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开放效应的分析与预测_wto论文

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开放效应的分析与预测_wto论文

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开放效应分析与预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内市场论文,中国加入论文,效应论文,WTO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44;F713.5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766(2000)06-0021-07

众所周知,继1999年11月15日中美就中国加入WTO问题在“合意”基础上达成市场准入双边协定后,迄至目前,中国政府已先后结束了除墨西哥以外的绝大多数国家的双边谈判,美国国会众议院和参议院已经通过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待遇。事实表明,中国进入WTO多边贸易体系可望在短期内较为顺利地完成。这一重大事件会对国内经济产生全方位的巨大影响,新世纪中国经济将在世界经济中重新进行科学定位。据世界银行最新预测,中国的GDP将由此提升2.94个百分点,新增就业机会1000万个,出口年均增长率也将增至4-5%,出口贸易额在世界贸易中将占6%的市场份额[1](p.139,p.141)。加入WTO后,中国经济逐步融入世界贸易体系,中国市场不再是国内企业特有的孤立市场,而将真正成为世界统一大市场的一部分。国内经济运行机制、金融、财政、税收、企业经营管理、政府职能都会从根本上发生重大变化,进口关税会进一步削减,许可证、配额制等贸易保护措施也会逐步减少与取消。一系列新的宏观调控机制的形成,将会使国内市场的市场结构变化出现许多新的特征,中国企业也因此将面临新的市场机会与经营风险。

一、总体分析

分析我国加入WTO对国内经济的影响,须把中国经济置于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加以科学、合理的定位。我国属于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压力巨大,12亿多的人口,10亿在农村,劳动力虽然充裕,但工业化所需的资金、技术、人才却极为短缺,在国际分工格局中长期处于不利地位,难以在整体上全面参与国际竞争。这里,我们首先从宏观角度分析市场开放可能给国内经济带来的整体影响。

就我国承诺各项义务的内容看,市场开放后,我国以往多年实行的对国内市场和各类产业的保护屏障将被明显削弱,国内将面临三个转变:

其一,由于国外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流量加大,且流速加快,国内市场开放速率将更快、范围更广,国内市场的供给总量和供给结构将发生连动性变化。市场开放意味着减让关税,逐步取消数量限制和非关税壁垒,实施最惠国待遇条款和其他条款,使国内市场更具自由交换与非歧视性质。我国虽然可以利用“幼稚工业保护条款”,使部分国内产业受到保护,但就总体而言,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对国内产品的保护程度将比市场开放前大大降低,更多的国外产品深入国内市场势在必然。在需求总量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国外产品的注入,势必打破国内市场原有的供求关系。供给规模的外在扩张必然引起供给结构的变动,形成一部分国外产品对国内产品的排斥:其中,部分国外产品趁势跻身国内市场而占一席之地;部分国外产品加快流入,而同国内产品平分秋色;部分国外产品则可喧宾夺主,并呈越俎代庖之势。

其二,进口商品的迅速增加,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国内市场的需求投向将发生转移性变化。随着关税税率的下降和非关税壁垒的递减,进口产品与国内同类产品的价格差距逐步缩小,国内市场价格进一步向国际市场价格靠拢。由于相当一部分国外产品的质量、包装、款式等均领先于国内同类产品,对国内消费者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如果价格水平趋近,一部分需求将会本能地转向进口商品,使现实的需求投向倾斜于国外产品,一部分国内产品,尤其是原来保护程度较高的产品,则可能成为无效供给。

三是相伴于两个市场的对接过程,国际市场的传导将驱动国内市场发生多方位的变革,按照国际通行规则调整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管理体制与微观运作方式成为一大趋势。市场开放后,国内市场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大大提高,两个市场对接中的障碍进一步减弱,国际市场的传导更具有直接性。受经济发展规律的驱动,处于高梯位的国际市场将会自然无情地强制低梯位的国内市场按照国际商品交换的诸多规则和惯例与其接轨,催化国内市场大跨度、跳跃式地向健全而规范的成熟市场发展。

