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妇女运动及其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时期论文,妇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新时期妇女运动是妇女全面参与社会、提高其素质、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和改变社会对妇女观念的运动,它以发动妇女全方位地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妇女运动的重点,并把妇女运动纳入社会发展的主流,既推动社会发展,也使妇女自身得到发展。
以改革开放为主要标志,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妇女运动也以崭新的面貌,揭开了新的一页,并步步深入发展。发动妇女投身现代化建设,是新时期妇女运动的中心,提高妇女素质、维护妇女权益,是推动妇女运动前进的两个轮子。新时期妇女运动就是按照一个中心和两个轮子的格局展开的。
什么是新时期妇女运动?它是怎样运行的呢?
——新时期妇女运动是妇女全面参与社会的运动。它以发动妇女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自己全部活动的重点,全方位地参与社会。在总结各地实践经验基础上,由全国妇联发起,1989年开始在农村妇女中开展的“双学双比”活动,1991年开始在城镇妇女中开展的“巾帼建功”活动,参加人数分别达到1.2亿和3.776万。通过这样的运行方式和活动载体,把城乡妇女组织到经济建设主战场。“双学双比”活动还把扶贫开发作为重要的内容,在帮助妇女走出贫困上取得很好的效果。这是新时期妇女参与经济发展的运动。各级妇联又同有关部门配合,推动培养选拔女干部的工作,以争取增加女性在各级权力机构中的比例、提高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规模和水平为主要内容,推进了新时期妇女参政运动。新时期妇女运动便以经济参与和政治参与为主,掀起了妇女全面参与社会的运动。
——新时期妇女运动是全面提高妇女素质的运动。它把提高妇女素质作为一项战略目标,开展了颇具特色的活动。“双学双比”“巾帼建功”活动都是以提高妇女的文化技术水平为切入点,对城乡妇女分层次进行文化知识、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以提高她们的经济参与能力。这两项活动既是妇女参与经济的运动,也是提高妇女素质的运动。它还密切关注扫除妇女文盲和农村适龄女童入学问题,推动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了每年扫除300万妇女文盲的目标,并同“双学双比”活动结合起来实施;为了保障妇女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它推动有关部门解决存在的问题,发展不同形式的女子成人教育、发起专门救助失学女童的“春蕾计划”,帮助适龄女童完成小学学业。特别是从1983年起,号召妇女“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激励各阶层妇女提高自身素质,做时代新女性,这是从整体上提高妇女素质的举措,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新时期妇女运动是依法维护妇女权益的运动,虽然新中国早已为妇女确立了与男子平等的法律地位,但是,受经济、文化多种因素的影响,法律上规定的男女平等并没有完全成为事实,我国社会急剧变革引发出种种社会问题。其中不少也涉及妇女利益。新时期妇女运动坚持不懈地把以法律为武器,保护妇女权益,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理直气壮地同歧视、残害妇女的现象作斗争。在妇女组织和妇女界强烈呼吁和积极推动下,一部专门性、综合性、系统性的全面保障妇女权益的基本法于1992年出台了。这是新时期维护妇女权益运动新的里程碑。这部法律及地方实施办法的颁布和开展的宣传贯彻活动,向社会重申并进一步完善了男女平等的法律原则,倡导了尊重妇女、保护妇女的社会风尚,提高了妇女的法律意识和依法保护自己的能力,从而遏制着妇女权利被侵犯现象。
——新时期妇女运动是改变社会对妇女观念的运动。现阶段存在的事实上的男女不平等,不仅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也受社会观念的影响,甚至更多的是由于歧视妇女的社会观念所致。为了改变社会对妇女不正确的观念,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1990年“三八”节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全党全社会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这个讲话在全社会引起很大反响,尤其使各级党和政府更加重视妇女问题,维护妇女权利,促进男女平等。各级妇联也不断向社会呼吁,要把尊重妇女、保护妇女的观念,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鲜明地提出要净化舆论环境,反对影视、书籍、报刊对妇女形象低下描绘,抵制有损妇女尊严的不健康甚至污辱性活动。还教育广大妇女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不做有损自己人格和尊严的事情。
新时期妇女运动有哪些特点呢?
