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并购对中国吸引外资的影响_企业合并论文

全球并购对中国吸引外资的影响_企业合并论文

全球企业并购影响我国吸引外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吸引外资论文,企业并购论文,我国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1998年9月以来,全球企业并购又掀新的热潮,仅笔者记录下来的较大并购案例就有——

○9月11日,在日本东京,日本东京海上保险公司、东京三菱银行、三菱信托公司、明治生命保险公司等四大金融机构宣布,他们将组建一个庞大的金融服务体系,这意味着金融危机之后日本金融巨舰的出现。

○9月16,在日本东京,名列全球500强之首的通用汽车公司宣布,将加强其在日本铃木汽车公司的股份,通用汽车的董事长约翰·史密斯与铃木汽车的董事长铃木修同时表示,两大汽车公司有意扩大合作领域。

○9月18日,在美国和德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和戴姆勒——奔驰公司各自举行股东大会,宣布通过两大汽车巨人合并的方案,这标志着本次历时两年多的跨大西洋兼并正式启动,他们将组建世界第五大的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专家预测,合并后的戴—克汽车公司今年汽车销售可达440万辆,总销售额可达2600亿马克,真正实现1+1>1的既定目标。

这些只是笔者随手记下来的几例。按照大多数经济学家的分析,从90年代中期开始的这一系列大并购属于第5次全球企业兼并与收购热潮,热潮还在进行中。随着一个个并购案的实现,可以想象,全球企业巨人必然越来越多,这对我国吸引外资、加速国企改革、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都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全球并购金额巨大,区域广阔,跨国并购风行,垄断利润之说解释不了它

正当进入90年代中期,我国国内企业加速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之时,全球范围内发生了第5次并购高潮。根据过去一些资料,可以看到,本次兼并较80年代后期所谓的第4次全球并购高潮远为不同。那一次并购的主角是经济极度膨胀的日本,它宣称要收购美国的房地产业、娱乐产业等,甚至要买下美国人奉为国之珍宝的自由女神像和“梦工场”好莱坞。日本的产业资本蠢蠢欲动,在美国大地上跑马圈地,显示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的实力。但比较起来,当时涉及的交易金额只有几十亿美元,且集中在一些无关紧要的非工业产业,最后由于日本经济的衰退还大都落空。

本次购并高潮与上次比则呈现出一些新特点。首先,它来势汹涌,并购金额巨大,规模惊人。1995年7月,美国迪斯尼公司(WaltDisney)以190亿美元并购美国广播公司(ABC)的母公司,组建全球最大的娱乐业公司,成为世界历史上第二大的收购活动。1996年12月,美国的波音飞机公司与麦道飞机公司宣布合并,交易金额140亿美元,涉及工人数十万名。1998年4月,美国的花旗银行同美国旅行者金融集团实现合并,合并金额高达800亿美元;同月,美国国民银行与美洲银行合并组建美国最大的商业银行,合并后的银行总资产达5700亿美元,创造了世界史上最大一次并购案的记录;也是在4月,美国第一银行与芝加哥第一金融公司合并,组建了总资产达2300亿美元的金融公司。

欧洲国家的兼并、收购案一点也不比美国差。1996年以来,欧洲企业的合并涉及的金额也十分惊人。英国企业1995年用于购并外国企业的资金为180亿英镑,而外国企业购并英国企业的资金为230亿英镑。在德国,联邦卡特尔局从1995年对大约1500件各自年营业额在5亿马克之上的企业兼并案的调查中发现,兼并趋势越来越大型化、频繁化,而该局1996年以来每月至少要接到120多起收购、合并的申请。以汽车工业为例,1997年全球汽车公司购并交易额为280亿美元,欧洲的汽车公司购并交易占了一半,涉及370多个交易项目,较1996年增长了50%。经过本次兼并潮,日本大汽车公司把许多小型的英国汽车公司纳入其总公司名下。

我国的东邻日本,这几年也频频爆发并购热门新闻,尤以金融业购并引人注目。1995年11月,住友银行与大和银行合并,组建了总资产7050亿美元的新银行;1996年4月,三菱银行与东京银行实现合并,组建了世界第一大的东京三菱银行,银行总资产8189亿美元;1998年2月,最早在金融风波中被淘汰出局的山一证券公司,连同下属30家公司,以3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美国的美林集团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大规模的企业购并并不是以追求垄断利润为目的而进行的,它们并购之后非但没有提高产品、服务的价格,相反倒有了较大程度的降低。进入90年代后期以来,全球化呼声日高,internet网络越来越把不同地区不同种族的人们拉近,全球范围内企业大规模并购的出现大概正是这一趋势的必然反应。

