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丰控股:“笨象”改为“恐龙”_汇丰控股论文

汇丰控股:“笨象”改为“恐龙”_汇丰控股论文

汇丰控股:“笨象”变“恐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汇丰论文,恐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被人们称为“大笨象”的汇丰控股金融集团正在释放出璀璨夺目的光芒。据汇丰日前披露的最新季报资料表明,截至6月30日,公司以1.74万亿美元的全新资产规模将花旗集团从王者位置上拉了下来,一举成为了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银行。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区域银行膨胀为首屈一指的全球性金融巨头,汇丰向人们展示了其精湛的财富发酵本领。

并购加速资本扩身

在亚洲起家的汇丰集团数十年来一直将业务凝聚在了亚洲地区,区域性经营集中的风险如乌云般笼罩在汇丰的上空。因此,通过域外并购以分散和化解风险就成为了汇丰最近10年来全力推进的市场战略。

美国成为了汇丰资本密集“轰炸”的第一战场。在这里,汇丰完成了对美国家庭国际银行、利宝集团以及百慕大银行以及美国最大的消费信贷公司Household International 等许多大型金融机构的精彩收购动作。资料显示,在前后三年不到的时间中,汇丰投入到美国市场上的并购资本突破了400亿美元。

在美国纵横捭阖的同时,汇丰挥动了在欧洲并购的有力臂膀。在这一自己并不陌生的金融市场中,汇丰可以说是长袖善舞。它动用了110亿欧元善意收购了法国商业信贷银行;斥资1.55亿美元收购了意大利国家劳工银行S.p .A.在阿根廷的银行业务;动用3.5亿美元的现金收购了土耳其的Demirbank 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收购与通吃,汇丰的商业网点如今几乎遍布整个欧洲。

跟踪汇丰的资本运动轨迹不难发现,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一直是其优先捕捉的目标。在完成了对欧美银行的强有力兼并之后,最近两年,汇丰又将矛头对准了环太平洋西海岸的经济强国。在韩国,汇丰买下了汉城银行百分之七十的股份,并以14亿英镑收购了韩国LG 信用卡公司。在澳大利亚,汇丰不久将出资1.5亿澳元收购该国银行集团WESTPAC旗下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资产托管业务,涉及资产超过3000亿美元。即使在由本地金融机构占垄断地位的日本银行业市场,汇丰也在打着富士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主意。

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汇丰并购十分看好发达国家市场,直接动因是为了扩展其念念不舍的消费者金融业务。一般而言,包括信用卡、无担保个人贷款和物业套现贷款等主要经营内容的消费者金融业务在发达国家往往容易招致监管机构和消费者利益团体的严格审查和监督,但拳脚功夫过硬和品牌口碑极度良好的汇丰并不以此为惧。在汇丰看来,强大经济力量支撑下的发达国家个人巨大消费能量正是银行消费者金融业务的最丰厚利润来源。因此,从三年前吃进美国Household International 开始,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在亚太地区的并购,汇丰都格外青睐消费者金融业务板块突出的金融机构。而一个可以说明问题的素材是,在汇丰控股目前的消费者贷款和垫款总额中,个人贷款的比例已经占到了54%左右。

伸向欧洲和亚太地区发达国家的资本并购不仅仅扩充了汇丰的业务地盘,更大程度上也使汇丰的区域经营风险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分解,当然,令汇丰倍感骄傲的是,自己手中可以掌控的资本正如同滚动的雪球一样在一天天发酵膨胀。

分享经济全球化成果

按照汇丰为自己设定的长远发展目标,公司的盈利应主要来自欧洲、美洲和亚洲,三者各约占集团税前盈利的三分之一。因此,在大张旗鼓地将资本布局到发达国家市场的同时,汇丰也开始了向新兴市场国家并购同样成为了汇丰收揽新兴市场份额的最强有力武器。而汇丰选择的最惬意目标就是中美洲和亚洲国家的金融机构。

一般人认为,中美洲应当是汇丰在布局完北美经营版图后区域业务的自然延伸,但汇丰的思考却更加深远。一方面,中美洲地区与美国、加拿大等结成了自由贸易区,因此,拿下了中美市场,无疑就更加巩固了自己的北美地盘;另一方面,中美洲国家与南美国家,特别是安第斯山共同体、南方共同市场等达成自由贸易协定的趋势日渐明朗,占据了中美洲的阵地,就等于站在了进军南美市场的“桥头堡”之上。

