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圳与香港衔接的几个问题(1996年9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深圳论文,几个问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香港自古是中国领土。1841年英国占领了香港。从此150多年来英国对香港实行殖民统治,这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
明年7月1日我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是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胜利,也是祖国日益强大的象征。从此,香港将回到祖国怀抱,开始一个新的纪元。
香港回归祖国,将给我们带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也将是对我们的严峻挑战。所谓机遇,就是使香港更加繁荣、发展、稳定,同时“借助香港发展自己”,使大陆同香港形成合力,更强有力地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所谓挑战,就是香港回归祖国之后,我们能不能保持住香港国际贸 易、金融、航运、信息等中心地位,并使香港带动和促进大陆经济(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共创经济繁荣。可以说,现在是历史性关键时刻,机遇千载难逢,稍纵即逝;挑战十分严峻,不进则退。
去年,江泽民总书记在深圳视察时明确提出要深圳发挥四个作用:一是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试验场”作用,三是对内地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四是在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和保持香港繁荣稳定方面起促进作用。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赋予深圳的历史性特殊使命。我们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香港在世界中的经济地位
(一)香港是国际贸易中心。
香港是世界著名的国际贸易中心,在世界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人称“东方明珠”。我们仅从下面的几组数据,就可以窥见这个国际经贸中心的一斑。
香港面积只有世界总面积的百万分之八,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千分之一,但进出口贸易额却占世界贸易额的3.6%。香港的面积只有中国总面积的万分之一点一,人口约占中国总人口的千分之五,但进出口贸易额却占中国大陆的78.6%。1995年香港进出口贸易额17228亿港元,排在世界第八位。
(二)香港是国际运输中心。
香港有优良现代化的港口。1995年香港港口的货柜吞吐量达1256万标箱,居世界第一位。
香港启德机场1995年处理货物达145万吨,居世界第二位。抵港航班达150118班,旅客达2740万人次,为世界第五大繁忙空港之一。
香港与大陆的陆路交通特别繁忙,每天过境车流量3.2万辆次,过境火车乘客1995年达4540万人次。
香港与中国大陆相比,港口货物吞吐量占大陆的22%,空运货物吞吐量占大陆的144%,空港旅客吞吐量占大陆的42%。
(三)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
香港金融业十分发达,名列世界前一百名的大银行,有85家在香港营业。香港银行及接受存款机构共有5900亿美元的境外资产,占全球总额的8%;香港的外汇市场、黄金市场、股票市场分别排列世界的第五位、第四位和亚洲的第二位。同时,香港还是位居世界第三位的银团贷款中心。
(四)香港是国际信息中心。
香港的信息事业非常发达。香港的信息事业机构、信息传播系统及信息技术水平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电话密度高居世界前列,人均国际电讯使用率及拥有传呼机数均居世界榜首。同时,香港还是世界第一个拥有全数码系统电讯网络的城市。
(五)香港是国际旅游中心。
香港旅游业已成为最大的服务行业之一,也是赚取外汇的第二大行业。1995年游客人数首次突破千万大关,旅游收入达720亿港元。
近二三十年间,香港经济高速增长。1995年香港国民生产总值达11113.91亿港元,比1979年的894.73亿港元增长12.4倍,年均实际增长7.92%;进出口贸易达17227.78亿港元,比1979年的1417.49亿港元增长12.2倍,年均实际增长8.19%;财政收入达1807.26亿港元,比1979年的167.96亿港元增长10.7倍,年均实际增长7.30%;货柜码头吞吐量达1256.2万标箱,比1979年的130.9万标箱增长9.6倍,年均增长15.2%。
但是,香港目前的进一步发展也面临着新的问题:例如面临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第二产业的转型升级缺乏相应的动力;第三产业也面临费用提高、成本上升、通货膨胀的压力;她的国际经贸和金融中心地位受到来自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压力和挑战等等。
