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阶级范畴与阶级的本质与结构_社会结构论文

论阶级范畴与阶级的本质与结构_社会结构论文

论阶级范畴及阶级的实质和结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阶级论文,范畴论文,实质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33;D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99(2002)04-0017-06

阶级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范畴。和唯物史观的许多范畴一样,多年来,人们对阶级 范畴的理解也有些混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存在阶级的社会。能不能正确认识阶 级问题,是关乎党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的理解和执行的大问题。因此,弄清楚阶级 范畴及其实质、结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而这些问题又是和阶级的产生 、消灭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

一、阶级的产生和消灭

阶级社会一定是存在阶级的社会,但存在阶级的社会不一定是阶级社会。阶级是在原 始社会的野蛮时代中级阶段产生,在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上就成了社会的本质组成部分 ,而在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甚至可以说仍然是社会主 义社会相当长时期内、特别是其初级阶段的的本质组成部分。我们研究阶级问题,只有 从这样广阔的时代背景上,才能完整准确地认识阶级的产生、消灭和实质。

在谈到阶级斗争理论的时候,马克思指出:在我很久之前,资产阶级学者就已经发现 和研究了阶级斗争。“我所加上的新内容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 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 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产阶级的过渡……”[1](P547)这是我们研究阶级和阶 级斗争问题的总的指导思想。

谈到阶级,人们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把阶级的存在和阶级社会等同地看待,其实这是一 种误解。阶级存在和阶级社会是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两回事。阶级的存在同生产发展的 一定阶段相联系,具体地说,这个一定阶段就是从原始社会的野蛮时代中级阶段到共产 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这样一个时期。这是阶级产生、发展和灭亡的一 整个历史时期。这个时期的头在原始社会,尾在共产主义社会(低级阶段),而阶级社会 只是它的中间阶段。在从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发展的过渡时期,搞清楚阶级存在和阶 级社会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弄清阶级的产生和消灭,是搞清楚这个关系的重要 前提。

阶级是在原始社会的野蛮时代中级阶段产生的。在这个阶段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发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和畜牧业分离。这一社会大分工又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 进一步发展,使得氏族公社内部的劳动产品有了剩余,而在公社外部,交换则发展起来 。在这样的条件下,一方面,原来统统杀掉的战俘,就可以留下一些充当公社的劳动力 ,成为受剥削的对象,即奴隶;另一方面,产生了私有财产,其所有者就成了剥削者— —主人。这两部分人慢慢地发展成了社会的两个阶级——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奴隶 主和奴隶。私有财产的出现,在野蛮时代中级阶段的末期引发了一次社会大革命,即父 权制家庭的出现,父权制氏族取代了母权制氏族,由此原始社会进入了野蛮时代的高级 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生产力以更快的速度发展起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发生 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由此产生了对劳动力的更大的需求。战俘不够用了,氏族公社内 的穷人就充当了这样的劳动者。父权制家庭成为私有财产的固定载体,私有财产发展成 了私有制;氏族公社内的穷人加入了被剥削者的行列,壮大了奴隶的队伍,从而剥削阶 级和被剥削阶级——奴隶主和奴隶的划分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制度——奴隶制。“在前一 阶段上刚刚产生并且是零散现象的奴隶制,现在成为社会制度的一个根本的组成部分; 奴隶们不再是简单的助手了,他们被成批地赶到田野和工场去劳动。”[1](P163)

在原始社会的野蛮时代高级阶段上,阶级不但产生了,而且阶级的存在成为社会的本 质的组成部分。但是,这个时候的社会还不是阶级社会。它不但仍然存在着公有制,而 且公有制在很长的时期内还占着主导地位;奴隶制虽然成了社会制度本质的组成部分, 但总体上还是氏族制度;国家的雏形虽然产生了,但是氏族组织仍然在有效地运转。在 这个阶段上,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发生了,不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交换的阶级——商人, 从社会中分离出来,以及随之而来的货币和高利贷的出现,加速了氏族制度的彻底瓦解 和阶级对抗社会的到来,其标志是国家的产生。阶级社会到来以后,人类社会就在与原 始社会完全不同的轨道上运行了。

