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博兴县兴福镇兴合联合小学 256510
摘 要:《道德与法制》课程所构建的是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要让学生在这种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生活化是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也就是说儿童道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在学后还能将升华后的行为回归到生活中去。
关键词:生活化 教育 经验 行为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是《道德与法制》的总目标。这充分显示了道德与法制课的特点,那就是与社会、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也要求我们的课堂要生活化。新课程理念也倡导道德与法制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在学后还能将升华后的行为回归到生活中去。
一、拓宽教材内容,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程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其内涵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设计时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此,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二、扮演与模拟,让生活化融进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我们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换言之品德课的教学要以儿童的生活为主线,以儿童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密切联系儿童现实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儿童,让儿童走进生活,让品德融入生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可以在各种活动中实现。道德与法制的教学策略、教学方式应更贴近生活,更生活化。
1.角色扮演与文本对话。这种模式通过设置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向生活“取样”,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以行为训练为主的课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大部分的中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模式,往往在课后还自发地围在一起继续“扮演角色”,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收到的效果较好。
角色扮演旨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融入文本之中,让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唤起他们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并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参与辨析。
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
2.模拟生活,拓展教学时空。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道德与法治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拓展教学时空。
如教学《沉著冷静巧应对》可以在课堂内模拟陌生人敲门、陌生人打电话,学生扮演马小虎独自在家面对陌生人的应对的场景,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应该如何面对陌生人,怎样处理突发问题,学会一些防范坏人、自我保护的方法。这样学生体验更深刻,教育目标更容易实现。
三、将课堂延伸至生活,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道德与法制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道德与法制课程的重要作用。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连结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使我们的道德与法制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体验回归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的理念,实现道德与法制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刘阿甜 小学道德与法制生活化教育的意义与策略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0),49-50。
[2]裘建焕 小学道德与法制教育体现生活化的探讨[J].华夏教师,2016,(01),78。
[3]李方 生活价值教育的永恒价值[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论文作者:孙根菊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8年5月总第26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7
标签:学生论文; 道德论文; 儿童论文; 法制论文; 生活化论文; 课堂论文; 中去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8年5月总第26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