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回归马克思”到“发展马克思”_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从“回归马克思”到“发展马克思”_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从“回到马克思”到“发展马克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87(2004)09-0018-04

一、不能没有马克思

苏东剧变后,出现了两种值得关注的现象:一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人们对于原来信仰的 马克思主义进行冷静的思考和深刻的反思,人们逐渐丢掉了原来信仰的假马克思主义, 重新回到马克思,从马克思身上吸取精神食粮和营养,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来重新武装 自己。二是在国际范围内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不可战胜的真理性迫使那些反 马克思主义的人不得不时时回到马克思,从马克思那里汲取力量和智慧。最近几年,无 论是西方还是东方,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非但没有冷却,反倒升温起来,特别值得 一提的是有些资产阶级学者,凭着他们的学术良知,原来在马克思主义盛行时,他们站 在对立面反对马克思主义,而在马克思主义处于低潮时,却勇敢地站出来,为马克思主 义呐喊助威,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法国的德里达、美国的詹姆逊、德国的哈贝马斯 、英国的吉登斯,都是当代西方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他们的情况各有不同,却在苏东剧 变后不约而同地走进马克思,在世界上引起强烈反响。德里达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但 在苏东剧变后,当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声浪甚嚣尘上的时候,他却毅然举起捍卫马克思主 义的大旗,一再强调“我挑了一个好时候向马克思主义致敬”。詹姆逊一向以马克思主 义者自居,在苏东剧变后,他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站到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声言“我 同马克思的联系出于兴趣”。哈贝马斯幼年曾受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影响,后来又作 为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人物与非马克思主义者展开论战,但在形成自己理论的过程中对 马克思产生了一些误解,在苏东剧变后重新致力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向世人宣布: “我仍然是马克思主义者。”吉登斯作为社会理论家,始终坚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研究 ,在苏东剧变后,他声称“虽然不在时髦,但我仍看重马克思”,并把马克思的某些观 点纳入他的“第三条道路”的理论中去。尤其难能可贵而又值得关注的一个人物是,原 波兰的新马克思主义者亚当·沙夫,在苏东剧变前,因向当时执政党所坚持的“马克思 主义”提出了某些质疑,从而受到了各种批判,可在苏东剧变后,原先那些自称为“是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摇身一变,站到了反马克思主义者的立场时,亚当·沙夫举起保 卫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回击对马克思主义的种种诬蔑和挑战。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 处,苏东剧变后马克思主义的处境和150多年前马克思主义刚刚诞生时的处境十分相似 ,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旧 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党人和德国的警察,都为驱 除这个幽灵而结成了神圣同盟。”[1](P250)弗朗西斯·福山的《意识形态的终结和最 后的人》一发表,赢得了资本主义国家一片叫好,长时间社会主义国家没有人站出来写 一篇象样的文章反驳他,而资产阶级学者德里达在他的《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针锋相 对地驳斥福山的谬论。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大量关于马克思的著作在国内出版。如《 走进马克思》、《走近马克思》、《寻找马克思》、《追寻马克思》、《回到马克思》 ,通过书名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没有死,他的精神仍在激励着我们。正如德里达所说 :“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 有将来;无论如何得有个马克思,得有他的才华,至少得有他的某种精神。”[2](P21) 1999年,英国BBC举行了一次民意测验,请人们提出一千年来最伟大的人物,结果名列 第一的“最伟大的思想家”是卡尔·马克思,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则分列第二、第 三、第四。马克思在世时,一生艰难贫困,数次被驱逐,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所不容, 为资产阶级所痛恨,为权贵所藐视;一百多年后,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 这就最有力地证明,马克思及其学说的威望与时间同在。资产阶级及其思想家对马克思 的攻击从来没有停止过,然而,他们的攻击愈是频繁、剧烈,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就愈加 扩大、愈加生气勃勃。正如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所说:“马克思主义打不倒,并 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它是真理。”“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 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3](P382)