综上所述,阶级产生的根源有这样三点,即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分工和产品交换的发 展、私有制的出现,而阶级社会的到来则是与国家的产生密不可分的。

阶级产生的根源虽然都离不开以上三点,但在阶级产生的不同的道路上这三点的发展 程度却是不同的。概括地说,阶级产生的道路有两条,一条是在氏族公社和部落内部分 化出剥削者上层,形成专制君主制度,另一条是奴隶制。上面所述主要是第一条道路的 情况,也是这三点根源发展得比较充分的地方。而在第一条道路上,这三点根源都不像 在第二条道路上发展得那样充分。如生产力的提高,在第二条道路上金属工具已经普遍 地使用,而在第一条道路上大多数地区仍然处于新石器时代;社会分工在第一条道路上 发展得也不像第二条道路上那样充分,例如在中国,男耕女织几千年来都是主要的生产 方式,农业和手工业从来没有充分地分离过;而在存在过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地方,总体 上的私有制在很长的时期内都是以农村公社所有制为补充的。但是,这些差别都不能改 变这些地区和国家进入阶级社会的事实,只是形成了一些不同的小社会形态。

阶级对抗和阶级斗争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家权力凌驾于社会之上,是阶级社会的 两个主要特征。按照历史辩证法,阶级社会是历史地产生的,也一定要历史地灭亡。既 然阶级社会是社会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还没有充分地发展的产物,那么,当社会生 产有了充分地发展以后,它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早晚会再被无阶级社会所取代。既然 阶级社会代替无阶级社会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以创造阶级社会得以产生的条件 ,那么,创造无阶级社会取代阶级社会的条件,也必须经过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这个 历史时期就是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社会历史时期。这里只大略地探讨一下需要哪些 条件。大体说来,这些条件有以下几点:社会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使社会产品极大的 丰富,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消灭狭义的社会分工,使交换不再成为需要;消灭私有 制,使全部生产资料归全社会占有。要完全彻底的实现这些条件,只有在共产主义高级 阶段才能做到;在此之前,必须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实现非政治国家,最后达到国家完全 消亡。

综上所述,阶级社会和有阶级存在的社会有以下几点区别和联系。在阶级社会里,阶 级对抗和阶级斗争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而阶级存在的社会,阶级对抗和阶级斗争不是 主要矛盾;在阶级社会里,私有制占据统治地位,但在一定的时期内并不完全排除公有 制的存在,而在阶级存在的社会里,私有制存在着,但不占统治地位;在阶级社会里, 国家政权以完整的形态存在着,处于和社会完全对立的状态,而在阶级存在的社会里, 国家政权不是以完整的形态存在,不是和社会完全对立。有阶级存在的社会虽然形态相 同,但有两种相反的趋势。前边是从无阶级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后边是从阶级社会向 无阶级社会过渡。现在整个人类社会正处于后一种大趋势中,即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 ,国家消亡。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社会、整个世界正在向着真正的全球化方向发展。

二、阶级范畴及其实质

谈到阶级,几乎所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都引用列宁《伟大的创举》一文中“所 谓阶级……”的一段话,并且把这句话当成列宁给阶级下的科学定义。其实,列宁这段 话说的是阶级的基本特征,即阶级的实质。

