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制造业集聚与分工_长三角城市群规划论文

中国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集聚与分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制造业论文,长三角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沿海地区经济规模持续扩张,对全国经济的贡献度不断增大,长三角地区尤为突出。据统计测算,2000-2004年沿海三大经济圈GDP占全国各省合计份额由42.52%升至48.31%,4年提高了5.79个百分点。其中长三角(苏沪浙)由21.43%升至24.91%,提高3.48个百分点,而珠三角(粤)和京津冀分别提高0.92和1.39个百分点①。这表明,中国经济和要素资源呈现向长三角地区集聚的趋势。

然而,在这种集聚过程中,长三角地区内部产业同构化问题也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两省一市都着力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或制造业中心,未来产业选择如果忽视地区间合理分工,势必会导致新一轮重复建设并带来恶性竞争等问题。本文着重分析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的集聚与分工状况,并试图对趋同问题做出判断,进而提出对策思路,以期促进该地区形成结构合理、分工明晰、合作共赢的新格局,实现“可持续的率先发展”②。

一、状态描述:专业化、集中度与分工

制造业集聚是国际产业发展的普遍趋势,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而国内的制造业中心主要在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长三角地区。那么,在长三角地区内部这种制造业集聚呈现什么特征呢?我们首先考察长三角两省一市(苏沪浙)制造业行业内部的专业化及专业化优势部门,然后以行业集中度衡量地区专业化程度,最后将范围缩小到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进一步分析这些城市的专业化分工特征。主要资料采用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公布的数据(2004年),以及相关城市的统计年鉴。

(一)两省一市制造业的区域专业化特征

区域专业化是指一个地区相对于全国而言较多地集中于某些产业的生产,从而形成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产业比较优势。通常,我们可以用区位商(LQ)来测度,其计算公式为:

LQ[,ij]=(r[,ij]/r[,j]/N[,i]/N)

式中分子是地区j的产业i占该地区全部产业总值的份额,分母是全国产业i占全国全部产业总值的份额,所以LQ指数也用来揭示该地区的产业结构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的差异。

图1显示制造业30个部门主营业务收入在长三角地区及其两省一市的区位商分布。从长三角地区总体上看,LQ指数在0.4187~2.1050之间,指数差为1.6863。其中:上海的LQ指数在0.2366~1.9328之间,指数差为1.6962;江苏省的LQ指数在0.3354~1.8833之间,指数差为1.5479;浙江省的LQ指数在0.3074~3.6426之间,指数差为3.3352。表明浙江制造业总体上专业化部门最为显著。

我们将两省一市LQ指数大于1的专业化部门列表(表1)。整体上看,长三角地区专业化部门达到14个,专业化部门最显著的前5个行业依次为:化学纤维制造业(2.1050)、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1.6872)、纺织业(1.6191)、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1.4876)和通用设备制造业(1.4691)。分地区看,浙江的专业化部门最多,达到17个,上海最少,仅为10个,江苏14个。专业化最突出的部门,江苏和浙江大致相似,而上海与苏浙明显不同,居前三位的部门依次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9328)、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1.5181)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4492),反映了上海制造业的科技水平或上海科技的产业化水平。

表1 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专业化部门

地区 个数 制造业专业化部门(LQ>1,由大至小排序)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9328;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

用机械制造业1.518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4492;通用设备制造业1.3986;

上海市 10

金属制品业1.3244;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3145;家具制造业1.2337;印刷

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1.1406;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0547;纺织服装、鞋、

帽制造业1.0452

化学纤维制造业1.8833;纺织业1.7542;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1.5516;通用设备制造业1.3923;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

业1.3183;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3053;金属制品业1.2281;木材

江苏省 14

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1.1391;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1.0909;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0815;专用设备制造业1.0550;仪器仪表

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1.0480;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1.0181;塑料制品业1.0040

化学纤维制造业3.6426;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3.2162;皮革、

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2.4542;纺织业2.3211;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1.8666;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1.7354;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6933;

塑料制品业1.6707;通用设备制造业1.6317;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浙江省 17

1.3671;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1.3021;家具制造业1.2923;金属制品

业1.2587;造纸及纸制品业1.2069;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

业1.1747;橡胶制品业1.0872;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1.0080

化学纤维制造业2.1050;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1.6872;纺织业

1.6191;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1.4876;通用设备制造业1.4691;文教

体育用品制造业1.3300;金属制品业1.2609;塑料制品业1.1948;通信设

长三角 14

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1892;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1.1691;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1.1485;皮革、毛皮、羽毛

