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跨文化交际中,刻板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以多种表现形式广泛存在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之中。本文就以电影《十二公民》为例,在中国本土社会的范围内,谈谈来自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共文化群体之间跨文化交际中的刻板印象。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刻板印象;《十二公民》;地域歧视
引言
跨文化交际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活动。文化背景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和行为,从而影响着人们的交际活动。通常而言,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于异于自己文化的观点和行为的认同存在一定困难,为了减少这种跨文化的交际的难度,人们便将外来事物进行标签化的分类。这些分类有的符合实际,有的却不符合实际或不完全符合实际,这种分类即所谓的“刻板印象”。本文就以电影《十二公民》为例,在中国本土社会的范围内,谈谈来自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共文化群体之间跨文化交际中的刻板印象。
1、刻板印象理论概述
刻板印象理论是人际研究中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和心理现象,刻板印象是识别和简单地对外界事物分类的感知过程的产物,可视为一种相对简化的、忽略事物细节差别的态度。这种态度建立在群体同质性原则的基础之上,具有夸大群体差异而忽略个体差异的特点。在不同文化的交往中,当人们把两种文化、两个群体看成截然不同的、完全对立的文化群体,而且赋予每个群体以某种特征时,就会产生刻板印象。刻板印象不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开展,但刻板印象无法避免,广泛存在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之中。
2、刻板印象在《十二公民》中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2.1《十二公民》概述
《十二公民》改编自美国电影《十二怒汉》,电影讲述一所高校的西方法律课程补考模拟法庭就社会上发生的一起真实案件进行模拟庭审,案件的嫌疑人是某房地产商收养的富二代,死者为其生父,是来自河南的务工人员。案发当晚,楼下邻居听到有人与死者发生激烈争吵,并声称看见是富二代杀了人并跑下楼。十二位家长和学校工作人员需要组成陪审团,全票通过嫌疑人是否有罪。大家普遍希望尽快敷衍了事,只有8号陪审员希望进一步讨论,投出了“无罪”的一票,最终说服所有人放下偏见,理性看待整个案件。徐昂在将原版进行本土化改编之后,在人物设定上赋予了十二位陪审员中国特色的阶级和职位,他们每个人都代表了真实中国社会的不同阶层,在激烈的辩论中,体现中国社会制度下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特色,极具市井生活气息,因此他们的文化定势和偏见也更符合中国社会的现状,囊括了职业歧视、地域歧视、父子代沟、对资本家的偏见等扭曲观念,都在短短的100分钟里展现了出来。
2.2 刻板印象分析
2.2.1 对“富二代”的刻板印象
“富二代”一词最早出现在2004年《中国新闻周刊》的“富人二代”专题,近些年来被用来泛指中国富裕阶层的子女。原版中的嫌疑人是一名社会底层的贫穷年轻人,而《十二公民》中将其改为富二代的形象,这一改编使影片更加接近了中国社会现实,更具有社会隐喻意义。近年来,媒体对于“富二代”的相关报道开始从中性转变为贬义为主,被附加了过多的社会文化想象,无法回归到一个客观公正的身份判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影片中第一轮发言时,7号陪审员小卖部老板以一种阴阳怪气的语调说:“看到网上怎么夸这孩子了吗?富二代啊,从小娇生惯养,一身的臭毛病,成天闹事,我看完之后我觉得,嘿!典型一好孩子啊这是。”正是由于这种刻板印象,陪审团的大部分成员更加笃定嫌疑人有罪。
2.2.2 对地域的刻板印象
地域歧视是基于地域差异与认知偏差而形成的一种区别对待现象。在网络平台上,地域歧视通常以充满恶意的谩骂、似是而非的污蔑、以偏概全的侮辱等形式存在。
10号陪审员是一名游手好闲的北京土著房东,他在电影中说了这么一段话:
“这一般人家的孩子是真干不出来,你得看他是什么人教育出来的。他亲爹,咱就不说了,河南一农民,蹲过大狱还离过婚,.....咱再说他这后爹,也是河南一农民,.....您别笑!而且这孩子俩爹,可都是河南的二道贩子,你们就说吧,咱们北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乱的,不就从这帮河南农民进了京以后咱北京乱了吗?”[1]
10号点燃了地域歧视这一矛盾,抓住观众情绪,对剧情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将判定的根基放在了地域差异和偏见上,以此作为嫌疑人具有行凶倾向的依据,既可笑又可恨。地域歧视是目前仍然广泛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对被歧视地域人民的刻板印象产生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与观察者不公正的态度、片面的价值观、所获取的不全面的信息有关,也与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地方文化积淀以及有关。网络媒体是地域歧视现象盛行之处,一些新闻工作者为搏眼球,引流量,大肆渲染地域歧视现象,或是凭借主观意志,报道一些严重失实的新闻,加重了我国的地域歧视现象。
3、应对策略
3.1 公正报道 弱化舆论导向性
网络和媒体是人们主要信息来源,而信息的正确性、全面性是影响刻板印象形成的重要因素,媒体传播信息应当客观公正,遵守职业道德。在报道一些案件类的负面新闻时,应将事件集中在事件本身,而不是辐射到某个区域的人,或引申到某一群体。
3.2 理性思考 避免认知片面性
作为个人,面对铺天盖地的网络媒体信息,由于信息不对等,往往难辨其真假,容易被错误的信息干扰而难以看到真相,从而形成刻板印象,以理性的眼光看待事物,是克服刻板印象的主要途径。同时,也要努力克服自身的文化中心主义思想,不以自身的是非标准作为判断其他文化的标准来做出价值的判断。
结语
《十二公民》作为一部法律题材的电影,揭露了许多中国的社会现实问题,如地域歧视、群体偏见等刻板印象。其实在模拟陪审团中,十二个人都有着各自的刻板印象,但随着剧情推进,一旦有人抛弃先前的偏见,我们便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进步。故事以十二票赞成无罪结尾,公正战胜了刻板印象的偏见,虽然只是模拟法庭,并不会对案件产生过多的影响,但是8号陪审员的坚定和其他陪审员态度的转变,给人留下了无尽的思考。
参考文献:
[1]贺喜.“微时代”背景下我国地域歧视现象的治理对策研究[J].辽宁经济,2019(03):11-13.
[2]沈嘉熠.融而不同——关于电影《十二公民》的跨文化解读[J].当代电影,2017(07):157-160.
[3]杨婷婷.媒体对“富二代”群体的报道偏见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6,7(21):82-83.
作者简介:陈龙,男,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论文作者:陈龙
论文发表刊物:《学习与科普》2019年3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2/26
标签:印象论文; 地域论文; 陪审员论文; 公民论文; 偏见论文; 群体论文; 跨文化论文; 《学习与科普》2019年3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