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信徒和基督徒的心态地图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督徒论文,信徒论文,中国论文,心态论文,地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缘起 中国社会的转型重塑了整体的中国宗教图景。在以往广受关注的城乡关系、阶层关系、劳资关系、民族/族群关系、官民关系之外,中国非信徒和宗教信徒之间以及不同类别的宗教徒之间的社会关系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型态之一。 中国非信徒和宗教徒之间以及不同类别的宗教徒之间的社会关系实质上是宏观的群际关系,它无法化约或还原为微观的人际关系①。这种群际关系涵盖相互关联的认知面向、情感面向和行为面向,亦即刻板印象(群际认知)、偏见(群际情感)和歧视(群际行为)的三位一体。新近的偏差地图模型(Behaviors from Intergroup Affect and Stereotypes Map,BIAS Map),力图为群际关系研究奠定新的整合模型,并尝试勾画群际认知、群际情感与群际行为之间的因果链条②。 本文将以地位感知和合法性表征为基础,尝试把偏差地图模型修正为心态地图模型,并采用恐惧管理论的经典实验范式,探究当代中国非信徒群体和基督新教徒(下文简称为基督徒)群体在世俗语境和死亡启动语境中心态地图的异同。论文还期望为当代中国多元宗教语境中的宗教对话和宗教宽容提供洞识和灵感。 二、文献评论:从偏差地图到心态地图 (一)偏差地图 1.社会认同论及其修正 泰弗尔的社会认同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SIT.)革新了当代群际过程(intergroup processes)的研究。泰弗尔和他的团队构造了以社会范畴化、社会比较、认同建构和认同解构/重构为核心的社会认同论,以超越前泰弗尔时代北美盛行的还原主义和个体主义的微观——利益解释路径③。 泰弗尔的学生特纳等人随后发展了“自我归类论”(self-categorization theory)④。而在过去几年中,社会认同论又发展了更为精致的修正模型。其一是在主观不确定性降低模型基础上所完善的“不确定—认同论”(uncertainty-identity theory)⑤。豪格的不确定—认同论致力于解释当代世界中种种极端组织和恐怖活动的兴起。其二是莱歇尔的动态认同论。从1987年开始,莱歇尔尝试从社会认同视角来解释集体行动和社会运动,提出了“去个体化的社会认同模式”(social identity model of deindividuation,SIDE.)⑥。莱歇尔近年又发展了动态认同论,它以“集体心理赋权”或“集体心理给力论”(collective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为核心,来解释集体行动过程中的认同动员和重构⑦。 但社会认同论仍存在一些基本理论困扰,如内群偏好(ingroup favoritism)和外群敌意(outgroup hostility)等难题。不同的修正版本都没有完善解决这个基本问题。当代社会认知的大家费斯克从群体认知出发,在刻板印象内容模型(Stereotype Content Model,SCM)⑧中巧妙处理了这个难题,并在偏差地图模型中把刻板印象(群际认知)、偏见(群际情感)和歧视(群际行为)融为一体。 2.偏差地图模型 费斯克团队发现对内群体——外群体的刻板印象,并不总是呈现出内群偏好和外群敌意,它们有时是混合的、矛盾的,甚至是外群偏爱的。为了处理这个难题,费斯克团队构造了“才能”(competence)和“温暖”(warmth)的双维度模型,即刻板印象内容模型(Stereotype Content Model)⑨。在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的基础上,费斯克团队又发展了“偏差地图”(Bias Map)⑩(参见图1)。 偏差地图模型辨识出四类群际情感:尊敬或敬佩(admiration)、羡慕或嫉妒(envy)、同情或怜悯(pity)与鄙视或厌恶(contempt),它们分别对应于刻板印象双维度所形成的四类群体。具体说,尊敬归属于高才能高温暖的双高群体,如内群体或社会榜样群体;嫉妒归属于高才能低温暖的群体;同情针对低才能高温暖的群体;而鄙视则指向无德无能的双低群体。 偏差地图也发现两个维度足以概括大部分群际行为:主动——被动(active-passive)与促进——伤害(facilitation-harm),前者关涉行为的强度,后者关涉行为的性质(11)。所谓主动行为是指行动者在行动中有明晰意图,直接指向目标群体;而被动行为则间接指向目标群体,其意图相对隐晦。促进行为则会增进目标群体收益(如帮助、合作);而伤害行为则会给目标群体带来有害结果(如攻击、排斥)。

