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了一百年,“三个代表”_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了一百年,“三个代表”_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一百年与“三个代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唯物史观论文,中国论文,一百年论文,代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和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哲 学基础。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到2000年“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形成,整整100年。这100年,是唯物史观不断传播、发展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首先从唯物史观开始

中国人最早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是1898年夏上海出版的《泰西民志》一书,这是从英国 人克卡朴著的《社会主义史》翻译过来的。次年2月和4月,《万国公报》上发表了两篇 译文,也提到马克思。在这些资料中,介绍都非常简单,只能由此了解到马克思是西方 社会主义一个派别的首领这样简单的信息。至于关于马克思主义内容的介绍,还是在20 世纪初开始的。最早提及唯物史观内容的是1902年上海广智书局翻译出版的日本学者福 井准造的《近世社会主义》一书。书中说,马克思的学说“以讲究经济上之原则,而认 真理与正理”,这显然有点唯物史观的意思。1903年2月16日出版的《译书汇编》中, 刊有马君武的《社会主义与进化论比较》。文中说:“马克司者,以唯物论解历史学之 人也。”同年,中国达识译社翻译的日本学者幸德秋水的《社会主义精髓》出版。书中 介绍了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观点:“有史以来,不问何处何时,一切社会之所以组织者 ,必以经济的生产及交换之方法为根底。即如其时代之政治及历史,要亦不能外此而得 解释”。这些片鳞半爪的介绍,虽然很简单,但毕竟说明对唯物史观已引起了一定的重 视。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和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掀起了传播的热潮。 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唯物史观成为被首先介绍的内容。1919年5月5日至8日,《晨报 》副刊“觉悟”连载了由渊泉翻译的日本学者河上肇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第一次 比较全面介绍了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此后,该副刊还发表了《马氏唯物史观概要》、 《马氏唯物史观批评》等译自日本刊物上的文章。李大钊于1919年9月在《新青年》第6 卷第5号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原理。随后,他又发表了《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 《唯物史观在现代社会学上的价值》等文章,并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高等学校开设有 关唯物史观的课程。不仅如此,李大钊还号召人们认真研究唯物史观,以解决中国的实 际问题。1919年11月11日至12月4日,《广州中华新报》连载杨匏安的《马克斯主义》 。文中说:“马氏以唯物的史观为经,以革命思想为纬,加之以在英法观察经济状态之 所得,遂构成一种以经济的内容为主之世界观,此其所以称科学的社会主义也。”李达 在日本留学期间就着手翻译《唯物史观解说》,1921年5月由中华书局出版。1921年1月 《新青年》第8卷第6号发表了李达的《马克思还原》,把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 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原理做了概括说明:“一切生产关系财产关系,是社会制度的 基础;一切社会宗教、哲学、法律、政治等组织,均依这经济的基础而定。”“社会的 物质的生产力,发展至于一定程度时,就与现社会中活动而来的生产关系财产关系发生 冲突。”同年8月,陈独秀在《新青年》第9卷第4号上发表了《答蔡和森(马克思学说与 中国无产阶级)》一文。文中说:“我以为唯物史观底要义是告诉我们:历史上一切制 度底变化是随着经济制度底变化而变化的。我们因为这个要义底指示,在创造将来的历 史上,得了三个教训:(一)一种经济制度要崩坏时,其他制度也必然要跟着崩坏,是不 能用人力来保守的;(二)我们对于改造社会底主张,不可蔑视现社会经济的事实;(三) 我们改造社会,应当首先从改造经济制度入手。”

五四运动前后,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对于唯物史观达到了如下的认识: 第一,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唯物史观可以作为改造中国社会 的思想武器,是共产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哲学根据;第三,唯物史观可以被广泛运用于 史学、社会学、文学等领域,运用于考察中国的政治变迁、思想变动、文化更新。正是 因为达到了这样的认识,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才把唯物史观的宣传和研究 放在首位。在宣传和研究中,他们突破旧的进化论思维的制约,逐步形成马克思主义的 世界观,以唯物史观为武器,投入新的战斗。

