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惠安崇武中学)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稳步进行,高中生数学运算能力成为高中数学教学大纲的重点考察内容。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目前很多高中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运算能力采取的不合理做法,并进一步探讨了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策略,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生;数学运算能力;练习;推理
引言:
近年来,核心素养理念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尤其是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成为数学教师的教学重点,而且运算能力与学生的全面成长息息相关,同时数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一、当前培养高中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正确的认识
很多高中生的数学基础比较薄弱,对于数学题的计算也是毫无章法可言,只是盲目进行解答,尤其是一些复杂问题,往往耗时耗力,结果还常常出错。发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学生对于数学运算缺乏正确的认识,当教师介绍和讲解数学运算方面的内容时,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从哪方面入手,这使得在解决具体数学问题时,没有形成连贯的解题思想。
(二)进行错误的刷题
应试教育的特点就是盲目和大量的刷题,试图提高数学考试成绩,从而应付高考,在这种错误的教学理念影响下,很多学生变成了“考试机器”或者是“做题达人”,但是其数学运算能力却没有得到提高。经过这种错误的刷题,学生的思维变得僵化,甚至偏执,尤其是反复做同一类题型,可能导致解题思路变窄,不利于学生全面的发展。
(三)没有互动的指导
目前,很多高中数学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与学生缺乏必要和有效的互动,一些教师可能在一节课的时间内讲解大量的知识点和习题,从而忽视了运算方面的教学,同时也没有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消化,结果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感到十分吃力。
二、核心素养理念下培养高中生数学运算能力的新篇章
(一)循序渐进,贯穿教学过程
数学运算涉及较多的知识点、概念以及公式,所以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这种能力时,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急功近利,要循循善诱和循序渐进。比如学习抛物线、双曲线等内容时,要先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具体的概念,辅助典型的图像,并且仔细分析线条的特点和空间分布规律,只有掌握了扎实的知识,才能在后续的学习和做题中能够有据可依,并且按照公式进行解题。比如抛物线ax2+bx+c=0,如图1所示,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画出抛物线,之后按照各种参数的不同符号,逐一进行分析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
图1 典型抛物线
一般而言,数学知识比较零散,但是又比较系统,所以需要久久为功,也就是说,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意识,把培养工作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并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合理进行教学[1]。
(二)夯实基础,熟练掌握技巧
课本上的例题都十分具有代表性,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向学生们讲授例题的同时,启发学生去思考,并且纠正学生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按照例题的方法和思路进行解题。学生在学习例题的过程中,也是对知识消化吸收的过程,这时候学生一定要听教师的话,按照教师讲授的运算方法进行解题。以往有一些学生在自己预习的过程中,经常不按照例题的方法进行解题,导致学习效果不佳,所以要想提高运算能力,还是需要结合例题,同时纠正错误的方法,熟练掌握运算的技巧,从而提高解题效率。比如等差数列这部分内容的学习,需要牢记求和公式:Sn=(a1+an)n/2,并且会巧妙利用公差d进行计算,比如am+an=ap+aq,其中m+n=p+q,同时有an=a1+(n-1)d=am+(n-m)d,并且熟记递增和递减的变化规律。
(三)勤能补拙,辅助必要练习
数学运算能力的提高不能完全指望大量的练习,但是更不能没有必要的练习,应该采取科学的练习方法,比如做一些课后题或者是教师自己布置一些作业,也可以在网上搜集相关的材料,巩固学生的能力[2]。而且数学题的类型种类多样,每道题都可以有不同的出题方式,也可以围绕不同的内容进行检验,同时数学题的变换起来比较容易,比如改变几个数字,就是一道新题。举个简单的例子,三角函数方面的问题,围绕一个三角形,可以任意选择不同的边,之后根据所对的角或者是邻边所对的角,求出整个三角形各个边以及角的大小,而且还可以结合相似三角形的部分内容,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另外,立体几何也可以转化为相关三角形的问题,如图2所示,就是在正方体ABCD-A1B1C1D1的基础上,引申出三角形MD1N。
(四)注重回顾,反思推理总结
天才与庸才的区别之一在于反思和自省,通常情况下,两个学生做了数量相同的题,听了相同内容的课,并且理解能力基本相同,但是一个学生不会反思,而另外一个学生经常总结,那么久而久之,两个学生的差距就会越拉越大。特别是高中生记忆力比较好,在运算的过程中学会总结和反思,并且巩固记忆,不断检查和调整,可以提高运算能力,并且根据存在的规律进行一系列的推理,这样能够形成良性循环。由于数学计算量比较大,题目较多,学生可以建立错题集,将日常学习中做错的题统一记录在错题集中,并且经常进行回看和验算,找到自己错误的地方,纠正错误的思路,如果还有存在疑问和不懂的地方,要向教师寻求帮助。比如学习概率的时候,学生常常弄混对立事件和矛盾事件的联系和区别,或者是不知道如何列式和计算,这时候就需要借助数形结合以及分类的思想,将可能出现的情况按照一定的特点进行分类,并考虑可能出现的任何情况,之后再进行统一运算。
(五)加大创新,合理拓展方式
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运算能力时,可以进行必要的创新,利用数学的趣味性或者是数学自身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运用比例法或者是特值法进行运算,也可以考虑数字之间的整除特性,同时进行必要的因式分解以及找到公约数和公倍数,化繁为简,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提高解题效率。另外还需要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让学生学会估算,尤其是分子之间的大小,这样能够节省解题时间[3]。
结论:
综上所述,数学运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变换教学的方式,回归课本的同时另辟蹊径,让学生勤加练习,反复思考,在不断学习中提高运算能力和水平,从而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姚雪皎. 高中生数学运算素养的评价与培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7.
[2]梁木华. 从高中生学习数学公式角度研究数学核心素养[D].闽南师范大学,2018.
论文作者:辛志鹏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3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
标签:数学论文; 学生论文; 能力论文; 教师论文; 角形论文; 例题论文; 素养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3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