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的人格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_社会责任感论文

健全的人格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_社会责任感论文

健全人格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格论文,社会责任感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3月初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通知》。通知提出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要找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以便对大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本文试图从这个角度来探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与健全人格塑造的关系。

一、责任感是健全人格的一个重要内容

责任感也称作责任心,指自觉地把分内的事做好的意识。它也是集认识、情感和态度于一身的品德特征,不仅指人们面临责任时产生的特殊道德情感,还包括对责任的理解与认识(责任观念)和相应的行为(责任态度或负责的行动)。[1](P337)谈到社会责任感,人们就会立刻想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一般来说,社会责任感是基于对社会、国家的深厚热爱,主动承担义务和责任的精神,它至少包括三个层次的含义:自觉遵守社会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积极关注社会的发展及有关的国计民生问题,关心同情并尽力帮助他人;自觉地把个人的工作事业与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尽职尽责,敬业乐业,具有服务社会和报效国家的奉献精神。

人格是心理学的重要概念,塑造健全人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的,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人格心理学中,人格指个体所独具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心理特征的统一,这些特征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人格虽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结构,但也会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发生变化。人格包括行为模式、倾向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2](P18)人格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这些特征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相对比较稳定。人格倾向性指决定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以积极性和选择性为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等,主要是在后天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而责任感作为一种社会情感,是在一定社会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培养起来的,也是社会化的结果。它含有较多的理性成分,并表达一定的价值观、信仰或民族文化的特征。我国传统文化中就非常注重从小培养人的“心怀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尤其是塑造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群体特性。可以说,社会责任感与人格倾向性有着密切的联系,有责任感是具备健全人格的人应拥有的重要素质。

正如有的学者所认为的,大学生的健全人格主要包括思想道德要素、科学文化要素、心理要素、身体要素以及其他方面的要素,具体说包含这样几个方面:较强的创新意识、高尚的人生追求、丰富的人文修养、良好的社会公德、必要的文艺修养和心理保健意识。[3](P155~157)而这其中的几个方面都与责任感直接相关。较强的创新意识不但需要良好的专业知识与技术,而且更需要对社会需求的体察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与实践;人生追求的高尚与否,区别就在于,是纯粹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还是为了集体中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兼顾个人的利益;良好的社会公德是具备社会责任感的基本体现。由此可见,责任感是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之一,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离不开对他们的责任感的培养。

二、责任感对健全人格塑造的影响

具备健全人格的人,通常是拥有社会责任感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人。社会责任感具有动力功能,一旦在一定的认知基础上形成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种社会责任感就会推动一个人的行为,强化一个人原有的认知,提高人的整体情绪兴奋度,扩大人对社会的关注范围,提高对事物的兴趣,表现出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较高境界的人生追求。这种社会责任感会对人的个性倾向产生重要影响,即对其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价值观、人生观等产生作用,使它们与建设美好的社会联系起来;具备社会责任感的人倾向将个人的人生追求目标与社会追求的理想结合起来,在现实生活中更易于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国家、社会的关系。这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个体自觉地培养和锤炼自身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注重培养自身实现理想所需的能力。个体在充实而有目的有意义的生活中,会经常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即使遇到挫折,因其能较理性地对待现实和拥有开阔的胸襟,会合理地调控自己的情绪、行为,呈现出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近年来,一方面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在经过高考,实现了“上大学”的目标之后,部分低年级大学生感到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与目标,处于迷茫与郁闷的状态;另一方面,因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市场经济中功利色彩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将“找个好工作”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学校只注重专业的学习,而忽略了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综合素质的培养,表现出许多短期行为,其潜能的积累与开发受到很大的局限。这些既不利于大学生个人的发展,也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具备健全人格的人,通常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从思维、人格、智慧三个层面着手。而人格层面在创新能力的金字塔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4]创新思维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辩证思维,如果一个人具有了这种思维,他就会拥有评估和判断事物与现象是非利弊的能力,真正认识到世界本身是全面、联系和发展的,会以一种辩证的态度来处理他与世界的关系,不会消极地去逃避障碍和矛盾,而是把矛盾的发现和解决视作自己的创造性工作和个人发展的基础,把奋斗和变化看作人生的内在组成部分,会愉快地负起自己的责任。一般来说,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会使人更自觉地去寻找社会需求与自身所从事的专业、事业有关的结合点,对社会有关问题的观察更加敏锐、思维更加活跃。在现实中,他们善于发现问题,也了解社会所存在的不公甚至是阴暗的一面,但不会因此而消沉自馁,失去对美好人生和社会生活的向往,更不会玩世不恭。相反,他们更愿意在实际工作中执着地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方案,体现出较强的意志力和较高的人生追求。