二、香港成为国际经贸中心的成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香港只是一个转口港,工业不发达,市场不繁荣,当时经济发达比不上广州,更不如上海。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香港创造了持续数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和繁荣奇迹。究其原因,不外是外部条件和内在因素两个方面。外部条件主要是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和充分利用“中国大陆因素”;内在因素主要是自由港式的、高度开放的、国际性的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内、外因相统一,才使香港经济起飞成功,成为亚洲著名的“四小龙”之一。
就外因条件而言,除香港地处亚太中心地位,有天然良港的地理条件之外,最重要的还是“中国大陆因素”在起作用。“四十年代末期中国大陆的解放战争,给香港‘送来’了一批资金、设备和人才,为香港的轻纺工业打下了基础。”在香港经济正在起飞的时候,正籍中国大陆开始改革开放,香港抓住这个历史机遇,把大量的劳动集密型企业、初加工型企业向内地转移,特别是向珠江三角洲转移,只深圳就有上万家这类企业转移过来,充分利用大陆廉价的劳动力和其他资源,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产品的竞争能力,给香港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创造了极佳的条件,从而促进了香港的繁荣发展,于此同时也带动和辐射了华南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
香港在抓住机遇充分利用“中国大陆因素”的同时,也抓住资本主义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本输出的机遇,吸收了大量的外来技术和资本,从而加速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步伐。
就内在因素而言,自由港式的市场经济则是其主导因素。香港自由港政策从开埠时就已开始实施,但是,是个逐步完善、逐步放开、逐步国际化的过程。这种自由港政策的确立,其理论来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自由放任”学说,同时也是一种国际惯例,各国政府普遍运用这种自由港(自由贸易区)模式。首先是实行贸易自由、投资自由、企业经营自由、外汇及黄金买卖进出自由、通航自由等等,总之是人、财、物进出方便自由且免征关税;其次是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自由港市场经济的法制体系,所谓的自由是在法制范畴内的自由,而且这种法律保护自由港的运作和自由贸易的发展;再次,香港采用低税赋政策,以平均标准税率计香港是17.5%,比美(42%)、英(52%)、澳(45%)、日(38%)、新加坡(30%)都低。个人所得税香港是15%,比美(14-17%)、英(30-91%)、日(24%)、新加坡(18%)都低。因此,大量的生产要素、资源流入香港,促进了她的繁荣发展,使她成为国际经济中心。香港自由港政策固然对香港发展十分重要,但在实践中真正起作用的是人,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香港人是能治理好香港的,要有这个自信心。香港过去的繁荣,主要是以中国人为主体的香港人干出来的。”还有,香港当局根据自由港式市场经济发展中暴露的问题,由过去的“消极不干预”体制,转而采用“积极不干预主义”,一方面通过“看得见的手”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公平竞争条件,充分发挥“看不见的手”的资源配置和调控作用,保持自由港式的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另一方面,在市场自发调控失效或难以调控到的地方,或出现损害整体发展利益和公众利益的情况时,政府进行慎重、适度的行政干预。以“看不见的手”调控为主,以“看得见的手”干预为辅,二者有机结合,“看得见的手”的干预是弥补“看不见的手”的不足,以保自由港式的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三、共产党人别无选择
香港再有不到一年时间就要回归祖国。香港回归后,能不能保持繁荣发展?能不能保持其国际经贸中心的地位?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这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更是个政治问题。我们共产党人别无选择,要面对现实,挑起重任,迎接挑战,确保香港繁荣稳定和持续发展。
要保持香港的繁荣发展,首先,要坚决贯彻“一国两制”方针,这就意味着香港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香港的自由港式经济模式不变,香港的市场运行机制不变,香港居民的生活方式不变……这是最重要的一条。人心稳定,经济繁荣。从另一个角度讲,就是香港是香港,大陆是大陆(香港是香港,深圳是深圳)。香港是资本主义制度,大陆是社会主义制度。我们讨论的衔接是在“一国两制”前提下,经济发展的衔接,而绝不是离开“一国两制”的社会制度的衔接。其次,要充分发挥“中国大陆因素”对香港的作用。“中国大陆因素”发挥得越好,越有利于香港的繁荣发展。若发挥好“中国大陆因素”,则必须深入贯彻“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保持稳定、促进发展”的二十字方针。大陆与香港经济衔接得越紧密,也越有利于大陆的经济发展。
深圳是大陆与香港衔接的咽喉,内外两个市场交汇的枢纽和桥梁。深圳与香港的衔接,其实质就是整个中国大陆与香港的衔接。因此它绝不只是深圳本身与香港之间的问题,而是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因而必须从全局的角度来认识、研究和解决这一重大问题。
四、深圳的高速发展给香港顺利回归和与香港衔接创造了条