最重要的特点是,它不是孤立发展的运动形态,而是把妇女运动注入社会发展的主流,既推动社会发展,也使妇女自身得到发展。具体体现在五个结合上:
(一)妇女解放和现代化建设相结合
新时期的主旋律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突出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妇女运动把自身发展纳入社会发展的主流,发动妇女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致力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参与社会的过程中,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谋求妇女的解放和发展。帮助妇女提高经济参与程度,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经济地位,是新时期妇女运动全部活动的重点。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决策和监督,也是新时期妇女运动的重要内容。在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技和社区建设、家庭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也努力争取较好的参与机会和较高的参与比例。正是通过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全面参与活动,在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妇女成了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被誉为“半边天”。有“为”才有“位”,她们的家庭和社会地位也因此得到提高,自身获得进一步发展。
现在,发动妇女参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已引起国际社会重视,成为妇女运动的一股世界性潮流。《内罗毕战略》、《行动纲领》都把它列为妇女发展战略和热点问题,说明它对妇女解放和发展的重要性已日益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日益成为不同国家妇女运动的共同选择。
(二)妇女具体利益和全国人民的总体利益相结合
发动妇女投身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代表着全国人民的总体利益(其中也包含着妇女的根本利益),反映了妇女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致性。但是妇女自身还有其特殊需要,有自身的具体利益和要求。新时期妇女运动又特别重视妇女自身利益的特殊性,把维护妇女权益、提高妇女素质作为推动妇女运动前进的车轮。但不是孤立地讲妇女特殊利益,而是将它与总体利益结合起来。重视二者的一致性,才能使妇女运动进入社会发展主流,避免孤军奋战;重视特殊性,才能有效地防止对妇女的歧视和忽视,进一步实现男女平等,保障妇女自身发展。正是把广大妇女为自身解放奋斗和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两种积极性融汇在一起,把妇女自身发展的特殊性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结合在一起,把妇女具体利益同全国人民的总体利益结合在一起,不忽视任何一个方面,新时期妇女运动才充满生机和活力。
将二者结合起来,关键是找到结合点。“双学双比”、“巾帼建功”活动从提高妇女素质和妇女经济地位入手,既维护了妇女的具体利益,又推动了现代化建设,维护了总体利益,很好地体现了二者的结合。为提高妇女素质而开展的“四自”精神教育及对农村妇女的文化技术培训、对城镇妇女的职业培训,也是适应提高全民族素质这一战略任务而开展的符合妇女特殊需要的活动。新时期妇女运动注重推动进一步完善妇女权利立法,监督法律的贯彻实施,既使妇女权利得到有效的保障,又促进了国家法制建设。还有围绕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的“五好”家庭活动和家庭文化建设活动,围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推动妇女参政 、议政,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也都体现了具体利益和总体利益的结合。
(三)非政府妇女组织推动和政府推动相结合
非政府妇女组织和政府相结合共同推动,是新时期妇女运动一个明显特点。非政府的妇女组织是妇女利益的代表者,中国最大的非政府妇女组织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是全国各族各界妇女为争取妇女进一步解放而联合起来的组织,其基本职能是代表和维护妇女权益,促进男女平等。它在全国乡、街道以上建立了各级妇联会6万多个,还有81万多个基层妇代会,近13万个基层妇委会(1992年数字),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伞状组织网络。它的各级组织按照自己的职能,开展了提高妇女地位的各种形式、各具特色的活动,推动妇女运动不断向前发展。各种行业性的妇女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越发展越多,它们有的是女职工组织,如,各级工会和厂矿企业的女职工委员会;有的是知识妇女的组织,如,女科技工作者联谊会、女工程师协会、女新闻工作者协会及女法官、女律师、女作家、女书画家协会;有的是企业妇女组织,如女企业家协会;有的是女领导干部组织,如女市长联谊会;有的是宗教妇女组织,如基督教女青年会;有的是妇女研究组织,如高校和社科院的妇女研究中心等。中国八个民主党派都建有妇女委员会。这些组织同妇女联合会互相配合,互为补充,致力于消除对妇女的歧视、维护男女平等、提高妇女素质、促进妇女发展。越来越多的妇女在共同目标下组织起来,结成团体,共同奋斗,是新时期妇女运动的重要特点,也是运动成熟的重要标志。
