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应用评价论文_高德九

(甘肃省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心理卫生科 甘肃白银 730900)

【摘要】目的:研究评价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应用。方法:选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26例。所有患者均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通过分析患者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频度(ODDS)、药物利用指数(DUI)与联合用药情况,分析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应用。结果:在治疗精神分裂症中,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频度顺序为喹硫平、利培酮、氯氮平、阿立哌唑、齐拉西酮、奥氮平;其中有90例(71.4%)患者使用一种药物治疗,两种药物联合使用的有20例(15.9%),16例(12.7%)患者联合使用三种药物进行治疗;且同时显示患者用药频度越大,ODDS越大,所有患者的DUI≤1,并无滥用药物的现象。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非典型药物进行治疗,主要采用单一药物治疗,患者用药结果科学、合理,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精神分裂症;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7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3-0095-02

精神分裂症只是精神疾病中的一种。患病后,病情具有持续性进行的特点,发病率相对较高[1]。常见于青壮年,对患者的各项功能产生一定损害,增加社会与家庭负担。关于精神分裂症的产生机制,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随着对精神病研究的不断深入,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治疗效果已经明显改善。因而,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时候,考虑药物疗效的同时,还应结合患者药物安全性与耐受性[2]。本文研究评价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26例。男76例,女50例,患者年龄为20~50岁,平均年龄为(36.3±2.6)岁。经诊断所有患者均符合精神分裂症的判断标准。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通过分析患者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频度(ODDS)、药物利用指数(DUI)与联合用药情况,分析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应用。限定日剂量(DDD)是指为达到治疗目的,患者的平均日剂量,单位为mg。用药频度(DDDS)等于用药的总量除以该药物的日剂量(DDD)。如果药物的通用名相同,而商品名不同,则要分别计算用药频度(DDDS)后相加,得出的数据为这种药物的总用药频度(DDDS)。药物的利用指数(DUI)等于用药频度(DDDS) 除以用药的总时间,(DUI)小于1表明用药合理。

2.结果

在治疗精神分裂症中,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频度顺序为喹硫平、利培酮、氯氮平、阿立哌唑、齐拉西酮、奥氮平;其中有90例(71.4%)患者使用一种药物治疗,两种药物联合使用的有20例(15.9%),16例(12.7%)患者联合使用三种药物进行治疗;且同时显示患者用药频度越大,ODDS越大,所有患者的DUI≤1,并无滥用药物的现象,详情见表1。

表1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临床应用情况

3.讨论

在治疗精神分裂症方面,传统药物的药理学与边缘系统和纹状体多巴胺D2受体阻断存在一定的联系。临床医学已经对边缘系统D2受体阻断形成统一认识。其在抗精神病方面具有基础性的作用。而纹状体D2受体阻断与EPSs有着一定的联系[3]。在药物产生作用的时候,就会阻断下丘脑-垂体轴,尤其是结节-漏斗部D2受体,由此产生高催乳素血症。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D2受体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即便这种亲和力的临床表现并不是非常的明显,但可与5-HT1A、5-HT1A、5-H21A、5-HT3C、5-HT2C、5-HT3、5-HT6、5-HT7,肾上腺素α1、α2受体具有非常明显的亲和力,同时还会谷氨酸产生调节性的效果。当前,临床医学普遍认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就是5-H21A与D2受体阻断的比值相对较高,并且针对脑部不同区域神经核产生不同的特异性。如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改种药物后,就会显著改善其阴性与阳性、情感以及认知症状,并且还能够显著减少EPSs。但在此期间,需特别注意抗精神病药物都会对中枢多巴胺D2受体表现出亲和力[4]。如缺乏亲和力,表明此种药物对精神疾病并不能获得有效的作用。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与传统的抗精神病药物不同。从药理学角度来看,其具有多样性、异质性。如奥氮平,与氯氮平不同,但具有非典型药物所具备核心要点,也就表明抗精神病药物要在临床上发挥作用,就需要与药理学特征具有一定内在的联系,以此才能够反映药物对神经递质受体的亲和力。临床研究同时表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与传统的抗精神病药物对神经学行为具有不同点[5]。临床实践中发现,相同药物的非典型费精神病药物,对神经行为产生的效果也不相同。而这种临床效果的不同不仅仅体现在抗精神病上,同时也表明与EPSs剂量也有一定的限制。因此,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不同药理学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时候,会产生不同的药效。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临床应用,相对比过去已经明显进步,尤其是在精神分裂症方面。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予以治疗,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从临床治疗结果可了解到,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可改善患者阴性、阳性症状,并能够调整认知功能和情感障碍[6]。在本次研究活动开展期间,选取我院某一时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以此分析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临床中的应用。统计分析,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频度顺序为喹硫平、利培酮、氯氮平、阿立哌唑、齐拉西酮、奥氮平;其中有90例(71.4%)患者使用一种药物治疗,两种药物联合使用的有20例(15.9%),16例(12.7%)患者联合使用三种药物进行治疗;且同时显示患者用药频度越大,ODDS越大,所有患者的DUI≤1,并无滥用药物的现象。可见,非典型精神病药物可广泛应用于临床中。

综上所述,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非典型药物进行治疗,主要采用单一药物治疗,患者用药结果科学、合理,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玮欣,程宇琪,许秀峰,等.精神分裂症患者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前后的脑功能磁共振的研究进展[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6,26(4):278-279.

[2]马敬,王宁.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40例效果观察[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5,14(11):110-113.

[3]姜燕,于俊文,王海英,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应用评价[J].医药卫生:文摘版,2016,10(6):62.

[4]罗艳.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应用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5):584-585.

[5]童颜,龙赟.青少年首发精神分裂症对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反应性[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6,14(1):55-59.

[6]侯成业,陈智敏,温乃义,等.3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对肝功能影响的对照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15,13(8):908-911.

论文作者:高德九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5

标签:;  ;  ;  ;  ;  ;  ;  ;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应用评价论文_高德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