件
实践已经证明,邓小平同志倡导建立经济特区,党中央、国务院经济特区特殊政策灵活措施不但是完全正确的,而且是成功的。深圳特区在党中央、国务院、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16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社会取得了高速发展。1980年至1995年,深圳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35.5%;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56.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41.8%;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年均递增50%;进出口贸易总 额年均递增52%,其中出口年均递增53.3%。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列前几位(进出口总额排第一位,财政收入排第四位,存、贷款余额排第五位,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均排第六位、工业总产值排第七位)。
深圳被人称为“一夜城”和“深圳速度”是名副其实的,她的成长速度超过亚洲“四小龙”任何发展时期的发展速度,她用十几年的时间走完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百年的历程。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危机的时候,中国却欣欣向荣,特区的发展突飞猛进,为中华民族争了气,为社会主义争了光,受到国际社会的一致好评。尼克松1993年4月访问深圳时对我说:“我1979年访问中国会见邓小平,他给我讲中国的三步发展战略设想,我当时嘴里没说,但是心里想,你的设想实现不了。十四年过去了,我再来看中国,特别是看到深圳的现实,邓小平的战略真的一步一步实现了,邓小平了不起。”
深圳的崛起不是无缘无故的。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给予经济特区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是这个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政策发挥了无穷的威力。正如邓小平同志给深圳的题词写的那样:“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题词三年后邓小平同志又说:“现在我可以大胆地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决定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成功的,所有的怀疑都可以消除了。”
在改革开放路线指引下,我们率先进行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系列试验,概括16年来方方面面的改革,我们实质上就做了一件事,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改革,我们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十个体系: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的价格体系;新的与国际接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企业会计核算体系;新的国有资产管理经营体系;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各种所有制公平竞争的混合所有制体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按劳分配为主与其他分配形式相结合的分配体系;商品和生产要素市场体系;以中介组织为主体的社会服务体系;以养老、医疗为主体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宏观管理和调节体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其中以生产要素市场体系和国有资产管理经营体系为核心,其他体系协调配套,是一个不分割的系统工程和完整整体。它既含概了经济基础,也含概了上层建筑;它既含概了市场主体,也含概了政府职能。深圳的发展实践证明,这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试验是成功的,大大地促进和解放了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也相应地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
深圳的发展也得益于全国的支援和国际上的合作,特别是得益于香港的合作。深港毗邻,唇齿相依,休戚与共。1995年在深的外商投资企业中港商投资占80%;深圳建特区以来实际利用港资61.4亿美元,占外商在深实际投资的65%;深圳的对外贸易额中有86%是经过香港转口的。这几组数字,一方面说明深圳为香港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提供了空间和条件;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香港在深圳的发展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二者相辅相成。
从上面不难看出,深圳的迅速崛起确为香港“九七”回归创造了条件,打下了衔接的基础。