图1 偏差地图(12) 偏差地图模型为群际关系研究奠定了清晰简洁的理论框架,并被认为具有跨文化的普适性(13),但有待修正和拓展。首先,偏差地图对社会结构这个前因变量的理解及其操作化,有重要缺陷有待修正。它把社会结构不恰当地简化为社会地位与群际竞争性,并且主张他们分别可以预测才能和温暖:地位与能力呈正相关,地位高的群体倾向于被认为才能也更强;竞争性与温暖呈负相关,对于与本群体有竞争关系的群体,通常会被认为不够温暖。 这种理解,有几重缺陷。第一,社会地位的获得,隐含了激烈的群际竞争。偏差地图模型把它们拆分为两个平行的独立构念,没有逻辑合理性和自洽性。第二,偏差地图模型所默认的地位与能力呈正相关的命题,也许适应于稳态社会,但对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显然存在疑惑(14)。 本文将以地位感知与合法性表征为基础,尝试把偏差地图修正为心态地图。其次,偏差地图模型也有待拓展。已有的偏差地图研究都是在世俗情景中的群际评价,而没有关注在神圣情景中的评价。而如果启动死亡显著性(mortality salience),依照恐惧管理论,行动者就能从世俗情景迅速转化为神圣情景,其群际评价会发生系统性的变化,亦即其偏差地图和本文中的心态地图,也会系统性地变化。 (二)心态地图:以地位感知和合法性表征为基础 以权势、经济和教育作为当代中国社会分层基本线索的研究,获得广泛赞同(15)。但客观的地位分化指标在群际评价中,只能转换为对权势、经济和教育指标的地位感知(16)。同时,以权势、经济和教育指标的分化而获得的社会地位,又受制于合法性感知。对不同社会地位群体的合法性感知,已有基本共识,如“官二代”“富二代”“贫二代”。这种社会共识,也可称之为社会地位的合法性表征(17)。因此,作为偏差地图的前因变量社会结构,就可以更合理地修正为社会地位感知与合法性表征。 当某种社会地位被认为符合社会价值规范,身处特定地位的行动者遵循相应的实践程序与策略,并承认此地位获得为正当(right)且公正(just)的时候,这种地位就具有合法性。在社会支配论(social dominance theory)(18)和系统合理化理论(system justification theory)(19)中,合法性源于支配群体所努力构造的合法化意识形态,并且动员和设计种种话语策略以使大多数从属群体成员默认和赞同。 继承韦伯合法性的遗产,车尔迪奇的合法性理论在理论论辩中占据中心。车尔迪奇指出合法性包含个体层面的行为准则(propriety)和群体层面的效力(validity)两个面向(20)。 概言之,在转型中国的语境中,偏差地图中的社会结构变量通过情景界定,作为共识性的社会表征,可操作化为对特定群体的地位感知和合法性表征。地位感知可分解为对特定群体的权势、经济和教育地位的主观感知,而合法性表征可分解为对特定群体的应得权力(entitlement)、合乎规矩和公平对待的主观感知。 融会有关社会心态的研究(21),本文尝试将特定群体有关自身和他群体的社会结构感知和群际评价的社会知识,理解为社会心态的基本样态,亦即心态地图。由此,偏差地图在当代中国语境中可修正为心态地图(图2)。本文将分别探索非信徒和基督徒作为评价主体的心态地图。

图2 转型中国社会中的心态地图 (三)世俗—神圣语境中的心态地图:死亡显著性启动程序 以往的偏差地图模型,本质上都是日常或世俗语境中的群际评价模型。但如果融会作为实验存在主义心理学(experimental existential psychology)的恐惧管理论,就有可能来探究神圣语境中的心态地图,并比较世俗—神圣语境中心态地图可能的差异(22)。 恐惧管理论的出发点在于死亡无可逃避的本体困境(existential quandary),核心是自尊命题和死亡显著性命题。自尊命题主张个体自尊作为焦虑缓冲器(anxiety-buffer)主要应对存在焦虑;而死亡显著性命题则主张当死亡意识和死亡意象凸显时,群体就会更依附于内群文化世界观,实施恐惧管理(23)。 恐惧管理论构造了其典范实验程序死亡显著性启动程序(Priming of mortality salience)。如果启动死亡显著性,评价语境就迅速从世俗语境转化为神圣语境,对内群—外群的群际评价就会系统变化。在死亡显著性启动实验中,标准程序是对实验组进行死亡显著性启动,亦即激活研究参与者的死亡意识或死亡意象,如想象自己生命垂危时候的情景并用文字简要描述,而对控制组则进行牙痛启动。 作为文献评论的总结,本文将采用典范的死亡显著性启动实验程序,分别选择非信徒大学生群体和基督徒大学生群体作为两类不同的评价主体,实施两个实验,揭示他们在世俗—神圣条件下对自身群体以及四类外群体评价的心态地图,并系统检验内群偏好假设和死亡显著性假设。 三、实验一:非信徒大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心态地图 实验一将探究中国非信徒群体作为评价主体如何评价自身群体以及中国四类主要的宗教群体即中国佛教徒、穆斯林、基督徒、天主教徒,并尝试检验死亡显著性假设。 (一)方法 1.研究参与者 研究参与者为某大学本科生,66人参加实验,有两人为佛教徒,在统计时排除。结果非信徒被试有效样本为64人(男性18人,女性42人,4人未填性别;平均年龄=19.56,标准差=2.60)。 2.实验设计和研究程序 本实验采用2(牙疼对死亡启动)*5(自我评价对4类宗教群体的评价)的组间设计。