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的哲学对话、整合与新发展--全球化语境下的文明冲突与哲学对话--宗哲、西泽、马哲专家论坛综述_哲学论文

世纪之交的哲学对话、整合与新发展--全球化语境下的文明冲突与哲学对话--宗哲、西泽、马哲专家论坛综述_哲学论文

世纪之交的哲学对话、融通和新发展——全球化语境中的文明冲突与哲学对话:中哲、西哲、马哲专家论坛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论文,世纪之交论文,语境论文,新发展论文,冲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597(2003)04-0001-04

金秋时节,桂花飘香,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广西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 管理学院和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共同主办的“全球化语境中的文明冲突与哲学对话: 中哲、西哲、马哲专家论坛”于2003年9月26日至29日在美丽的桂林举行。这次论坛有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 开大学、中山大学等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中青年学术精英和专家共60多人。

这次论坛的举办是中国优秀文化建设中的一个成果,也是我们广西师范大学的一大盛 事。与会的知名专家黑龙江大学校长衣俊卿教授、苏州大学校长助理任平教授、复旦大 学哲学系主任吴晓明教授等应邀为广西师范大学“独秀论坛”作了专题报告。北京大学 教授张祥龙、黑龙江大学教授衣俊卿、苏州大学教授任平、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欧阳康、 武汉大学教授郭齐勇、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杨国荣、复旦大学教授陈学明应聘成为广西师 范大学客座教授。

在这次论坛上,专家们对全球化语境中的文明冲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在全球化 语境中,中哲、西哲、马哲(以下简称中西马)应打破学科壁垒,引领思想撞击,融汇中 西马三大优秀思想资源,以建构当代的中国哲学为旨归,理性地展开哲学对话。这次论 坛主题鲜明,理论视域开阔,方法得当,气氛生动活泼,体现了一种新的学术自由精神 。论坛对话的时间虽然不长,但由于组织周密,安排有序,专家们参与意识强烈,发言 人数之多,涉及论题之广,学理层次之深,是近年来我国各种学术会议比较少见的。会 议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在很多理论问题上,专家们进行了新的探索,论坛在有些方面取 得的学术成果甚至是出乎始料的。

一、全球化语境中文明冲突的本质和效应

什么是全球化语境?许多专家首先对这一论题展开讨论。首都师范大学叶险明认为,所 谓全球化语境是指:人类文明和文化在不断超越国家和地域界限基础上的积累、传播、 交流和发展的语言环境。专家们认为,全球化发展是全球化语境形成的基本前提,但是 全球化语境的形成对全球化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全球化语境中,谁在说话,谁的 声音最有影响力、威慑力,谁就会成为全球化语境的主要塑造者,谁就可能强有力地影 响全球化的发展。因而,展开哲学对话,重塑全球化文明形成的新语境,就有可能把握 不同文明在全球化时空中新的历史命运。

20世纪以来,亨廷顿《文明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在西方引起了全球化的浪潮 。加上前苏联、东欧的剧变,中东战争风云和“9.11”恐怖事件,全球化语境中的文明 冲突成为全球化的霸权话语。文明的冲突究竟是哪一种冲突?深圳大学阮炜认为,亨廷 顿的文明冲突实际是指文化共同体的文明的冲突,而不是指文化形态文明的冲突。文明 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提供文化认同而较少提供政治认同,作为文明共同体的文明认同低于 和服从于政治认同。所以,所谓文明冲突说到底实质是政治和利益的冲突。两次世界大 战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那么全球化的实质究竟是什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杨学功对此做了探讨。他认为, 全球化包含了单一化的危险。全球化必然导致同一性的加强。全球化曾引起了民族主义 的反弹,以致反全球化的浪潮此起彼伏,事实上,民族性是问题的焦点。民族性是一种 远比全球化更为根源的力量,没有民族特色的同质化是十分渺茫的。全球化过程中普遍 主义和特殊主义的紧张关系,是民族国家地位问题上的焦点。全球化不是无主体的幽灵 ,全球化执行或运行的主体只能是民族国家。全球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主权国家通过经 济、政治和文化全面互动,形成高度整合的全球体系的过程。

哲学是民族的特殊性和全球普遍性相互统一的文化形态,通过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 马克思主义哲学互动和融合,应该使中国哲学在全球化文化冲突中,成为民族特殊性和 全球普遍性相统一的文化形态和哲学。