五、要做好衔接,就要更好发展自己
深港做好衔接,首要任务是发展壮大自己,尽快缩小与香港经济上的差距。深圳建市16年,虽然发展成就斐然,但与香港相比,仍然差距很大。深圳的土地面积是香港的一倍,两条南北铁路大动脉都到深圳,并用专用铁路线与深圳东西两大港区相连。深圳有八个海港,最大的盐田港,港口条件并不比香港差。深圳其他自然条件也与香港差不多,但是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却相差很远。深圳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有香港的6.6%,财政收入只有香港的4.5%(深圳不包括海关税等),进出口贸易总额只有香港的17.6%,货柜码头吞吐量只有香港的2.3%,空运货物吞吐量只有香港的5.4%,空运旅客吞吐量只是香港的19.3%,旅游收入只有香港的15.8%,上市公司总市值只有香港的5.9%,金融机构数量只有香港的5.5%,银行存、贷款余额分别只有香港的5.1%和2.0%……这些巨大的差距,一方面说明香港确实是国际经贸中心;另一方面也说明深圳的发展潜力非常之大,发展余地非常之大。深圳只有按照江泽民总书记指出的“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提高整体素质,才能更好地与香港衔接,才能更好地起到内地与香港之间衔接的枢纽和桥梁作用。我们增创新优势的总体目标是增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和运行机制的新优势和城市功能的新优势,以及产业结构的新优势等等,总之,是人才的新优势,因为无论什么新优势都要人才去开拓、去创造。还有一点值得特别提出,深圳与香港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分界点(也是连接点),是两种制度比较、竞争的前沿。人们都喜欢直观地比较,孰优孰劣,深圳只有加速发展,尽快缩小与香港的差距,而不是扩大差距,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有说服力。形势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我们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深圳只有加速发展这一条路可供选择。
六、深圳未来地位的两种定位
根据中央的要求,深圳基本上有两种功能,一种是一般功能,即深圳先行试验功能,凡是成功的国内其他城市可以借鉴,可以推广。譬如: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的一些做法等,如果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普遍意义的,可以在全国推广实行。一般功能具有先行一步的试验性质。第二种功能是特殊功能,即根据深圳的特殊地理位置等因素,让她起到特殊作用的功能,如把深圳建设成外向型经济的国际性城市,又如深圳要在运行机制、经济发展、口岸、交通、产业和基础设施等方面与香港进行衔接等,这是她的特殊地位所决定了的特殊功能,使之发挥特殊作用,在这方面,其他城市是不能学习和借鉴的,也是无法效仿的。根据这两种功能,江泽民总书记对深圳提出要发挥前面提到的“四个作用”。深圳未来地位的定位是由深圳的功能和作用决定的,而不是人们主观臆造出来的。一种意见认为,根据深圳的特殊功能和作用的要求,深圳应处于特殊地位、特殊政策和起特殊作用,这是全局利益所需要的,这样就使她发展得更快,与香港和国际市场衔接得更好,对内地的带动、示范和辐射作用更大,对国家的贡献更多。另一种意见认为,搞市场经济,不能搞地区政策倾斜,深圳等地要与全国其他地区政策统一拉平,这才是公平竞争。前一种意见,是让深圳等地参与或代表“国家队”,首先冲向国际市场,与国际市场一争高低,并带动内地一起走向国际市场,从而使中国经济冲上新的台阶。后一种意见则是把有潜力能发挥特殊功能作用的地区限制她作用的发挥。与全国其他地区政策拉平,从国内各地区内部看,似乎是“公平”;但从国际竞争的全局看并不公平。从各个局部看,似乎是很“公平”,但从全局发展利益看并不公平,它会阻碍全局的发展。因此,前一种意见是可取的,而后一种意见是不可取的。
而且,从深圳前16年的实践结果看,把深圳辟为特区,给她特殊政策,是发挥了多么巨大的威力和作用,事实完全证实了上述结论的客观必然性。
七、深圳未来政策的两种取向
对深圳未来政策发展也有两个可供选择的政策取向。一种认为应抓住“九七”香港回归的大好机遇,使经济特区继续特下去,把特区政策进一步向前推进,即把经济特区建成自由贸易区※。第一,符合邓小平的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他说:“现在有一个香港,我们在内地还要造几个‘香港’,就是说,为了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目标,要更加开放。”他又说:“凡是遇到机会就不要丢,就是要坚持,要干起来,要体现改革开放,大开放。我过去说过要再造几个‘香港’,就是说我们要开放,不能收,要比过去更开放。不开放就发展不起来。”邓小平讲的在内地再造几个“香港”,我认为就是利用自由港的机制和政策,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主义生产力,就是“大开放”。资本主义可以用自由港机制和政策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力,社会主义也可以用它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自由港机制和政策本身没有姓“资”姓“社”之分,它是发展生产力的、在某些特定地区的特殊手段。香港、新加坡等地利用自由港机制和政策发展社会生产力取得了巨大成功,我们大陆有条件的个别地方也完全可以利用自由港机制和政策取得巨大成功。