正是如此,自从4年前耗资11.4亿美元收购墨西哥第四大银行之后,汇丰就一直没有停止自己在该地区的收购。就在日前,汇丰向外界宣布,已准备斥资17.7亿美元收购巴拿马最大的银行Banist。而完成这项交易后,将使汇控成为中美洲最大的银行业集团,其资产规模将达到110亿美元左右。

汇丰在中美洲的热情投入如今已经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过去两年中,汇丰在中美洲的收入增幅高达50%,是其在欧洲及北美洲收入的两倍。

如果说汇丰在中美洲不吝真金白银是为了抢占当地经济与贸易一体化先机的话,那么汇丰在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的拼命撒钱则还是为了扩大其反复推崇的消费者金融业务。汇丰的观点是,亚洲新兴市场虽然经济总量没有欧美庞大,但众多人口所形成的消费需求则构成了对消费者金融业务不断扩大的最有力支撑。出于这种战略考虑,汇丰毫不犹豫地对亚洲新兴市场进行了大面积的资本“扫荡”。

在印度,汇丰支付了6760万美元的现金取得了印度第二大私营零售银行UTI 的14.62%股权;在泰国,汇丰斥资366.19亿泰铢收购了京华银行75.02%的股份;在越南,汇丰拿出了1730万美元现金收购越南第三大银行Techcombank10%的股份;在菲律宾,汇丰日前与EquitableP—CIBank ,Inc .达成协议,以现金2200万美元向后者收购PCIB 储蓄银行的全部股权。而在中国,汇丰最近两年共斥资43.73亿美元买下了上海银行、兴业银行、交通银行和建设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的股权。

汇丰亚太区董事局主席郑海泉日前表示,由于亚洲经济增长迅速,集团将加强在亚洲的策略部署,未来5至10年整个亚洲对集团盈利贡献的比重将会增加。预计未来10年来自该区的盈利贡献有望升至集团整体盈利的45%。

笔者进行了简单的计算发现,包括中美洲和亚太国家在内,汇丰最近4年内向新兴市场投入的并购资本达200多亿美元。如此巨大的资本杠杆已经为汇丰打通了宽阔的利润渠道。最新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汇丰来自新兴市场的税前利润上升了23%,达22.5亿美元。而让汇丰最感荣幸的是,正是对新兴市场国家资本布局的完成,公司对欧洲、美洲和亚洲三个单一市场的依赖程度都不超过30%,汇丰终于可以轻松地分享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丰硕成果。

战略搭配规避风险

研究汇丰的全球购并记录,人们会惊奇地发现:汇丰在全球不仅一直能并购到不错的金融企业,而且无论是实际并购过程的推动,还是购并后企业资源的整合,汇丰都进行的得心应手。

一般而言,即使是一国文化背景下的不同企业并购,双方也将不可避免地发生经营理念、经营战略、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冲突,而跨国界的并购成功的难度更大。然而,这道至今令大多数并购企业心生畏惧的门槛却一次又一次地被汇丰轻松地跨越。为了提高并购成功率,汇丰专门打造了一支“特种部队”———国际事务官团队,这支有着百年历史、业务精良、深谙并善于传播汇丰文化的精英每每遇到有收购行动,就会马上空降到被收购企业中,从企业文化、经营战略到运作规程等方面进行彻底的改革,使汇丰总是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将收购变为盈利。

与人力资本渗透相搭配的是金融股权的全球化战略。宏观性分析,银行全球化战略的实施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单纯的全球购并,另一种是全球购并与全球上市并举。两者的区别是在对东道国银行进行收购的同时是否在东道国上市。如果说全球购并是全球主流银行实施全球化发展战略共同采用的手段,那么全球上市则是汇丰集团实施全球化发展战略锻造的独门利器。如在完成对米特兰银行收购的同时,汇丰股票在伦敦和香港两大证交所双双上市;在完成了对法国商业银行的收购并将其改组成法国汇丰后,汇丰控股在巴黎证交所挂牌;在收购百慕大银行有限公司后,汇丰股票旋即在百慕大证交所交易。

由于银行业在一国经济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他国并购很容易触动东道国的敏感神经。因此,与单纯全球购并相比,全球购并与全球上市并举的策略不仅仅制造出了丰厚的资本收益,更加重要的意义的在于它能够淡化由于并购可能形成的对东道国的进攻性威胁。如今的汇丰不仅通过资本市场吸引了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多万股东的眼球,而且,汇丰的“环球金融,地方智慧”的和谐经营理念为许多国家所接纳和认可。