64名学生在教室里于上课时间被随机分配进牙疼启动组和死亡启动组集体施测,他们首先被要求花两分钟时间简要回答一个开放式问题。 牙痛启动组的被试要回答“当您拔牙时,会出现怎样的身体反应和情感体验?”,死亡显著性启动组的被试要回答“当您濒临死亡时,会出现怎样的身体反应和情感体验?”。两分钟的启动程序完成后,所有参与者都被要求填答一份包括社会结构感知—刻板印象—偏见—歧视量表,共26个条目,对非信徒群体和四类宗教信徒群体进行评价。研究参与者回答完所有问题后,实验者将问卷回收。实验过程共花15分钟。 3.实验材料 本研究所用实验材料,修正了刻板印象内容模型和偏差地图的实验材料,包括地位感知与合法性感知、刻板印象、情感倾向和行为倾向共四个量表。研究参与者需要对每个项目在6点等距量表上进行打分。采用6点量表而不是7点量表,是为了避免反应趋中偏差。量表总体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经检验,Cronbach α系数为0.761,信度较好,可用于研究。 (二)实验结果 首先分别分析在牙疼启动条件下和死亡启动条件下非信徒群体作为评价主体在评价自身和其他四类宗教群体上是否存在内—外群显著性差异,然后进行死亡显著性效应检验,即比较牙疼启动与死亡启动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1.非信徒牙疼启动条件下的统计结果 牙痛启动条件下的评价,实质上就是日常的群际评价,它反映了非信徒有关群际地位和群际关系的社会表征(参见表1)。 (1)社会结构感知和群际认知 牙痛启动条件下,非信徒的社会结构感知即地位评价和地位合法性评价,表现出内群偏好与外群对立。单变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非信徒的地位得分最高,显著高于穆斯林和佛教徒(p<0.01),也高于天主教徒(p<0.05),但和基督徒类似。非信徒地位合法性也高于所有四类宗教群体,显著高于穆斯林(p<0.01)和天主教徒(p<0.05),但和基督徒与佛教徒的差异没有显著性。而就以能力和温暖评价为核心的群际认知而言,非信徒和基督徒的能力得分相等,显著高于佛教徒和穆斯林(p<0.01),也高于天主教徒(p<0.05)。基督徒群体的温暖得分最高,佛教徒次之,天主教徒更次之,非信徒的温暖得分最低,但四者的温暖得分都显著高于穆斯林。 (2)群际情感模式 在牙痛启动下,非信徒针对自身和外群体的群际情感体验,没有显著性差异,唯一例外是对穆斯林。在所有情感维度上,非信徒相对于穆斯林,都表现出内群偏好与外群对立。 (3)群际行为模式 牙痛启动条件下,非信徒的群际行为模式,总体上也表现出内群偏好与外群对立。非信徒对自身群体的积极行为如合作联合显著高于所有宗教群体(p<0.05),而对自身群体的消极行为如排斥贬低行为显著低于所有宗教群体(p<0.05)。而在保护和批评维度上,仅仅相对于穆斯林,非信徒更倾向自我保护(p<0.05),更倾向批评对方(p<0.05)。 (4)小结 牙痛启动条件下,非信徒的心态地图模式,整体上都表现出内群偏好与外群对立。但对不同宗教徒群体的评价存在分化。 2.非信徒死亡启动条件下的统计结果 死亡启动条件下的评价,实质就是神圣语境中的群际评价,它反映了非信徒有关群际地位和群际关系的神圣表征(参见表2)。 (1)社会结构感知和群际认知 死亡启动下,非信徒的自身地位感知和基督徒及天主教徒没有显著差异,但明显高于穆斯林(p<0.05)而劣于佛教徒(p<0.05),而非信徒的地位合法性显著高于其他四类群体(p<0.05)。 而就以能力和温暖评价为核心的群际认知而言,非信徒和基督徒的能力得分相等,天主教徒的能力评价次之,三者的得分均显著高于佛教徒和穆斯林。结果与牙痛启动下的情况类似,穆斯林的温暖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四类群体。 (2)群际情感模式 非信徒在死亡启动下,最羡慕嫉妒本群体,显著高于对穆斯林和佛教徒的羡慕情绪(p<0.05),但与对基督徒和天主教徒的羡慕情绪无显著差异。而在敬佩赞赏维度上,非信徒的自我评价整体趋势良好,但仅仅显著高于对穆斯林的评价(p<0.05)。

(3)群际行为模式 死亡启动下,非信徒的自我保护倾向与保护佛教徒类似,显著高于另外三类宗教群体(p<0.05),自我的合作联合倾向高于所有的宗教群体(p<0.05),而对穆斯林有更强的排斥倾向(p<0.05)。 (4)小结 死亡启动条件下,非信徒的心态地图模式,整体上都表现出内群偏好与外群对立。但对不同宗教徒群体的评价存在分化。 3.非信徒作为评价主体的死亡显著性启动效应检验 非信徒群体在牙痛启动和死亡启动条件的心态地图比较(参见表3),其内外群的评价在所有维度上的整体趋势,表现出微弱的死亡显著性启动效应,但几乎没有统计上的显著差异,唯一例外是对自身的排斥贬低在死亡条件下更强烈了,达到边缘显著(p=0.09)。换言之,对于中国非信徒群体而言,其日常语境中的自我评价和外群评价,相对弱于神圣语境中的评价。