全面地看待阶级,它是一个社会范畴,而不单纯是一个经济范畴。任何一定的阶级, 都是一个社会整体。在它所由产生和得以存在的经济关系的基础之上,产生一定的政治 的和思想的特征,这三个方面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阶级的全貌。恩格斯在《反杜林论 》中讲到阶级的产生和消灭的时候曾经指出:阶级的划分“是以生产的不足为基础的” ,“只要社会总劳动所提供的产品除了满足社会全体成员最起码的生活需要以外只有少 量剩余,就是说,只要劳动还占去社会大多数成员的全部或几乎全部时间,这个社会就 必然划分为阶级。”而“社会阶级的消灭是以生产高度发展的阶段为前提的,在这个阶 段上,某一特殊的社会阶级对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占有,从而对政治统治、教育垄断和精 神领导的占有,不仅成为多余的,而且成为经济、政治和精神发展的障碍。”[2](P632 )这从阶级的产生和消灭这个侧面,说明阶级是包括经济、政治、思想三个方面在内的 社会范畴,而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范畴。相应的,一个阶级产生之后,都有这三个方面的 功能,都在这三个方面起着作用。在这三个方面之中,经济关系是另外两个方面的基础 ,是阶级的最基本的特征,起着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而另外两个方面是不可缺少的,缺 少了这两个方面,那就不成其为一个完整的阶级了。

教科书则认为,阶级之所以成为阶级,仅仅决定于它的经济关系,而不应把政治、思 想方面的特征包括在阶级的范畴之内。并且认为,这是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阶级问题的一 个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缺乏根据的。阶级之所以成为阶级,在于 它是一个社会整体。在现实的社会中,经济、政治、思想总是相联系而存在的,如果把 哪一个方面孤立地挑出来,它都不可能单独存在。在阶级范畴中,经济关系只是在归根 结底的意义上起决定作用,而不能取代阶级范畴的整体;而说它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起 决定作用,也就意味着在阶级范畴中是包括政治的和思想的特征在内。

至于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阶级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也从来没有只考察经济关系 ,而是把其政治的和思想的特征包括在内。如毛泽东在著名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中写道:“我们要分辨真正的敌友,不可不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于革 命的态度,作一个大概的分析。”[3]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恩格 斯的《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列宁的《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等等 ,在分析政治事件时也都是不仅从经济关系上考察各个相关的阶级,而且从政治上和思 想上进行考察。

总之,阶级是一个社会范畴,而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范畴。因此,不能把列宁对于阶级 在经济方面的特征的概括,看成是关于阶级的定义。

列宁对于阶级在经济方面的基本特征的概括的意义,在于它全面地揭示了阶级的实质 。列宁在《伟大的创举》中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 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 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 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 的社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集团的劳动。”[4]列宁把 阶级在经济关系中所处的这种不同的地位,看作阶级差别的基本标志。这种基本标志, 反映了问题的实质。阶级的实质在于它是经济关系的承担者,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 中处于特定地位的社会集团。

列宁所揭示的阶级的实质,主要在经济关系的生产关系领域,包括这样三个方面:它 同生产资料的关系,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以及由此二者所决定的社会财富的 分配方式和数量。其中,这些社会集团同生产资料的关系是起主要的决定作用的因素, 其次是它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社会财富的分配方式和数量虽然是被决定的因 素,但也不是完全被动的。社会财富的分配方式和数量能反过来影响社会集团和生产资 料的关系,并从而改变它在社会劳动组织中的地位。因为社会财富本来就是社会劳动的 结晶,它转变成生产资料并不困难,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特别是在商品货币和市场 经济的条件下。

在对阶级的实质的把握中再看阶级的存在和消灭。阶级的存在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 的,是为各社会集团与生产资料的关系、在社会劳动组织中的地位和社会财富的分配所 决定的。社会集团与生产资料的关系表现为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只要存在着不同的生产 资料所有制,存在着狭义的社会分工,从而不同的社会集团在社会劳动组织中处于不同 的地位,社会财富的分配方式和数量存在巨大差别,那么阶级的存在就一定是必然的。 同样的道理,要消灭阶级,就不仅要废除地主和资产阶级的私有制,而且要废除任何生 产资料的私有制,而且要消灭狭义的社会分工,要消除社会财富的分配方式和数量上的 巨大差别。

