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骈体文言文教学对策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骈体论文,刍议论文,文言文论文,对策论文,高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骈文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特有文体,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指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1]值得注意的是,王国维所称赞的“骈语”即是指“骈文”,“骈语”是“骈文”别称,被认为是“一代之文学”的代表,可见其在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地位。新课改以后,高中语文课程更加注重以人为本,重视人文精神的培育,尊重学生个性发展,致力于全面素质的提升,从而体现高中教育的共同价值。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把骈文作为一个重点来学习,培养学生对骈文的鉴赏能力,体会其美文美质,在作文中学会运用骈文的一些修辞手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骈文的概念及其与古文的比较 “古文”的主要代表是先秦时期以及汉代的散文,其特点是文辞质朴,以表达思想和反映现实为目的,以散行单句为主要句式,形式自由不受格律约束[2]。为我们所熟悉的古文运动则是唐代中期及北宋时期,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其影响之大直至清代。自古文运动后,魏晋六朝以来讲求声律、辞藻、排偶的骈文被视为俗下文字,长期受到批判。在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也存在着注重古文,忽视骈文的现象。与古文相比,骈文更重视文学形式方面的因素,但也并非不重视思想内容和情感表达。 所谓“骈文”,是指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音律、典故的文体[3]。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偶,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称“骈体文学”,也称“四六文”。清代阮元从《诗经》、《尚书》、《易经》等先秦时代典籍中搜集一些对偶语句,认为那便是最初的骈文了。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同时,也是骈文兴盛的时期。骈文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句式上,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以四六字为主;韵律上,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对偶、藻饰和用典。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刘勰把文学审美要素概括为形、声、情这三个方面,“形”、“声”属于形式方面的因素,“情”属于内容方面的因素。如果说美是一种形式,除书法、音乐等纯粹艺术门类外,在文学门类中最具美的特质的便是骈文。但与书法、音乐等艺术门类不同的是,骈文作为文学体裁更多包涵了思想情感方面的内容,而思想情感也要通过音律、辞藻、句式等形式因素来表现。 回顾反思,骈文中并不只有形式僵化、内容空洞的文章,也有大量优秀作品,也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中的重要部分。其句式、修辞对当前的作文教学以及文学创作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的骈文,如李密《陈情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王羲之《兰亭集序》、王勃《滕王阁序》、杜牧《阿房宫赋》等,都是中国古典文学名篇。 二、引导学生把握骈文的美文美质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启发学生从古典文学佳作中获得审美愉悦,领略丰富内涵和情感体验,汲取传统文化营养,陶冶学生情感情操,进一步做到古为今用。对于骈文教学来说,教师必须把握文体特点,体会其与散文的不同,挖掘修辞特色,理解情感内涵,引领自主感悟。在对骈文具体作品的阅读与分析中,学生的领悟活动、审美活动是主动的、不受拘束的,但前提是要有教师正确、到位地引导。这是学生学习骈文知识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一)把握对偶特征,赏其对称之美 “丽辞”是骈文最基本的特征,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丽辞》称:“丽辞即骈文”。确切而言,“丽辞”只指对偶句,是骈文的一种创作方法而不是一种文体。丽辞的表现大部分都是四字一语和六字一语的对偶句。文章中把相同或相近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联想,即是“正对”,把具有相反特征的事物放在一起对比,就是“反对”。当然文章中间有的是单句对,如“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陈情表》),“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归去来兮辞》),“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廊腰缦回,檐牙高啄”(《阿房宫赋》);有的是复句对,如“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归去来兮辞》),“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兰亭集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滕王阁序》),“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阿房宫赋》);还有的是本句对,如“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滕王阁序》),“襟三江”与“带五湖”对,“控蛮荆”与“引瓯越”对,再如“腾蛟起凤”、“紫电青霜”等也都是本句对。