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信任与温暖的新潮旅游群体——对沙发客的初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潮论文,群体论文,沙发论文,温暖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沙发冲浪”(couchsurfing,CS),一词来源于一名叫芬顿(Fenton)的美国年轻人在2003年创立的非营利性网站(http://www.couchsurfing.com/)。沙发冲浪最初是指旅游者利用互联网的人脉关系,到异地旅行时睡对方家里的沙发,获取免费住宿,并在主人的引领下对当地文化有更全面的认识和深层次的体验,并且也会为别人提供类似的帮助。这种旅行方式简称“沙旅”,采取这种旅行方式的人被称为“沙发客”(couchsurfer),沙发客之间互称“沙友”。发展到后来,沙发客并非仅仅睡别人的沙发,“沙发”逐渐成为一个意象和代称,含有殷勤周到接待的意思[1]。旅游者的互助对象,被称为“沙发主人”,简称“沙主”。真正在中国掀起CS热潮的是2010年广州沙发客发起的“迎亚运,免费提供沙发借宿”活动,让这个欧美流行多年的旅行方式风行中国[2]。
沙发冲浪作为一种新颖前卫的旅游方式,也是一种互助旅游形式,而互助旅游被称为是继随团游、自助游之后最具革命性的旅行方式[3]。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十分有限,摩兹等(Molz,et al.)从couchsurfing.com等接待组织网站着手,分析了这一类型网络社区的特征和监督机制,认为成员之间相互接待的互助模式成为拉近距离和促进跨文化交流的桥梁[4]。劳特巴赫等(Lauterbach,et al.)以couchsurfing.com为例研究沙发冲浪现象,认为网站依托声誉系统与互惠平台建设,促成沙发客的网络信任之旅[5]。佩雷斯等(Perez,et al.)在访谈中发现,离家出走的美国德克萨斯州(Texas)拉丁裔寄养青年通过沙发冲浪旅行方式,借助同辈网络作为社会资本,达到个体满足,同时补偿缺失的家庭关系[6]。王云良,罗越富等人对互助旅游进行了初步探讨,仅涉及发展意义、基本特征、面临问题、开发思路等基本层面[7,8]。林婕借用社会资本理论对互助游旅游者的交往进行了分析,并解释了交往特征形成的原因[9]。丁雅婷以沙发冲浪网(couchsurfing.com)为例,重点阐释了这一国际现实互动型旅游虚拟社区中国籍会员信任产生的过程,并从中提炼出信任产生的影响因素[10]。总体看来,国内外沙发冲浪及相关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极少。本文透过沙发客视角解读沙发冲浪现象,抛砖引玉,期待更多的学者关注这一新生事物。
网络是沙发冲浪的基本工具和重要载体,沙发客偏爱于在网络上游前发帖求助、游中交流和游后分享等一系列的网络行为,而接待沙发客的沙主也习惯于在网上发帖记录沙发客的旅游过程,所以沙发冲浪具有明显的网络特点。通过网络数据研究沙发客旅游行为,应成为认识这一细分市场特征的有效途径。本文选取了有关沙发客的网络论坛文本,尝试基于网络文本数据的旅游行为研究方法,借助于ROST Word Parser词频分析软件及SPSS统计分析软件,分析沙发客旅游行为特征及内在规律。
2 研究方法及样本选取
2.1 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是对文献内容进行客观、系统、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11],是透过现象将背后隐藏的本质揭示出来,并进行相应预测,得出有实际价值的结论。内容分析法最早应用于二战中的军事情报研究工作,战后应用于新闻传媒学、图书情报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等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近年来,该方法被引入旅游学科研究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许多学者将内容分析法应用到网络数据研究上,网络文本成为重要旅游研究手段,并产生了一系列学术成果,包括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12-14]、旅游网络社区行为研究[15]、旅游满意度评价研究[16]等。