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测量法对新生儿PICC导管异位的调查研究论文_闫地瑞,胡艳玲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新生儿科 四川成都 610041)

【摘要】目的:探索减少新生儿PICC发生导管异位的方法,增加PICC的留置时间。方法:将我科2012年1月~2013年12月经上肢血管行PICC置管的患儿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取标准测量定位,观察组除在术前采取标准测量定位外,在术中再次测量定位,观察两组PICC导管尖端的位置。结果:对照组PICC尖端位置标准76例,过深8例,过浅13例,异位于颈内静脉2例,腋静脉分支1例,观察组PICC尖端位置标准91例,过深5例,过浅2例,异位于颈内静脉2例,两组比较,尖端位置标准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导管保留时间长于对照组。结论:在行PICC穿刺置管时,在术中再次测量定位可以减少PICC导管异位的发生,且延长保留时间,减少患儿的穿刺,方法简便,值得推广。

【关键词】新生儿;PICC;测量定位;导管异位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2-0110-02

随着新生儿学科及重症监护学的发展,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在新生儿科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主要用于极低、超低体重儿,需中长期静脉营养的危重新生儿等。在PICC置管中,导管异位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有文献报道可达11~24.60%[1,2,3]。在导管异位中,大部分为导管置入过深或过浅。导管尖端过深进入右心房或右心室,可能导致心律失常,但通过向外拔出调整后可以位于标准位置,即具有调整的空间。而导管置入过浅,尖端位于锁骨下静脉甚至是腋静脉时,不可再往内送管,导致导管保留时间明显缩短,PICC留置的优势无法正常发挥,甚至需要重新置管,增加了患儿的痛苦及经济负担。我科于2012年1月~2013年12月将新生儿PICC置管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采用操作中再次测量定位,发现可以减少导管异位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2年1月~2013年12月经上肢血管行PICC置管的患儿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00例,其中早产儿95例,足月儿5例(小肠闭锁术后3例,肠旋转不良2例),男55例,女45例,平均孕周30.7周,平均体重1410g。经贵要静脉置管67例,腋静脉置管17例,肘正中静脉置管13例,头静脉置管3例。对照组100例,其中早产儿96例,足月儿4例(1例为新生儿低血糖症,3例为十二指肠闭锁术后),男52例,女48例,平均孕周30.3周,平均体重1390g,经贵要静脉置管68例,腋静脉置管15例,肘正中静脉置管15例,头静脉置管2例。两组在性别、孕周、体重、疾病、穿刺选择的血管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及对照组均按照标准新生儿PICC置管操作规程进行。对照组在穿刺前进行测量定位,测量方法为穿刺侧手臂外展成90°角,从预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反折至第三肋间隙。观察组除了在穿刺前使用以上方法外,在穿刺成功并送管后,未进行导管固定前,再次使用无菌尺子进行测量定位两次,一次使用穿刺前的测量方法,一次采取经穿刺点沿血管的解剖走向至右侧第四肋间隙,两次测量的数据取平均值为实际置管长度,将送入导管调整为该值后进行固定。

1.3 观察指标

行胸部X片后进行定位,观察两组导管异位的情况。PICC导管尖端位于第3胸椎~第5胸椎为标准位置,胸5以下为导管过深,胸2及以上为导管过浅,以及其他部位的异位情况(颈内静脉、腋静脉分支)。并观察PICC的留置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行数据处理。

2.结果

2.1 对照组PICC尖端位置标准76例,占76%,过深8例,过浅13例,异位于颈内静脉2例,腋静脉分支1例,观察组PICC尖端位置标准91例,占91%,过深5例,过浅2例,异位于颈内静脉2例,两组比较,尖端位置标准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中异位于其他部位的置管,经统计学分析,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PICC尖端位置情况

3.讨论

3.1 新生儿PICC置管后,导管异位是其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导管尖端位置过深,过浅或异位于其他部位。由于穿刺置管的长度依据主要靠穿刺前的预测量,穿刺侧手臂外展成90°角,从预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反折至第二肋间隙。但在铺巾消毒后,进行穿刺时常由于多种因素,如消毒后皮肤颜色影响,消毒液蒸发带走热量,使局部皮温降低,血管收缩等,往往穿刺的进针点与预穿刺点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在置管成功后再次测量,根据测量的数据进行调整,可以避免以上因素的影响。

3.2 新生儿PICC置管常选用上肢的血管,以肘部贵要静脉为首选,但由于患儿血管条件的个体差异性,临床可选用腋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等进行穿刺置管。新生儿肘部的血管解剖走向不一致,头静脉位于肘部外侧,经肩峰转入锁骨下静脉,再下行至上腔静脉,走的是外径,肘正中静脉位于肘中部,可汇入贵要静脉,也可汇入头静脉,具有个体差异性,贵要静脉位于肘部内侧,走内径。同一水平位穿刺点的肘部血管,经内外径所到达的上腔静脉的距离具有一定的差异。因此,采用传统的测量法无法避免不同血管穿刺后的误差。本研究显示,在穿刺成功并送管后,未进行导管固定前,再次使用无菌尺子进行测量定位两次,一次使用穿刺前的测量方法,一次采取经穿刺点沿血管的解剖走向至右侧第4肋间隙,即头静脉走外径,贵要静脉走内径,肘正中静脉在观察导管走向汇入的血管选择测量内径还是外径,两次测量的数据取平均值为实际置管长度,将送入导管调整为该值后进行固定。经X片定位显示,导管位置标准的观察组91例,标准率为91%,对照组76例,标准率为7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见表1。

3.3 有研究表明,导管异位是直接影响导管保留时间的重要因素之一[4],也是造成非计划拔管的主要原因之一。无论是对照组还是观察组,导管位置标准的留置时间均长于非标准组,与异位的留置时间相比有统计学差异。但导管置入过深的留置时间与标准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这是由于PICC置入过深后,根据X片进行外拔调整,使导管尖端位置修订为标准位。

新生儿在进行PICC置管时,为了充分发挥PICC留置时间长的优点,使导管尖端位置更标准,减少导管异位的发生,延长导管留置时间,减少非计划拔管的发生,采取穿刺前测量及术中两次测量,方法简便,实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红,马淑玲,董静等.PICC置管导管异位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护理管理杂志,2011,11(3):203-204.

[2]郭琴,范玉霞,向亚娟等.多途径中心静脉置管导管异位的比较分析,护理研究,2011,25(9):2520-2521.

[3]楼小芳,高剑虹,朱海虹.新生儿PICC导管异位的原因分析及预防,中华护理杂志,2004,39(8):621-622.

[4]林真珠,张国英,金丽等.新生儿PICC导管终端位置对导管留置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2):33-34.

论文作者:闫地瑞,胡艳玲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4

标签:;  ;  ;  ;  ;  ;  ;  ;  

两种测量法对新生儿PICC导管异位的调查研究论文_闫地瑞,胡艳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