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型肺癌与大叶性肺炎CT征象对照分析论文_但桂芬

肺炎型肺癌与大叶性肺炎CT征象对照分析论文_但桂芬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 湖南株洲 412000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是对比分析肺炎型肺癌、大叶性肺炎的CT征像,旨在提高对肺炎型肺癌早期诊断能力。方法:择取我院20例肺炎型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20例大叶性肺炎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2组患者之间的影像学资料(CT征象对照分析)、病灶分布、治疗后的结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磨玻璃样改变、小结节影、病灶内支气管充气征等方面CT征象有明显的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病灶分布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叶间裂膨隆的CT征象没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病灶无明显变化,对照组治疗后病灶缩小甚至消失。结论:肺炎型肺癌有误诊为大叶性肺炎的风险,在有疑虑时需要通过穿刺活检等明确诊断,及早诊断、及早治疗以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关键词:肺炎型肺癌;大叶性肺炎;CT征象对照分析

肺炎症肺癌(PTLC)是一种在胸部影像学上表现为大片阴影的肺癌,患者有明显的咳嗽或是咳痰症状,虽然在临床上并不多见,但是随着这几年肺癌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肺炎性肺癌的发病率也有所上升,该疾病在临床上并没有特殊性的表现,胸部影像学也相似于肺炎[1],因此在诊断的过程中容易误诊成大叶性肺炎。误诊会延误治疗的时机,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线资料

观察组:20例肺炎型肺癌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3例;年龄在44~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50±3.97)岁;病程在2月至2.5年之间,平均为(1.13±0.87)年;其中根据TNM分期与临床分期可将患者分为I期4例,II期13例,III期3例。对照组:20例大叶性肺炎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39~45)岁,平均年龄为(40.57±3.17)岁;病程在0.3月至3.1年之间,平均年龄为(1.74±0.88)岁;其中有吸烟史的患者13例,被吸烟者7例。2组患者之间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经过CT扫描。扫描仪器选用飞利浦64排128层螺旋CT,利用该仪器对患者进行查体,将肺尖至肺底之间的整块区域进行扫描。该仪器的CT的参数为130KV,60mAs。重建的层厚、重建的间隔、断层层厚均为8mm,准直器的参数是2 X 4.0mm[2]。医师应叮嘱患者CT扫描时的注意事项,患者仰卧、保持深呼吸、摘除金属饰品等。由2名资深的影像学医师对患者的磨玻璃样改变、小结节影、病灶内支气管综合征、叶间裂膨隆等进行判断、相互监督并且最终得出一致结论。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对比2组患者之间的影像学资料、对比2组患者经过抗感染治疗后的结果、对比2组间的病灶分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CT扫描得出肺炎型肺癌与大叶性肺炎的CT扫描片的征象以及病灶分布、给予2组患者治疗之后随访病灶的结果。CT诊断多表现为实变为按肺段、肺叶分布的高密度影,累及1 个肺叶或肺段的大部分,或相邻肺叶、肺段,可见“空气支气管征”;部分病人可见特殊CT 征象---枯枝征,是指含气的支气管壁僵直或不规则增厚,管腔不规则狭窄,分支残缺、中断。

1.4 统计学处理

本文设计数据经过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组间率表示、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P<0.05表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肺炎型肺癌与大叶性肺炎的CT征象

观察组多叶分布12例、叶间裂膨隆9例、磨玻璃样影9例、支气管充气征11例、小结节影7例。对照组多叶分布3例、叶间裂膨隆8例、磨玻璃样影24例、支气管充气征21例、小结节影4例。其中除叶间裂膨隆之外,其他CT征象例数有明显的差异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抗菌药物治疗之后的病灶

观察组右上叶4例、右中叶1例、右下叶3例,左上叶1例、左下叶2例,两叶以两叶以上的9例。对照组右上叶6例、右中叶1例、右下叶5例,左上叶4例、左下叶4例。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病灶分布有明显的拆,并且经过抗菌药物治疗之后,随访发现观察组患者的病灶没有异常(无变化、无增大),对照组患者的病灶均有明显异常(有变化、消失),组间有差异,P<0.05。

3 讨论

肺炎型肺癌是一种以患者影像学特征改变为主要的特征而命名的肺癌中的一种。肺炎型肺癌的病灶如果位于肺部的外周,患者长期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常见的有咳嗽、咯血、消瘦、发热、胸痛等表现,但是这些表现没有特殊性,尤其是肺炎型肺癌的早期诊断非常困难,有研究证明肺炎型肺癌诊断为大叶性肺炎的误诊率甚至高达一半。根据影像学形态的特点分类的话肺炎性肺癌可以分为单纯性磨玻璃密度影、磨玻璃密度影与结节共存、单纯性肺叶与肺段呈实变性阴影或混合性阴影等。在胸部的CT表现多为斑片状、大片模糊阴影,有单叶分布、两肺分布等。

大叶性肺炎是呼吸内科的疾病,由于细菌、病毒引起的肺部炎症,大部分是由于肺炎双球菌致病。患者有明显的高热、寒战、咳嗽(咳铁锈色痰)以及胸痛等临床表现,严重时可能出现休克威胁性命。大叶性肺炎在充血期CT表现为边缘模糊的磨玻璃样阴影、在实变期则可以看见整个肺叶呈现高密度的阴影,可见支气管充气征。在消散期时CT显示大叶阴影密度减低,逐渐变成斑片状阴影、条索状阴影最后完全消失,肺炎CT特征主要是“局部充血征”、病灶内透亮影、病变强化等[3]。

肺炎型肺癌与大叶性肺炎的CT征象以及临床症状相似,临床上易误诊,但是通过本文研究发现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差异,临床中仔细鉴别能够区分疾病,并且合理诊断。肺癌早期症状很少甚至没有症状,因此医师可引导患者每半年进行健康体检,医师要对每一个病灶予以重视,CT检查虽然对诊断疾病有特殊的意义,但是局限性也很明显,许多疾病都能够在患者的肺部形成类似的阴影,鉴别分析难度较大,影像学检查要与病例活检相结合,才能够确保早期发现疾病,早期诊断疾病。

参考文献:

[1]王忠耀,赵红梅,俞同福.肺炎型肺癌与大叶性肺炎CT征象对照分析[J].江苏医药,2015,41(14);1700-1701.

[2]祝增haul,杨晓军.CT在肺炎型肺癌及大叶性肺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乡村医药。2010,23(8):79-80.

[3]陈璧颖,关玉宝,李靖煦,夏亭亭,钱元新,朱巧红.肺炎型肺癌的CT表现与病理特征[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12):911-914.

论文作者:但桂芬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2

标签:;  ;  ;  ;  ;  ;  ;  ;  

肺炎型肺癌与大叶性肺炎CT征象对照分析论文_但桂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