网络是重要的旅游交流平台,网络文本中包含大量的旅游过程信息,也为旅游行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来源。赵振斌[17]、宗圆圆[18]等基于网络文本数据分别对背包客、志工旅游者的旅游行为进行了相关研究。本文通过对样本网站文本内容的词频分析,提取描述沙发客旅游行为的高频特征词,并将其作为进一步研究的依据。
2.2 样本选取
笔者在3个网站即“沙发客网”、“7998沙发客穷游网”、“我是沙发客”收集样本,因后两者信息量内容偏少,而沙发客网成立较早,内容丰富,信息可获取性和可研究性都较强,文章主要依托沙发客网为研究对象,其他网站为辅。沙发客网(www.cnsfk.com)于2009年注册域名,是国内首家沙发客网站。网友需要至少通过网站一项身份认证(网站共有4项身份认证即身份证认证、支付宝认证、身份通认证、视频认证),才可顺利寻找或提供沙发。出行前,在网站上发布备案,公布去向,将安全交给大家监督。游玩后,沙主与沙发客相互评价,累计构成每名会员的信誉档案。沙发客网以其较规范的操作,吸引了越来越多沙发冲浪爱好者的加入。据网站管理员“等灯点燃”介绍,截止到2012年年底,网站注册会员超过15万人,认证会员超过2万人,成为我国著名的互助旅游平台。沙发客网栏目众多,其中一个栏目“我的沙旅”,包括“沙发旅行”与“接待沙友”两个子栏目,内容主要包括沙发客的旅行记录与沙主对沙发客活动的描述及相互评价,为其他沙友提供参考,这一栏目发帖量众多。
2.3 文本内容获取
为了获取广泛的样本信息,保证研究结果的客观性,样本的筛选收集时间为2012年1月、4月、7月、10月等4个月的上半月(1日至15日)。为提高文本内容的分析效率和准确度,通过删减部分信息量不足的文本及合并一些相关系列游记等预处理步骤[19],最终获得有效沙发客旅行记录为201篇,沙主接待记录为122篇,共计323篇,样本总字数约为462224字。把所有文字复制到一个Word文档,并保存为TXT格式,用于进一步的内容分析。
2.4 研究结果
采用ROST Word Parser软件对保存后的文档进行内容分析。由软件自动分词,通过对分词结果进行修正,在此基础上重新分词处理,再过滤掉与研究无关的词汇后,生成词汇频率表。同时结合原始文本,将意义基本相同的词汇进行合并,如“温暖”与“温馨”合并成“温暖”,“热情”与“热心”合并成“热情”,“鸡冻”与“激动”合并成“激动”等。最终按照词汇出现的频率由高到低选取与研究主题有关的50个高频词语作为分析依据(见表1)。
3 研究分析
3.1 沙发客基本特征分析
本研究根据201篇沙发客游记的具体描述和相关信息的填写,在对部分错误信息修正基础上,运用SPSS软件最终整理出如表2所示的沙发客基本特征。从表中可以看出,女性在沙发客中的比例超过男性,反映了女性对沙发冲浪这种旅行及交友方式的认可,对社交活动的偏爱。同游沙友统计显示,虽然单人游是主要构成(67.3%),但二人同行的比例也较高(24.8%),且以女性结伴为主,反映了其对安全问题的顾忌,当然也促成了沙发客中女性比例居高这一令人意外的统计结果。结伴一般源于沙友关系或现实中的朋友、同学关系,父子、母女乃至一个家庭出游的例子也屡见不鲜。在统计中,近六成沙发客(57.6%)是第一次接触这种旅行方式,既表明大众对其认知度偏低,同时也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逐步接受这一西方舶来品,其影响力在日渐提升。沙发客在出游的目的地城市即沙发城市中1个及多个城市数目比例都较高,且沙发天数大多在3天及以上(71.2%),表明沙发冲浪活动呈现两种空间行为模式,即一地的深度游与多地的串线游,前者具有休闲体验倾向,后者冒险猎奇成分居多。无论何种模式,沙发客在一个地方的停留时间都明显延长,这得益于目的地免费住宿的提供和沙主的指点,让沙发客可以无后顾之忧地贴近与感受目的地文化。在沙发客对沙主的总体评价中,基本都是满分5分,游记中“感谢”、“感动”的词汇重复率很高,沙发客对于沙主无私而热诚的接待都持非常满意乃至感恩的态度,这同时也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热情好客的优秀品质。