新时期妇女运动不是只靠非政府的妇女组织推动,政府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表现在:中央和省一级政府都建有提高妇女地位的机构——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负责推动政府各部门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制定《中国妇女发展纲要》确定至本世纪末中国妇女发展的具体目标,作为规范、指导和促进我国妇女进步与发展的行动纲领。推动立法部门完善妇女权利的立法,并组织实施。在制定各项改革的具体政策时,注意保护妇女的利益。政府有关部门还从组织形式上、政策上、资金上支持妇联开展“双学双比”、“巾帼建功”、“扶贫开发”、家庭文化建设活动及进行妇女儿童活动阵地建设。国家运用法律、行政和教育的手段消除对妇女的歧视,维护男女平等,特别是花大力气打击拐卖妇女儿童和卖淫嫖娼活动,把它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程。不仅为新时期妇女运动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且,使许多妇女问题的解决成为政府行为,更有力度。可以说,解决任何一项重大的妇女问题,都不是单靠非政府组织所能够做到的。
(四)妇女自身奋斗和全社会关注相结合
新时期妇女运动的主体是广大妇女,她们通过自身奋斗,努力争取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以对社会的贡献,赢得社会对其地位的承认和尊重。这体现着中国妇女解放之路的历史和时代特色,也是中国妇女主体意识增强的重要标志。中华妇女联合会及其团体会员的活动是妇女群体奋斗的组织体现。妇联把提高妇女素质作为妇女运动的战略目标而开展的活动,对帮助妇女进一步认识自身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克服历史积淀下来的自卑、自弱、依赖、依附的心理弱势,塑造新时期妇女崭新形象,发挥了积极作用;妇联为维护妇女权益依法进行的活动和艰苦的协调工作,更体现了妇女为自身解放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
但是,新时期妇女运动不是单纯孤立的妇女行动,它还得到社会各方面广泛关注,并在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许多妇女问题成为社会热门话题,如,企业改革深化引起的妇女就业问题,女干部比例下降引起的妇女参政问题、职业妇女双重角色冲突问题、生育费用社会统筹问题、妇女生育健康问题、农村妇女经济身份变换和流动问题、农村女童辍学问题、以及娼妓问题、拐卖妇女问题等。家庭婚姻领域的问题更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社会对改革开放以来妇女问题的关注,还突出表现在舆论界和学术界对此问题的重视上。新时期百花齐放的妇女报刊和各种妇女出版物,在向社会宣传文明进步的妇女观、破除性别偏见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时期空前活跃的妇女研究热潮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有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作为妇女运动的前驱,深化了社会对妇女问题的思考,有助于各种社会力量从性别角度认识女性。有的地方还将妇女问题推向大学讲台,从不同学科对妇女问题进行多层面地研究探讨。这一切,说明妇女问题作为重要的社会问题已被全面推上社会论坛,引起越来越多的人(包括越来越多的男性)关注,在社会的影响面也越来越大,已经成为深化改革的社会运动。
(五)先进分子和群体行动相结合
各行各业的先进妇女,为现代化建设贡献着聪明才智,赢得了社会对女性价值的承认和尊重,她们对妇女解放和自身发展,发挥着典型示范作用。各级女领导干部及妇运骨干,为实现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的目标殚精竭虑、身体力行,起到了组织者的作用。一部分有性别觉悟的知识分子(包括男女两性而以女性为主),在宣传教育、理论研究领域耕耘不怠,为唤醒女性主体意识、深化社会对妇女问题的认识、推动妇运发展,起着号角的作用。她们都是新时期妇女运动的中坚力量。
但是,新时期妇女运动没有停留在先进分子的范围内,它着眼于广大基层妇女群众,努力把她们发动起来,组织起来,参加到社会发展进步的行列之中。“双学双比”、“巾帼建功”、家庭文化建设、“四自”精神教育等,都是新时期创造的广泛发动和组织城乡基层妇女参与社会、争取自身解放的富有成效的群体形式。正是这些颇具规模和特色的活动,使新时期妇女运动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不仅关注城市职业妇女和街道家庭妇女,更关注占妇女人数80%的广大农村妇女,尤其是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妇女,努力帮助她们改善生存和发展条件。它还怀着同胞亲情,悉心维护、发展着同港澳台妇女、海外女侨胞的联系,期盼在祖国统一大业中,让海内外妇女得到共同的发展。这是只有少数知识妇女行动的女权运动所无法比拟的,也正是新时期妇女运动的特点和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