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厌食症的心理行为治疗论文_郝德华

(临邑县人民医院 山东德州 251500)

【摘要】目的:分析小儿厌食症的心理行为,为小儿厌食症的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1月—2016年8月期间接诊的的50例小儿厌食症患者,通过详细询问病史等方法了解小儿厌食症的心理行为,根据其具体原因,采取心理疗法等具体对策对小儿厌食症进行治疗。结果:引起小儿厌食的心理行为因素包括不良饮食习惯、情感障碍以及其他原因。经针对性治疗后,患儿食欲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患者治疗前后体重变化显著。讨论:分析小儿厌食症的病因,依据小儿厌食症的病因,为合理治疗、及时预防提供依据。

【关键词】小儿厌食症;心理行为;治疗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2-0144-02

小儿厌食症是一种以长期食欲减退、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表现的小儿慢性食欲障碍性疾病,严重者还会存在明显拒食行为。这些症状并非是一种独立疾病,还反映消化道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疾病,尤其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精神障碍及多种感染性疾病[1]。小儿厌食症不仅会对患儿的身体发育造成影响,还会使免疫力降低,长此已久易导致其他营养性疾病、罹患其他疾病,严重影响患儿健康生长、智力发展。此次研究为分析小儿厌食症的心理行为,选取我院诊治的50例小儿厌食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询问有关病史,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为小儿厌食症的合理治疗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6年1月—2016年8月期间接诊的50例小儿厌食症患者,对患儿的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小儿厌食症的诊断标准[2]。临床资料如下:50例患儿中男性23例,女性27例;年龄最小1.2岁,年龄最大11岁,患儿平均年龄(5.5±0.5)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2年,平均病程(0.4±0.2)年。患儿均有不同程度消瘦、精神不振、面色萎黄、多汗、大便溏薄或不成形,舌淡苔薄,脉软。

1.2 纳入标准

入组患儿以厌食为主症,1/2的患儿无主动进食的欲望,1/2的患儿食量明显少于同年龄健康儿童,具体表现为:11例1~3岁厌食症患儿每日粮食制品≤100g,其他营养来源≤150g;14例4~6岁厌食症患儿每日粮食制品≤150g,其他营养来源≤300g;25例7~11岁厌食症患儿每日粮食制品≤300g,其他营养来源≤500g。患儿出现厌食已超过2个月;排除其他影响食欲比如肝炎、结核等慢性疾病患儿;排除配合治疗依从性较差或家长无法配合治疗患儿。

1.3 方法

1.3.1病因了解 对50例患儿首先询问病史,包括婴幼儿时哺乳种类、辅食添加时间、方法、种类、1岁进食方法、进餐规律、进食环境、进食量以及父母态度等。

1.3.2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口服西沙比利0.2mg/kg,3次/d,连续使用两周。心理行为干预:(1)通过讲故事形式,教育患儿认识合理饮食的益处及不合理饮食的危害,在心理上引起重视,纠正患儿的不良饮食心理;(2)为患儿制定饮食行为记录单,记录每日患儿的进食量、有无偏食,按照进食量多少、是否偏食等记录饮食行为单。当患儿出现好的饮食行为,及时强化,给予口头表扬、买玩具或者奖励患儿好吃的零食;(3)日常饮食尽量口味丰富,色泽、口感适中,易引起患儿的进食欲望。心理行为干预时间3个月。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来完成本次研究的数据分析。此次分析结果等等级资料采用t检验,小儿厌食症患儿年龄、性别、例数以及其他相关计数资料以相对数构成比(%)或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当P<0.05时,表示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小儿厌食症的发病原因

因不良饮食习惯引起小儿厌食症占48%(24/50),多发生在1~5岁患儿,其中,用餐不规律13例,因环境改变不愿进食者11例;因情感障碍引起小儿厌食症占24%(12/50),多发生在5~11岁患儿,其中,家长打骂、呵斥强迫患儿进食7例,在进食中训斥使食欲下降5例;因压力过大引起小儿厌食症占16%(8/50),多发生在8~11岁患儿,主要是家长对患儿要求高、学习压力大等造成食欲下降;其他原因占12%(6/50)。