二、必须回到马克思——兼评几种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态度

我国著名学者吴江在他的《社会主义前途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一书中写道:“事实 上,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误不能由马克思主义这门历史科学负责,而应当由那些任意歪曲 这门科学的人负责,具体地说,应当由那些教条主义者和‘左’倾空想共产主义负责。 ”“马克思主义是由科学的哲学世界观和丰富的历史知识阐明的,是人类历史经验的总 结,马克思主义在应用中被歪曲,说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本身必须做一番追本溯源、拨 乱反正的工作,重新端正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4](P1)要回到马克思,必须了解和 认清几种常见的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态度和现象:

(一)注释马克思。用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机械的形而上学的马克 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圣经来膜拜,当作教义来遵循,一切在现实生活中能促进生 产力发展的而在马克思的书本中没有的东西都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判断姓社姓资、 姓公姓私的标准都要到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中去寻找理论根据,不是让学说适应现实, 而是让现实来适应学说,把马克思主义学说变成了毫无生机、毫无活力的僵死的东西。 用马克思的思考来代替自己的思考。用马克思的理论来裁剪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一切 照抄照搬照传。看似忠实于马克思主义,实质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正如“西方马克思 主义”的创始人卢卡奇所说:“其结果,人们开始认为,对旧的经典著作进行学究式的 训诂研究,而不是对事实进行不偏不倚的研究,已经越来越不科学了。”“正统的马克 思主义者决不意味着不加批判的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他既不是对这一个或那一 个命题的信仰,又不是对‘圣书’的注释。恰恰相反,正统性仅仅是指方法而言”。[5 ](P1)

(二)制造马克思。或称重建马克思即将马克思主义虚无化,按照现实需要而加以任意 诠释。认为对马克思主义研究,只不过是借题发挥而已。研究者对研究对象所作出的解 释实际上都是在阐述自己的思想。用这样的思维方式对待马克思主义就很自然地得出结 论: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原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各种版本的马克思 主义其实只是解释者们自己的“主义”而已。这显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另一种方式的否 定,公开宣称马克思主义已过时、必须把他“送到历史博物馆去”,是对马克思主义的 一种否定;竭力将马克思主义虚无化,从而认为可加以任意诠释,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 另一种否定。“研究马克思变成了制造马克思、重建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在他们那里只 是一堆可以随心所欲地加以揉、搓、捏的素材。今天可以凭借这些素材把马克思主义变 成这样子,明天可以利用这些素材将马克思主义改造成另一种样子。他们所阐发出来的 思想,名称是马克思主义,可实际上与马克思主义风马牛不相及”。[6]例如马克思在 《资本论》中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而他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实行的是无市 场的计划经济,把否定市场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必要前提和基本要素。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理论完全是后人特别是邓小平对马克思原有理论的重大修正和发展,但是有些人 却把这一理论的“发明权”戴到马克思的头上,制造出一个推崇市场经济的马克思,似 乎马克思在当年就已天才地提出社会主义应实施市场经济。例如有人把晚年马克思的跨 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意义无限扩大,认为马克思在世时已经创造了一个完整的东方社会 理论;[7](P10)也许过不了多久,可能还有“主张私有制的马克思”、“赞成个人主义 的马克思”,殊不知这些被制造出来的种种马克思主义,实际上是“没有马克思”的马 克思主义,“不要马克思”的马克思的主义。

