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金融制度缺陷对90年代金融危机的影响

论日本金融制度缺陷对90年代金融危机的影响

汪燕[1]2001年在《论日本金融制度缺陷对90年代金融危机的影响》文中认为本文从日本“泡沫经济”和金融危机的现状出发,对日本金融体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由于日本未能随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曾经取得巨大成功的政府主导型金融体制进行彻底的市场化改革,从而表现出的各种不适应性,是导致日本90年代金融危机发生以及之后长达十年经济萧条的根本原因:全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论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及破灭的整个过程,认为金融机构资金大量流入股市和地市是推动泡沫经济形成的直接原因。泡沫破灭后金融机构遭遇了巨大损失,产生了大量不良债权,导致了较多金融机构的破产,打破了日本“银行不倒”的神话。 第二章分叁个方面重点论述了日本传统金融制度存在的缺陷:一是政府主导型金融体制在金融自由化进程中表现出的制度疲劳,纵容了金融机构大量从事高风险投资;二是日本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的缺陷,即注重事前预防性监管忽视事后保护性监管,以及大藏省监管权力过大等,导致了对金融风险监管和处理的不力;叁是日本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主银行制银企关系,是“泡沫经济”破灭后银行和企业长期走不出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叁章对日本金融大改革的背景及前景进行了简要论述,认为尽管改革方案仍存在一定缺陷,改革的期限也可能延长,但日本的经济基础仍十分雄厚、劳动力素贡也很高,制度创新完成后,日本经济仍有望恢复增长。 第四章,由于我国在金融体制改革中曾较多地借鉴了日本经验,日本金融危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在我国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为防止重蹈日本金融危机的覆辙,我们应从我国实际出发,完善我国的金融安全网建设,积极有效地处理不良资产,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例。此外,本文认为从增强国有企业外部约束角度出发,我国现阶段对部分国有企业试行主银行制度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白月明子[2]2016年在《金融背离实体经济与金融危机》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全球金融发展势头空前强劲,金融市场层次日益丰富,创新金融产品琳琅满目,传统金融功能不断拓展,从业人员队伍日渐壮大。因此,金融聚敛资金、风险规避、资源配置、宏观调控的服务职能如若成功实现,必将在更高水平上发挥更大效用,惠及更为广泛的实体经济领域。然而不容忽视的现实是,金融绝对规模的扩张和增长速度的加快均已超越了实体经济,在数量和功能两个层面上呈现出与实体经济的背离之势。金融不以实体经济为依托的繁荣背后潜藏着金融风险的累积,孕育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危机是对金融周期性震颤最为深刻的诠释,金融危机形成、传导、扩散的各个环节均体现着金融发展不同阶段的时代特征。而在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进程深入推进的今天,金融危机一旦爆发将给世界经济带来深重的灾难。本文对金融背离实体经济与金融危机进行了理论与实证探讨,并在该背离关系的框架下,总结了前述分析带给我国防范金融危机的政策启示。以期结合当前金融背离实体经济的大趋势下,金融领域呈现出的独特特征,扩充金融危机形成机理的内容体系,并对遏制我国金融与实体经济渐行渐远的发展趋势,进而防范金融危机在积蓄破坏性力量中酝酿略尽绵薄。第一章为绪论,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从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背离关系、四代金融危机模型的建立两个角度对国外文献进行综述,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背离关系、虚拟经济背离实体经济与金融危机两个角度对国内文献进行综述。第叁章为理论分析,本章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说明,并从金融业的过度膨胀及实体经济发展萎缩两个角度,归纳梳理了金融脆弱性、产业资本金融化及产业空心化叁个孕育金融危机的途径。第四章为实证分析,本章分别选取新兴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代表性金融危机,对危机出现前夕,相应国家金融背离实体经济的相关史实、数据进行整理;并建立计量模型,以马歇尔K值和金融相关率(FIR)分别作为金融背离实体经济的考查指标,进一步探寻金融背离实体经济对金融危机的影响。第五章为政策启示,本章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牢固实体经济基础;不断完善金融监管,提高金融服务意识两个方面对金融背离实体经济下我国金融危机防范的政策启示进行了总结。第六章为结论,在前几章分析的基础之上归纳结论,并指出未来研究的进一步方向。