(绒)及其制品业1.0957;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1.0385;化

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0252

资料来源: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2004年)计算整理

由于区位商(LQ)反映的是地区相对于全国的结构差异性,所揭示的专业化部门并不一定就是本地区在全国最有优势的部门,因而我们需要同时加入各专业化部门在全国所占份额的规模因素,选取那些LQ大于1而且占全国份额超过本地区制造业总体上占全国份额的部门,作为地区制造业专业化的优势部门。测算结果见表2。由该表显示,浙江省的专业化优势部门最多,达到10个,不仅专业化程度高,而且多数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都很大;上海和江苏的专业化优势部门均为4个;长三角地区总体上为6个,其中最突出的是通用设备制造业,地区专业化程度高,占全国市场销售额的比重高达52.12%。

表2 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专业化优势部门

地区

个数 LQ>1且占全国份额超过制造业份额(按各行业占全国份额大小排序)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0.26%);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9.55%);

上海市

4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8.83%);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8.09%)

通用设备制造业(25.13%);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22.22%);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

江苏省

4 制造业(18.70%);塑料制品业(16.32%)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36.88%);金属制品业(24.85%);通用设备制造业

(18.90%);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7.57%);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浙江省

10(17.15%);橡胶制品业(16.92%);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13.1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2.22%)塑料制品业(11.89%);工艺品及

其他制造业(11.01%)

通用设备制造业(52.12%);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47.89%);皮革、毛皮、羽毛(绒)

长三角

6 及其制品业(42.82%);金属制品业(35.27%);塑料制品业(33.43%);化学原料及

化学制品制造业(33.01%)

资料来源:同表1

(二)制造业行业集中度

在30个制造业行业中,我们选取年销售收入最大的前三个(CR3)、前五个(CR5)和前八个(CR8)行业占全部制造业销售收入总额的比重,来判断长三角地区制造业行业的集中度。如图2显示,若以全国作为参照系,长三角地区行业集中度CR3、CR5和CR8分别高于全国0.0276、0.0398和0.0484。分省市看,行业集中度最高的是上海市,最低的是浙江省。浙江的CR5和CR8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也反映了浙江制造业总体上行业门类多,各行业发展相对均衡,规模效应不显著。这与上海形成鲜明对比,上海的专业化部门数量不多,但规模较大,因而集中度较高。

(三)长三角16城市的制造业专业分工

根据梁琦等测算的数据分析。依据各城市专业化指数并且在长三角也是优势部门两个条件,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制造业最有优势的前五位城市依次为:杭州(专业化优势行业个数17个)、上海(16个)、宁波(13个)、苏州(12个)和无锡(9个);制造业最弱的五个城市为:泰州(1个)、舟山(1个)、扬州(2个)、镇江(2个)和湖州(2个)。从16个城市看,有些城市的专业化指数很高,如,扬州和嘉兴的化学纤维制造业的专业化指数分别高达11和10以上,表明化纤工业成为这些城市工业的重要支柱;再如,舟山的农副食品制造业(专业化指数在10以上)、湖州的木材加工业(指数在8以上)、嘉兴的皮革制造业(指数在7以上)、绍兴的纺织业(指数在6以上)、泰州的医药业(指数在5以上)、镇江的造纸业(指数在5以上)等等,③ 这些反映了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的专业化特色,在这些城市区域已经形成了各类专业分工明晰的产业集群。

上述分析从不同侧面和层面刻画了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的专业化分工特点和各地区的优势产业。一方面我们能够看到无论从两省一市还是16城市都有各自相对处于优势地位的制造业行业,存在较强的专业化分工;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两个层次的地区都存在制造业行业的雷同化现象,而后者已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二、对长三角制造业发展趋同问题的基本判断

目前长三角地区产业正处于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快速增长阶段,其间制造业发展的趋同为人们所广泛关注。一种占主导的观点认为,长三角地区并未形成梯度层次的产业分工格局,同质竞争趋于激烈。据测算,长三角的苏南地区(南京、无锡、镇江、常州、苏州)、苏中地区(扬州、泰州、南通)、浙北地区(杭州、嘉兴、湖州)、浙东地区(绍兴、宁波、舟山)内部各城市产业结构的相似系数都在0.95以上。在这些城市代表性工业产品中,也可以看到这种分散化迹象。例如,化纤生产,在R1和R3都显著下降的同时,从事这种生产的城市数从1990年的10个增加到现在的15个;汽车、集成电路、家用电冰箱、房间空调器和家用洗衣机的R3保持很高的集中度,但从事这些产品生产的城市数都增加了:汽车从7个增加到10个,集成电路从4个增加到6个,家用电冰箱从5个增加到7个,房间空调器从6个增加到10个,家用洗衣机从6个增加到9个。④