(三)误解马克思。尽管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普及和研究已经有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 但我们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并不是很清醒的”,也并不是“完全清楚的”, 存在许多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如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过分夸大社会制度的作用,违 背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批“唯生产力论 ”、“割资本主义尾巴”;在所有制理论问题上搞“一大二公三纯”的社会主义,主要 有三大教条:1.认为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越好。2.认为国有经济越多越好。3.认为 国有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只能统一,不能分离。十五大报告破除了这三大教条,在所 有制问题上回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上。在哲学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误解 :1.关于主体和客体、存在和意识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对认识对象和现实不仅要从客体 方面来了解,还要从主体方面去了解,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能动的反映论。而列宁认为认 识的对象,即客体的存在,是独立于人之外的,这种现象导致现实生活中见物不见人, 把物和人绝对分开。2.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马克思说过:人们的社会存在 决定人们的意识。列宁按照他的反映论观点作了解释。他说:“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这就是马克思的学说。反映可能对被反映者的近似正确的复写,意识总是反映存在的 。这是整个唯物主义的一般原理。”[8](P338)马克思说的“存在”,是社会存在,它 并不是人以外的东西。马克思说的“社会意识”包括宗教、道德、法律、哲学等意识形 态,他们不是反映人以外的东西,而是反映人自身的存在,而且这种反映并不是像列宁 所说的“近似正确的复写”,用客观的桌子产生桌子的观念这种“唯物主义的一般原理 ”来解释意识形态的产生,是根本不行的,不能简单地把一般唯物主义原理搬到社会历 史领域。3.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把人的本质归结为阶级性。这样就一方面取消了人的共性 (人性),另一方面抹杀了人的个性。这是对马克思说过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的误解。我们知道社会关系是很丰富的,两性关系、亲子关系、朋友关系等都是社会 关系,不能全部归结为阶级关系。另外,不同的生产方式决定不同的社会关系。人的本 质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实现。如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人变成了机器的奴隶,变成了 齿轮和螺丝钉,而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雷锋以当齿轮和螺丝钉而自豪。

为什么对马克思主义存在种种误解,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1.中国共产党人 的马克思主义,主要是从苏联学来的,是俄国版的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曾担任过 为毛泽东管理图书报刊工作的逢先知说过:在马克思列宁的著作中,毛泽东最喜欢读列 宁的著作,读的最多、下功夫最大的也是列宁的著作。多少年来,我们一直认为马克思 主义和列宁主义是可以划等号的,谁违背了列宁主义就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事实上, 马克思主义可以有不同的学派,列宁主义只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学派。恩格斯曾说:“ 一个人如想研究科学问题,首先要在利用著作的时候学会按照作者写的原样去阅读这些 著作,首先要在阅读时,不把著作中原来没有的东西塞进去。”[9](P26)列宁在研读马 克思原著解决俄国社会和革命问题时,偏重于俄国的特殊的情况。他在和论敌辩论时, 常常会不适当地强调马克思恩格斯的某些观点。我们中国如果按列宁主义指导中国实际 就难免和马克思主义发生偏差。2.马克思主义是我们从外国引进来的,中国人学习了解 和认识马克思主义有一个长期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的所有著作并不是一下子都介绍到 中国来的,而是陆陆续续分几个时期介绍到我国来的。如关于哲学方面,我们过去受苏 联影响,只读恩格斯和列宁的几本书,很少读马克思的原著,马克思、恩格斯的有些重 要遗著只是到20世纪30年代才发表。如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马恩的《德意志意识 形态》,马克思的《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列宁都没有读过。20世纪70年代,美国 人类学家劳伦斯·克拉德整理出版了马克思晚年的几个重要笔记。通过认真地研究,马 克思晚年写下的论著,则以其深邃的思想、丰富的内容、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和其表述上 的不完整性,在西方形成了一个众说纷纭的不解之谜,从而继青年马克思和老年马克思 争论之后,又形成了研究晚年马克思的热潮。宋代诗人苏轼在游庐山时曾发出“不识庐 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叹,自然界的名山大川,以其独特的秀、幽、雄、险 使游人一下子很难把握其真面目;人类认识史上思想巨人的著作也有同样的命运,马克 思的著作更是如此。3.社会主义革命在落后的中国取得了胜利,一方面马克思的理论主 要以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蓝本,有许多方面和我国的社会现实不相适合。另一方面 中国革命胜利后,没有理论上的充足准备。理论储备严重不足,许多人只怀抱一种崇高 的理想,对马克思主义则大抵只懂得一些皮毛或枝节,理论修养不足,再加上有一种理 论拜物教的情结,难免在现实中把马克思主义误解歪曲和变形。