张静海[3]2011年在《影响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银行业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国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稳定的银行体系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而不稳定的银行体系会影响经济的持续增长,极端不稳定的银行体系还会致使银行业危机甚至金融危机的爆发。由于银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性,其运营受到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从国际上历次金融危机的情况看,影响银行体系稳定的因素主要来源于叁个方面:宏观经济因素、银行自身因素以及风险传染因素。但是,由于危机爆发的时间与地点的不同,各国银行体系是存在运营模式上的差异的,由此导致这叁方面因素在历次金融危机中的重要性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利用计量模型来实证分析我国银行业的具体情况,辨明在这叁类因素中哪些因素对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具有显着的影响,是对维护我国国家经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的。本文从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因素的理论出发,从理论上分析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因素的主要来源。在此基础上,考察历次金融危机中各国银行业稳定性的具体表现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理论上的影响因素在现实中是确实存在的,只不过这些因素在历次金融危机中对各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程度是各不相同的,而这是与各国银行体系的实际情况相联系的。为分析这叁类主要的因素对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的程度,本文选取了16组指标来代表这叁组因素,利用线性回归模型来分析到底是哪种因素对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起到关键作用。经研究发现,叁组指标对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对其中具有显着性的指标进行了进一步说明。同时本文还结合我国国情,重点分析房价波动、外资流动以及汇率波动对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最后提出了维护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防范银行业危机的相关措施。

郭明新[4]2005年在《证券发行与上市制度国际比较研究》文中指出证券发行与上市制度是一国资本市场的准入制度, 对证券市场实现其基本功能一筹资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各国证券市场发展的阶段不同, 证券市场结构和监管模式不同, 证券发行上市制度亦不相同。本文建立了一个证券发行与上市制度的比较研究的框架, 分析了内部的运作机理, 研究总结了各国的制度特点; 并从管理体制、审核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及定价制度四个方面, 以历史和发展的视角分析各国证券发行上市制度的结构和内容, 考察其管理手段和运营方式, 揭示了制度差异及原因。中国证券市场是一个新兴的市场, 目前处于转轨阶段, 证券发行上市制度存在缺陷, 根源是政府主导下的赶超型发展战略。提出应在充分考虑我国证券市场所处的发展阶段的基础上, 推进发行上市的市场化进程和制度创新,提高制度效率。

孙政[5]2004年在《战后日本新国家主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国家主义是战后日本一种特殊的政治现象,本文通过对其变动过程的考察,意在发现其政治思想与政治行为互动过程中的变化轨迹。本文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对战后日本新国家主义的演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和研究。全文除序章和尾章外,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阐述战后改革使日本战前极端国家主义迅速解体的过程,并对日本战前极端国家主义的形成与特征进行了深入剖析; 第二章主要论述了20世纪60年代以前统治者复归战前国家主义政治所遇到的挫折,包括战后初期日本统治阶级对战后改革的抵制,以及他们极力推行的“逆行路线”的终止; 第叁章对20世纪60、7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新国家主义的蛰伏与潜流状态进行了分析,并对战后国家主义的急先锋右翼势力在战后的发展进行了考察; 第四章主要是对20世纪80年代以中曾根康弘为代表的新国家主义政治及其思想进行了多角度的考察与批判,且重点考察了新京都学派与中曾根新国家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对冷战结束后20世纪90年代日本新国家主义的抬头,特别是对以小泽一郎“普通国家论”为中心的新大国主义思潮和以“自由主义史观”为代表的新民族主义思潮分别进行了解析。本文综合运用历史学、政治学、以及政治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力求从战后日本政治的发展与新国家主义在战后不同时期的起伏这两条交织着的历史脉络,从两者的互动关系角度考察战后新国家主义的演变。本文认为,这两者是紧密联系并且是不断互动的。一方面,战后日本政治的发展历程,从根本上决定了新国家主义的起伏与演变的过程; 另一方面,新国家主义起伏和演变的历程,又极大地影响了日本战后政治的内容、形式与方向。两者互动的结果表现为当代日本政治的走向,那就是趋向于为了实现所谓的日本国家利益而不惜牺牲国民的正义道德与和平民主权利的新国家主义政治。

参考文献:

[1]. 论日本金融制度缺陷对90年代金融危机的影响[D]. 汪燕. 厦门大学. 2001

[2]. 金融背离实体经济与金融危机[D]. 白月明子. 山东大学. 2016

[3]. 影响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因素分析[D]. 张静海. 中国政法大学. 2011

[4]. 证券发行与上市制度国际比较研究[D]. 郭明新. 吉林大学. 2005

[5]. 战后日本新国家主义研究[D]. 孙政. 南开大学. 2004

标签:;  ;  ;  ;  ;  ;  ;  ;  ;  

论日本金融制度缺陷对90年代金融危机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