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物权对应全新解读借贷记账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物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08-0094-04 一、引言 现有的会计基础教材在讲解复式记账时,大多将借贷记账法的“借贷”视为一种符号,要求记忆不同“会计科目”类别的账户结构,记清六类会计科目的借贷分别表示增减的方向,使得初学者大为苦恼。 追溯借贷记账符号的理论研究主要有三类,第一类,主张废除借贷记账法,采用增减记账、收付记账以及出入记账等方式,试图降低初学者的理解难度。 第二类,试图重新解释借贷记账法。国外以巴伦的来源占用说较为系统,国内亦有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大多停留在论文角度,不能全面解释所有会计要素涉及的经济业务。 第三类,总结上述两类论述的不足,采用资金运动论解释借贷记账法,以易庭源(1990)的“水槽理论”和施先旺(1996)的“平面模型”为代表。 二、问题的提出及理论框架 本文借鉴第三类模式的探索轨迹,对其理论进行改进,重新梳理会计分录,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予以应用和检验,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根据“资产=权益”这一会计等式,为方便后面的阐述,先进行四点说明:(1)资产决定权益,资产的增减决定权益的增减;(2)等式中的“资产”包括资产类会计科目和成本类会计科目;(3)等式中的“权益”包括所有者权益、负债、损益类会计科目,其中损益类包括收入、费用对应的会计科目;(4)借贷是有意义的,既可以表示正常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也可以表示内部计算的变化过程。借贷本无先后,依据经济业务来决定先有借还是先有贷,然后将借方置于贷方的前面仅是约定俗成的习惯而已。图形化解读概括起来有三种形式:“物权对应”(核心为“资产=权益”)、形态转换(资产内部)、形式转换(权益内部)。 三、借贷记账法的全新解读 (一)物权对应 物权对应的“物”理解为“资产”,但是一种扩大化的资产,其中既包括会计要素中的“资产”,也包括“成本”类会计科目。“权”理解为“权益”,包括“所有者权益”和“债权人权益”及“损益”。物权对应中“物”为第一性的“存在”,“权”为第二性的“产权关系”。产权关系依赖于“物”的存在,“物”的增减变化引发“产权关系”的增减变化。下面通过图形化的演示说明物权对应的典型会计分录。 图1分为四个区域,左上方为“物(资产、成本)区域”,用一个六面体表示公司拥有并控制的所有资产;右上方为“权(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区域”;左下方为“权(债权)区域”;右下方为经济业务说明。 例如①所有者投资,表面上是所有者将“银行存款”投入公司,但是会计记录的本质在于见到“银行存款”后方进行“所有者权益”记录。运用资金运动理论来解释应该为“银行存款”进入公司,从而对应记录所有者“出资”。运用借贷记账法,“借”表示“入”,“贷”表示“出(出资、流出)”,对应会计分录应首先记录第一性的“物”的增减,然后记录“物”增减对应的经济内容。首先,作为“物”的银行存款“增加”,然后记录为什么“增加”,因为有投资者“出资”。以会计分录反映就是:银行存款(作为公司“存在”的物)进入,然后实收资本(所有者出资对应的“权”)产生。 借:银行存款(作为公司“存在”的“物”)进入 贷:实收资本(所有者出资的“权”)产生 ②的原理同①。对于经济事项⑦,用“库存现金”“偿还”短期借款,首先反映为公司“库存现金”产生“流出”,“流入”哪里了,流入“短期借款”;则“短期借款”的“流入额”必然导致“权(债权)”的减少,即“物权对应”的“物”减少,必然“权”减少。 描述会计业务发生就是“库存现金”流出公司,“库存现金”减少,同时债权人的“权(债权)”也减少。 借:短期借款(债权人“权(债权)”减少) 贷:库存现金公司存在“物”减少 如③④发出商品、取得收入,历来是会计基础讲解中的难题,为什么发出商品和取得收入要分开记录,不能同时一笔记录。利用“物权对应”就很容易讲述清楚,例如商品成本价100元,销售无税价(为简化讲述,假定为无税)200元,针对收入200元这一事实,首先确认存在“物”银行存款增加200元,那么200元“银行存款”从哪里来的呢?来自于“收入1”。由于作为“物”的“银行存款”增加200元,必然产生“权(所有者权益)”的增加,这种“权”的增加就是“收入1”(动态的权利增加,相当于所有者的“出资”)。 这样,对应的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公司存在“物”增加 贷:主营业务收入(收入1或者所有者动态出资)增加 图1 物权对应 图2 形态转换 对于④发出商品而言,公司存在“物”库存商品减少,伴随“物”的减少,必然有“权”的减少,那么,哪种“权”减少了呢,利用费用2(主营业务成本)可以描述,至于为什么费用的产生就是所有者权益的减少前面已经讲述,只是一种对于出资“权”的动态消耗。对应会计分录为: 借:主营业务成本费用2增加导致权益减少 贷:库存商品公司存在“物”减少 对于⑤⑥而言,支付库存现金和计提累计折旧(管理部门产生)导致“物”的减少,必然导致“权”的减少,分别反映为费用1和费用3的“管理费用”的产生(导致“出资权”的减少)。 (二)形态转换 形态转换主要指资产类的形态转换,由一种资产形态转化为另一种资产形态,会计要素的实质没有发生变化。需要重新解读的会计科目包括累计折旧、成本类会计科目。 