(四)歪曲马克思。总结20世纪社会主义的经验,就其挫折和失败方面来说,原因主要 在于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处理不当,不少方面违背了唯物 史观原理,犯了教条主义和“左”倾空想共产主义的错误。而这些错误都是在马克思主 义的名义下犯的,实际上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名义歪曲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生产 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作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统一的社会制度,是由生产力 和人民群众决定的,是为他们的发展服务的,并且要随着他们的变更而变更。长期以来 ,我们往往重视从社会制度层面看问题,似乎社会制度就是社会形态的全部,社会主义 完全等同于社会制度。这是一种片面的以偏概全的观点,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原意。 马克思从来没有把社会主义当作一种原则,一种静止不变的模式去让人们顶礼膜拜:“ 共产主义不是把某种哲学作为前提,而是把迄今为止的全部历史,特别是这一历史目前 在文明各国造成的实际结果作为前提。”[10](P211)现实社会主义的物质起点低于资本 主义,但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过分迷信社会制度的作用。所以,从斯大林开始,现实社 会主义都掉进了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使生产关系超前发展的陷阱。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生 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影响生产力的发展。事实上,以往的社会历史是生产关系 落后于社会生产力前进的步伐而阻滞生产力的发展。而在现实社会主义里,不是生产关 系落后于生产力,而是生产力落后于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超前发展从另一方面阻碍生 产力的发展。

(五)装扮马克思。在苏东剧变后,西方的一些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痛定思痛,认真地总 结马克思主义以及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的教训,十分强调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 思主义。他们提出一个引人注目的观点就是反对“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政治的装饰品”, 反对“将马克思主义工具化”。他们对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深恶痛绝,并 揭露由此带来的种种恶果。需要时,可以把马克思主义捧上天,不需要时则弃之一旁; 需要时可以将马克思主义个别原理、个别结论从马克思主义整个科学体系中分割开来, 断章取义地为我所用。在马克思主义盛行时,他们以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自居,“惟我 独马”、“惟我独尊”;在马克思主义低潮时期,他们摇身一变,站在马克思主义对立 面反对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文革时期学术界出现了理论上的“风派人物”,他们把马克 思主义庸俗化,在某些人眼里,马克思主义成为他们任意装扮的婢女、随手可用的驯服 工具,成为随不同季节和气候而变化的变色龙,对于这些人,有人形象地称他们为“理 论装修队”,这样做不但严重地歪曲、肢解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 人类进步事业贻害无穷。

三、勇于发展马克思——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开放的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的本原和核心是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体系完整。从内容 上来分,主要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第二层次就 是指分阶段的基本原理;第三层次是个别结论、措施和规则。有些人把马克思主义分为 理论、纲领和策略三个层次。有人把马克思主义分为理论原理和策略原理两个层次。在 马克思主义的几个层次中,个别结论、措施和规则随实际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而分 阶段的基本原理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也随着历史阶段的更替而发生变化,至于马克思 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最核心的东西,因而也是最稳定的东西,斯大林 和毛泽东有一个教条,说马克思主义的个别原理和个别结论是可以修正的,基本原理则 不能,他们批判“修正主义”,就是因为修正主义者修改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我 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如果错了也要修正,那种认为马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能修正的观点,是教条主义。过去我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个别结 论而丢掉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源;照搬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核 心和灵魂的东西。那么,到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源?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呢?有 人说马克思主义的本源是《共产党宣言》;有人说是《资本论》,也有人说是关于阶级 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若从马克思主义的某一侧面来说,这些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吴江在其著作《社会主义前途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中认为,若从马克思主义的整个 思想体系来说,真正能够称得上是马克思主义本源的,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这部著作或 那部著作、这个论断或那个论断,而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世界观——辩证唯物论和历史 唯物论,尤其是后者,即历史唯物论。像牛顿在17世纪第一次揭示茫茫宇宙中存在着秩 序和规则,达尔文在19世纪第一次揭开千姿百态的生物有机界的发展奥秘一样,马克思 在19世纪中叶第一次基本上揭开了最纷繁复杂、变化莫测的人类历史之谜,揭示了人类 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和动力,这是人类科学史和人类认识史上“一次壮丽的日出”。 马克思主义的整个思想体系就建立在唯物史观这个基础之上。一切思想体系都有自己的 “源”和“流”。马克思主义的“源”就是唯物史观,其他论著都是它的“流”,《共 产党宣言》也好,《资本论》也好,都是唯物史观的应用、阐释,并为唯物史观提供科 学的证明。马克思主义之“源”是由繁到简,高度抽象,大体稳定;而派生的“流”则 往往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状态。

