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就业导向职业教育的思考_职业能力论文

关于就业导向职业教育的思考_职业能力论文

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导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4年教育部高教司1号文件《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就业导向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但这种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可能会给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而有必要对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进行理论上的反思。

一、就业导向提出的背景

任何教育政策的出台都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严峻的就业形势和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偏离是就业导向政策提出的社会大背景。

严峻的就业形势首先表现为城镇登记失业率居高不下,且有上升趋势。2001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2002年上升到4%。原因之一是下岗职工向失业并轨。二是下岗职工再就业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自1998~2003年的6年间,下岗职工再就业率分别为50%、42%、36%、30%、26%和15%。其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压力增大。据有关部门预测,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转移人数每年正以800万至1000万人的速度递增,使已经饱和的城市难以承受,加大了城镇失业人员的就业难度。第三,高校毕业生,特别是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2003年以来,随着高校扩招后第一批大学毕业生走出校门,就业问题就凸显出来。教育部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73%,其中研究生就业率93%,本科就业率为84%,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仅为61%,就业难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政府的压力日益沉重。然而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在机械制造、数控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高级护理、计算机应用及建筑业等领域却出现了人才短缺的现象,特别是缺乏高技能型人才。

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客观上使得职业教育的发展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出现了以“升入上一级学校”为办学目标的倾向,许多职业学校以毕业生的升学率作为自己的办学特色来吸引生源。为部分学生提供升入上一级学校的机会,也是职业学校肩负的任务,但以此为主要办学目的,把职业教育作为第二条升学的通道,将职业教育引向升学教育,却背离了职业教育的宗旨。

在上述背景下,国家教育部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可见,就业导向政策的出发点是为了优化资源配置,突出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经济的功能。这在现阶段对于缓解就业压力,调节劳动力结构性失业,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缩短毕业生与职业世界之间的差距具有现实意义。就业导向作为现实条件下的一种应对措施,对突出职业教育的就业功能具有积极意义,但作为职业教育长期发展的政策导向,则可能对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已经在认识和实践上有所体现。

二、就业导向引起的认识上的误区

1.就业导向过度重视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就业导向的基本逻辑思路可以概括为: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职业教育是与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领域,是直接为经济界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教育,因而职业教育应该以就业为导向。而这一逻辑思路的基本前提是从经济的视角来理解职业教育的功能。职业教育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功能,但其核心功能是育人。从经济的视角来强调职业教育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是无可厚非的,但必须警惕一个倾向:过度关注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忽视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职业教育关注的不仅是受教育者的就业能力,而且是受教育者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因此,职业教育不能把就业作为自身发展的根本目的。

2.就业导向夸大了职业教育的就业功能。就业功能是职业教育经济功能的延伸,就业导向反映出社会对职业教育缓解就业压力的良好期望,但不能因此夸大职业教育的就业功能。严峻的就业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信息似乎给人以这样的信息反馈:不是社会上缺乏就业岗位,而是我们的职业教育没有适应社会的需要,只要职业教育从专业的设置、培养目标的确定到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的选择都紧紧围绕着就业来进行,就能化解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缓解就业压力。但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其中虽然有教育的因素,而主要原因在教育的外部:一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科技的发展和技术的革新,经济界提供的劳动岗位有减少的趋势。这是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共同问题,而这一问题在社会转型和经济结构大调整时期就会显得更为突出。二是我国的劳动就业准入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许多中小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而大量雇佣没有经过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农民工,也使得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更为突出。三是许多企业在用人上存在过度消费的现象,本来可以由职业院校毕业生胜任的工作却由大学毕业生甚至研究生来担任。可见,就业难问题的解决不是教育单独所能为的,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教育在其中的作用是很有限的,职业教育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由于劳动者素质差而造成的劳动力结构性失业。

三、就业导向指导下职业教育改革的实践误区

由于就业导向过度地关注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夸大了职业教育的就业功能,致使许多院校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陷入误区,具体表现在:

1.把劳动力市场需求信号作为职业教育专业调整与设置的依据。在就业导向指导下的职业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许多职业院校明确提出要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就业需求进行设置和调整专业,有的院校甚至明确提出“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种提法给人的第一印象似乎很合理,但仔细研究却发现这是违背教育规律,违背人才培养规律的。劳动力的市场需求信号只是一种外在表现,而且是瞬息万变的,今年需要的人才,明年就可能已经饱和,而人才的培养是需要周期的,从培养人才质量的角度也需要专业设置的相对稳定,否则专业建设将无从谈起。另一方面,如果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信号设置专业,职业教育只能永远被动地适应社会需求,永远跟着劳动力市场走,始终处于应付状态。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才是专业设置的根本依据,产业结构的布局决定着专业设置的科类结构,而技术结构的构成决定着专业设置的层次结构。因此,仅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信号来调整专业是不科学的,必须对引起劳动力市场变化的根本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才能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保证专业设置的相对稳定性。