二、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与时俱进的哲学世界观。在全球化时代的历史地平线上,马克思主 义哲学如何成为新时代的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中展现自己的当代性 ?这一论题成为这次论坛专家探讨的一个核心问题。

苏州大学任平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全球 化浪潮带来的深刻变化,这表现为一系列的重大事件:后工业文明、知识经济与新全球 化时代的来临、东欧剧变、后现代化浪潮的冲击,等等。在充满断裂与差异的语境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与“在场性”何以可能?他从三个方面思考了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创新途径。

第一,以时代实践和时代视野为尺度,重新反思“当年马克思哲学”是当代马克思主 义“返本开新”的基本经验。所谓“返本”,即对当代“当年马克思哲学”的深度理解 ,“回到马克思”、“走进马克思”和“走近马克思”,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意 义与“出场路径”。这不仅是为了摆脱“误解”的必要方式,而且是“开新”的必要前 提。所谓“开新”就是重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科学地理解当代马克思主 义与时俱进的品质。

第二,当代马克思主义必须解答全球化问题,即全球化问题必须成为时代的“反思的 问题学”,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当代的前提。新全球化时代对马克思主义具有多方 面的挑战,高度关注“全球化问题”并成为“反思的问题学”,将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基本特征。

任平教授认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应当全力回答新全球化对马克思主义的五大挑战:1. 由新科技革命引导,作为新全球化时代的技术基础之一的数字化地球、网络全球化的主 导趋势和哲学意义问题;2.知识经济的本性及对全球性生产方式的变革,对马克思劳动 价值论、阶级论部分内容的变革问题;3.在知识经济生产方式基础上的新全球化时代中 ,所谓“后资本主义与新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传统社会形态理论的挑战;4.新全球 化时代全球格局的挑战;5.新全球化时代多元化思潮、族群等力量的挑战。当代马克思 主义必须解答新全球化这一系列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当代的第二条路径。

第三,引领思想撞击,通过与西方当代哲学,特别是开当代视野之先的后现代哲学, 通过与当代中国哲学及有关学科的对话,激活马克思主义固有精神,从而弘扬马克思主 义哲学精神的当代价值。这是全球化语境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第三条路径。

面对全球化、新自由主义和后现代提出的挑战,有的专家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次 创业的问题。南京大学哲学系胡大平认为,全球化在事实层面上,否定了建立在19世纪 普遍主义逻辑上的现代性合理性,在理论上引发了“表述危机”,而全球性“表述危机 ”的实质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挑战。“表述危机”再次把普遍性(同一性)和特殊性(差异 性)这个问题提到当代理论的中心位置。因而,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任务就是:如何在 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接合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同一性)和中国的特殊性(差异性),从而 进一步延续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地方性逻辑,为全球文化注入新的本土资源。而 要使马克思主义本土化,需要解决三个迫切问题:1.深入理解“特色论”的性质,从历 史进步基本方向和民族发展具体要求双重取向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和创新路径; 2.强化引领社会主导价值之基本功能。即围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拓展今天的马克 思主义哲学形式;3.开创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话之创新路径。形成 真正反映当代中国需要的具有本土特色的新型理论。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最直 接最迫切的任务是在重大时代主题上的发言,这是弘扬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和实现它的 历史使命的基本手段,从而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土化的基本途径。

全球化语境中的文明冲突,在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话中,可以 说是一次很好的预演。通过对话和预演,专家们从多视角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还 提出了许多有创意性的观点。

首都师范大学陈新夏从人的发展方面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问题。他认为,历史 唯物史观体系不包括人的发展理论是值得商榷的。无论是从全球化展示的哲学当代性、 从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发展的优秀成果来看,还是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自身的内容来 看,人的发展理论都应纳入唯物史观体系。华中科技大学欧阳康教授认为,当代科学研 究与探索的一个重要趋势是走近复杂性。复杂性是与简单性相对立的思潮,自然科学和 人文科学发展实践证明,19、20世纪是人们在简单性研究上获得成功的时代,但是,复 杂性研究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权威性却逐渐受到了怀疑和挑战,因而,他认为, 对复杂性哲学的研究,是实现人文科学研究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

对于当代的中国哲学创新,华中科技大学邹诗鹏认为,可以从生存论来探索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话和融通。

