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干穗死穗病害的识别与防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病害论文,小麦论文,干穗死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随着小麦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小麦干麦头、死麦穗现象日势严重,对农民增产增收造成很大影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四种小麦病害,但农民群众对这几种病害很难判断识别,缺乏有效防治,下面阐述简单识别与防治方法。 1 小麦全蚀病 小麦全蚀病造成枯白穗。又称立枯病、黑脚病。小麦抽穗后,田间提早出现一片片死亡的麦株,应怀疑是全蚀病。小麦灌浆期一乳熟期是全蚀病症状明显时期。小麦全蚀病症状有三黑:黑根、黑脚、黑膏药。 该病在小麦全生育期均可发病。①苗期:幼苗发病后植株矮化,下部黄叶多,分蘖少,类似于干旱缺肥状,初生根(种子根)和根茎(地中茎)变成黑褐色,严重时可造成全株连片死亡。②返青期:植株矮化,基部叶片变黄,初生根和次生根大部分变黑,病菌侵染至茎基部。③抽穗后:根部变为深黑色,茎基部1~2节形成“黑脚”,地上部形成枯白穗,在田间形成不规则的点片或条状枯死带。小麦全蚀病是典型的土传病害,种子带菌和机械作业是造成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发病适温在15℃~24℃。 防治。该病防治难度大,缺乏特效药剂,已成为当前小麦安全生产的潜在威胁。 农业防治。轮作倒茬。与棉花、蔬菜等经济作物轮作,也可改种大豆、马铃薯等,可明显降低发病。筛选种植耐病品种。增施腐熟有机肥。 药剂防治。①12.5%全蚀净(硅噻菌胺)200~300 ml,兑水1000 ml,拌麦种100 kg,搅拌均匀堆闷3h。②4.8%适麦丹(2.4%苯醚甲环唑+2.4%咯菌腈)30~40 ml拌麦种20~25 kg,堆闷3h。③可用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80 ml加水兑成100~150 ml药浆,处理种子10~15kg或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按种子量的0.03%~0.05%拌种堆闷6h后阴干播种。也可在小麦播种后20~30 d和起身期用15%三唑酮500倍液或12.5%全蚀净及时灌根或顺垄喷浇小麦根部,灌根前后尽量不要浇水。发病重的地块要多灌一次,间隔7~10 d。 2 小麦纹枯病 小麦纹枯病造成白穗。发生了纹枯病的小麦基部1~2节在拔节后显出中间灰白色,边缘褐色的云纹状斑。病斑向内侵入茎秆,引起枯白穗,病斑还向上蔓延到旗叶。小麦生长后期下部叶鞘表面生出白色菌核,后变深为褐色、黑褐色。小麦全生育期均可受害,出现烂芽、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枯株白穗等症状。冬前即可发病,发病期主要在小麦返青至抽穗期。随着小麦进入返青、起身期,病情发展加快。小麦拔节后,病害侵入叶鞘和茎秆并随拔节向上扩展,严重度显著增加,至孕穗末期结束。抽穗后侵染茎秆,造成田间枯白穗。 发病特点。一般播种过早、播种量过大、田间群体过大的地块,以及施氮肥偏多、田间湿度偏大和遭受“冻害”的麦田,发病比较严重。相邻地块或上一年发病的地块,如果4~5月份雨湿条件适宜病害也有可能发生。 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耐病品种:适期播种,避免早播,适当降低播种量;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配合施用氮、磷、钾肥。不要偏施氮肥,增强抗病力。②种子处理:用2.5%适乐时15~20ml或2%立克秀0.2%戊唑醇10~15 g兑水700 ml,拌种10kg。③药剂防治:防治指标:返青至拔节期,病株率10%~15%,第一次用药防治适期。要强调喷匀打透,药液喷洒到基部病斑。每亩用5%井冈霉素水剂8~10 g兑水60 kg或15%三唑酮可湿性80 g,兑水60 kg喷茎基部,7d后再喷第2次。亩用12.5%烯唑醇15~30 g+50%多菌灵80~100g,或20%三唑酮(粉锈宁)50ml+50%多菌灵80~100 g,兑水60kg喷茎基部,7d后再喷第2次。 3 小麦根腐病 小麦根腐病形成白穗。主要是生长后期发病,病株易拔起,但不见根系腐烂,引起倒伏和形成“白穗”。感病种子胚局部或全部变褐色形成“黑胚粒”。种子表面也产生梭形或不规则形褐斑。各地均有发生。 一般过早或过晚播种、田间管理粗放、田间杂草多、地下害虫危害,旱茬、瘠薄田,或遭受不良环境影响,均会不同程度地诱发该病。麦苗受冻易诱发病;抽穗后遇高温多雨或多雾天气导致叶片早枯;开花期以后遇持续高温多湿天气穗腐重,种子感病率高。根腐病往往和纹枯病、叶枯病等交织发生,加重对小麦的危害。有些发病田块可造成减产20%~30%,甚至更高。 防治方法。小麦根腐病易防难治,应预防为主,发现病株后及时用药治疗。①选育抗病品种。②加强栽培防病措施。控制苗期病害的关键是适时播种,施足基肥,及时追肥,覆土不宜过深,麦田不连作。③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0.2%戊唑醇拌种,或3%苯醚甲环唑250~300 ml兑水500 ml,拌麦种50 kg。也可用种子重量0.02%(有效成分)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拌种,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60~80 g拌麦种50 kg,要严格掌握适宜的剂量,防止药害发生。④发病初期:选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500~3000倍液喷雾,或5%井冈霉素水剂10 g加水40kg喷雾防治,隔7~10 d再喷1次。喷药应喷匀、喷透,使药液充分浸透根、茎。或者在小麦返青至拔节期,亩用烯唑醇等高效杀菌剂50 ml(加叶面肥)兑水40 kg喷雾,每隔7~10d喷1次,连续防治2~3次。小麦开花初期,每亩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50%多福合剂100 g加水喷雾,也可选用丙环唑或用甲基硫菌灵、多菌灵加烯唑醇半量复配喷雾防治,控制叶部病害发展或防止黑胚粒形成。 4 小麦赤霉病 赤霉菌造成白穗。赤霉病原是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主要病害,近年在深州市麦区有加重趋势。①穗腐:小穗或全穗呈枯黄色,湿度大时在颖壳合缝处或小穗基部长一层红色霉层,小麦赤霉病病害名称由此而生。小穗发病后枯白不结实,而结实籽粒呆白、秕瘦,发芽率下降,或呈玫瑰红色。②穗轴或穗梗受侵染后,形成枯白穗,病粒枯白、绉缩,胚部线紫红色。病粒能引起人、畜中毒,病粒率不能超过4%。③秆腐:多发生在穗部以下1~3节的叶鞘及节部,初发病时叶鞘上出现淡褐色病斑,严重时产生粉红色霉层,病节以上枯黄,形成枯白穗,病株极易从病节处断开。在小麦扬花灌浆期如遇阴雨天气,极易引起赤霉病的发生流行。 喷药防治。防治小麦赤霉病以预防为主,重点是在小麦扬花期前后预防穗腐发生。在小麦抽穗扬花期,如果遇到降雨、多雾、阴天或良好的湿度条件,利于赤霉病菌侵染传播,雨前要及时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0%多菌灵盐酸盐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咪鲜胺1000倍液,或12.5%烯唑醇1500倍液喷雾防治。 联系电话:0311-87652160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干穗病的鉴定与防治_小麦论文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干穗病的鉴定与防治_小麦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