3.2 各主题分析
文章将50个高频词汇归类成动机、感知、活动、交通方式、沙发城市、游玩地点等6大主题类目(见表3),进一步分析沙发客旅游行为,解读沙发客现象。
3.2.1 动机
“朋友”在50个词汇中的使用频率位列第一(0.108%)。沙发客以网络为平台,从线上延伸到线下,通过纯粹而深入的人际关系互动,引起情感共鸣。结交朋友、扩大社交圈正是沙发冲浪活动的重要价值体现。正如沙友“心驰神往的”所说,“我想沙发客不仅仅是去住一夜或几夜,沙友和沙主的关系更是朋友的关系,沙发把素不相识的人联系在了一起,让人与人之间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沟通,让原本陌生的路人成为朋友。我很喜欢这种感觉。”沙发冲浪也是实现瑞安(Ryan)所提出的“旅游者—朋友模型”(The Tourist—friend Continuum)的特殊旅游形式[20]。在游记中经常出现沙友聚会场景,沙友之间虽然以网络虚拟交往为主,但群体文化特征显著,共同的价值取向与兴趣爱好强烈地维系着彼此,构成泛化而亲密的社会关系网络。沙发客的口号是:“没有陌生人的世界”,通过双方的积极“交流”与“真心”付出,打破隔阂,营造简单纯净的现实空间。“感受”、“经历”的使用频率较高,表明沙发冲浪是一种深度参与式体验旅游活动。沙发客在旅游过程中有着独特的精神体验需求,改变惯常的生活状态与旅行规则,在未知的地域追寻一种特殊的感受和一段奇特的人生经历。“方便”和“便宜”等词汇刻画出沙发客旅游动机的功利性特征,异地接待的沙主为沙友提供的不仅是一张沙发,还包括基于朋友关怀的各种细致服务,从而降低了信息成本与旅行费用,这也是大家加入沙发客群体的主要原因之一。“期待”一词反映了沙发客对陌生世界的感性态度,从网络到现实的巨大跳跃,对异地的不甚了解,对沙主的未曾谋面,接下来行程会如何展开和延续,给沙发客带来了不可预知性和奇妙性,激发了无限好奇与期待。从词汇频度可以看出,“便宜”排名靠后,虽然沙发冲浪是以成本低廉为特色和吸引点,但对于沙发客来讲,“比省钱更重要的是收获信任与温暖”。
3.2.2 感知
在感知方面,“温暖”、“热情”、“开心”、“感动”等词汇频率排名靠前。沙主对远道而来的沙友满怀热忱,利用自身资源,力所能及地提供各种生活和向导服务。沙发冲浪的本意是向对方提供沙发,但沙主们大都主动提供房间,甚至自己睡沙发或者打地铺,而将房间空余出来满足沙友,包括家庭其他成员一起参与接待。许多沙主百忙之中抽出时间陪同沙友游玩,并照顾得无微不至,沙主的一系列举动让沙友非常感动。身处他乡,却享受着家庭的“温暖”,素未谋面,被待若亲人,孤独的旅行活动注入了温情元素,让沙友感觉自己十分“开心”、“幸运”。多数沙发客是初次尝试这一新鲜事物,虚拟网络与现实世界的转换,陌生环境与家庭场景的交叉,独特的交友与旅行模式,让沙发客“激动”不已。沙发客能够鼓足勇气敲开陌生人的家门,毫无顾忌地酣睡几晚,而沙主在尔虞我诈的当代社会愿意接纳并不了解的外地人,并为其提供隐私的家庭空间作为临时居住及活动场所,甚至部分沙主因有事不在家,整套房子完全交予沙发客使用。摒弃戒备与偏见,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正是沙发冲浪的象征符号与存在基石。沙发客在游记中经常提到“特色”一词,因为有熟悉当地的沙主的推荐,沙发客可以品尝到地道的小吃,游览到最美的风景,获取最原汁原味的文化体验。沙发客的旅行活动占用了沙主的私人时间与空间,甚至产生金钱的花费,让其感觉“不好意思”,也比较自律,尽量减少沙主的负担,如主动收拾房间,打扫卫生。“坚持”在游记中也是时常出现的词汇,虽然在沙主家里舒适惬意,但旅途中十分艰辛,且存在许多未知的变数,包括赶不上车、路上被骗、天气突变等等,是对沙发客意志的磨砺,需要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完成行程。
3.2.3 活动