图2分为三个部分,左上方六面体内表示公司的存在“物”;左下方表示“权(债权)”;右上方为经济业务说明。基于前面的分析,将成本类的会计科目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的发生以小六面体的形式内置于公司存在“物”的内部,用于说明物权对应的“形态转换”。 例如①从银行取现500元,表现为公司的银行存款流出500元,流到哪里去了呢,表现为流入“库存现金”,使得“库存现金”增加500元,从而完成一种资产形态“银行存款”到另外一种形态“库存现金”的转换。对于公司整体存在“物”而言,没有变化,只是内部的一种“形态转换”而已。对应会计分录为: 借:库存现金一种资产形态增加,公司存在“物”流入 贷:银行存款一种资产形态减少,公司存在“物”流出 同理可以说明②,作为公司存在“物”的“银行存款”转换为另外一种公司存在“物”的“原材料”。对于③⑤而言,属于一种存在“物”转换为另外一种存在“物”,即未完工形态的“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可将“累计折旧”视为“固定资产”的一种“流出”,实质上亦是价值的流失。而⑦表明这种转换的结果,由“未完工”形态转换为“库存商品”形态。⑥是属于小六面体内部的“形态转换”。④属于“物权对应”的范畴。 (三)形式转换 形式转换主要指期间损益结转、本年利润结转和利润分配的内容,分成以下三种情况分别阐述。 1.所有者权益形式转换 根据上述“物权对应”理论,收入、费用均属于“权”的内容。图3可清楚地描述期间损益结转的过程,明晰借贷含义。 图3 形式转换(1) 图3上半部分为三个账本,分别为收入账、费用账和利润账。依据“物权对应”可以详细说明收入账和费用账的产生过程。接下来,重点了解利润账的产生。依据卢卡·帕乔利的《簿记论》,热那亚人记录收入账和费用账的过程,通过逻辑推论的方式演绎期间损益的结转过程:收入账和费用账已经产生,作为“费用账”的费用内容列示于账簿的左侧“借”方,而作为“收入账”的内容列示于账簿右侧“贷”方,假定两本账册均只有一页,若把两本账靠近,拼凑在一起,通过“轧账”直接计算左侧费用总计和右侧收入总计,则很容易计算出利润。但事实上绝不会这样简单,首先账簿内容多于一页,甚至数本,这样就产生了“过账”的需要,将“费用账”和“收入账”分别抄录到“利润账”上面,这样“结转”就产生了,为了“结算”而“转移”账簿的内容进行计算。 负责“收入账”结转的人将“收入账”的内容抄录到“利润账”,例如将数字“主营业务收入”Y[,1]由“收入账”的“贷”方抄录到“利润账”的“贷”方,同时为了避免产生漏抄以及多抄的可能,在已经抄录的“收入账”上面的“借”方写上已经抄录的符号,这样就表示原本属于“收入账”贷方的“主营业务收入”Y[,1]通过已经抄录的符号的“借”方的位置转移到了“利润账”的“贷”方。图3清楚地表达了这一过程。对应的会计分录正是上述转换涉及的两个变化点“收入账”借方的“主营业务收入Y[,1]”和“利润账”下的“本年利润”贷方Y[,1]。对应会计分录为: 借:主营业务收入Y[,1](本期内不再使用此科目记录) 贷:本年利润Y[,1](开始使用本科目用于计算) 同理可以解释“费用账”到“利润账”的“结转过程”。需要明确指出的是,上述工作的产生并未有实质经济业务的发生,所以不适合用形态转换下的“流入”和“流出”解释,但是确实反映了核算过程中所有者“权”形式上从“收入”和“费用”到另外一种表达形式的转换,所以将这种过程概括为“形式转换”。 图3的下半部分更加简单明了地表达了结转中由“本年利润”到“利润分配”的过程,极大地降低了结转以及借贷记账分录的理解难度,变得形象生动。 图4 形式转换(2) 图5 形式转换(3) 2.债权人权益形式转换 图4中,①表示作为原材料“物”的增加和对应“权(债权)”应付账款(出资)的增加。②表示一种“权”(债权)与另一种“权(所有者权益)”的转换,在下一部分详细解释。③④分别表示利用短期借款偿还应付账款和应付职工薪酬。③表示利用短期借款这一“权(债权)”的形式替代另外一种“权(债权)”应付账款,“应付账款”的“出资权”由短期借款“出资权”继承。对应会计分录为: 借:应付账款作为先前的债权得到偿还 贷:短期借款新的债权继承原先债权“应付账款”的权利 3.债权与所有者权益形式转换 图5中①表示由于存在“物”银行存款增加80000,对应所有者“权”80000的产生;②表示由于存在“物”银行存款增加50000,对应债“权”50000的产生。③④表示债“权”和所有者“权”之间的转换。解释的方法与所有者权益内的形式转换有相似之处。如③作为债“权”的“应付债券”转换为所有者“权”的“实收资本”,由原先记录债“权”的账簿“应付债券”的“贷”方通过“应付债券”的“借”方这一通道转移到“实收资本”账簿的“贷”方。“√1”表示抄录完毕的符号。对应会计分录为: 借:应付债券原先的债“权”进行了转移,不再使用 贷:实收资本利用所有者“权”实收资本替代原先的债“权” 同理④作为所有者“权”的“盈余公积”转换为债“权”的“应付利润”,由原先记录所有者“权”的账簿“盈余公积”的“贷”方通过“盈余公积”的“借”方这一通道转移到“应付利润”账簿的“贷”方。“√2”表示抄录完毕的符号。 四、总结 上述理论解决了借贷记账法中一些经济业务无法解释的问题,利用图形的方式将经济业务中涉及的主要会计分录进行了一一解读,通过重新厘定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之间的关系,利用图形化的物权对应理论形象地阐述了会计分录编制中“借”“贷”的确定方法,清晰明了,易于理解,便于推广和应用。标签:会计科目论文; 借贷记账法论文; 银行存款论文; 库存现金论文; 经济利润论文; 债权资产论文; 短期借款论文; 实收资本论文; 应付账款论文; 资产负债表论文; 财会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