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机制——以重庆某高校为例论文_陈海燚 曾鸣 余冰

浅谈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机制——以重庆某高校为例论文_陈海燚 曾鸣 余冰

(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重庆 北碚 400700)

摘要:我国农村小学教育的落后以及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的现状,使得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这一特殊教育机制应运而生。从其培养机制来看,国家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培养的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能切实解决农村小学教育问题吗?其培养机制存在哪些方面的优势与不足。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全科教师;培养机制

1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概念的界定

1.1全科是兼任“所有”小学科目?

有不少人对小学全科教师有所误会,认为小学全科教师就是既要教学“语文、数学、英语”,又要会“美术、体育、音乐”,只要是小学科目都要教。身兼多门学科,这无疑是夸大了小学全科教师的能力。真实的小学全科教师也并非如此,全科不是说要教各学科,而是有着整合各科学科的能力,把这些学科融合在一起传授给学生,如:教师在教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就是将语文与美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1.2全科不仅是知识的全面,更是素质的全面

小学全科教师需要掌握小学各学科相应的知识,但仅是掌握知识远远不够,还需要具有更全面、综合的素养。要具有较强的教学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要有审美素质、高尚的师德、健康的教育情感等等。

综上所得,小学教育全科教师就是能将多个科目整合教学的,品德高尚,知识储备雄厚,能够全面发展的人才。

2小学全科教师机制得以运行的现实原因

2.1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在2001年,我国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改革已经从实验阶段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于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等等内容的提出,这些要求的实现就需要教师有更高的素质,而现存的农村小学教师大多“老龄化”现象严重,接受新鲜事物能力较差。故为农村教育注入新鲜血液就成为了一个现实需求。

2.2有利于缩小城乡小学教育差距

农村由于教育的基础设施等外部原因的不够完备,使得农村小学教育就已落后于城市小学教育,在师资力量上若再不加强,就会使得社会分化越来越严重。众所周知,一个国家想要长足发展不能仅发展城市,还应该更多地振兴乡村。缩小农村和城市小学教育的差距,有利于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健康、稳定地发展。

2.3国家、政府政策的助力

为什么小学全科教师机制能够实施,这与国家、政府的支持与优惠政策是分不开的。就重庆地区而言,重庆人民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于2013年就发布了《关于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该意见为了培养一批“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农村小学全科教师,于是在学费等方面给予了就读师范生大量的优惠,由此吸引了大批的毕业生就读该专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从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机制看得失

3.1录取工作机制

重庆某高校招收的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对象为高中毕业生,培养对象在成功被该校录取后,就会与该校以及定向地区签订工作协议。即该生在完成学业之后,必须到该地教委处报到,由教委安排所要工作的农村小学,并且在该小学任教6年。当然该生除了得到免除学费的福利,还会在每月获得政府补助的600元生活费。此协议一经签订,不能后悔,否则就要赔偿违约金。这样的录取机制的确是家庭条件一般甚至是家庭情况贫困学子的福音,对高中毕业生以及高中毕业生的家庭形成极大的诱惑力,但是这样的机制没有考虑毕业生对小学教师职业喜欢的情况,缺乏对毕业生是否乐于读该院校情况的了解,这样就也使得部分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者目的不纯。有的人仅仅是看在免交学费,还补贴生活费的条件才报考该校,根本不是怀着对教师职业的喜爱;还有的甚至在4年的大学生涯之后,仍没有喜欢小学全科教师这个职业,最后不得不以交纳违约金收场。

3.2师资培养模式

重庆某高校培养农村小学全科教师采取了4年制的模式,从第二年开始每一学期分别有二周见习、二周见习、二周见习、二周见习、十四周实习、十四周实习(回到相应区县)的安排,这样就保证了师范生有足够多的见习、实习时间,通过“看、听、做”提升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的技能与素养。该高校自2017年起制定了“2+1”的培养模式,即将学生分为“大文”和“大理”方向,“大文”主要为“语文+英语”的模式,“大理”则是“数学+科学”形式,除此之外,学生还要在“音乐、美术、体育”三科目中选择一项为主攻科目,这就是所谓的 “2+1”模式。该模式改善了原来的全科教师培养方案(既要主攻语文、数学、英语还要兼学音乐、美术、体育),减轻了全科师范生的学业负担,也更能使师范生将自己所学科目学得更精、更深,以便就职后更好地提高重庆农村教育的水平。

3.3课程体系以及占比

重庆该高校小学全科教师的课程设置有通识选修类课程,教育课程,实践课程以及学科课程。每一学期的学科课程的学时安排较多,能够使师范生获得扎实的学科知识,同时也辅以了教育类的课程,让师范生在脑海中树立起教育理念,最后又安排大量的实践来巩固获得的教育理念。总体来说,学科课程安排课时合理,但关于教育类的课程的学时仍有提高的空间。

3.4师范生学习方式

该校采取了划分行政班级的方式,将“大文”、“大理”类划分为几十人一班的行政班级来进行“小班”授课,这样的学习方式能有效地提高师范生的学习质量,培养更为优质的未来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有时学校也会邀请一些专家到校讲座,这对师范生的基础知识也有一个迅速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田振华.小学全科教师的内涵、价值及培养路径[J].教育评论,2015(4): 83-85.

[2]王佳艺.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必要性及其途径[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2(1)

[3]周德义,李纪武.关于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7(9):18-23.

[4]谢慧盈.“全科型”优秀小学本科教师培养思考[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金传宝.美国教育之要素主义的世纪回顾与展望[J].教育学报,2005 (4) :21 -25.

[6]钟秉林.积极探索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8):卷首语

[7]何宗焕.用“通才”的眼光看教师J].湖南教育,2007(6) :8 -13.

论文作者:陈海燚 曾鸣 余冰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2

标签:;  ;  ;  ;  ;  ;  ;  ;  

浅谈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机制——以重庆某高校为例论文_陈海燚 曾鸣 余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