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开宇
身份证号:34010419920929205X 安徽省公路桥梁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人工挖孔桩技术是上世纪末开始在我国应用,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建筑工程中的桥梁工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人工挖孔技术以其自身的造价低、工期短、易控制、无噪音干扰以及对周围建筑影响小等优势,逐渐受到了建筑单位的欢迎。人工挖孔桩技术得以在桥梁工程中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在其完全发挥自身优点的同时,在施工的技术方面不可避免的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关键词:桥梁基础;人工挖孔桩;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一、人工挖孔桩施工工艺流程
1人工挖孔桩是用人工开的大直径孔(一般在0.8~2m)再浇灌混凝土,底部常做成扩大头.以提高桩端承载力,适用于荷载较大,场地地质条件允许人工分段挖孔成桩的桩基。人工挖孔桩的施工工序依次为挖孔、护壁、钢筋笼制作及安装、浇注砼。
2开挖桩孔应从上到下逐层进行,先挖中间部分的土方,然后扩及周边,有效地控制开挖孔的截面尺寸。每节的高度应根据土质好坏、操作条件而定,一般以0.9~1.2m为宜。深的桩孔内需用低压照明灯具进行照明,并用1.5kw的小型鼓风机送风.
3 同时在桩区内降低地下水位非常重要。挖孔桩采用c20现浇砼护壁,护壁厚度为10~15 cm。护壁模板做成通用(标准)模板,桩径为1.0m的模板由4块组成,桩径为I.2m的模板由6块组成,高度为1m.模板用角钢做成骨架,3 mm厚钢板做面板,模板之间用螺栓联接。
4 模板安装后应检查其直径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其中心位置通过孔口设置的轴线标记采用悬吊锤球的方法确定。符合要求后,将木楔打入土中稳定模板,防止浇筑护壁砼时发生移动。外壁为直立式护壁,上部厚下部薄,上节护壁的下部嵌在下节护壁的砼中。桩孔开挖后,要求在当天完成护壁砼灌注。用铁锤敲击模板和棍棒反复插捣的方法捣实砼。
二、人工挖孔桩施工技术出现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在公路桥梁的建设中逐渐采用推广了人工挖孔桩技术,其独特的优势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认可,是软弱地基上的一种基础性的经济适用形式。但是,在对桥梁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仍然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问题,通过对采用人工挖孔桩技术的工程实践经验分析,了解到其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包括地下水、孔壁渗水、淤泥层和流砂层、桩孔倾斜以及孔壁泥沙塌落等问题。
1.地下水问题
地下水问题是普遍存在于深基坑施工中的问题。当对地下土层进行开发时,尤其是地下水比较丰富的土层区域,容易造成土层中的水状态失去平衡,使土层周围的水下渗到桩孔内,从而导致加快土层的软化速度,久而久之,则会引起土层出现塌方、塌孔的状况发生,严重阻碍了施工的进展,并对其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
2.孔壁渗水问题
由于对桩孔自身进行混凝土的浇筑时,所需时间比较长,这在很大程度上容易造成孔壁渗水过多现象,如果渗水情况严重,将会大大的降低桩身的混凝土强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淤泥层和流砂层问题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这个相对来说,是最严重的问题。当人工挖孔桩在施工过程中,遇到软土层,特别是淤泥地质软土层,由于开挖造成的土体平衡破坏现象,很容易导致地面发生沉陷、桩孔倾斜的后果,尤其是当地下水较多的情况下,外围的护壁泥沙大批量的塌落,混凝土护壁变为悬空状态,没有一定的支撑,然后出现裂纹,直到最后断裂脱落。另外,人工挖孔桩在开始挖掘时,挖到细砂或者粉砂层地质软土层时,再受到地下水丰富的作用,特别容易产生流砂,甚至发生井漏现象,最终影响施工的质量,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