三、全球化语境中当代中国哲学的建构和走向

这里说的当代中国哲学,不是指中国的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也不是指马克思主义哲 学,而是指在全球化语境中,通过我国三大哲学优秀思想资源的融汇和创造的当代中国 哲学。

在全球化语境的文明冲突中,中国哲学的走向究竟如何呢?专家们认为,当代中国哲学 建构和走向问题实际上面临着两个问题:一个是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尤其是与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关系问题,另一个是中国哲学自身的走向问题。

首先,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尤其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问题。复旦大学陈学明 教授认为,在当代中国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这三大思想资源。要 实践建设“当代中国哲学”的任务,必须实现这三大思想资源之间的融合和互动。中国 的哲学工作者,无论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还是研究中国传统哲学的,最 终目的和使命只有一个,那就是建设“当代的中国哲学”,其他都是手段和途径,“当 代的中国哲学”的建设才是最终结果。

在当代中国哲学建设中,一个最引人关注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个过程中的作 用问题。20世纪80年代,一些人由于对“文革”中教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给中国带来的 负面影响表示不满,曾经企图全面引进西方哲学,把建设“当代中国哲学”直接等同于 让西方哲学在中国占统治地位,事实说明,此路不通。20世纪90年代,一些人一方面出 于对西方哲学在中国哲学占统治地位的担忧,另一方面又出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丧失信 心,因而竭力抬高中国哲学,企图用中国传统哲学来“抵御”西方哲学,在中国传统哲 学中孕育一个“当代中国哲学”,事实同样证明,这也是行不通的。

事实上,漠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建设“当代中国哲学”的功能和作用是不科学的。问 题在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建设“当代中国哲学”中的作用,既不能漠视,也不能夸 大。在全球化语境中,通过中西马对话,希望探索出一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正确 途径。

北京大学王东认为,中国哲学是世界哲学的重要源头。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中的地位 是一个远未解决的重大问题,中国哲学已出现了5次辉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中 国哲学的第6次辉煌,它将成为当代世界哲学发展的东西方哲学两大源头之一。

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景海峰认为,由于后殖民主义在中国有着广阔的学术空间。中国哲 学必须从西方中心主义的阴影中走出来。后殖民主义是反西方中心主义的产物,它可以 看作是后现代主义的分支。中国哲学走出西方中心主义的阴影,才能实现中国哲学的主 体复位和身分重构,从而使中华民族的声音带入到世界性的场域中去。

首都师范大学陈鹏认为,中国哲学的主体性意义是不言自明的。中国哲学的主体性实 质上是哲学的主体性在中国。中国哲学主体性的关键词是“哲学”而不是“中国”。中 国哲学主体性不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本位自觉,不是强调民族哲学的主体地位,不是把传 统整全化、本体化,而是要超越单一的传统视野,进入普遍的哲学自身。中国哲学主体 性的获得意味着中国哲学获得一种“本体性”、“根源性”的思想立场,即思想是面对 真理,面对开放的存在和整体,而不仅仅是面对传统。传统的脉络要服从本体的、整体 的脉络,传统的意义只有在本体的、整体的脉络中才能审定。

为了建构当代的中国哲学,必须通过对话,融汇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 学三大思想资源。对此,专家们在反思中分析了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当代全球化文明冲突中所面临的困境。苏州大学蒋国保认为,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 马克思主义哲学都面临自己的生存困境,既是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主流价值转换, 即人们对实用价值的追求所产生的影响,也有哲学自身存在的问题。因而,融汇中国哲 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建构当代的中国哲学也是时代提出的期盼。

如何展开中、西、马对话?专家们认为,最重要的是对话的方法和规范问题。对此,专 家们进行了多视角的探讨。华中科技大学欧阳康认为,我们说的中哲、西哲和马哲的学 科的对话,但实际上还是这些学科的学者的对话,也可以说是每一个哲学家他们处于不 同的哲学语境中的对话。由于学者存在的个体差异性影响,因而就会出现谁最有权威来 代表学科的问题?因而,对话的方法和规范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对话既要有相 互理解、相互融通,又要有丰富的多样性。他认为,中、西、马学术对话的规范性应该 是一个开放的形态,应该相互学习,互相融通。这种对话应该是在文本基础上的实质性 的对话,应该是一种哲学上的相互感悟。