从阶级的存在和消灭的这些条件来看,当今世界,不论哪种社会形态,也不论哪个国 家,都远远达不到阶级消灭的程度。且不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本质上说,那里的资 本主义私有制早已发展到了它的最高阶段;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那里的资本主义私 有制正处于发展过程之中;而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那里 ,私有制正以各种形式逐渐地恢复起来,狭义的社会分工正在发展,社会财富的分配差 距越拉越大;更不用说发生资本主义复辟的国家,在那里,资本主义私有制正在国家权 力的倡导和保护下,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两极分化愈演愈烈。有些资产阶级的代言人 ,完全不顾这些事实,大肆渲染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阶级已经消灭的舆论。一些人提 出了“无产阶级正在消失”,“无产阶级已经一体化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论点。诚然,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生产力的发展,工人的物质生活相对 改善,“白领”工人增加,工人在一定范围内参加管理,少数工人持有股票。但是,这 些现象的出现并没有根本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也没有消除资本对劳动的剥 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对抗不仅仍然存在,而且在某种意义 上说是更加尖锐了。一些西方国家的统计数字告诉我们,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 本的集中和积聚日益加剧,少数垄断财团占有生产资料的比重越来越大,中小企业大量 破产,工人的工资所得在他们所创造价值总量中的比重越来越小;通胀严重,赋税增加 ,生活费用上涨,工作强度加大,实际收入相对下降,两极分化更趋严重。在现实社会 主义国家,一些所谓的理论家都极力宣扬剥削阶级已经消灭,不承认新的剥削阶级正在 出现并逐渐成长起来。事实是,随着各种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恢复、合法化和日趋发展, 出现了各种剥削阶层,不同社会阶层,主要是劳动阶层和剥削阶层的收入差距过大,且 有发展成为两极分化的趋势。而阶级和阶层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总之,不论在发达 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在现实社会主义国家,都不能过早地谈论阶级的消灭,更谈不上剥 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消灭。

三、阶级的结构

要进一步深入地研究阶级问题,还必需对阶级结构做一番考察。阶级结构包括两个方 面。一方面是整个阶级社会的阶级结构,另一方面是阶级本身的结构。

一讲到阶级社会的阶级结构,人们都以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 概括的三大剥削形式为依据,阐述阶级社会的阶级结构,好像在整个阶级社会这个社会 发展的大阶段上,世界各国的阶级结构都只有这样三种剥削形式的依次更替。其实,这 是对恩格斯有关论述的简单化的理解和误解。恩格斯写道:“奴隶制是古希腊罗马时代 世界所固有的第一个剥削形式;继之而来的是中世纪的农奴制和近代的雇佣劳动制。” [1](P176)恩格斯在这里说得很明白,这三种剥削形式的依次更替,只是在古希腊罗马 时代的奴隶制以后出现的,而不是世界各国的阶级社会都出现过、或都只限于这三种剥 削形式。

恩格斯的这一思想是一贯的。他在《反杜林论》中论述阶级产生的两条道路的时候, 就已经提出了这样的思想。他在那里写道:当奴隶制产生以后,“很快就在一切已经发 展得超过古代公社的民族中成了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形式”。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而“ 古代的公社,在它继续存在的地方,从印度到俄国,在数千年中曾经是最野蛮的国家形 式即东方专制制度的基础。只是在公社瓦解的地方,各民族才靠自身的力量继续向前迈 进,他们最初的经济进步就在于借助奴隶劳动来提高和进一步发展生产。”“只有奴隶 制才使农业和工业之间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使古代世界的繁荣,使希腊文 化成为可能。没有奴隶制,就没有希腊国家……没有奴隶制,就没有罗马帝国,没有希 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在古代世界、特别是希腊 世界的历史前提下,进步到以阶级对立为基础的社会,是只能通过奴隶制的形式来完成 的。”[2](P524-525)恩格斯的这些论述说明,从奴隶制开始的三大剥削形式,只是从 古典古代开始到近代欧洲的阶级对抗形式,而不是世界各国一致的阶级对抗形式。在世 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由于阶级产生的道路不同,阶级对抗的形式也不同。

