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曾经说过:“什么 叫学问?就是要学怎样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他还说:“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往往是‘学答’,学答固然是很重要,但学习怎样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应在学习答的前面。”李博士的这些见解指出了当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弊端,也给我们教师指出了教书育人的方法。
其实,正确的教学方法应当是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掘教材中发散性思维的内容,强化学生思维训练,不断发展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如果对学生“学怎样质问”的问题,不重视或缺乏指导和训练,就会导致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成为应付考试的呆板机器。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去引导学生提出质疑的问题呢?
一、有尊重,才能使学生有“疑”敢“问”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具有一种内驱力,积极的情感能调动学生的激情,小学生更为强烈,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愉快、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才能使学生敢于提高,主动参与。因此,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宽容、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亲切的微笑,和谐可亲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不着边际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尤其对学困生,只要他们能提出问题,就要给予表扬。例如:在教学《趵突泉》末尾一段时,问学生“本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每个小泉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比喻?”同学们各抒已见,积极思考。然后再进一步提问:“请学生总结出小泉的总的特点以及给人的印象是什么?”“你还认为小泉有哪些语句的描绘有不足之处?”这样就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质问能力。
二、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质“疑”乐“问”。
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学生不仅要“学答”,更应该“学问”。但由于小学生对提问的意义认识不足,或缺乏适当的问题情境,或没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愿开动脑筋主动提问,只想当“观众”或“听众”。对此,教师平时要深入学生,具体了解他们学习上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摸清他们的思路,因势利导把握好问题空间,使问题的探索正好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心欲通而不达,口欲言而不能,从而激起学生乐问的兴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在教《登鹳鹊楼》一课时,在给学生讲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两句诗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以上两句是诗人在什么样的处境之中抒发的?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博大胸襟和高尚情操?此句在全诗中处于什么样的主导地位?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步步扣动学生的心弦,引领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感悟其中的哲理美,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再通过“教师—教材—学生”的交流模式促进课程改革的发展。在这个模式中学生是最活跃的因素。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个体,充分利用他们各自的优势,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在活动中评出最佳质疑能手,并给予表扬。为了能提出疑问,他们必须用发现的眼光来读书,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期待解决问题,从而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索转变,去感受思考、质疑带来的无穷乐趣。
三、“授其之渔”,让学生有“疑”善“问”。
1、对预习提示进行质疑。现行教材四年级以上的课文都有预习提示,这对帮助学生学好课文有很大的帮助。我让学生自学明确要求,并在阅读时用铅笔在有疑难的地方提出问题,也可以写在预习本上。例如《白杨》一课的预习提示是这样写的;“白杨,又叫大叶杨,在我国广泛种植。它也能在没有人烟的沙漠中成长。读了课文,你不仅会对白杨有所了解。而且会从中受到一些启迪。读课文中的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的,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写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学生读了这课预习提示后,能很快在文中找出描写大戈壁样子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句子。句子出来了并不代表懂了,我指导学生针对这两部分内容提出疑问。经过思考,学生提出:“大戈壁给人什么样的印象?”“没有……没有……也没有……这个句式在这里起什么作用?”文章为什么要写大戈壁的荒凉?”“爸爸在什么情况下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从爸爸的介绍中可以看出白杨树有什么特点?”……能从内容、词语的理解、写作目的等各方面提出疑问,不正说明读懂预习提示最能发现问题吗?
2、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在初读课文阶段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而在精读课文时则要求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尤其是那些与中心紧密相关的词句。如在教学《小珊迪》时,我强调学生课文最后一句话“谁读了这个故事也不能不被小珊迪那美好的品质所感动。”一个学生读完之后便问:“小珊迪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什么美好的品质让人家不能不被感动?”这个问题贯穿了文章的线索,起到了“画龙点睛”之作用。是学课文的基础。
3、对矛盾处以质疑。语文教材中常有看似矛盾实是精彩之笔的描写,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之处,并加以质疑,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中,学生提出问题:“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这个“担心”是不是放心意思,作者真的是对邱少云不放心吗?我启发学生很好地动一番脑筋来解决这个矛盾。学生的思考从谬误一步步走向正确,从浅薄一步步走向深刻。可见对矛盾处进行质疑是解决问题的不竭动力。从而使学生在质疑过程中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更有的放矢,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索,敏于发现。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越是敢于质疑的学生,其主体作用越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提问题是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方面,善不善于提出和思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检验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才能的重要标尺。作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既学又问”,教会学生去怎样问,在“怎样思考分析问题”上下功夫。鼓励学生从多方位去独立思考,大胆提问,大胆质疑,无论问题怎样不着边际,只要去大胆思考问题,就一定会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的。
论文作者:李庆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3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6/7
标签:学生论文; 课文论文; 他们的论文; 教师论文; 戈壁论文; 词句论文; 矛盾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3期(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