在活动内容方面,“联系”、“聊天”、“游览”、“吃饭”等词汇的出现频率很高,在0.03%~0.08%之间,这些词语大致可以勾勒出沙发客的游程轨迹。沙发客旅行前,需要依托网络平台,通过发帖、搜贴、看帖,积极与目标人沟通,多方面了解沙主及目的地信息,并且在旅游过程中保持畅通的联络,确保行程顺利进行。团队游以旅行社的安排为主,自助游需要旅游者的自身努力,而互助游则依靠即时建构的社会资本,获取信息和帮助。前文已述,朋友和交流是沙发客的主要旅游动机,所以与沙主聊天,了解彼此的精彩生活也是重要的活动内容。尤其一些沙主在发布接待帖时,明确提出愿意无条件接待沙友,但希望能够分享对方旅行中的故事。作为旅游者,游览体验无疑是沙发客活动的基本构成,但又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旅游者行为。沙主往往以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家常菜肴或风味小吃招待客人,让沙友大快朵颐之余,调动各方面感官体验当地饮食文化,同时沙发客的吃饭活动也成为相互间增进认识与感情的鲜活载体。在游记中出现了大量照片内容,反映了沙发客对“拍照”和“合影”的钟爱。沙发客习惯于将旅途中的景象拍摄下来,尤其是与沙主有关的场景,如沙主的“庐山真面目”、沙主家中的室内布置、沙主安排的舒适“沙发”、准备的美味佳肴以及沙发客与沙主“亲密无间”的举止,都通过照片形式真实地记录下来,作为最美的回忆保留。同时粘贴到网络上,既是自身旅行成功的“炫耀”,也是与其他沙友的分享,更是对沙主热情招待的真诚致谢。沙发冲浪需要借助对方的支持完成,而这种帮助是无偿的个体行为,也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这就必然导致旅行活动变化较多,如因沙主原因或未能联系到沙主等意外情况而不能被接待,沙发客不得不住旅馆,或搭“帐篷”露营。由此可以看出,沙发客与背包客重叠性较强,沙发客易于转化为自助性质的背包客。对于沙主的热情款待,许多沙发客将带有旅途中标志性景观的“明信片”作为赠送礼物,其一定纪念意义,也很符合沙主的喜好。
3.2.4 交通方式
沙发客的旅行活动力求将费用降到最低,实现“穷游”的目的,这一点在交通方式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沙发客旅行距离一般为中长途,“火车”成为主要交通工具。同时,沙发客会借助“搭车”方式,即通过积极与司机沟通,赢得对方的信任与理解,搭乘免费的汽车或其他类型机动车前往目的地,当然这种交通方式具有不确定性。许多沙发客也会采用“徒步”这一既经济又锻炼自身的交通方式,促成交通工具之间的衔接,这也是旅游目的地区域内的重要交通选择。少数冒险意识较强的沙发客会将“骑行”作为主要甚至唯一交通手段,贯穿全程(被称为“骑客”)。当然这种方式花费时间较多,也存在较大风险,如沙友“大参”从南京骑车到拉萨,行程5255千米,耗费85天。在旅游目的地,许多沙发客按照网上信息或者沙主指引,如同当地居民一样,采取“公交”、“地铁”等日常出行方式,方便之余,贴近与融入目的地社会生活。虽然节省费用是沙发客选择交通方式的直接动因,多样化的交通方式却赋予了沙发客旅途以特殊价值,成为其认识社会、展现自我与体验人生的有效途径。
3.2.5 沙发城市
关于沙发客前往的目的地城市中,涉及词汇较杂,反映了沙发冲浪活动范围较广。但还是出现了一些高频词汇,揭示了沙旅活动的空间集聚特征。根据词汇频率,本文选取了排名较靠前的12个城市。通过分析发现,沙发客比较青睐的旅游目的地为著名旅游城市,基本特点为知名度高、景色优美、城市繁华。沙发客这一活动规律,源于沙主导向和城市形象等双因素驱动。因为其活动首先需要“沙发”的供给,而基于网络平台的沙发冲浪具有时尚前卫的理念,一般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等区域才容易被接纳,城市网络普及,具备充足的沙主及相应“沙发”资源。而沙发客主要以沙主居住地为中心形成辐射状活动格局,愿意接待和信誉良好的沙主也相对集中,是许多沙发客的首选对象,如厦门沙主“黄晨”、“cadillac”、“御茗园”、“姚可儿”,都是沙发客网的“沙主达人”,接待沙友次数都在18次以上,其中“黄晨”接待达30次。沙主导向因素促使城市成为沙发客的主要活动目的地和活动范围。同时,沙发客活动目的地选择也要基于城市本身的魅力指数,传统旅游城市的优美环境、经典景区及人文风情对沙发客具有较强的感召力。综上所述,厦门因众多“优质”沙主的存在和令人向往的城市氛围,而成为国内沙发客推崇的旅游目的地。目前,能够接受沙发冲浪这种旅行方式的区域和群体还较少,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沙旅活动的日趋规范,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个圈子,沙发客目的地版图也将极速扩增与延伸。