具备健全人格的大学生,通常在四个方面表现出较高的水平。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包括四个层次,从低向高排序分别是:个性心理品质;道德意识与道德自律;个体行为与价值取向;人生追求与社会理想等。[3](P157)社会责任感对健全人格的四个层次都具有积极的作用。社会责任感一旦树立,就会成为性格心理的组成部分,使人能自觉、主动、积极地尽职尽责,逐渐培养起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正确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意识到个人的行为总是会对社会和他人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因而个人必须对他人和社会负责,必须按一定的社会规范去行动,自觉遵守社会公德,逐步形成道德自律意识与能力;在个人的行为中,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实现自我价值与推动社会进步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出社会价值取向和较高的人生追求。可见,社会责任感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通过思想理论教育、历史教育、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等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分子,不但承载了社会和家庭的高期望,而且自我定位也比较高,成才的欲望非常强烈。而“成才”既是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更应是大学生社会价值的充分释放。个人所取得的成就只有在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肯定、赞赏时,才能体会到精神上的愉悦,享受到成功的幸福。

有些大学生因年龄阶段、心理发展、认识问题的局限性等原因,而存在一定程度的叛逆心理;因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矛盾与问题,市场经济建设中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社会上多元价值观的影响,特别是受到西方个人主义的影响,近年来,有些大学生表现出社会责任感淡薄,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某些抵触的情绪。这提醒我们必须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改变学生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为了社会而忽略个人发展的印象。给大学生讲明社会责任感的含义,剖析社会责任感对大学生健全人格塑造的积极作用、促进和保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推动大学生尽快成才的意义,让大学生深刻理解:高校倡导大学生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既是为了促进国家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也是为学生的个人发展增加推动力。可以说,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内涵及其层次的领悟,在现实生活中个人实际拥有的社会责任感的水平,直接关系到他们对人生意义的认识程度和精神面貌。因此,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途径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富有青年人特有的激情,也存在青年人难免的局限。他们对新的理论观点接受快,但往往又缺少全面客观的分析。他们易于从远处、从大的方面来认识社会责任,而忽略从近处和自己身上来领悟和实践社会责任感。因此,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上,我们应采取远近结合、由小见大的方法和策略。

遵守公共秩序、公共道德,保护和爱护环境,节约和合理利用能源,为社会的发展尽个人的绵薄之力,这些都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表现。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人物和事例,如到贵州山区支教的优秀大学生代表徐本禹;去年东南亚国家遭海啸袭击后,志愿为灾区募捐的大学生们,等等。

一个大学生负载一个家庭的美好希望。其责任不只表现在未来担负起对父母的赡养,而且体现在目前对父母希望、辛勤付出的理解与珍惜上,以自己勤奋的学习、更好的成长来答谢父母。此外,大学生对所在的学校、社团、班级、宿舍,都承担相应的义务与责任。校风、学风、班风的建设、整体水平和凝聚力,宿舍的风尚及人际关系的融洽与否,都与每个大学生在其中的表现有关。让大学生承担起对所在群体的责任,有利于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要认识到自己所应负的责任。一个真正有责任感的大学生,会严肃对待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会调控自己日常的行为;爱惜自己的自然生命、提升自身精神生命的意义、在追求和奋斗中去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对自己负责是对家庭和所在群体、国家和民族负责的基础。

大学生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青年社会群体,国家和民族对他们寄予厚望。我国古代就把“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理想人格对青年进行教育,希望青年负起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重任。大学生除了做到国家法律规定的基本义务、做到自律外,还要关心民众,勤奋学习,将来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标签:;  ;  ;  ;  

健全的人格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_社会责任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