关于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发展的同构化现象,我们认为,从制造业产业门类来看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即使是在产业门类上,两省一市同构的程度总体看并不很高。由第一节区位商分析可以发现,两省一市制造业专业化部门(区位商大于1)相同的仅有6个,它们是: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而且产业门类同构主要表现在江苏和浙江两省之间,而上海与江浙两省的产业同构度并不高。江苏和浙江两省相同的专业化部门有11个,分别是:化学纤维制造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塑料制品业。这些相同专业化部门的区位商大小还有较大差异。

其次,需要看到的是在长三角地区产业门类同构的表象之下,存在着产品的差异化,即同构产业内产品品种、规格和消费目标群定位的不同。例如,同是汽车制造业,上海以中高档轿车生产为主,江苏南京、扬州以不同类型的客车为主,浙江则以中低档轿车、特种行业用车和摩托车为主;同是钢铁工业,上海发展汽车造船用钢、不锈钢等精品钢材,江苏和浙江则以普通钢、特种钢为主;同是纺织产业,浙江的绍兴以服装面料生产为主,海宁以工业用布为主;江苏的无锡以高档面料为主,苏州以丝织品为主。⑤ 产品结构的差异使得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处于同一产业的不同企业正是依靠其产品差别化创新赢得了市场;而建立在产品结构互补基础上的产业门类同构,则有助于提高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的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增强长三角整体竞争优势。

在判断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发展趋同问题时,还不能忽略这一地区近些年发展迅猛的、建立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产业集群现象(浙江称之为“块状经济”)。据浙江省有关部门统计,浙江全省目前已有500多个产业集群区。浙江在全省28个特色优势制造业中,销售收入占全国同行业比重超过20%的行业有4个,超过10%的达13个。“领带之乡”嵊州年产领带2.8亿条,占世界领带市场的1/3;诸暨市大唐镇每年生产袜子90亿双,是全球最大的袜业基地;乐清市柳市镇在国内低压电器市场的占有率超过1/3。在江苏,以沪宁线为主干,两侧外延50公里左右、长约300公里的区域内形成了该省最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区——宁沪信息产业带。在这个集群里,密集分布着苏州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南京江宁开发区、无锡高新区、昆山高新区、吴江开发区、南京珠江路科技园区等一批以电子信息类项目为主体、年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的信息产业园区。江苏全省八成以上的信息产业产值、15%的工业总产值均出于此。近年江苏纺织服装出口平均每年增长40%以上,已形成一个庞大的纺织服装生产集群,涵盖了“羽绒服之乡”高邮、“化纤之乡”仪征、“衬衫之乡”邗江、“鞋包之乡”江都、“丝绸之乡”盛泽等40多个特色产业群,还有“波司登”、“雪中飞”、“红豆”、“虎豹”、“琴曼”等数万家纺织服装和鞋革箱包企业。在上海,“扎堆”投资相同行业、抱团作战、形成集群的,则多是在业内享有一定地位的国际企业或跨国公司。在规划22平方公里的浦东微电子产业带,一些国际芯片大厂犹如“赶集”,一个接一个地把资金投向这个“方寸之地”,建成或在建的微电子项目达到66个,其中8家投资额过亿美元的企业,均以境外投资为主。上海制造业已形成四大集聚区,即东部微电子产业带、南部化工工业区、西部国际汽车城、北部精品钢材基地。

此外,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发展中要重视的现象是上下游产业联系日益紧密。在一项针对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和台州7个市450家工业企业开展的长三角地区工业企业关联度调查结果显示,半数左右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和生产线配置在长三角地区内实现。在被问及企业生产用原料或半成品的主要来源地时,有32.7%的企业回答来自本部所在地,来自其他长三角地区的占19.2%,两者合计即为来自于长三角地区内的达到51.9%;而来自长三角以外江浙地区和境外的分别占15.2%和12.3%,另有20.5%来自其他地区。同时,有28.4%的企业其生产所需的生产线和生产工具来自企业本部所在地,18.5%的企业来自其他长三角地区,两者合计为46.9%,其次是来自境外的占19.9%,来自长三角以外江浙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分别占14.5%和18.6%。⑥ 长三角地区工业企业之间在投入产出关系或上下游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表明该区域内资源配置的半径缩短、采购成本降低、沿海港口物流更为便捷,整个区域的产业配套能力更强,这也是国际资本看中长三角的一个重要条件。