以上这些句式骈俪之语,句式工整匀称,音韵和谐而富有节奏感,读来节奏明快、铿锵有力,也具有便于记忆的特点。 (二)把握隶事特征,赏其含蓄之美 通过隶事来显示才学多寡,是历代文人的一大惯例,因此骈文中的隶事也多被学者们看重。用典是为了借古明今、以彼喻此,从而达到表达文章思想的目的。《滕王阁序》用典之多,涉及典籍十余种,但又浑然天成,堪称隶事典范,体现了骈文含蓄委婉、精练典雅的蕴藉美。其中,有正用,如“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出自《汉书·终军传》,借以表达自己虽与终军的年龄相若,却没有请缨报国的门路;有反用,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出自《晋书·阮籍传》,以此表达自己不会像阮籍一样沉沦无助,而是要力求振作自强。有明用,如“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上句出自《世说新语·言语》,下句出自刘向《列女传·母仪篇》,表达自己虽非出身名门,但是自小注重自我修养;有暗用,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出自《晋书·吴隐之传》,表现自己要强行振作,在逆境中操守要更加坚定。《滕王阁序》中出现的典故,大部分用得恰当贴切,不仅没有冗赘之感,反而使文章显得富丽典雅、委婉曲折。《陈情表》中“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结草”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用来作为报答恩人心愿的表现。《兰亭集序》中“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生死,齐彭殇”出自《庄子·齐物论》,作者认为庄子的看法是不真实的、妄造的,从而表达文章的思想。典故的运用不仅使文章含蓄,还丰富了读者的想象和审美空间,同时,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了解典故来源与出处,才能正确地、更好地理解文章深意。 (三)把握丽辞特征,赏其色彩之美 作为“丽辞”的骈文,以其华美富瞻的文辞,或浓或淡,或浅或深,营造出如画面一般的斑斓色彩,达到一种身临其境的审美感受。例如《兰亭集序》,首先描写了风雅集会的自然环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山岭,“崇”、“峻”乃本色形容;写竹,言其修长、茂盛;写水,言其清澈、激荡,点缀在兰亭四周;再写天气,乃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从整体画面来看,色调淡雅、清净,但又充满盎然生机,好一幅清和雅致的暮春山水画卷。《滕王阁序》写景部分则更是色彩浓郁。“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写青翠的山峰耸入云霄,凌空的红色楼阁向下望不到地面,借视角的俯仰变化,收高下、红绿相映之趣。“披绣闼,俯雕甍”、“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写的则是五彩绘画的门楼,精心雕刻的屋脊,绘上了青雀、黄龙花纹的大船,此种情景仿佛在眼前。“耸翠”、“流丹”、“绣闼”、“青雀”、“黄龙”之语,无不色彩纷呈,摇曳生姿。“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上句淡雅,下句凝重,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深得中国画法之妙,凸显了秋日景观的特征,因此被誉为“写尽九月之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以落霞、孤鹜、秋水与长天四个意象勾勒出一幅宁静空阔的画面,千年以来被奉为描写秋景的经典佳句。夕阳西垂,落霞绚烂美丽,野鸭则在逆光中成为一个暗影,尚未被晚霞完全遮满的碧空,成为其背景孤鹜、落霞、碧空三者就形成了明暗的对照。孤鹜、碧空属于冷色,晚霞属于暖色,它们之间的互补,使整个画面显得格外鲜明美丽。 (四)把握抒情特征,赏其情感之美 “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征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金楼子·立言篇》)新课改更加注重人文教学,高中语文教学要求以情动人、以情化人、以情感人。学生的主观思想情感应与作品所描绘的客观景物或者事件相互交融,形成主观情思和客观事物的统一,使学生获得审美感受,并内化为个人感知。例如,《陈情表》从自己儿时丧父、母亲改嫁的不幸遭遇写起,叙述祖母抚育自己成人,与祖母彼此相依为命的感情。在感激朝廷和皇帝的知遇之恩之外,倾诉不能应招的特殊苦衷。“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文章语言凄切哀婉,孝心情真意切,句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因此,有“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人,抚孤松而盘桓”“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描写的都是乡村田园生活的情趣,表面看来都是普通平常的生活细节,但充分呈现出了作者“旷而且真”的真情实感,浑然不见斧凿痕迹。作品通过描写云、鸟、松、菊等系列景物和人物系列活动,营造出了一种闲适静谧、乐观自然的情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追求,感情真挚而意境深远。《兰亭集序》由“欣于其所遇”的乐引出“情随事迁”的忧,“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发出“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慨,进而衍推到生死的命题,“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引用孔子的话道出了自己心中的悲痛。