2.把学生的岗位就业能力作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在就业导向的指导下,许多院校把学生的岗位就业能力作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强调培养学生胜任某一工作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完成某一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竞争和合作技能,应聘工作时所需要的求职技能等,把培养目标的关注点放在学生的初次就业上,这不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职业教育不是授人一技之长、谋一工作岗位的功利性教育,而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教育。只关注学生的就业能力会把职业教育引向教育目标狭窄化、教育行为单一化的道路上去。

职业教育是为学生从事某一职业提供的职业准备教育,其目标是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学生的职业化,就业能力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职业能力不是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迁移和类化,并与相关的一般能力整合而成的,它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方面构成。专业能力是指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专业实践能力,即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完成职业工作任务的能力,这是职业能力最基本的体现,也是从事某一职业所必不可少的。方法能力是指具有不断获取新信息,能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当前,由于知识技术创新和衰退的速度加快,一技之长的使用时间大大缩短,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劳动者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方法能力已经成为职业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社会能力是指一个人在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应具有的交往与协调能力、竞争与合作能力、团队精神、责任感和抗挫折的能力等。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劳动组织、劳动形式和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社会能力在职业生涯和社会生活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3.把企业需求作为选择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标准。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按照学科的逻辑顺序来确定课程内容、组织课程体系,致使教学内容远离职业世界。以就业为导向改革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有助于突破传统的学科知识系统化的课程模式,但值得注意的是,许多院校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把企业需求作为选择课程内容的标准和依据,甚至明确提出“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向学生传授什么”,致使原有的学科知识体系被打破,而体现职业能力形成规律的课程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学生学习的知识内容支离破碎,这既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又违背了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

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不同于普通教育。普通教育是系统化的学科知识,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为基础构筑理论体系,而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主体是技术知识和工作过程知识。技术知识阐释的是制作物品的方法,是与活动紧密联系的,是情景性的,它根植于职业实践。工作过程知识不是从理论知识中引导出来的,它与所反映的工作经验相适应,并指导实际的职业劳动。工作过程知识是隐含在实际工作中的知识,不仅包括显现的指导行为知识,也包括相联系的隐性知识,那些物化在工作过程中及产品和服务中的诀窍、手艺、技巧和技能等是最宝贵和最昂贵的工作过程知识,它们不像显性知识那样容易被模仿、复制和传递,但它们对工作过程的进程却是非常重要的。它们不仅是个人在实践和工作中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而且也成为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和源泉。由于技术知识、工作过程知识是情景性的,与职业活动紧密相连,因此,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应该依据典型的职业活动进行选取,并遵循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按职业活动的内在逻辑顺序进行序列化,才能形成体现职业教育本质特征的课程体系,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企业需求”就能解决的问题。

4.把顶岗实习作为培养就业能力的主要手段。为了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许多院校把顶岗实习作为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手段。顶岗实习确实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学生岗位技能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但需要大家关注的是,在实际的顶岗实习过程中,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往往把学生作为廉价的劳动力来使用,不是按照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来安排顶岗实习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不同的工作岗位熟悉工作任务,了解工作过程,提高不同岗位的职业技能,而是把学生固定在某一工作岗位,作为劳动力来使用。这虽然有助于提高学生某一岗位的就业技能,却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更不利于学生将来的职业流动。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尽早接触职业世界。我们现在的培养方式往往是先让学生学习专业理论,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然后通过顶岗实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的时候不清楚这些知识与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之间的关系,很难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职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创造机会让学生尽早接触职业世界,使学生了解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领域,认识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了解工作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次,按照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安排企业实习,使学生在不同的工作岗位轮流实习,这样,学生就能了解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掌握不同岗位的工作技能,有助于学生就业适应能力的提高。

5.把就业率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核心目标。就业有长期就业和短期就业,有稳定就业和不稳定就业,有真实就业和虚假就业。职业教育既要服务于学生的当前就业,更要服务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不能把学生推到一个就业岗位就大功告成了。把就业率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核心目标会误导学校片面追求就业率,甚至会出现虚报就业率等弄虚作假的现象。就业率只能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目标之一,而不能作为核心目标。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育人,不仅是培养经济界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更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比就业能力涵盖的范围要广泛得多,也丰富得多。

四、余论

笔者认为,就业导向是针对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严峻、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出现偏差而提出的阶段性的政策导向,以期通过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的推进,一方面来缓解就业压力,另一方面试图解决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远离工作世界的问题。而实际上这两方面的问题并不是就业导向所能解决的。毕业生就业难并不只是教育出了问题,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系统出现了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更需要教育的外部来关注,职业教育的就业功能是有限的,对这一点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要解决职业教育远离工作世界的问题,必须构建体现职业教育本质特征的课程模式及其培养方式,而这一模式的建立需要相应的理论体系来支撑,并不是就业导向能够构建的。就业导向更多的是基于现实而提出的一种政策导向,它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依据,从教育的角度讲,实际上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类型,其培养目标以形成职业能力为宗旨,课程开发以典型的职业活动为核心,内容建构以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为依据,培养方式以行为导向为主要途径,而所有这些并不是就业导向所能揭示的。

标签:;  ;  ;  ;  ;  

关于就业导向职业教育的思考_职业能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