上述市场变化将对国内经济发展与改革产生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是对传统战略观念的影响。WTO世界多边贸易体制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强调竞争与市场机制的作用。它要求各国依靠法令、法规来管理经济,其产品的价格由自身价值与市场供求决定,国家金融决策由相对独立于政府的中央银行来制定。从宏观角度看,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与WTO的主要原则与规则仍存在差异乃至冲突,各项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实施需从发展战略观念的转变上入手。因此,加入WTO后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是传统观念。

在我国工业化过程的较长时期内,曾经历了西方国家的政治封锁,受斯大林世界两个平行市场理论及“左”的观念的严重影响,国内经济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在发展战略观念上,过分强调自力更生、独立自主,建立起以内需为主、以计算管理为特征的大国经济体系。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国内经济各行业部门齐全,自成体系,经济发展与工业布局强调成龙配套,生产上搞大而全、小而全;国内市场被视为中国企业特有的孤立市场;在产品生产、销售、使用上过分追求高国产率与自给率。尽管这是外部政治格局下的历史选择,早期的发展战略观念毕竟偏离了国际分工的正常轨道。虽然,近年经济管理体制上的渐进改革与对外开放,使我国在参与国际分工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我国也早于1992底党的十四大就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因过分强调其特色,而忽视了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在全球范围的同构性。建立在过分保护基础上的宏观管理体制,尤其是保护国内市场和企业的各种关税、非关税壁垒,如进出口许可证、外汇管制、严格的审批和各种行政政策性限制措施,使国内市场和企业仍然处于较高程度的保护之下[2]。

鉴于我国总体经济技术水平不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尤其是面对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在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以及一些周边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我国即使进入了WTO也需根据国情逐步认可和履行世界多边贸易规则的原则、条款,在WTO规则许可的范围内采取适度扶植企业、逐步发育市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政策措施。但在目前情况下,必须从发展战略观念的角度,矫正以往对参与国际分工的偏见,打破传统思维定式,消除封闭、求全和过分求稳的观念。

二是对经济体系的影响。从国内经济业已形成的体系看,本身是依靠国内市场内需为主导的大国经济体系。在其内部,各项产业、部门及行业大都是以国内需要或相互需求为导向配置资源,极少考虑国际市场的竞争因素,在国内外市场长期隔离的条件下,难以感受来自国际竞争的压力。因此,一些国内较成熟产业,一旦放在开放的世界统一大市场条件下,就可能成为落后产业。无论是需要更新、改造产业,还是新建产业,都处于发育的不同阶段,真正有竞争力的微乎其微。在市场准入放宽的条件下,短期内各类产业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市场风险,这将可能使产业内在整体联系造成某种程度的脱节,产业升级的方式也将随之发生变化,进而对国内经济体系的构成产生影响。所以,很难说哪些产业需要提供保护,所讨论的似乎只是保护的程度不同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加入WTO后对国内经济体系的重组再造将提供一个极有利的市场机遇。在挑战与冲击方面,各类产业的重新定位、更新、改造、升级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承受国外同业的竞争压力将是巨大的。且这种竞争既来自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也包括发展中国家。

三是对经济总量平衡的影响。降低我国进口关税总水平与取消非关税壁垒,实质性开放国内市场,扩大进口规模,这对我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将产生重大影响。如前所述,从总供给上看,进口的增量部分会使总供给中的有效供给增加,这就迫使无效供给部分减少,以至漏出,另寻出路。同时在供给的竞争中,国内原有的部分有效供给会被迫让位于进口的有效供给,从而变成无效供给。这是对国内产业界的最大压力。从总需求上看,目前国内对社会总需求还缺乏有效的经济约束,在大幅度削减关税、取消非关税、放宽进口的情况下,短期内有可能引发新的“进口饥渴症”,在产业内部也会出现增加投资品进口的需求。作为生产者,企业当然希望高筑壁垒,挡住进口,以长久维持在国内市场的垄断地位;而作为生产性消费者,他们也希望通过进口设备的主生产线,重新装备自己,使自身的产品有较强的竞争力。上述两种情况,将使总需求中的增量部分在相当大的比例上会为进口商品所占据。结果可能是进口增长速度超过出口增长速度,最终可能导致一定时期的由贸易逆差产生的国际收支失衡。