2.2 临床结果

经过2个月的治疗,50例患儿厌食心理行为有所好转,体重明显增加,具体可见表1。

3.讨论

3.1 小儿厌食症的临床分析

小儿厌食症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病因复杂,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生理的因素与心理因素,在二者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再加上环境、社会、文化等其他因素的相互作用,很容易使小儿厌食症发展成慢性病。当儿童是婴幼儿时,喂养不当、辅食添加不当导致婴幼儿厌食症,随着婴幼儿的生长,逐渐出现微量元素缺乏、内分泌素缺乏等情况,尤其是缺锌可影响味蕾细胞更新和唾液磷酸酶的活性,以致味蕾敏感性下降,然后出现厌食、拒食行为,加重了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症状[3]。随着社会的变迁与发展,饮食习惯、日常膳食结构也发生明显变化,小儿厌食症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婴幼儿和儿童出现厌食症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食欲不振、进食量减小,在儿童健康成长备受关注的当下,厌食症已成为很多父母倍感头疼的病症之一。

在此次研究中,通过对50例患儿进行临床分析,发现婴幼儿时哺乳种类、辅食添加时间、方法、种类、1岁进食方法、进餐规律、进食环境、进食量以及父母态度等都成为小儿厌食症的发病原因。详细分析病因后,采取针对性心理行为治疗方法进行矫正。

3.2 小儿厌食症的临床治疗

对小儿厌食症的治疗仅仅采用药物治疗是不够的,还需要对患儿进行心理行为干预,逐渐平衡小儿摄食中枢和饮食中枢的兴奋性,努力改善小儿厌食症的逐项症状,提高患儿的营养水平,促进患儿健康成长。(1)家长要掌握正确喂养方法,从婴儿时期起就应注意进食要定时定量,一般儿童每日3餐,每餐间隔4~5小时;幼儿每日4餐,每餐间隔3~4小时。在小儿感觉到饿时开始喂养,提高小儿的进食主动性。在患儿日常进食时,两餐之间不要吃过多的零食,为患儿创造良好的就餐环境,不要边看电视边吃饭等,培养患儿健康、优良的饮食习惯,并鼓励患儿多进食、保持营养均衡,让患儿在优良的环境影响下,感觉到进食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在心理上接受饮食,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4]。(2)小儿厌食症的心理矫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父母在这个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职责。首先,父母要做好榜样,当患儿不愿吃某种食物时,大人要有意识的引导患儿品尝食物,注重对患儿的饮食兴趣引导,既不无原则迁就,也不过分勉强;其次,为了加强对患儿的影响,有些家长会增加补品和补药的用量,这样是不对的,患儿家长要耐心的向患儿讲解各种食品的味道及其营养价值,为激发患儿的食欲,可在饭前给孩子吃点山楂等酸性水果,以刺激胃液的分泌。必要时,还可口服食母生、多酶片等帮助消化;最后,针对小儿的口味变换菜样,患儿的日常饮食种类要丰富,不能长期单一饮食,要控制小儿的零食及饮料摄入,必要时,可给小孩吃少量干鲜的果品、酸奶或新鲜果汁,若是患儿出现消化道疾病或全身性疾病的应及时去医院诊治[5]。特别是要注意对患有急慢性感染或消化系统疾病厌食症患儿,要及时治疗,通过补充营养素、增加营养等方式早期矫正,如锌缺乏可给硫酸锌或葡萄糖酸锌口服,营养不良性贫血者应补充铁剂、维生素B12及叶酸。(3)适当的体育锻炼,在对患儿进行心理行为矫正时,家长需要增加患儿的户外活动时间,在患儿能力许可范围内,让患儿积极的参加体育锻炼,帮助消耗能量,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增进食欲,还可以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体育锻炼可消耗能量,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增进食欲,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增加抵抗力,提高身体素质[6]。

综上所述,由于长期厌食会造成营养不良、体质衰弱,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通过分析小儿厌食症的病因,依据小儿厌食症的病因,为合理治疗、及时预防提供依据,尽可能的把小儿的病情控制在初始阶段,为小儿的健康成长做出努力[7]。

【参考文献】

[1]赵桂兰,韩燕燕,乔红梅.小儿厌食症与心理行为异常及其相关因素的关系[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05:914-916.

[2]焦喜涛.健脾开胃颗粒配合行为干预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6,06:205-206.

论文作者:郝德华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7

标签:;  ;  ;  ;  ;  ;  ;  ;  

小儿厌食症的心理行为治疗论文_郝德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