也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我看这不会失败,肯定益处很大。”第二,符合国际惯例。从十六世纪中叶开始,欧洲就出现了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到十九世纪下半叶直至二战前自由贸易区由欧洲发展到波斯湾,从印度洋发展到东南亚,在国际贸易通道上的重要港口城市,先后辟为自由贸易区。到二战后,自由贸易区蓬勃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把设立自由贸易区作为拓展对外贸易,引进资金和技术,增加就业,振兴本国经济的重要手段,使自由贸易区在全世界进一步发展。据美国专家沃尔特1992年调查统计,全球已有698个自由贸易区(不包括出口加工区),其中北美414个(美国103个,是自由贸易区最多的国家)。今年六月我们访问有310万人口,有18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南美洲的乌垃圭,就有7个自由贸易区。各国都在利用自由贸易区的机制,尽可能多的利用国际资源,尽可能多的增加出口创汇,占领国际市场。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这在国际上是有先例的。”第三,深圳改革开放辟为特区已经16年了,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功能完善、市场机制建立已经为建立自由贸易区创造了条件、打下了基础。第四,深圳建立特区初期就设想建立自由贸易区,才围了八十多公里长的二线铁丝网作为与内地的隔离线,因为某些原因才没有实行。现在二线铁丝网维修一新,管理加强,为辟为自由贸易区也创造了条件。第五,把深圳经济特区在香港“九七”回归时辟为自由贸易区,不仅抓住了最好的历史机遇,而且中国大陆内地通过深圳与香港在运行机制上更好的衔接,使深圳发展更快更好,一方面确保香港稳定繁荣,另一方面对内地更好地起到窗口、带动和辐射作用。一举几得,实为上策。
另一种政策取向,是把特区政策取消,和全国其他城市政策“统一”、“拉平”,进行所谓的“公平竞争”。这种思潮已见端倪,但是党中央、国务院已明确指出经济特区“三个不变”,即中央办特区的决心不变,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特区在改革开放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变。这“三个不变”对取消特区的思潮给予明确的回答。这种思潮的根源是平均主义思潮作怪,貌似公平、公正,实则是违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延缓开放和阻碍中国经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下策。
八、深港衔接的原则和内容
深港衔接的原则在政治上应严格贯彻“一国两制”原则在经济上坚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在运行机制上做好衔接,坚持按国际惯例办事的原则;在实施方法上坚持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原则。积极主动地推动深港衔接。
在衔接内容上主要有机制的衔接,城市功能和基础设施的衔接,口岸管理的衔接,产业发展的衔接,社会服务的衔接等等。
运行机制的衔接是最重要的衔接,把深圳经济特区开辟为自由贸易区,享受某些自由港政策,使之与香港运行机制更好地衔接。因为运行机制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因,它起着决定性的关键作用。
城市功能和基础设施的衔接,主要是港口、机场、公路、铁路、信息网络的协调建设和衔接,如由蛇口东角头到香港屯门的海上大桥——西部通道工程,皇岗——落马洲过境客流通道工程,铜鼓出海航道工程,深圳河治理工程等等,这些重大工程的建设,使之确保人流、物流、资金流在这个咽喉地带畅通无阻,从而加强香港国际经济中心地位。
口岸管理的衔接势在必行,迫在眉睫。“九七”回归后,香港与深圳之间接口岸虽然由国境口岸变为国内口岸,但仍按国境口岸管理,但必须按国际惯例办事,大大简化,使口岸成为依法把关,监管有效,方便进出,优良服务,管理科学,收费合理的国际一流口岸。并做到24小时昼夜通关,使双方衔接更紧密,往来更便利。
产业发展衔接的重点放在第三产业的衔接上,主要是金融、商贸、旅游、展览、信息等产业上,使之巩固香港金融,商贸、运输等的国际中心地位,同时带动深圳发展。还要加强深港高新技术产业的合作与发展。
社会服务方面的衔接主要是指深圳给香港做好供水,供电,供应鲜活商品、副食品,环境保护,防洪排涝等方面的衔接,在这方面深圳要为香港多作贡献。
九、结论
我们通过上述的分析论述,可以简要得出如下结论:利用香港,发展自己,借助香港,走向国际;借鉴香港,国际惯例;学习香港,科学管理;合作香港,互惠互利;衔接香港,辐射内地;服务香港,繁荣稳定;区别香港,“一国两制”。
(※本刊编者注释:深圳是否开辟为自由贸易区——自由港,应由国家决定。本文谈到的是厉有为本人的想法。据《粤港信息日报》报道,国务院特区办官员近日透露,在今年7月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后,深圳将仍然是一个经济特区,但它不会成为自由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不需要另一个自由港,深圳也没有条件成为香港之后的另一个自由港。他说,深圳繁荣的主要原因,是它毗邻香港、廉价的商品和劳动力和它与内地市场的密切关系。如果将深圳变为自由港,从国内其他地区输入的商品和服务 就会被纳入进口的范畴,因而其价格会相当昂贵,而深圳输往内地的商品和服务也要被征收关税。另外,更严重的是,一旦成为自由港,深圳将会在国际竞争中孤军作战。自由港对它非常不利)
(据1996年第18期《报告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