因此,国内经济的总量平衡,需通过更大规模地参与国际分工与交换、通过强化宏观调控来实现。国家应从积极的角度评价进口贸易量增长的作用,真正通过国际贸易提高国民福利水平,同时给予国内相关产业以一定的压力,迫使面向出口的产业进一步增强出口创汇能力,以适应国际收支平衡的宏观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经济的国际化,一方面,可以通过直接参与制定世界贸易各项规则享受国际分工与交换的比较利益和共同发展条件,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改造与升级,从而以更有利的地位参与国际竞争;另一方面,对外开放度达到相当水准,将使我国经济更容易受到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环境变化以及突发性事变的影响。世界经济的短期波动会诱发我国出口收益的变异,进而影响到面向出口的制造业的生产,导致国内经济的波动。对此,尽管可以从财政、信贷和汇率等政策方面采取反周期措施,但国际经验表明,反周期措施适用范围有限[3](p.8)。同时,由于我国扩大了利用国外资源的程度,国际市场的供求关系以及价格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国内的物资供需平衡和价格水平,输入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加大。因此,中国加入WTO后世界经济的波动,将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稳定的一大因素。当然,从某一局部或某一特定行业分析,市场开放对国内各行业的影响程度与范围不尽相同,其对策也各有所异。

二、市场开放效应分析与预测

尽管产品的价格竞争并非市场竞争的唯一手段,但它一直是现代经济中市场竞争的重要形式。在产品同质条件下,价格高低决定着产品市场竞争力强弱。考察中国加入WTO后国内产业受到的影响,首先应分析比较国内外的产品价格。在一系列贸易保护减弱与取消后,国内产业的前景主要取决于价格、技术因素。因此,产品成本价格水平的比较,既是考察国内产业市场竞争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判断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内产业发展前景的重要基础。据此,我们以国内外价格差异作为分析的切入点,就国内各行业的市场开放效应作横向的分析比较。

根据有关资料[4]进行分析可知,目前国内外市场产品价格水平主要有如下特点:

尽管自90年代始,中国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价格竞争优势受国内资源机会成本上涨因素影响而逐渐丧失,但总的来说,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品与食品类产品,国外价格水平仍普遍高于国内价格。当然也有个别产品国内价格高于国外价格,或内外价格基本持平。如小麦、大豆、玉米、乳制品的国内价格比国外价格明显偏高;大米、棉花的内外价格基本一致。

日用品类,包括纺织品、鞋袜、牙膏、洗衣粉、暖瓶、家具等一般加工产品,其国内价格水平低于国外价格,而且内外差别幅度很大。这也是我国目前这类产品出口比重较大的原因所在。

各类家电产品,国内外价格差异表现有所不同。家用冰箱、电风扇、收音机等技术密集度不高的产品,国内价格明显低于国外价格水平;而计算机、打印机等高加工度技术密集型产品,国内价格水平高于国外价格,且加工度、技术密集度越高的产品,内外价差越大;录像机等一些已承受国外产品竞争压力的国内产品,与国外同类产品间价差很小。

汽车类及相关产品中,轿车、旅行车、越野车的国内价格水平明显高于国外价格,同样是加工度,技术密集度越高的产品内外价差越大。如小轿车价格比越野车价格差别大;摩托车等技术密集度相对较低的产品国内价格水平低于国外价格,但相差幅度不大;载重汽车的国内价格水平与国外价格基本相当。

化工原料类产品的国内价格水平高于国外价格。从我国近年来经过多次下调进口关税后的海关税则高低分布看,与国外其他国家相比大部分化工产品进口关税税率均较高,这在化妆品上表现尤为明显。

此外,钢材、有色金属类产品,总体上讲,国内价格水平与国外价格基本持平;建材产品国内价格水平低于国外价格,具有明显的价格竞争优势。这些产品内外价格水平差异上表现出的特点,与我国目前所处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