四、实验二:基督徒大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心态地图 实验二将探究中国基督徒作为评价主体如何评价自身群体以及中国非信徒群体和其他三类主要的宗教群体即中国佛教徒、穆斯林和天主教信徒,并且尝试检验死亡显著性假设。 (一)方法 1.研究参与者 研究参与者为位于北京的基督新教神学院本科生,基督徒被试共54人,其中27人接受牙痛启动,另外27人接受死亡启动。参与者的平均年龄-24.93,标准差=2.90。男性13人,女性34人,7人未填性别。而实验设计、研究程序及实验材料完全等同于实验一。 (二)实验结果 首先分别分析在牙痛启动条件下和死亡启动条件下基督徒在评价自身和其他四类群体上是否存在内—外群显著性差异,然后进行死亡显著性启动效应检验。 1.基督徒牙疼启动条件下的统计结果 和非信徒类似,基督徒在牙疼条件下的评价,实质上也就是日常的群际评价,它反映了基督徒有关群际地位和群际关系的社会表征(参见表4)。 (1)社会结构感知和群际认知 总体而言,牙痛启动条件下,基督徒的社会结构感知和群际认知,表现出内群偏好和外群对立,并且天主教徒是其近亲或准内群。具体说,基督徒的自我地位感知和对四类外群评价没有什么差别,但地位合法性感知和天主教徒类似,显著高于非信徒、穆斯林和佛教徒(p<0.05)。其能力感知和非信徒及天主教徒类似,显著高于穆斯林和佛教徒(p<0.05)。而就温暖评价而言,基督徒和天主教徒类似,显著高于非信徒、穆斯林和佛教徒(p<0.05)。 (2)群际情感模式

在牙痛启动下,基督徒针对本群体和天主教徒的情感模式高度类似,在所有的情感维度上都表现出内群偏好和外群对立;在敬佩赞赏这个维度上显著高于非信徒(p<0.05);在敬佩赞赏和羡慕嫉妒这两个维度显著高于穆斯林(p<0.05);在敬佩赞赏、羡慕嫉妒和厌恶鄙视这三个维度上显著高于佛教徒(p<0.05)。简单说,就群际情感模式而言,基督徒和天主教徒好似近亲,与穆斯林和佛教徒对立,其中与佛教徒的对立更严重。 (3)群际行为模式 在牙痛启动条件下,基督徒针对本群体和天主教徒的行为模式也高度类似,在所有的行为维度上都表现出内群偏好和外群对立;在合作联合维度上显著优于非信徒(p<0.05),在帮助保护与合作联合两个维度上显著高于佛教徒和穆斯林(p<0.05)。 (4)小结 牙痛启动条件下,基督徒的心态地图模式,整体上都表现出内群偏好与外群对立,而天主教徒是其近亲或准内群。但外群对立的严重程度从弱到强依次为非信徒、穆斯林和佛教徒。 2.基督徒死亡启动条件下的统计结果 和非信徒类似,死亡启动条件下的评价,实质就是神圣语境中的群际评价,它反映了基督徒有关群际地位和群际关系的神圣表征(参见表5)。 (1)社会结构感知和群际认知 在死亡启动条件下,基督徒的社会结构感知和群际认知,主宰倾向还是内群偏好和外群对立,但细节更为复杂。具体说,基督徒在温暖维度上显著高于所有的四类外群包括天主教徒(p<0.05);在地位合法性和能力维度上显著高于穆斯林和佛教徒(p<0.05);而在地位感知维度上显著低于非信徒(p<0.05)。 (2)群际情感模式 在死亡启动下,基督徒针对本群体和天主教徒的情感模式高度类似,在所有的情感维度上都表现出内群偏好和外群对立;在敬佩赞赏这个维度上显著高于非信徒、穆斯林和佛教徒(p<0.05);在羡慕嫉妒和这一个维度上显著高于穆斯林(p<0.05)。简单说,就群际情感模式而言,在死亡启动下,基督徒和天主教徒好似近亲,显著与穆斯林和佛教徒对立,但和牙疼条件下的结果有别,与穆斯林的对立更严重。 (3)群际行为模式 在死亡启动条件下,基督徒针对本群体和天主教徒的行为模式也高度类似,在所有的行为维度上都表现出内群偏好和外群对立;在合作联合维度上显著高于非信徒(p<0.05),在帮助保护、合作联合和排斥贬低三个维度上显著高于佛教徒和穆斯林(p<0.05)。 (4)小结 死亡启动条件下,基督徒的心态地图模式,整体上都表现出内群偏好与外群对立,而天主教徒是其近亲或准内群。但外群对立的严重程度从弱到强依次为非信徒、佛教徒和穆斯林。

3.基督徒作为评价主体的死亡启动效应检验 相比于牙痛启动,基督徒在死亡显著性启动条件下,整体而言,仅仅在少量维度上表现出显著的死亡启动效应,亦即内群偏好和外群敌意更为明显(参见表6)。就内群偏好而言,天主教徒是基督徒的近亲。而就外群敌意而言,基督徒对穆斯林的评价,在两个行为维度即攻击批评和排斥贬低维度上,死亡启动效应显著(p<0.05);而在对佛教徒的评价上,在羡慕嫉妒、攻击批评和排斥贬低三个维度上,死亡启动效应显著(p<0.05)。但基督徒对非信徒群体的评价,在地位合法性维度上,死亡启动下的评价更高(p<0.05)。

五、非信徒—基督徒心态地图比较 也可尝试比较非信徒和基督徒的心态地图(参看表7)。首先是牙痛启动条件下的格局。整体而言,非信徒和基督徒对穆斯林的评价,几乎在所有维度上近乎类似,唯一的例外地位分数,基督徒比之非信徒显著高估穆斯林的社会地位(p<0.01)。而系统差异在内群的自我美化倾向之外,主要涉及佛教徒。基督徒对佛教徒的评价,在许多维度上,都显著地低于非信徒的评价,如温暖(p<0.05)、敬佩(p<0.01)、羡慕(p<0.05)、合作(p<0.05)等,但显著高估佛教徒的社会地位(p<0.05)。 其次是死亡启动条件下的格局。整体而言,非信徒和基督徒对穆斯林的评价,在所有维度上完全类似,存在共识。而系统差异在内群的自我美化倾向之外,同样地涉及佛教徒。基督徒对佛教徒的评价,在更多维度上,都显著地低于非信徒的评价,如温暖(p<0.01)、敬佩(p<0.05)厌恶(p<0.05)、帮助(p<0.01)、攻击(p<0.01)和排斥(p<0.01)等。

