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红旗岭农场学校 陈淑艳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古人也曾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奠基石,质疑对于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是一项积极有效的活动,它既可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又可以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还学生学习实践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基于以上原因我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也增加了质疑环节,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培养起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一、营造平等的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
提问是孩子的天性。然而,就目前课堂教学而言,学生主动提问的现象并不多见。究其原因,有的学生怕出丑,不好意思问;有的学生胆小,不敢大胆问;有的迷信书本,迷信老师,在学习中不善于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因此,创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大胆质疑,有助于他们质疑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一课,初读课文,有学生提出“黄河怎么会变化呢?黄河与环境有什么关系呢?显然,该生并没有理解课文,或许他根本也没有弄明白文章的大意。此时,一些读懂了课文以及阅读理解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肯定会笑话这个提问的孩子。我马上接过话来,说:“提的好,那黄河到底会不会变化。黄河与环境到底有没有关系,你再看一看课文,很快就会有答案了。”这样,学生们的注意力马上就集中到文本中,不仅很快地把握了课文的大意,更重要的是保护了提问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向所有的学生渗透着学习在于求知,求实的哲理,以及阅读要回归文本的学法指导。
二、留给学生“提问”的时间。
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的权力和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自行质疑设问自行设疑解难,使学生亲历这一学习过程,从而体验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乐趣。每教一课,我都在三个环节处留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初读课文时,让学生就课文的生字新词及不懂的句子提出质疑。细读课文时,让学生就文章各部分的联系及表述形式等方面提出质疑。熟读课文时,让学生就文章的人物或事物的特点和各方面的联系,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方面提出质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样学生每学一篇课文,他们的提问经历了由表面字词到文章的内容与形式,再到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么三个由浅入深的层次,他们有机会亮出自己心中的疑点,让他们自己带着问题去阅读,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课堂教学的传统习惯是“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在这种教师唱独角戏的课堂上,学生依赖性很强,不善于甚至不会自己提问,现在要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教师就应当做好示范,教给学生质疑的基本方法,为今后学生独立质疑做好铺垫,如,质疑应在文章的难点处求疑,矛盾处求疑,模糊处求疑,关键处求疑,无疑处求疑,易错处求疑。空白处求疑。首先可以围绕课题质疑。课题一般都是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的缩影,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目的关键词进行分析思考,就能提出好问题。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的“送”字是全文的中心词,引导学生在“送”字上下功夫,结果学生提出了:①谁送总理?②谁在什么地方送总理?③为什么送总理?④怎样送的? 这样在阅读课文时,就能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理解作者的思路,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其次可以围绕文章的中心句质疑。文章的中心句是全文的核心,全文都是围绕它展开的。如我在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文章的结尾有这样一段话: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这句话是文章的中心句,我引导学生围绕中心句质疑。学生提出: ①为什么说鲁迅先生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②哪些事实说明伯父是这样的人?提出问题以后学生就可以自主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了。再次还可以围绕文章的重点句段质疑。文章的重点句子与段落对表现中心,突出中心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一段中写到:“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我引导学生针对“焦急而耐心’这一对看似矛盾的词进行质疑:老奶奶为什么焦急?为什么又耐心地等待?从而使学生理解老人因为急切盼望灵车开来而焦急,因为等不到灵车决不离开而耐心地等待,进而深刻领会到首都人民群众无限热爱敬爱的周总理的思想感情。除了以上几种质疑方法外,我还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从不同角度设疑、从标点符号等处设疑,教给学生方法,通过实践,使学生探索到一定规律,形成一定的能力。
四、在质疑中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应结合课文和现实生活创设一种开放性的,,比较复杂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积极情感的驱动下自主地阅读、实现语文再创造。例如,在《卢沟桥的狮子》一文里“还有的小狮子大概太淘气了,被大狮子用爪子按在地上……”这一句话后面留下了一串省略号,它让学生明白还有好多狮子的形态课文没有写出来。教学时我抓住这一空白情节引导学生对狮子的形态进行想象,并引导学生试着用“……有的……有的……好像……”说句子。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把狮子的形态描绘得活灵活现。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创新精神。
实践证明,学生正是在大胆质疑,积极解疑的过程中,思维得到了发展,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质疑是创新的基础。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并靠“疑”来推动“思”。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十分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促进他们自主创新学习的目的。
论文作者:陈淑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10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9
标签:学生论文; 课文论文; 文章论文; 能力论文; 黄河论文; 这一论文; 引导学生论文; 《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10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