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刺治疗出血性脑卒中临床研究述评论文_安晶

双鸭山双矿医院集团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 155100

摘要:目的:观察通圣方联合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130例分为中医组和西医组各65例。中医组给予通圣方联合针刺治疗,西医组给予西医治疗。结果:总有效率中医组89.23%、西医组69.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第7天、第14天NIHSS评分均有改善,且中医组改善优于西医组(P<0.05)。两组治疗第7天、第14天MRS评分均有改善,且中医组改善优于西医组(P<0.05)。结论:通圣方联合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显著。

关键词:脑出血后遗症;针刺治疗;有效刺激量

引言

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临床上称之为脑出血,即出血性脑卒中,中老年男性是脑出血的高发人群,一般认为病死率与年龄成正比,但近年来由于生活压力和饮食规律使我国的发病人群呈年轻化趋势。由于出血性脑卒中的高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以及发病年龄的年轻化趋势,使其防治工作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我们以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病机为切入点,从针刺有效刺激量和特色针刺方法探讨中医针刺疗法与卒中偏瘫后遗症的临床诊疗思路。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共130例,均为我院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诊治患者,随机分为中医组和西医组各65例。中医组男35例,女30例;年龄45~84岁,平均(63.12±4.22)岁;病程5~47h,平均(35.23±5.23)h。西医组男34例,女31例;年龄46~83岁,平均(63.78±4.12)岁;病程6~48h,平均(36.12±5.20)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符合《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经CT或MRI检查确诊;②符合《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判标准》诊断标准;③第1次发病,病程小于等于48h;④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大于等于4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小于等于3分。排除标准:①短暂性脑出血;②其他原因所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③昏迷;④伴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且有严重器质性功能障碍。

1.2 治疗方法

西医组:给予抗凝、稳定斑块、降纤等治疗,结合早期西医康复治疗,如肢体、语言康复训练。中医组:①通圣方:白芍、赤芍、当归、桃仁、红花、甘草各9g,熟地黄、川芎各11g,人参14g,麝香0.25g(另包)。水煎取汁100m L,把麝香放入药液中,1日1剂,分早晚温服,连续服用15天。②针刺:取患侧对侧头部运动区(顶旁、侧顶部、顶颞后、顶颞前),用1.5寸针刺。体针取阳明经穴(人中、内关、三阴交等),全身其他的穴位(外关、足三里、解溪、昆仑、手三里、阳迟、后溪等),针刺,1日1次,治疗15天为一疗程。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取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若P<0.05则证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 治疗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3 讨论

脑卒中在祖国传统医学中称之为“中风”“大厥”“偏枯”,虽然中风发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但其病性主要是本虚标实,上实下虚,是正虚、邪实慢慢积聚而来,即张景岳“内伤积损”的中医理念。根据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的一般进程分为发病前期、急性期、缓解期以及后遗症期,发病前期是卒中发生的病理学基础,这个时期以病人正气不足、素体亏虚为内因加上某些外界因素的影响如饮食偏嗜、劳倦内伤、跌扑损伤等导致瘀血、痰饮、邪毒瘀结于脑,内因加外因,构成了发病基础。急性期以“血溢脑脉之外”为标志,中医上认为“离经之血为瘀血”,因此,这一阶段主要是由于瘀血内停、化毒伤脑导致的神明不清,肢体运动功能失调。

现阶段康复治疗、药物治疗等是临床主料脑卒中后偏瘫的主要方式,康复治疗时依据神经系统可塑性和功能重组理论,以功能恢复为导向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减少神经功能缺损。研究表明,康复治疗能起到一定促进肢体恢复的作用,但是康复时间长,单独应用效果不理想。同时单纯通过药物治疗不能达到有效提高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作用,脑卒中偏瘫在中医理论中属“中风”的范畴,中医针刺是我国的传统医学技术,针刺治疗可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并改善机体内结血瘀状态。中医针刺治疗中风具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根据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治疗的作用机制主要在于改善血流动力学、抑制炎性因子、促进血管新生、抑制细胞凋亡等,而从中医学的角度看,针刺治疗可以通过经络腧穴调控脏腑气机,并随着经脉上入于脑,调神、益髓、疏通经络以达到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中医针刺治疗在原有的中医诊疗思路的指导下结合现代理论研究和临床治疗中发展出许多特色针刺手法,操作简便,疗效显著。

针刺手法是指进针后至出针前,医生的所有操作过程,是针刺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将其分为基本手法、辅助手法。基本手法主要是提插、捻转等一些简单的补泻方法,辅助手法从刮法、弹法、循法衍生出一些更加复杂的手法,如烧山火、透天凉等。冯欣欣等通过大量文献研究以及数据分析统计出在出血性卒中的后遗症中使用频率最高的针刺手法分别是提插、捻转、震颤。李德宽等应用体针透穴治疗出血性卒中的后遗症痉挛性瘫痪,即上肢透刺健侧,下肢透刺患侧经穴,效果明显且治愈率高于传统针刺手法。近代针灸大师鲁之俊提出,不同的刺激量会产生不同的刺激电流,与针刺的效果联系密切,石学敏教授也提出“针灸手法量学理论”肯定了针灸效果与有效刺激量的关系。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针刺技术作为一种治疗方法逐渐被国外认可,被证明刺激腧穴能够帮助恢复创伤性脑损伤患者意识以及加速和增强中风痉挛病人的神经功能修复。但是由于针刺治病机制复杂,中医的经络、腧穴等理论难以从解剖、生理上客观解释,临床治疗中也很难实现盲法等诸多问题都使针刺的许多研究成果受到质疑,穴位、经络存在的科学性,穴位与皮肤效应学、经络与人体血管神经的关系等等。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相信在未来针灸的发展中利用现代科学,加强对针刺的理论研究和其对神经系统的调理作用,就会让中医针刺在国内和国际上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医针刺治疗出血性脑卒中临床运用有非常好的效果,针刺头部穴位可活血化瘀、疏通脉络、醒脑开窍,缓解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促进偏瘫患肢的恢复,防治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任国平,孙智军,漆成军 . 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的临床研究 [J]. 中国医学创新,2013,10(5):136-137.

[2]李芳梅,周启昌.醒脑开窍法加焦氏头针及体针治疗中风后遗症58例[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3):59-60.

[3]邝伟川,陈朝丽.分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0,1(9):26-27.

论文作者:安晶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1

标签:;  ;  ;  ;  ;  ;  ;  ;  

中医针刺治疗出血性脑卒中临床研究述评论文_安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