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直面水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水荒论文,北京人论文,直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北京是属于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一是水资源贫乏,二是城市供水设施能力不足,三是水源污染有加重趋势。
北京市人均水资源年占有量仅为300立方米, 为全国人均的八分之一,世界人均的三十二分之一,比世界上最缺水的以色列还低。
北京市耗水量每年以5%的速度上升,水资源总量每年以5%的速度上升,水资源总量每年以5%的速度下降。到2010 年, 全市将缺水12.52亿立方米。引水济京工程最快到2008年才能完成。 北京市现已没有新的水源可用,只能靠节约用水。
水是生命之源。因为有了水,世界才变得绚丽多彩,生机盈然。
多少年来,人们将水与阳光、空气连在一起,认为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认为浪费点水算不了什么。
当历史进入到20世纪70年代后,水给全世界的人带来尴尬:目前全球有14亿人缺乏安全洁净饮用水,每年至少有1500万人死于饮用被污染的水而引起的疾病。水成为继石油危机之后的又一大危机。
缺水的局面在我国同样相当严重。近些年,中国北方连年干旱,大片土地焦渴。位于华北大平原北端的北京同样也被水危机所困扰,水资源与水利利用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缺水成为制约北京经济发展的一大拦路虎。
北京人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严酷的现象:北京已成为世界上水资源最为匮乏的城市之一。
水荒:警钟长鸣
北京市节水办的同志向笔者提供了这样一份资料:北京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300立方米,为全国人均的八分之一, 世界人均的三十二分之一,比世界上最缺水的以色列还低。
据市节水办同志介绍,水资源包含地表水和地下水两部分。
北京市共有3大水源地。即官厅水厅、密云水库和地下水。 长期以来,这3大水源地担当着京城工农业和居民饮用水的重任。
官厅水库和密云水库有“京城两盆水”之称。 这“两盆水”截至90年代初共为北京市提供用水370亿立方米, 可以说为咱京城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之功。
1955年建成的官厅水库按设计能力平均每年可供水10亿立方米。但官厅水库的水源从60年代以来逐年衰减。50年代平均来水19亿立方米,60年代平均来水13亿立方米,70年代平均来水8亿立方米,80 年代减至4亿立方米,到1989年仅来水1.7亿立方米。悲剧还不在于水量锐减。由于官厅水库上游植被遭严重破坏,每年大量泥沙填充入内,上游内各种冶炼小矿和污染企业大量将废水排入官厅水库,自90年代以来,官厅水库的水已不能再作饮用水源,只能用作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
这样,京城的“两盆水”仅剩密云水库“一盆水”了。也就是说,密云水库已成为北京唯一的可供饮用的地表水源。
密云水库自1960年建成以来,曾对北京、天津、河北的工农业发展起过重要作用。但密云水库的来水量也呈逐年下降之势。80年代以前,密云水库平均年来水10亿立方米,80年代后,平均年来水亦只有5.6 亿立方米,若遇大旱天气,来水更少。其中,1999年,北京市全年降雨量仅为349.1毫米,密云水库因此少“收入”6.5亿立方米水。
应该说,北京市有限的地表水已得到充分利用。可事实上,距人们的所需量缺口仍然很大。
人们只好将目光投向地下水。
北京市水利局专家介绍说,北京市水资源总量平水年为40至42亿立方米,枯水年只有33至35亿立方米。而北京市年均用水量为43亿立方米左右。官厅水库和密云水库每年可供水一半左右。剩下的一半则只有靠地下水补充了。
请看下列数字:
目前北京市城近效区每平方公里有井10眼至20眼,远郊区、县平均每平方公里有井5眼至6眼。全市现有各类配套机井近5万眼。 井深一般为200米左右,最深的已达千米以上。
全市地下水开采程度达到102.7%以上。目前规划市区、丰台、 海淀、顺义、门头沟的开采程度大于110%,通州、房山大于100%,只有平谷、延庆、昌平、密云4个县开采程度小于90%。
可见,北京市不仅打井的密度已趋饱和,而且井的深度告诉我们,我们已动用了深层地下水。
北京市地矿局的同志告诉笔者,解放以来,京城地下水已超采40亿立方米。由于地下水连年过量开采,全市已形成了1000平方公里的漏斗区,地下水埋深已降至40米以下。地下水超采的另一个负面影响是引发地面沉降。据有关部门观测,解放以来,全市地面沉降范围达800 多平方公里,累计地面沉降850毫米,最严重的地区超过900毫米。
专家预测,未来20至30年间,随着人口到顶峰,将是北京市用水的最高峰,届时年需水量为50亿立方米左右。
北京市已没有水源可供使用。
2008年以后,将全面面临城市供水危机。
引水济京:路漫漫
京城水资源问题牵动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
江泽民总书记曾就京城马桶漏水问题等进行过多次批示;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在国土资源部呈报的《北京市水资源现状及缺水对策》一文上批示:北京市水资源匮乏的现状令人甚忧,应当引起重视。解决北京市缺水的问题,必须开源与节流并重,以节流为主。要加大节水力度,积极研究和推广节水技术措施,科学适度地开采地下水,实行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蓄,大力发展节水灌溉,严格控制再建耗水、耗能的大企业,防止水污染,提高污水处理能力,选择适当提高水价,促进节约用水和水资源的开发。
多年来,北京市人民政府及各级管理部门、研究部门,积极努力,多方寻求解决北京市水资源问题的有效途径。
引水济京被认为是最终解决北京缺水的根本措施。
引水济京亦称南水北调。大致有三种方案。
引江:包括中线和东线引江两条路线。中线引江由长江中游支流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取水,经郑州过黄河,沿京广铁路两侧北上,明渠自流引水到北京,全长1200余公里,初期引水6亿立方米; 东线引江由长江下游杨州附近抽引江水,大体沿京杭运河北上,于位山过黄河,黄河以南设13个梯级,总扬程60余米。黄河以北经运河自流到天津,经团泊洼水库调蓄后,以压力管道扬水到北京,总干线全长1200余公里,引水6亿立方米。
引黄:结合山西省能源基地的开发,在黄河上修建万家寨水库,由水库扬水300米后,凿隧洞穿越吕梁山脉, 自流引水入官厅水库上游桑干河。此条线路全长100多公里,共有隧道11个,最长段达49公里, 引水6亿立方米。
引滦:包括引滦济潮(白河)和于桥引水两条线路。引滦济潮是在河北省滦河上游修建大坝沟门水库及引水工程,凿隧洞穿分水岭入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线路全长50公里,其中隧洞两座,共长22公里,可引滦河水3亿立方米; 于桥引水是由天津市引滦入津的调节水库——于桥水库引水,大致沿北京至蓟县的公路向西至北京东郊,全长80余公里,压力管道输水,引水3亿立方米。
这是一套非常完美的计划。假若以上目标可以实现,京城可以彻底与水忧告别。但此项工程浩大,牵扯面广,需巨大的财力。该项计划虽经专家多次论证,仍未达成一致意见。根据专家预测,这项规模巨大的工程至少需要8年。
令我们高兴的是,北京市政府已将引水济京工程纳入北京市总体规划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