在注重对并购对象和所及并购国风险排除的同时,汇丰还非常注意并购后整个资本业务步伐的稳健。有人拿同样在全球并购的花旗集团与汇丰对比发现,花旗在并购后的业务布局以大型企业客户和资本市场为主导,属于全攻型,在经济增长期间表现特别出色,而汇丰推崇以存款为主导的经营模式,因此其在经济顺境和逆境中基本上都能保持稳定发展。华尔街一位分析师就曾这样评论过汇丰:同花旗相比,汇丰的经营策略就显得比较保守;但汇丰以传统的银行经营方式,充分利用自己的全球品牌地位,从亚洲地区以较低的成本积聚庞大资金,不断在世界其他地区谨慎地进行购并活动,同时向新的金融业务灌输保守管理的传统理念。

秉承着稳扎稳打的经营理念,汇丰为自己制定了巩固已有并购成果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即到2008年之前,集团将无意对外进行大规模收购行动,发展重心将由资产扩张转到重点业务提升,以及提升业务竞争力的“整体增长”。业界对此的普遍解读是,汇丰正在推行的新增长主要以金融信贷消费、个人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业务为主打方向。

布局中国金融市场

与汇丰控股金融集团在全球各地利润指标普遍飘红一样,其在中国的收益也再创新高。据汇丰发布的最新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来自中国的税前盈利为2.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大幅上升了74%。按照汇丰自身对利润指标的分析,其中国市场的盈利主要来自在内地的合作伙伴。

汇丰所指的“合作伙伴”就是其在最近两年通过并购对国内多家金融机构所形成的持股关系。包括汇丰斥资5.17亿元人民币收购上海银行8%的股权,由汇丰控股的恒生银行出资17.26亿元吃进兴业银行15.98%的股权,投资近17亿美元买进了中国交通银行19.9%股权,以及撒下了4.3亿美元的真金白银购买的中国建设银行部分上市股票。

其实汇丰的财务分析一点也没有藏掖之意。以汇丰持有的交行股权为例,目前已经升值约290亿元人民币,也就是说,汇丰入股交行的投资在两年时间内已经升值280亿港元,总投资收益为170%。

逻辑上分析,满载而归的汇丰理应在中国市场乘胜追击,然而,人们发现:汇丰既没像花旗那样高歌猛

进,也没如淡马锡一样恋战贪吃。恪守稳健作风的汇丰果断作出了收缩对中国银业股权投资的决定。因此,无论是在前不久上市的中国银行所接纳的国外战略投资者名单中,还是疯抢广东发展银行股权的国际金融巨头阵营里,我们并没有看到一向胃口不错的汇丰身影。

其实,汇丰至今在中国的投资虽然达到了50亿美元,但却算不上是投资最多的外资金融机构。因此,无论是论投资实力还是增长空间,汇丰都存有纵横捭阖的余地。不过,仔细分析可以发现,汇丰收缩中国投资步伐实际上是其全球战略的局部反映

而已。按照汇丰制定的最新“五年计划”,在未来5年中,汇丰将由“追求价值”转变为“追求增长”,即其发展重心由资产扩张转到重点业务提升。这一转向意味着汇丰在全球的大规模并购年代基本结束。

不仅如此,作为全球最注重控制风险的银行之一,汇丰对自己在中国的资本布局有自己独到的看法。汇丰亚太区主席郑海泉的解释是,并购是有风险的,从银行业的角度来看,如

果汇丰控股对中国国内商业银行进行更多的投资,则资源就会因战线拉长而被进一步削弱

实际上,一个企业的经济行为往往不可避免地被打上其文化底蕴的烙印。汇丰控股文化中带有浓厚的苏格兰式“唯物主义”文化特点。苏格兰不是大英帝国的主体,但是它很知道如何借力帝国之势向外扩张,两者之间若即若离。汇丰控股身上,既有由于进不了英帝国资本和权力的核心而刻意开辟全球市场、冒险进取的一面,又有英资传统的保守稳健的一面。

有一点需要特别强调,时下外资金融大规模并购中国银行业的股权,已经引起了中国最高决策层面的关注和专家学者的质疑。虽然外资持有商业银行股份有可能突破20%的上限,但国家控股已经成为被完全锁定的最新政策大局。依此审视,汇丰在中国“点到为止”的投资策略不仅仅是其稳健作风的贯彻,同时也衬托出了其先知先觉的过人之处。也正是如此,将自己打扮成“投资绅士”形象的汇丰在中国既没有像花旗那样遭遇过出局的痛苦,也没有像淡马锡一样头顶被公开叫停的尴尬。

标签:;  ;  ;  ;  ;  ;  ;  ;  ;  

汇丰控股:“笨象”改为“恐龙”_汇丰控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