跨国并购促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企业惟利是图特征显著,影响我国引资工作

以往,根据政治经济学,一国的企业集团往往代表一个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是国家利益不同程度的载体。经过本次兼并潮,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惟利是图永远是一个企业的本性。道理很简单,美国赫尔姆斯—伯顿法案的一次次流产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因为许多美国企业认为,它们自己的利益远远大于美国国家的利益。

1995年10月,美国普强制药公司与瑞典法尔马西亚制药公司合并,合并金额130亿美元,是西方工业国家制药业最大的一次兼并,它不带有任何政治色彩,但合并给两家公司带来的利润却是十分巨大的。1997年8月,韩国的三星公司以35亿美元收购了世界著名的电脑制造商AST,AST生产完美国最后一台模拟制式彩电后宣布纳入三星旗下。时至今日,AST不仅在大陆电脑市场上丢城失地,而且在美国本土和港澳台等原有市场也接连失分,据批评者讲,就是三星贪大求胜所致。

我国目前注册的10多万家三资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母体都参与了本次全球购并大潮,有些是购并的主动者,有些则成为被购并者。无论从主动的一方还是从被动的一方看,都是一件好事,都为企业的发展赢得了一个绝好的商机。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企业的优胜劣汰机制在我国企业中还没有很好地得到发挥,我国企业的流动性差,企业并购不活跃,都在相当程度上使国企改革滞后,这些正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多次提到的,也是我们下一步改革的重点。根据前一段时期中央的决定,军队、武警和政法部门不再办企业,所有企业必须落实其经济实体的地位,从这个意义上看,我国企业正一步步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据有关报道,中国企业近年来也参与了全球性的企业并购活动,我们的海外投资已达60多亿美元,许多企业收购国外的小厂组建自己的生产线,带动了我国走向世界的步伐。

全球企业并购引发多元化话题,多元化的企业集团对我国企业是否合适

关于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问题,我们感受最深的恐怕是国内的珠海巨人集团,在一片“让一亿人先聪明起来”的广告声中,这个巨人轰然倒地。其实,在本次大兼并浪潮中,关于多元化经营的问题一直引人注目。在工业领域,传统的部门如钢铁(德国克虏伯与蒂森的兼并)、制药(美国普强与瑞典法尔马西亚的合并)、石油化工(英国石油BP的兼并)等出现大规模合并的同时,一些新兴的主要产业如计算机、生物工程、航空航天技术、汽车制造等都争先恐后地加入这一热潮。1996年11月,美国国际商用机械公司(IBM)以33亿美元收购了莲花(Lotus)软件公司,完成了产品谱系的巨大扩展,实现了软、硬件的合理组合。同样,当年12月的波音兼并麦道案,也是产品类型的扩张。可以说,当代全球并购有一个主线,即1+1>1的思维模式,德国宝马和大众争“娶”英国劳斯莱斯的案件就是一个典型。从这个意义上看,三星兼并AST的确有些贪多嚼不烂的味道。

韩国经济发展模式恰恰是大集团、多元化的模式,事实表明,它的“过度投资”(Over-investment)是引发金融危机的导因之一。韩国三星集团一家,1996年占韩国GNP的17%,其总裁李健熙认为,三星集团一定要上汽车项目,否则三星无法成为21世纪的大集团。三星的多元化战略一直做得很好,但仍然难逃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要求下,韩国政府实施了大规模、全方位的改革,一个方向就是精简大企业,缩短产品谱系,韩国政府强迫三星、大宇、现代等巨型企业相互转让与自己主产品较远的项目,韩国企业多元化的梦想至此彻底粉碎。

考察本次全球兼并潮的大案例,我们发现欧美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兼并主趋势是同业同类兼并为主,跨行业兼并的案例尽管有(如默克多的News Corp.以10亿美元兼并英国的曼联足球队),但也大多基于与主业相关联的考虑。典型的案例是红遍国内的可口可乐公司,1997年12月,它以4亿美元兼并了韩国一个大财团的饮料厂,对其它更优惠的项目却没有兴趣,原因就在于它与饮料的关系太远。

标签:;  ;  

全球并购对中国吸引外资的影响_企业合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