四、在全球化文明冲突中,中国当代社会发展问题

在全球化文明冲突中,专家们从中、西、马不同视角对中国当代社会现代性以及当代 中国社会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赵剑英首先分析了当代社会的新特征——交往形态的新变化。交 往作为经济主体的跨国公司,在民族国家交往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世界 有6万余家跨国公司控制50万家分支机构。它们的总产值占到世界总产值40%。其次,交 往客体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再次,交换方式和手段的智能化,电子商务代替了过去的商 品或者产品的交易。最后是交往时空的转变,全球化超越了传统地域空间,创造了一种 流动的生存空间,从而使交往形态发生了新变化,当代社会出现了新特征。

赵剑英认为,全球化、信息化表面看来是资金、技术、产品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但实 际上是人及其社会关系等多因素的互动。全球化、信息化是人类交往发展中的最新阶段 ,它表征着当代人类交往的新变化和新形态:交往的主体从单一化到多层化、多样化和 多维化;交往的对象从实体化转向信息化和虚拟化;交往的手段从机械化到电子化和智 能化;交往的空间从地域化转向流动化和世界化;交往的内容从以经济贸易为主向经济 、政治、文化、艺术、科技、教育、人才等方面的全面交往。当今社会是一个全球化、 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社会,是一个充满不稳定性和风险的“风险社会”,是一个 民族国家主权正在削弱,“世界公共社会空间”日益增长的跨国社会。全球化使人的存 在也正在日益成为“去中心化”、“去地域化”的“世界历史的人”,即“世界公民” 。所有这些都显示出21世纪初人类交往的新形态,标志着人类社会形态正在发生深刻的 巨变。

面对全球化下出现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匮乏、疾病流行、人与自然的矛盾日 益突出等生存危机,首都师范大学白奚对人类中心论进行了反思。他认为,人类中心有 两种类型,一种是儒家的道义中心论;一种是西方利益中心论。生态危机表明西方利益 中心论陷入了困境,对西方利益中心论的超越,在于弘扬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道义中心 论。

与会专家对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未来命运表示了极大的关注。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郁建新认为,文化领域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因而在全球化中探 索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十分重要。他认为,西方商业文化与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非领 土扩张化”是新一轮全球文化变革的主要内容,它造成了全球性与地方性的紧张关系。 合理的全球文化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尊重文化多样性基础上的“全球地方化”文化。我国 必须尽快制定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文化政治策略”,积极应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 的冲击与挑战,并实现民族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创新。

全球化文明冲突中,随着中国经济的复兴,中国文化是否也会跟着复兴?北京大学张祥 龙对此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中国未来的文化发展虽然不排除经济发展的作用,但是器 物的现代化不会直接决定中国未来优秀文化的复兴,文化的发展有自己的特殊规律。中 国未来文化发展应该建构一种“文化保护区”,以此来保护和推动中国优秀文化的发展 。

广西师范大学王杰副校长以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为例,论述了民族艺术在全球化中对 中国文化发展的意义和作用。他认为:在全球化的条件下,西方大众文化机制与民族艺 术的碰撞,既有矛盾和对立的一面,也有互补和相互结合的可能性。如果我们站在平民 化而不是贵族化的立场上看问题,西方的大众文化是一种包含着未来文化可能性的新的 文化形式,它以现代技术为条件,以普通劳动者的日常生活经验为基础,对精英文化和 主流意识形态具有较强的解构能力。民族艺术与西方现代大众文化机制的结合,在不同 的生产方式基础上是有所不同甚至可能是截然相反的。在社会主义艺术生产方式的条件 下,民族艺术有可能发挥审美意识形态在社会转型和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成为少数民族 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一种牵引性的力量,成为社会发展的先导或者说是一种预 演。

总之,在全球化语境的文明冲突中,当代中国哲学究竟向何处去?这是一个时代的新课 题。无论是中国哲学、西方哲学,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有义务和责任共同来思考和探 索这个伟大的新课题。专家们相信,在全球化语境中,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 义哲学通过对话和思想撞击,相互融通和感悟,一定能够促使具有特色的当代中国哲学 的发展。

收稿日期:2003-10-08

标签:;  ;  ;  ;  ;  ;  ;  ;  ;  ;  ;  

世纪之交的哲学对话、整合与新发展--全球化语境下的文明冲突与哲学对话--宗哲、西泽、马哲专家论坛综述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