对生命的倏忽即逝的感慨是时人的一大特点,《古诗十九首》其一云:“生年不满百,长怀千岁忧。”孙绰《三月三日兰亭诗序》:“乐与时去,悲亦系之。”石崇《金谷诗序》:“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生命虚幻短暂,生死无法驾驭,文中没有正面回答怎样去对抗,但“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期望以文章启示后人,含蓄表达了作者抓住当前、珍惜生命的积极人生态度。 三、骈文对高中作文的启示意义 高中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读懂和写通。高中骈文的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欣赏骈文的美文特质,还对启发学生作文写作具有借鉴意义。2010年江苏省高考作文以“绿色生活”命题,一名考生以通篇骈体文的方式写成,并获得了满分。在学生作文练习中,我们不求都学会写骈文,但可以学习其句式、修辞等形式,另外骈文在情感表达、意境创设等方面,也都有可借鉴之处。 (一)富瞻文辞与事例的借鉴 台湾学者张仁青对骈文、散文的特点比较分析得很到位,他认为,“散文得于阳刚之美,即今世所谓壮美者也;而骈文得之于阴柔之美,即今世所谓优美者也。”[4]在骈文中,其富瞻华丽的文辞,创造了优美的审美形式,这是作者长期学习积累和丰富学识功底的体现。这启示教师要引导学生平时多阅读,扩大知识储备,积累更多的优美词句、典型事例、描写手法,以便在作文中可以随手拈来、即席使用。对于优美的骈文可以做改写训练,如对《兰亭集序》、《滕王阁序》,让学生把文中优美的写景段落,改写为描写性白话文,这样对描写手法就有了更深的了解和体会,有利于学生在作文写作中学习借鉴。与此同时,骈文中典故的运用也启示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一些事例,在自己作文尤其议论文中可以作为事实论据使用,从而提高学生作文的写作水平。 (二)学习创造美的形式 骈文作为美文其最重要的特点体现在形式上,这是长期以来骈文受到诟病的原因,但却是如今我们要重点借鉴的内容之一。骈文在形式上以对偶句为主,有单、复句对,正、反句对,以四、六字句式为主,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节奏整齐,音韵和谐。在学生作文中,借鉴其形式并发挥汉语灵活自如的有利因素,做到奇偶适变,对更好地表达内容、加强作品的艺术性,都是有益的。此外,可将其引入对偶、排比、对比等手法的学习与运用上,从复句对偶学习排比,从正反对偶可以学习对比,同时对丰富作文内容也有很好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要指导学生多读、多评、多论,以达到充分体会骈文表现手法的目的,以在平时写作中学习运用。 (三)创设意境的方法 骈文作品所反映的人、事、物、境是作品所处时代的自然社会条件的体现,往往与现代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但对教师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创设情境意义重大。这也是文言文教学中骈文与散文的相同或者相似之处。例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王羲之《兰亭集序》、王勃《滕王阁序》等,都通过景物描写来创设情境,通过情景交融来表达思想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而准确地发掘出骈文中美的因子,引导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景物、情景,通过营造气氛,渲染审美氛围,来创造审美情境。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要描绘的画面、人物、情调或气氛,与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融合,这样会大大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与质量。 (四)情感形式的运用 审美情感是指人们按照审美标准对物质或精神现象的美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5]。“老庄告退,山水方兹”(《文心雕龙·原诗》)是魏晋时期包括骈文在内的文学自觉的思想背景,描述了人们从理性走向感性的心理嬗变。张仁青说,“骈文主气韵曼妙,则情致婉约,摇曳生姿”[4],其准确说明了骈文在审美情感表达上的显著特点。骈文以美的形式表达情感,或者喜悦,或悲伤,或感慨,或萧淡,这些都能使人获得审美体验。在作文学习中,教师需通过显著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将自身的情感体验融入写作中,对于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能够很好地用文章表达出来,给读者以美的审美情感的享受,这就是语文作文教学的核心目的之一。 高中语文是学生整个语文学习中的重要阶段,文言文更是重中之重,而骈文又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为此,教师不应在教学中忽视骈文。由于文学传统批评形式主义的原因,长期以来,大家重视古文而忽视骈文教学。但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骈文整齐的格律、华丽的文辞,产生审美情感,在作文中深刻理解并学会运用对偶、排比、对比等手法,具有重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说,骈文在引领学生审美情感养成、提高鉴赏能力及句式与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增加作文文学色彩等方面,比一般古文的效果更直接、更明显。因此,在文学界重新反思骈文价值与意义的情势下,我们呼吁语文教育界也应把骈文教学作为一个重点来重视。标签:文学论文; 归去来兮辞论文; 艺术论文; 陈情表论文; 文化论文; 读书论文; 滕王阁序论文; 兰亭集序论文; 诗歌论文; 古文论文; 骈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