4.桩孔倾斜及泥沙塌落问题
桩孔在开挖时忽略了检查,没有对其进行及时的检查,从而导致垂直偏差控制不好,成孔之后没有及时的浇筑混凝土,造成了孔壁变形的状况;在桩孔开挖时,遇到砂性土、淤泥、流砂等土质疏松情况时,很容易造成护壁外围的泥沙塌落现象。
二、桥梁工程的人工挖孔桩施工技术分析
1. 施工前期的准备和操作流程
1.1 要把所要施工的场地清理平整,清除掉覆盖在坡面上的石块浮土,如果所在的坡面出现裂缝或者曾经发生过坍塌的现象,要注意对其增加防护设施,铲除比较松软的土层并达到夯实的状态。
1.2 根据实施检测墩台十字线的方法,确定桩孔的准确位置,在其周围设置保护的木桩,并进行准确的记录和检查核对。然后在桩孔口的四周挖好排水沟,及时的排除表面的积水,搭建好桩孔口的防雨帐篷,做好排水系统的设施建设。
1.3 提前安装好提升设备,安排布置好出渣的渠道,合理的堆放桩孔施工需要的材料和机械设备,以保证增加孔壁的压力,对施工不造成影响。最后,根据水文地质的条件状况,遵循施工安全第一和提升挖掘速度的施工原则,选择适合实际情况的孔壁支撑体系。
1.4 井口的四周需要用木材料、钢铁或者混凝土制作成框架,放置在井口的周围,起到保护的作用,框架的高度应该控制在高于地面20~30厘米之间,为了避免土块、石块或者其他杂物进入孔桩内,危害到施工人员。孔桩口的土层为松软土层,为防止出现孔桩口坍塌的情况,可以用2米高的混凝土建立在孔桩口处。
1.5 一般的施工操作流程为:第一,先在孔桩的顶部覆盖层面进行开挖;第二,测量放线的长度;第三,在孔桩自身的土石层进行开挖;第四,封锁孔口,建立护壁混凝土的施工;第五,重复第三和第四步的顺序;最后,在孔桩的基层岩石进行开挖,建立护壁设备,直到最终满足施工设计中的开挖深度。
2. 控制地下水的技术
地下水,指的是包含地表水以及潜水土层,以承受压力水最为明显。其对人工挖孔桩施工技术的安全、质量方面造成一定的危害。安全方面的危害主要指出现坍孔、井涌水和淹井等危害;质量方面的危害主要指孔桩周围的护壁出现裂缝、混凝土胶结不良以及离析等危害。造成危害的原因是由于地表层面的水在开挖时,造成了水体的平衡破坏,让周围的静态水注入桩孔中,继而对人工挖孔桩的施工造成影响。另外,当地下水位量不高时,可以选择使用潜水泵抽水,一边抽水,一边继续开挖,成孔后及时的对混凝土护壁进行浇筑,之后,继续下一个施工阶段。
3. 控制流砂技术
针对流砂不严重的情况,可以通过缩短开挖深度,比如,将原来的1米,缩短为0.5米,这样可以减少挖层孔壁的暴露时间,从而及时的灌注护壁混凝土。当出现孔壁塌落,泥沙流进去而导致桩孔不能形成的情况时,可以利用纺织袋的逐步堆积,来形成桩孔的外围墙壁,并且要控制内壁的设计能满足施工设计的要求。当流砂情况比较严重时,可以选择采用钢套筒,将孔外径作为直径,分为4到6段的圆弧,然后加上肋条,用钢筋环扣连接,将套简装入,深入孔底大约0.2米左右,插入上部的混凝土护壁外侧面,不低于0.5米。此方法有利于提高孔桩周围和底部的土壤的不透水性,从而有效的解决流砂现象。
结语:
总而言之,桥梁工程中的人工挖孔桩施工技术本身的优点非常多,虽然在施工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问题,但是该施工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通过对人工挖孔桩技术的完善和改进,可以扩大其应用范围,确保其在恶劣的施工环境中,依然能保持安全性。另外,在实际的桥梁施工过程中,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式,全方位的分析其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前预防和解决问题,从而控制好孔桩施工质量,提升桥梁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水平。
论文作者:徐开宇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3
标签:土层论文; 流砂论文; 挖孔论文; 混凝土论文; 地下水论文; 模板论文; 施工技术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