(二)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开放体系。马克思主义不承认绝对适用于一切时代 的不变的结论和公式。马克思主义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条件和时代 任务面前,必然对事物有着不同的解释,结论因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按照马克思主义创 始人的说法,《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是唯物史观的应用与验证,但即使是这样的 著作,也只不过是根据唯物史观的原理揭示资本主义的过渡性及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 它们固然展示了历史的必然性与真理性,反映人类的美好的科学理想,但其中提出的关 于旧社会灭亡新社会诞生的种种措施和步骤,只不过是依据一般原理所作出的判断、设 想,是不能作为各个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共同行动准则的,其中,有些观点现在看来已 不合时宜,有些则带有明显的空想成分,甚至对于“共产主义”这一名称,恩格斯也曾 指出是需要弄清楚它的确切含义之后才能够使用的。拿《资本论》来说,它的不朽功绩 在于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探明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同时实际上也探明了人类社 会生产发展的一般原理与方法。但《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的观察尚限于19世纪70—80年 代以前的一般发展行程,它还未能对迄今为止资本主义整个发展机制及其动作规则进行 全面的考察。因此,它对资本主义历史行程的预测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许多工作尚待后 人去完成。比如《哥达纲领批判》所提出的关于共产主义两阶段说以及社会主义经济必 然以产品经济为内容的计划经济说,都是一种基于历史过程研究所作出的理论推断,只 是提出走向共产主义的理想模式,并不是各个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 所应当机械遵循的东西。例如在中国实现的社会主义,远非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 会第一阶段或初级阶段,而只是属于不完备、不成熟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将 历经百年乃至更长的时间。时代既然不同了,各国的情况又千差万别,依据唯物史观, 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和发展是不可避免的,否则,马克思主义就不能运用于实际,所谓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即指此而言。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结论是马克思主义者(包括经典 作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考察特殊对象时得出的结论。这种结论(包括计划、 方案、战略、战术、路线、方针以至具体的行动纲领等)的正确与否,就看他是否符合 它所反映的特殊对象,这要通过具体实践的检验才能判定。具体结论有种种不同的情况 :(1)有些结论在当时是正确的,现在也仍然符合实际,谈不上过时。(2)有些结论当时 是正确的,现在因为对象本身发生了变化,原有的结论已不再符合变化了的对象,因而 过时了,这就应当修改原有的结论,使它符合新的对象。(3)有些论断由于对情况的掌 握不全面、不准确,或者出现了前所未料的事变,在当时就有程度不同的错误。这就应 该在发展之后予以改正。例如,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断言:“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 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恩格斯在1888年英文版序言作出了更正,指出这个论断中的“ 一切社会的历史”应当改为“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总之,不能随时代的发展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是死抱住马克思的词句不放, 这是一种置马克思主义于死地的做法。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苏联解体 标志着假马克思主义、假社会主义的解体,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正可借此机会正本清源、 拨乱反正,驱散笼罩在马克思主义身上的种种烟雾迷瘴,来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究竟是 什么,即“回到马克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即“发展马克 思”。只有把“回到马克思”和“发展马克思”结合起来,才能使马克思主义这门科学 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收稿日期:2004-04-06

标签:;  ;  ;  ;  ;  ;  ;  

从“回归马克思”到“发展马克思”_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