首先,在我国工业化过程远未结束的今天,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仍占相当比重,其产值约占GNP15%[5]。部分农产品尤其是农产品加工品国内价格低廉,与耐用工业制成品之间的比价远较国外大。而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购买力相对较低,从而导致部分原料类农产品及其深加工类产品、食品类产品国内价格水平仍低于国外价格。加入WTO将使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有所下降,但对目前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影响不大。随着国内农业有效保护率的上升,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将高于其潜在的国际竞争力。

其次,国内劳动力充裕、资金不足,发达国家让出劳动密集的一般加工品市场,因而国内这类工业发展很快,竞争也较充分;尽管近年来国内劳动力价格一直呈上升趋势,但与发达国家比,我国仍具竞争优势。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使劳动密集的一般加工产品国内价格较国外价格低。

其三,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相对应,从总体上看国内制造业水平偏低。新一代产品生产,主要依靠引进技术与生产线。但其中部分由于没有与国内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基础工艺很好衔接,至今尚缺少有效的开发创新能力,主要以一些简单加工企业的形式存在。在部分材料、关键件靠进口的状况下,国内劳动力价格较低的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加之其生产未能达到有效规模,从而导致这类产品价格高于国外。

当然,引进技术与生产线形成的生产能力,并非都缺少价格竞争力。如结构相对简单,技术密集度相对较低的电冰箱,就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后起步的计算机生产,由于竞争尚不十分充分,进口保护较多,因此,与国外价格比,国内价格水平偏高。但从其技术要求与结构特点看,经过一段时期发展,仍将具有一定价格竞争力。

其四,国内高加工度、高技术密集行业的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较低。从价格比较看,突出的是汽车、彩电与化工产品。对此需作具体分析:

汽车类产品中,客用汽车生产问题十分明显。国内客用汽车,特别是小轿车不仅对关税保护,而且对进口数量保护也有很高依赖。在进口许可证取消、关税调低之后,国内这类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较大。自90年代以来,国内汽车工业围绕引进技术,开发新产品和更新换代老产品进行建设,尤其加快了轿车工业的发展。我国与日美世界发达工业国家相比,在汽车生产批量、价格、质量、性能、技术水平、生产效率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总体上讲比发达国家落后10-20年,主要表现在:(1)规模经济严重不足诱发高成本。我国的汽车厂数目之多,可谓世界之冠,单整车厂就比除中国外其他所有国家汽车整车厂之和还多,但没有一家能达到国际竞争的规模。严重的规模经济不足,使得平均固定费用的上升不可避免,从而引发国内汽车工业的致使伤——高成本。(2)过高价格下的利益机制牵动投资的分散。虽然国内汽车工业的生产成本远远高于国际水平,但长期以来,汽车工业仍然取得了令人吃惊的高利润。高关税和配额的保护,将质优价廉的进口汽车拒之门外,导致国内汽车市场长期处于卖方市场。供求的不平衡使得即使年产100辆车的厂家也不会亏本。过高的价格,导致利益机制牵动着投资的分散。值得注意的是,长期以来,我国汽车产品价格严重扭曲,同国际市场价格相比反差很大。

与彩电工业不同的是,轿车、客用汽车的定价太高,各种税费太多。如车辆购置附加费、横向配套费、特别消费税等。目前,这类产品的进口关税仍处于80-100%的高位,此外汽车零部件进口关税也较高。根据中美市场准入协议的承诺,到2006年,我国将把汽车类产品的进口关税约束在23%左右[6],同时取消对这类产品的进口配额等非关税限制。据此预计对上述因素加以调整后,国产客用汽车价格水平将明显下降,但仍略高于国外价格。