六、总结和讨论 (一)心态地图格局 可以尝试勾画非信徒样本和基督徒样本作为评价主体的心态地图(见图3、4、5和6)。

图3 牙痛启动下非信徒作为评价主体的心态地图

图4 死亡启动下非信徒作为评价主体的心态地图

图5 牙痛启动下基督徒作为评价主体的心态地图

图6 死亡启动下基督徒作为评价主体的心态地图 (二)主要发现和讨论 1.内群偏好效应显著 本研究的两个实验结果都表明,评价主体无论是非信徒样本还是基督徒样本,无论在牙疼还是在死亡启动条件下,都表现出明显的内群偏好和外群对立。换言之,无论在世俗语境下还是在神圣语境下,评价主体的积极主效应显著。由此可见,社会认同论所揭示的群际过程的基本规律内群偏好和外群敌意,具有稳健的普遍性。 2.存在非线形的死亡启动效应 总体而言,和英文文献中的死亡显著性启动研究相对照(24),本研究的两个实验结果表明死亡启动效应并不稳健,亦即世俗语境中的评价和神圣语境中的评价模式大部分类似。在非信徒群体中,两者几乎没有任何显著差异。而在基督徒群体中,两种条件下的自我评价以及对天主教徒的评价模式没有显著差异,但对穆斯林的攻击和排斥这两个维度,对佛教徒在羡慕、攻击和排斥三个维度上表现了死亡启动效应。 这个结论令人迷惑。可能的解释,要么死亡启动程序不严格,要么死亡启动效果在中国当代语境中受到干扰,或者非信徒大学生有关世俗和神圣的知识相互混合。具体有待后续研究。 3.宗教群体作为评价对象存在评价上的分化效应 非信徒群体作为评价主体,在内群偏好之外,更为积极地评价佛教徒,其次是基督徒和天主教徒,而对穆斯林的评价较为不积极。基督徒作为评价主体,天主教徒是其近亲,存在内群偏好,但基督徒的外群评价结果更为复杂,存在评价对象和启动方式的互动效应。 首先是日常/世俗评价的格局。基督徒在较低评价穆斯林之外,对佛教徒的评价最差,并且和非信徒相比也高估两者的社会地位。基督徒的这种外群评价倾向可能依从于当代中国的宗教生态。高估穆斯林和佛教徒的社会地位,反映了在激烈的宗教竞争中国基督徒的地位焦虑和宣教焦虑。同时,在当代中国宗教图景中,佛教为最大宗教。就吸引潜在信徒而言,基督徒可能视佛教为传教的最大的竞争对手。其次是死亡启动或神圣语境中的评价。对中国基督徒而言,世俗语境中最大的对手是佛教徒,在激活死亡线索时,就转变为穆斯林。 我们应该审慎地面对非信徒大学生样本和基督徒大学生样本对穆斯林消极评价的研究结果。其一,这只是一次实验研究的结果,并没有采用其它多元方法交互证实(triangulation),以实现聚合效度(convergent validity)。其二,就社会认知而言,这种消极评价可能受制于片面的信息暴露(25),如媒体上较高频率地并置报道伊斯兰教和消极事件。睿智明辩的心智必须警惕这种伪相关,同时还要把宗教极端主义、宗教分裂主义和宗教恐怖主义与特定宗教和特定族群相剥离。 (三)未来的研究问题 中国宗教群体的实验研究刚刚起步,本文只探讨了非信徒和基督徒群体的大学生样本作为评价主体的心态地图,没有进行变量间的中介效应检验和调节效应检验。未来要探讨中国佛教徒、穆斯林和天主教徒作为评价主体的心态地图,进行社会心理机制的检验,并且拓展研究的生态效度。 本文的写作与修改受惠于杨凤岗、陈欣银、李丹和赵蜜的评论批评,以及赵德雷和郭慧玲的数据处理。 ①Tajfel,H.,Human groups and social categorie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Tajfel,H.,and Turner,J.C.,"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r".In S.Worchel et al eds.Psychology of Integroup Relations.Chicago:Nelson-Hall,1986,pp.7-24. ②Cuddy A.J.C.,Fiske,S.T.,and Glick P.,"The BIAS Map:Behaviors from Intergroup Affect and Stereotype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ersonality Vol.92,No.4,2007,pp.631-648.Fiske,S.T.,Cuddy,A.J.C.,Glick,P.S.,et al.,"A Model of(often mixed)Stereotype Content:Competence and Warmth Respectively Follow From Perceived Status and Competition",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82,2002,pp.878-902. ③[美]布朗:《群体过程》,胡鑫,庆小飞译,方文审校,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Tajfel,H.Human groups and social categorie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Tajfel,H.,and Turner,J.C.,"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r",in S.Worchel et al eds.