3.2.6 游玩地点
在游玩地点方面,如同普通旅游者,“景点”是沙发客最钟情的游玩对象之一(0.029%)。但趋于听从沙主的建议,选择真正“有看头”的景点,而不仅仅在于知名度。沙发客对价格较为敏感,如超过心理或实际承受能力,则放弃的可能性较大。在他们看来,“每个人都是一个景点”[3],传统意义上的景点反而对他们吸引力减弱。沙发冲浪这种考验信任与勇气的新潮旅游方式,比较容易被年轻而纯真的学生群体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所接受,而“大学”在沙发冲浪中往往兼具游玩与居住的复合功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如美丽的厦门大学与武汉大学是沙发客眼中的热点。“公园”、“广场”、“夜景”等词汇在沙发客游记中出现频率也较高,三者均属于城市公共休闲区域范畴,是当地居民的集中活动地,沙发客可以与其发生频繁的接触,融入当地人生活中,感受目的地的“真实性”生活状态。“博物馆”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厚重的载体,参观博物馆也是获取地方旅游信息、感悟文化精髓的最佳场所。正如沙友“牛背上的小孩”所说:“到某处,博物馆是我必去的地方,因为从博物馆你能省去不少查找资料的辛苦历程,直接能感受到此地的魅力所在”。同时,游览上述除景点外的5个场所,一般不会产生直接的门票费用,这也是沙发客比较心仪的重要原因。另外在网络文本中发现,名为某某街(或某某路)的特色旅游街区出现次数较多,其具有独特的文化氛围,可满足娱乐休闲与购物需求,一般属于城市游憩商业区(RBD),是沙发客频繁光临的场所。
4 结语
本文立足于相关沙发客网站,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内容分析法,利用网络文本研究沙发客旅游行为特征,初步解读沙发客现象,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效果。研究发现,“朋友”和“温暖”在文本词汇中出现频率最高,结交朋友、扩展人脉是沙发客的主要旅游动机之一,受到热情接待、体会家庭温暖是沙发客的共同感知;“联系”、“聊天”与“游览”构成沙发客的基本活动;对于沙发客来讲,节约成本是旅行活动的重要策略,所以“火车”、“搭车”与“公交”组成交通方式的关键词汇;沙发客比较热衷于城市旅游,国际大都市“上海”、“北京”及风景如画的“厦门”、“杭州”成为他们的热门选择;着眼于沙发客群体特点和深度体验当地文化的目的,“景点”、“大学”与“公园”是沙发客关注的游玩地点。
沙发冲浪具有明显的沙主指向属性,沙主元素渗透于整个沙发客旅游过程中。作为互联网基于其信息平台促生的旅行方式,沙发冲浪将虚拟的网络关系映射到目的地旅游行为中,以信任为内核、情感为纽带,依托沙主这一媒介,虚拟社区与现实空间衔接,家庭活动、社会生活与旅游体验交织,使沙发冲浪成为一种网络世界、日常世界与旅游世界等三重空间交错叠加的“综合体”。
目前,中国旅游业正逐渐转型,旅游开始从功能性消费过渡到情感性消费[21]。注重情感投入与人文关怀的沙发冲浪不是一个简单旅游形态,而具有十分丰富的人文内涵。沙发冲浪崇尚感性与自由,凸显人的主动性与个性,主张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关爱,倡导“浸入式”的深层交往,实现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与融合。“充满人情味”的旅游方式拓展了人们的社会活动空间,释放了旅游者的真实情感诉求,将传统的现代旅游商业取向升华为一种纯粹的个人生命体验,具有鲜明的后现代旅游特征[22],也必将对未来旅游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