国内彩电行业在近年来多次下调进口关税中已部分地超前承受了市场开放带来的竞争压力,彩电价格已基本与国际价格接轨,性能也接近国际标准,产量居世界第一,具有一定竞争力。1999年中国彩电年生产量的环比增长率为21.9%,达4262万台,但销售量一直徘徊在3000万台左右,年库存达1000多万台。从国内彩电行业的成本情况与利润水平看,彩电行业的产品进一步展开价格竞争的能力相对较弱,产品几乎没有多少降价余地。一旦进口许可证取消与关税再次大幅度削减,如降到20%以下,国内彩电生产厂商面临的经营风险仍不可忽视,其市场竞争将愈加激烈。由于我国彩电产品研究与开发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技术差距,国外集成化、高画质、数字化、薄型化以及多功能机型彩电的准入将对国内彩电工业形成较大的市场风险。进口彩电的高质量与低价格,可能诱发一轮新的彩电更新热潮,国产电视机的市场占有率将有一定幅度下降。大屏幕、多功能的新型产品,可能会被部分地挤出市场。与此同时,国内一些彩电零配件生产厂商的经营可能面临较严峻的市场风险。其中,国内一些已具规模的企业经过改组改造,可以立足于国内市场,并且有能力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而另一部分企业可能面临重新选择投资方向的问题。目前在国内市场上出现的新一轮降价大战,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对加入WTO后国内市场开放效应的超前反映。

以上分析表明,在贸易保护减让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对客用汽车和技术密集度高的电子产业的影响问题。减让程度不能太大,速率不能太快。另一方面,国内汽车及电子工业也要抓紧2000-2006这几年时间进行管理体制和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如数字彩电新品型开发,扩大规模实现规模效益等;客用汽车的定价应主动下调,各种税费应调减;公费购车要加以严格限制。同时,从各方面积极刺激私车消费。这样使国内汽车市场迅速扩大,也使国产车能先占有一部分稳定的市场。而轻型载重汽车由于在我国生产起步早,有一定产业技术基础,开发新车型能力较强,且受进口保护程度一直不高,其国内价格水平比国外还稍低一些。因此中国加入WTO后,载重汽车生产是一个前景看好的行业,其产品基本可与国外同类产品竞争。但要解决的问题仍然是,提高车辆整体技术水平,增强功能,减少油耗。为此既要与材料工业的改造结合起来,也要扩大规模,进行企业间的兼并,追求规模效益,降低成本,增强价格竞争能力。

化学工业一直是我国的薄弱环节,整个工业的基础较差。表现为材料质量劣、成本价格高、工艺水平低,使我国化工产品的国内价格水平一直高于国外价格,其价格竞争力不强。综合考察国内市场开放后我国化工行业受到影响较大的有三类:一是量大面广、关系到国计民生、国内市场容量较大的行业,其中最突出的是尿素、磷铵等化肥行业[7];二是集中于精细化工领域的依赖程度较高的高科技行业,如农药、染料、感光材料行业等;三是国内起步较晚、尚处于进一步发展的行业,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子午线轮胎与尼龙斜交轮胎行业。此外一些基础化工产品与日化产品也将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相对而言,国内化工行业中纯碱、烧碱、部分有机原料及中间体、部分无机盐产品、合成橡胶和合纤单体、工程轮胎、自行车胎及橡胶制品等受影响相对较小。面对国外产品进入,一方面要注意对这些工业的保护,另一方面保护要适度,应该使这些工业企业感受到来自国外的竞争压力。

我国冶金工业产品,成本价格水平与国外比较略有优势。虽在矿石方面,国内资源并不丰富,品位也不高,使一些有色金属产品,如铜、铅等国内价格水平高于国外价格,但这对生产的影响不是根本性的。特别再考虑到进口矿产资源的因素,矿产资源供应条件与日本等其他国家相比,没有太大区别。在劳动力价格方面我国还有较大优势。但由于冶金工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故这一优势表现并不突出。因此,从成本价格情况看,与国外基本相当。今后市场开放后的竞争,主要是技术、规格、品种与材料质量方面的竞争。

综合上述价格比较情况,可以发现:同国外相比,国内薄弱产业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是重化基础产业,其二是加工度高、技术密集的加工工业。而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过程,恰恰是在这两部分的相互支持、不断提高中进行。因此,来自国外的冲击对我国整个工业化进程提出了挑战。这既是一种工业化前进的动力,同时也潜伏着一定的危险。关键在于以上两类工业是否能有效地规避进口国外产品诱发的市场风险,并能抓住中国加入WTO所带来的市场机遇赶超发展。就政府而言,如何处理好发展国内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标签:;  ;  ;  ;  ;  ;  ;  ;  ;  

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开放效应的分析与预测_wto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