中国共产党深入传播唯物史观的历程及其成果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过程中,不断深入传播唯物史观,取得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重大成果。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传播唯物史观,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途径:第一 ,注重马克思主义原著的翻译工作。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唯物史观的理论没有专门的著 作,许多重要观点都贯穿在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的著作中。所以,翻译他们 的各种著作,对于传播唯物史观,就是非常重要的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人民出 版社出版了《共产党宣言》、《工钱劳动与资本》(即马克思的《雇佣劳动与资本》)。 1925年,上海书店出版了柯柏年翻译的《哥达纲领批判》,他还翻译了恩格斯的《社会 主义从空想到科学》。1929年,杨贤江翻译了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1930年,上海江南书店出版了吴黎平翻译的恩格斯的《反杜林论》。1938年,郭大力 、王亚南翻译的《资本论》出版。这些原著的翻译出版,为学习和研究唯物史观奠定了 基础。第二,开展意识形态领域斗争。1923年关于科学与玄学之争,20世纪30年代关于 中国社会性质、中国社会史、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现代化等问题的论争,虽然都以学术 争辩形式出现,但实际上却紧密与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相关,许多观点的分歧不同程度地 表现出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对立。正是在这些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及进步的 理论工作者深入研究和传播了唯物史观。如陈独秀在为上海亚东图书馆于1923年12月出 版的《科学与人生观》一书写的序中说:“我们相信只有客观的物质原因可以变动社会 ,可以解释历史,可以支配人生观,这便是‘唯物的历史观’。”何干之在1937年1月 上海生活书店出版的《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一书中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基本条件,这是历史唯物论的ABC。”第三,运用唯物史 观解决中国革命基本问题。李大钊在1924年5月1日发表的《这一周》一文中说:“应该 细细的研究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怎样应用于中国今日的政治经济情形。详细一点说,就 是依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以研究怎样成了中国今日政治经济的情状,我们应该怎样去作民 族独立的运动,把中国从列强压迫之下救济出来。”正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之下,中国 共产党逐步从理论上解决了中国革命基本问题,并在实践上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

在社会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具备了 更加广泛传播的条件。这时期,唯物史观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翻 译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著作,包括全集、选集、专题汇集、专题摘编。第二,出 版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及其他中共中央领导人的著作,包括选集、文集、文选、专 题汇集、专题摘编等。第三,出版研究专著,发表研究论文。如吴黎平与艾思奇合著的 《唯物史观》(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雪永生著的《唯物史观形成史稿》(河北人民 出版社1987年出版)、中央党校课题组编写的《唯物史观新视野》(东方出版社1999年出 版),等等。第四,普及教育。在高等学校、中等学校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辩证 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成为一门受到高度重视的学科。第五,运用唯物史观解决社会 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理论问题。随着实践的发展,许多新的理论问题提 了出来,这就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去认识和解决。比如,怎样进行生产资料 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怎样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改革与解放和发展 生产力的关系、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等。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唯物史观发挥 了重要作用。总之,在社会主义时期,唯物史观的传播更加广泛而深入。正是在唯物史 观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逐步解决了社会主义时期重大理论问题,并在实践上取得了社 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胜利。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在 唯物史观方面,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也都有重大发展。

“三个代表”与唯物史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 唯物史观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唯物史观内容极其丰富,它由核心理论和派生理论构成。唯物史观的核心理论所回答 和解决的问题,是关于人类社会基本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的问题,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 识的问题、关于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关系着、决定着人 类社会发展的方向。

第一,说明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及其运用机制,是研究人类社会的必须条件,不然就 无法弄清楚人类社会为什么能够发展和向什么方向发展。唯物史观的核心理论认为,生 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而这两对矛盾又构成 社会的基本矛盾。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生产 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这一运动的起点。这是因为人们要生活,而为满足生活 的需要,生产力就要变化和发展。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必然要引起原来与其相适应的 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并迟早要发生变革。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经济基础的变化的客观 要求,又导致上层建筑领域的变化。总之,这是一个连锁反应,从生产力开始,波及生 产关系,再影响到上层建筑,并且只有上层建筑的变革才能实现生产关系的变革,然后 再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样,社会就向前发展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准确地概 括了这一原理。它说明,生产力有落后的与先进的区别,只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才能 促使社会进步;它说明,先进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求生产关系以至上层建筑 的变革。因此,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能够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第二,说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特别是社会意识的作用,也是研究人类社会 的必然条件,不然就无法弄清楚社会为什么能够发展和向什么方向发展。唯物史观的核 心理论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即是说社会意 识可以促进或延缓、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作为社会意识基础的文化,同样地也可以促 进或延缓、阻碍人类社会的发展。“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科学地概括了这一原理。它 说明,人类文化有先进、落后、腐朽之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对于社会发展有着巨大 的作用,因为它是社会进步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是社会团结、凝聚的旗帜和灵魂;它可 以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引导人类社会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代表先进文 化的前进方向,就能够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第三,研究人类社会,还必须说明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群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然也 无法弄清楚社会为什么能够发展和向什么方向发展。唯物史观的核心理论认为,最广大 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创造历 史的主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驱使其前进的动因,因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 社会发展是一致的,符合这种利益就能推动社会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精练 地概括了这一原理。

20世纪是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100年。一个世纪的历程,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初 步传入、广泛传播和中国化实践的逐渐演进。很有意思的是,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是 从唯物史观开始的,而到世纪之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又以唯物史观的新发展 收尾。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一件隐含着深刻意义的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赢得在中 国的胜利,之所以推动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是因为它的世界观、方法论的不断深入 、发展和被掌握。中国人走过100年,唯物史观的传播也经历了100年。从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的角度看,作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世界观组成部分的唯物史观,以其指导中国革 命和建设的显著成就,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进入21世纪,世界迅猛发展的 新形势和中国社会转型后的新局面,使中国共产党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以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关注和 思考,达到了唯物史观高度的、最新的概括。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会使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更大的胜利。

标签:;  ;  ;  ;  ;  ;  ;  ;  

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了一百年,“三个代表”_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