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Chicago:Nelson-Hall,1986,pp.7-24. ④[澳]特纳等:《自我归类论》,杨宜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Turner,J.C.et al,Rediscovering the Social Group:A Self-Categorization Theory,Oxford:Blackwell,1987. ⑤Hogg,M.A."Uncertainty-identity Theory",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Vol.39,2007,pp.69-126. ⑥[澳]特纳等:《自我归类论》,杨宜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⑦Drury,J.and Reicher,S.D."Collective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as a Model of Social Change:Researching Crowds and Power",Journal of Social Issues,Vol.65,No.4,2009,pp.707-726. ⑧Fiske,S.T.,Cuddy,A.J.C.,Glick,P.S.,et al.,"A Model of(often mixed)Stereotype Content:Competence and Warmth Respectively Follow From Perceived Status and Competition",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82,2002,pp.878-902. ⑨高明华:《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的修正与发展:源于大学生群体样本的调查结果》,《社会》,2010年第5期;Fiske,S.T.,Cuddy,A.J.C.,Glick,P.S.,et al.,"A Model of(often mixed)Stereotype Content:Competence and Warmth Respectively Follow From Perceived Status and Competition".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82,2002,pp.878-902. ⑩Cuddy A.J.C.,Fiske,S.T.,and Glick P.,"The BIAS Map:Behaviors from Intergroup Affect and Stereotype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ersonality,Vol.92,No.4,2007,pp.631-648.; Cuddy A.J.C.,Fiske,S.T.,and Glick P.,"Warmth and Competence as Universal Dimensions of Social Perception:The Stereotypes Content Model and the BIAS Map",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Vol.40,2008,pp.61-150. (11)Cuddy A.J.C.,Fiske,S.T.,and Glick P.,"The BIAS Map:Behaviors from Intergroup Affect and Stereotype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ersonality,Vol.92,No.4,2007,pp.631-648.Cuddy A.J.C.,Fiske,S.T.,and Glick P.,"Warmth and Competence as Universal Dimensions of Social Perception:The Stereotypes Content Model and the BIAS Map",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Vol.40,2008,pp.61-150. (12)Cuddy A.J.C.,Fiske,S.T.,and Glick P.,"The BIAS Map:Behaviors