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萍 招远市张星镇宋家学校 265400
【摘要】要建立中小学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课“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的管理体制是指: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与时事教育、学校日常思想教育工作、校外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教师的课堂教学与班主任、政教处、共青团干部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学校的德育任务。而在现代课堂教学中,道德教育的培养至关重要,它的好坏对于一个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强烈的影响,同时也是一个人要养成良好习惯和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教育,对于德育教育的加强,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必备工具。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学校德育;课堂教学;品德;有机结合;学生知识;理论联系实际
中图分类号:G66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7-108-01
德育教育的概念从本文中我们从宏观和微观来进行的分类,其中从宏观角度来说,德育教育指的是教师与学生已经都具备了一定的思想道德意识,通过国家层面的道德、社会层面的道德、学校层面的道德以及家庭层面的道德等学习、认识、理解他们都是不可或缺的。其次从微观角度来说,我们在这里主要说的就是学校层面的德育方面的建设和有关作为,学校的德育指的是按照学校预定的要求,在已知的思想道德认知下对于学生的影响,加强了学生对于思想道德的认知,更加注重了学习生活的体验,给出实践的重要作用,是学生形成了能够融入社会的道德层面的垫脚石,为学生今后更好地进入社会提供了一定的保障。由此可以看出教育在学校教学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也同时是学校对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有效评判标准。
对于一线德育教师来说,德育教学是以教材为主要媒介,发挥教师教学能力的活动。德育教学实效性难题的最终完满解决,需要一线教师运用好教材(现为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新《道德与法治》教材),并将实践理念运用到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基于此,笔者认为为了实现德育教学有效引领学生道德成长的目的,教师可以考虑以下具体方法。
1.研究德育教材理念,恰当加以运用
教材是德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媒介,如果不能将上文的实效性原则融入对教材的运用上,则难以确保德育实效性的实现。所以,对于一线教师来说,研究教材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充分把握新教材的理念是将其恰当运用的基石,无此基石则根本谈不上用好新教材,德育教学的实效则只能是空中楼阁。那么,究竟如何把握部编《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理念呢?对于许多一线教师来说,主要可以有以下途径:通过各地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师培训活动,从本领域专家的授课中学习新教材的理念;通过新教材配套教师用书中对教材理念的阐述获得理解和把握;通过自主寻找更多的理论研究资料,如相关学术论文,进一步学习新教材的编写理念、思路和方法。对新教材理念的把握并非简单了解专家学者或书本、论文“说了什么”,还要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仔细分析他们是“如何说”的,探明其中的思想脉络、逻辑理路和内容结构,只有达到这一层次的深入理解才能真正把握新教材的理念。只有将上文所说实效性策略与教材的运用恰当结合起来,才能为德育教学实效性奠定坚实的基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紧密联系德育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
德育的主旨在于回归学生真实、完整的生活,帮助、引导他们在其生活世界中获得道德成长。由此可见,教师德育教学的主体工作应是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德育教材当中所呈现的生活事件只是某种典型,教材既不可能呈现学生生活的所有内容,也不可能兼顾到所有类型的学生生活,因此教师在运用教材进行自己的德育教学时,切忌僵化、刻板地将授课内容局限在教材里,忽视本地区、本学校、本班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应以教材内容为根基,扩展开去,进入广阔丰富的学生生活世界,引发学生完整生命的成长发展。因此,教师不仅要关注自身德育课堂的具体情境,还要联系本班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区生活事实,创造性地设计出针对此时此地学生的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这样才符合有效德育教学的理念。这要求教师敏锐地把握学生生活环境、生活事件、生活节奏等诸方面的内在意涵,充分理解这些生活要素对学生的影响和意义,在此基础上方能做出良好的帮助和引导,从而促进学生成长,实现德育教学的价值。
3.总结反思德育教学得失,走向教学智慧
德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在学生是实现有效引领的道德成长,在教师则是最终形成自己的德育教学智慧。有效德育教学的理想设计能否实现,只能依靠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学智慧是一种综合能力和品质,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必须通过对德育教学得失的不断总结和反思。教师德育教学所要达成的两大目标———指引学生获得实践智慧和帮助自己形成教学智慧实质上是同步的一体两面。因此,如何总结德育教学得失以走向教学智慧和如何引导学生开展实践、在总结反思中成长,二者也是同构的。对教师来说,每一次德育教学过程都需要运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教学经验以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然后随着教学过程的具体展开情况不断调整、改进,再以教学效果作为检验,事后总结本次教学的得失,反思其中的原因,并在教学“经验的不断改造”中逐渐形成教学智慧。在这一过程中,与其他教师的交流讨论和互相取经学习,也是不可或缺的方法。
4.结语
德育教育并不是随时能完成的,是通过日常生活积累的。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读懂,能够理解明白的。一个好的德育教育对于学生的未来展望是格外突出的,所以我们学校要对德育教育引起充分的重视,帮助学生们能够成为一个行为、一个拥有极高品德教育的人才,培养他们好的生活习惯和好的优秀品行,为了学生以后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才进行了铺垫。
参考文献
[1]杜时忠.学校德育实效的调查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02).
[2]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3]何玉海.试析我国学校德育实效低下的内在原因[J].复旦教育论坛,2009(03).
[4]杨国荣.成己与成物——意义世界的生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高德胜.叙事伦理学与生活事件——解决德育教材困境的尝试[J].全球教育展望,2017(08).
[6]杨国荣.人类行动与实践智慧[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7]相丽.谈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2009(10):2.
[8]泽旺罗布.浅谈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17):47.
论文作者:杨萍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7月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2
标签:德育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教材论文; 道德论文; 理念论文; 智慧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7月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