与不同的阶级对抗形式相对应的阶级结构,是由各种不同社会形态的社会基本矛盾所 决定的。社会基本矛盾首先决定了两大基本阶级的关系,在各种不同的社会形态,又有 一些不同的非基本阶级的关系作为补充,由此形成了相应的阶级结构。社会基本矛盾是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阶级结构也就随着它的发展而演变。在通过奴隶 制进入到阶级社会的这条道路上,随着铁器的广泛使用所引起的社会生产的发展,奴隶 制代替了氏族公社制,由原始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氏族组织的社会结构演变成了以奴 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为基本阶级的社会结构,在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这两个基本阶级 之外,还存在着少量的自由民和个体农民。在封建社会,基本阶级开始的时候是封建主 和农民,后来演变成了地主和个体农民,非基本阶级开始有残存的奴隶主和奴隶,后来 成长起了组成行会的手工业者、商人,最后产生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社 会,基本阶级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非基本阶级有地主阶级和众多的小资产阶级,如 农民、手工业者、小商人等。

在通过专制制度进入阶级社会的这条道路上,主要是在亚洲大陆上,随着生产工具和 工艺的改进,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亚细亚生产方式代替了氏族公社制度, 由原始社会进入了专制制度社会。在这些地区,原始公社没有完全解体,而是演变成了 农村公社;在广大的农村公社之上,建立起了专制政府,从而进入了阶级社会。专制制 度社会有两个基本阶级,以专制君主为代表的专制统治阶级和广大农村公社社员所组成 的被统治阶级;在这种社会中,也有奴隶主和奴隶,不过,它们是作为非基本阶级而存 在的;此外还有少量的商人和手工业者所组成的非基本阶级。由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专制 社会进入阶级社会的国家,后来都发展成了东方封建社会。这些国家中,在近代,除去 极少数的国家跟上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步伐,大部分国家都成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形成了不同于欧洲国家的阶级结构。在这些国家,存在着双重基本阶级,除去本国 的封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还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和被压迫民族。

当世界进入帝国主义时代以后,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随着垄断资本在世 界范围的扩张,资本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扩展为世界的社会基本矛盾,形成了垄断资产 阶级的国际化,进而造成了一个国际垄断资产阶级。和国际垄断资产阶级的斗争促进了 各国无产阶级的联合,形成了国际无产阶级。这样,就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形成了国际无 产阶级和国际资产阶级相对抗的阶级结构。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发展,这种阶级 结构也日趋明朗化。

阶级本身的结构是整个社会的阶级结构的延伸。每一个社会阶级,特别是基本社会阶 级,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一般说来,阶级分为阶层和集团。这里说的集团,不是一般 意义上的社会集团,而是比阶层更小的社会团体。

阶层是阶级中这样一些社会集团,它们因财产状况、谋生方式不同而区别开来。在奴 隶社会,如古希腊,奴隶主阶级中有贵族奴隶主和工商奴隶主之分,奴隶阶级中有从事 农业劳动的奴隶和从事家内劳动的奴隶;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有大、中、小之分,农 民阶级有中农、贫农、雇农之别;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分为自由资产阶级和垄断 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分为产业工人、手工业工人,等等。

集团是比阶层更小的社会团体,它是依社会地位、政治主张的不同集结而成的,如各 种社会形态中不同的派别、政党等。如古希腊奴隶主的寡头派和民主派,封建社会封建 统治阶级中的各种派别,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的各种政党和无产阶级的政党,等等 。