from Intergroup Affect and Stereotype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ersonality Vol.92,No.4,2007,pp.631-648. (13)Cuddy A.J.C.,Fiske,S.T.,and Glick P.,"Warmth and Competence as Universal Dimensions of Social Perception:The Stereotypes Content Model and the BIAS Map",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Vol.40,2008,pp.61-150. (14)方文:《转型心理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方文:《转型心理学:以群体资格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张宛丽:《现阶段中国社会分层近期研究综述》,《中国社会学年鉴1999-2002》,2004年版;Fang Wen,2009,"Transition Psychology:The Membership Approach."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No.2:pp.35-48. (15)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6)方文:《群体符号边界如何形成?——以北京基督新教群体为例》,《社会学研究》,2005第1期,第25—59页;张宛丽:《现阶段中国社会分层近期研究综述》,《中国社会学年鉴1999-2002》,2004年版。 (17)[法]莫斯科维奇著,管健、高文珺、俞容龄译:《社会表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8)[美]斯达纽斯、普拉图著,刘爽、罗涛译,方文校:《社会支配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Sidanius,J.and Pratto,F.Social Dominance:An Intergroup Theory of Social Hierarchy and Oppression,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19)Jost,John T and Banaji,MR,"The Role of Stereotyping in System-justification and the Production of False Consciousness",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Vol.33,1994,pp.1-27.Jost,John T.and Branda Major,The psychology of legitimacy,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20)赵德雷:《当代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图景:以“库利—米德奖”为线索》,《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Zelditch,M.,"Theories of legitimacy",in John T.Jost and Brenda Major(Eds.),Psychology of Legitimacy:Emerging Perspectives on Ideology,Justice,and Intergroup Relations,pp.33-53.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a,2001.Zelditch,M."Legitimacy Theory",in Peter J.Burke(Eds.),Contemporary Social Psychological Theories.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Zelditch,M.and Walker,H.,"Legitimacy and the Stability of Authority",Advances in Group Processes 1,1984 pp.1-25.Zelditch,M.and Walker,H.,"Processes of Legitimation:Recent Developments and New Directions",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64(1),2001 pp.4-17. (21)王俊秀:《社会心态:转型社会的社会心理》,《社会学研究》,2014年第1期;杨宜音、王俊秀等:《当代中国社会心态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周晓虹:《转型时代的社会心态与中国体验》,《社会学研究》,2014年第4期。 (22)Greenberg,J.,Solomon,S.,& Pyszczynski,T.,"Terror Management Theory of Self-esteem and Social Behavior:Empirical Assessments and Conceptual Refinements",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29,1997 pp.61-139.Pyszczynski T,Greenberg J.,Koole,S.,Solomon,S.,"Experimental Existential Psychology:Coping With the Facts of Life",in S.T.Fiske,D.T.Gilbert and G.Lindzey(Eds.)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Fifth Edition,2Vol.s)Vol.1.New Jersy:Wiley,2010,pp.724-757. (23)谭黎:《死亡启动下的群体Bias地图研究—以大学生非信徒群体为例》,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Greenberg,J.,Pyszczynski,T.,Solomon,S.,Rosenblatt,A.,Veeder,M.,Kirkland,S.,& Lyon,D.,"Evidence for Terror Management Theory Ⅱ:The Effects of Mortality Salience Reactions to Those Who Threaten or Bolster the Cultural Worldview",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8,1990,pp.308-318.Greenberg,J.,Solomon,S.,& Pyszczynski,T.,"Terror Management Theory of Self-esteem and Social Behavior:Empirical Assessments and Conceptual Refinements",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29,1997,pp.61-139.Rosenblatt A.,Greenberg J.,Solomon S.,Pyszczynski T.,and Lyon D.,"Evidence for Terror Management Theory I:The Effects of Morality Salience on Reactions to Those Who Violate or Uphold Cultural Value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ersonality,Vol.57,No.4,1989,pp.681-690.Schimel,J.,Simon,L.,Greenberg,J.,Pyszczynski,T.,Solomon,S.,Waxmonski,J.,"Stereotype and Terror Management:Evidence that Mortality Salience Enhances Stereotypic Thinking and Preference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77,1999,pp.905-926. (24)Burke,B.L.,Martens,A.,and Faucher,E.H.,"Two Decades of Terror Management Theory:A Meta-Analysis of Mortality Salience Research".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Vol.14,No.2,2010,pp.155-195. (25)[加]孔达著,周冶金、朱新秤译:《社会认知》,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年版。Fiske,S.T.and Taylor,S.E.,Social Cognition:From Brains to Culture,(2nd Revised edition),New York:Sage,2013.
标签:佛教论文; 显著性论文; 中国宗教论文; 群体行为论文; 感知中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