较完善。这样可以利用主成分分析第一主成分的综合作用,便于综合评价模型的解释;借用因子分析方法通过正交旋转对变量进行分组,构造评价体系结构,并且每个变量指标都包含在内,保证了评价体系的完备性;在建立的综合评价模型中,每个指标及对应的权重都很明确,便于实际应用。当对变量进行分组以后,如某一组内变量指标较多,其第一主成分(综合主成分)的贡献率达不到要求时,可在该组内再进行分组,直到第一主成分具有代表性为止,构成了多层次分组主成分综合评价模型。
三、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一)显著增值性
显著增值性是指企业通过降低成本、感知顾客的需要、为顾客作出特殊贡献等等手段,使其能够获得超额收益,同时保证企业价值显著增加,包括会计上的价值和提供的使用价值显著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满足顾客和市场的需要,在其中显现出竞争的优势,同时实现其收益;如果能够有效地降低成本,可能实现超额收益。企业价值的显著增加具体体现就是收益的增加,但是仅从收益的绝对数指标考察,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增值规模,应考察其相对数指标。为此,设置净资产收益率综合反映企业自有资本获取净收益的能力;设置总资产报酬率全面反映全部投入资本的获利能力。由于企业的利润主要来源是营业利润,只有企业的营业活动获利能力强,才表明企业真正具有增值能力,所以选择营业利润率对收益率进行补充。企业获利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为取得收入付出代价的多少,因此,设置成本费用利润率评价企业为获得收益所付出的代价。企业是否具有显著增值性需要靠市场来评判,增值性高的企业同样也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而市盈率是将市场与收益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指标,因此,设置市盈率指标反映增值性在市场中的表现。综上所述,反映显著增值性的指标有: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营业利润率、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市盈率等定量指标。
(二)核心性
核心性是指企业为保证获得持续显著增值性所必须具备的技术、人力资源、设备、产品规模等等条件。核心性表现为不易被对手模仿的独占性,正是依赖这种独占性,才能使企业获得超额收益,而无形资产和商誉是企业获得超额收益的保证。因此,设置无形资产和商誉占资产总额的比重反映企业无形资产和商誉的投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企业拥有固定资产的规模,以及固定资产的先进性,是企业实现核心性的基础,无形资产和商誉的价值是通过固定资产等生产的核心产品实现的。固定资产的先进性难以量化,在此仅设置固定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重指标反映企业生产核心产品的基础保证。企业核心性表现为主营业务突出,主营业务利润占企业利润的绝大部分,主营业务利润具有持续增长的特点,因此设置营业利润比,即企业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为此,反映核心性的指标有:无形资产商誉占资产总额的比重、固定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重、经营利润比等指标。
(三)领先性
领先性是指企业在占有市场份额上、在盈利能力上、在技术上等等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国际上普遍采用市场价值指标考核领先性企业的业绩。只有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从而呈现出一定的市场价值,可以说市场价值的高低是企业领先性的具体体现。因此,应设置市场价值指标。单纯采用市场价值指标,不可避免地受到市场波动、价格等等因素的影响,为了消除这些因素的影响,设置托宾Q值反映市场价值与重置成本的比例。领先性的基础是现金流量的支持,尤其是自由现金流量,在同等条件下,企业自由现金的大小决定了企业价值的高低,设置企业自由现金流量指标反映企业可以灵活支配的现金流量。反映核心性的指标有:托宾Q值、企业自由现金流量比。
(四)整合性
整合性包括内部整合和外部整合,内部整合是将企业的技术、人力资源、市场有效地整合,再造供产销流程、管理流程,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用[5][6];外部整合是通过并购等形式将外部资源引入企业内部。如果企业能够有效地整合内部资源,就可使资产发挥最大的效用。衡量资产发挥最大效用的指标是资产的周转情况,为此,设置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周转指标反映资产的运营情况。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始终处于社会化生产的循环之中,企业的发展需要有外部资金的支持,需要与供求方进行交易。只有有效地整合外部资源,才能获得外部资金的支持,才能处理好供求关系。有关供求关系的整合体现在盈利能力之中,在此不再赘述。外部资金支持表现为企业的融资能力,而融资能力又是建立在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的基础上,有关盈利能力指标前已述及,在此仅设置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等指标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反映整合性的指标有: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
(五)延展性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表现为现时的竞争力,而且表现为未来的竞争力,持续的竞争力[7]。企业能否具有持续的竞争力能力,关键在于创新,即不断实现技术上的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才可能保持显著增值性、核心性、领先性。而未来持续竞争力的表现是企业的资产、资本、规模的不断扩大,营业利润、净利润的持续增长。为此,设置总资产增长率、销售利润增长率、资本保值增值率、净利润增长率等指标,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性。
根据上述分析,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如表1所示:
四、核心竞争力评价公式
在设置能够比较全面反映核心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后,采用主成分法和因子分析法建立评价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模型。
本文以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来评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用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股票市场交易数据库(CSMAR,China Stock Market Trading Database)收集整理出我国A股市场沪深两市2007~2008年制造业上市公司671家(2007年执行新的会计准则),剔除了特殊处理的上市公司和具有缺失值的部分数据后得1309个样本观测值,本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1.标准化原始数据
2.因子分析的适用性检验
利用统计软件中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进行检验。一般而言,KMO值>0.5,或者Bartlett球形检验能够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适合做因子分析。从表2可见,KMO值=0.692>0.5并且P=0,所以变量适宜做因子分析。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3.确定主因子
由于反映核心竞争力的指标确定为20个,且各项指标之间有一定的交叉。为了能够更好地反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主成分因子。依据主成分分析法的原理,定义如下数据矩阵:
计算相关系数,求解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假设特征值的系统默认值为1,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为主成分因子。利用SPSS13.0软件计算求解表(略),结果有8个成分特征值大于1,即4.455、1.836、1.702、1.389、1.252、1.105、1.042和1.024,按照特征值大于1提取前8个因子,其总方差的累计贡献率有69.027%,结果较满意。所以按正交旋转因子载荷矩阵提取8个主成分因子,确定的主成分因子情况如下表3:
4.计算因子得分
为了横向比较企业间的核心竞争力,有必要计算出各因子的具体分数,因子分数等于各因子对应下的系数乘以各个标准化后的向量。利用SPSS软件,通过SCORE过程,计算样本企业的主因子得分,并根据旋转后的因子对方差的累计贡献率计算各因子贡献率作为权重。其计算结果如下表:
依据上述公式,计算出2007~2008年制造业样本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得分,并对其进行分类,设定评价标准如下表5:
根据模型计算的得分对2007年和2008年我国A股市场制造业上市公司进行了统计和分类,从统计的结果可见,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总体核心竞争力水平不高,2007年核心竞争力综合得分低于0分的企业达到50%,而高于50分的企业仅占10%左右;2008年综合得分低于0分的企业高达70.93%,而高于50分的企业仅占5%左右。从2007年和2008年两年来看,核心竞争力水平呈现下降趋势,部分可能源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企业本身不注重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往往仅仅考虑短期利益,忽视长期利益,导致我国制造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整体水平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