阶级、阶层、集团是既有紧密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的三种社会集团。阶级是阶级社会中 最基本的社会集团,是社会的阶级结构的最基本的成分。阶层是阶级的进一步的划分。 同一阶级的不同阶层经济地位、社会地位有很大差别,因而政治态度往往是不同的,特 别是在社会大变动时期。集团往往带有政治性,是阶层、阶级的政治代表,阶级、阶层 在国家政权中的作用,往往是通过集团来实现的。

和阶层、集团相比,阶级作为阶级社会最基本的社会成分,在相同的社会形态,其组 成是相一致的,也是比较稳定的,而阶层就带有比较大的独特性和不稳定性,集团的独 特性和不稳定性就更大一些。在奴隶社会,古希腊奴隶主阶级分为贵族奴隶主和工商奴 隶主,而在早期罗马,奴隶主阶级就分为贵族奴隶主和富有平民奴隶主。阶层的这种划 分也是不稳定的。早期罗马奴隶主阶级的这种阶层划分,在后来的发展中就不存在了, 他们合在一起构成豪门贵族(即“新贵”),平民也就专指城市和农村自由居民的下层。 在执政的集团方面,古希腊有奴隶主寡头派和民主派,古罗马则是元老派和民主派。在 封建社会,不但东方和西方阶层、集团的划分有很大的不同,甚至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 的朝代,这种划分都有很大的区别。在资本主义社会,阶层的划分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和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有明显的差别,而集团的组成几乎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形式。

实际上,阶级分为不同的阶层和集团这种现象,并不是阶级社会所独有的,在有阶级 存在的社会中都出现过。例如,英雄时代的希腊提修斯时期的贵族、农民和手工业者, 就是自由民即奴隶主阶级的三个阶层;古代罗马王政时期土利乌斯所划分的六个阶级, 前几个阶级也是那时的奴隶主阶级的几个阶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阶级也分为 不同的阶层。当前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成为一个热点,就是这种情况从一个侧面的反映。

当前,研究社会阶级结构的阶级、阶层划分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 义和现实意义。唯物史观既是社会历史观,又是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行动指南。世界 历史告诉我们,新旧社会形态交替的时期,是社会大变动的历史时期。在这样的历史时 期,社会的阶级结构总是要发生很大的变化。或者是新的阶级产生并快速地成长起来, 旧的阶级逐渐地衰亡下去,或者是占统治地位的旧的阶级关系让位于新的阶级关系。社 会主义社会是从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其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动更加巨 大和激烈。特别是其初级阶段,这种变动越发明显。研究这种变动,不仅是丰富和发展 唯物史观的需要,而且对于指导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国际国内 现实社会主义的实践都证明,无视这种社会阶级结构变动的存在,或对其估计出现过大 的偏差,都会犯下严重的错误。具体研究这种阶级结构及其变动,不是本文的任务。我 们在这里只是指出这种研究的一般原则。

研究社会的阶级结构及其变动,既要注意阶级关系的变化,又要注意阶层关系的变化 ,还要注意二者之间的关系。从实践的层面讲,正确分析社会各阶级、阶层的状况、相 互关系及其变动,对阶级力量对比及其变动趋势作出正确的估量,是革命政党和领导者 制定正确的纲领路线和战略策略的基本依据。在做这种分析和估量的时候,阶级和阶层 的状况都不能偏废。其中,阶级整体的状况和变动是基本的,阶层的状况和变动是必要 的、不可缺少的补充和深化。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中国社会和农村做阶级分 析时,都对各阶级不同的阶层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阶层分析是很重要的。进行阶级分 析不能不做阶层分析。但是,对阶级整体的分析,是更基本、更重要的。当前我国学术 界存在着这样一种倾向,在对中国社会进行阶级分析的时候,有些学者只注重阶层分析 ,不进行阶级整体的分析。这种状况是应该改变的。

收稿日期:2002-09-10

标签:;  ;  ;  ;  ;  ;  ;  ;  ;  ;  ;  

论阶级范畴与阶级的本质与结构_社会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