当然,长三角各城市在制造业发展中确实也存在着为了自身利益,而竞相发展需求弹性高、价高利大的产业及产品,尤其是在产业门类雷同条件下,各地产业升级终将导致产品同质,乃至恶性竞争。同样以汽车为例,随着消费需求结构的升级,没有哪个企业最终会主动放弃最高端的中高档轿车市场;纺织业密集的布局虽然也形成规模效应,但近年来更多的体现则是竞相压价,直至被斥为“倾销”;近年的“电器大战”也是以“几败俱伤”为结局。这虽然是市场经济竞争的必然,但政府具有引导、调控的责任,因为低水平的重复导致过度的竞争,必然造成经济资源的浪费和社会不稳定等问题。

更值得关注的是,长三角地区未来制造业发展重点的选择也存在着趋同现象。在《上海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行动方案》、《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纲要》和江苏的《沿江开发战略》中,汽车、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等均列为三地未来发展的主导产业。在长三角16个城市中,选择汽车作为重点发展的有11个,选择石化的有8个,选择电子信息业的有12个。⑦ 特别令人忧虑的是,长三角各地仍都把高能耗、高物耗的重化工列为重点发展产业,据了解,有不少城市都在争取在“十一五”期间上马千万吨级炼油、百万吨级乙烯项目,这种重化工的过度密集布局将不仅会造成长三角地区环境承载性更差,还可能使该地区潜存的安全隐患增大(长三角已出现多起化工产品运输泄漏及爆炸事故)。

三、促进长三角制造业分工合作的一体化政策

促进长三角制造业分工合作一体化的总体思路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通盘考虑长三角制造业发展规划,通过强化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理顺地区合作秩序,推进制造业发展一体化和空间布局合理化,形成以上海为龙头、苏浙为两翼,各具特色、协作配套的区域产业群落;提升长三角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使其率先融入世界产业分工体系,成为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排头兵。

(一)确立上海与江浙两省的产业分工关系和发展方向。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龙头,上海在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中起着关键作用,上海产业的正确定位直接影响到整个地区尤其是苏南和浙北的产业发展。按照国务院批复的建设“一个龙头,四个中心”的功能定位,上海要继续坚持“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方针,重点培育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信息、科技、教育、创意、贸易、综合运输体系以及相关服务业。如果上海这些方面的中心地位不能得到确定,它的一般制造业就难以向周围各城市扩散,上海与其他城市之间就难以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上海的产业结构升级也将受到掣肘。但上海并非要放弃制造业,而是要致力于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如微电子与计算机、通信设备、现代生物医药、新材料、精密机械加工制造业、高级仪器仪表机械制造业、海洋开发等,形成若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的高科技企业群,使上海成为中国高科技产业密集区和长三角高科技产业的扩散源。同时,长三角其他地区在承接上海制造业转移和支持上海现代服务业等方面,积极与之接轨。

(二)加快建立统一、开放和规范的共同市场。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以及产品和服务的彻底开放,除了要弱化地方行政参与经济的力量外,关键在于培育和构建统一、开放、规范的共同市场。因此,加强政府合作,进行市场体系建设,是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协同调整的工作重点,这包括共建区域性的商品物流共同市场、产权交易市场、人力资源共同市场、科技成果及知识产权保护共同市场、基于信息网络平台的信息共享及信用征信共同市场等。目前,特别重要的是人才市场和统一的产权市场。比如,建立长三角地区产权交易所,可以为跨地区产权重组、异地并购、产权交易等活动创造条件。

(三)协调招商引资政策,探索实行产权分税制。长三角地区在引进外资、发展地方经济过程中,暴露出各自为政的无序竞争,造成重复引进、资源浪费等种种恶果,为争项目、争投资,前些年有的地方甚至实行比“特区还特”的政策。这种局面不仅不会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更难以形成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整体优势。尽管现在一些城市受国家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和环境政策的制约,开始调整本地招商策略,将“引资”改为“选资”,但对于全球战略投资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的争夺仍将是今后地区竞争的重点。因此,应当按照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统一制定或协调长三角地区的招商政策,以避免过度的竞争。同时,可以探索产权分税制试点,这种制度的优点是企业注册地和投资者所在地均有权分配一定数量的地方税,因而能消除地方政府对企业对外投资设置的障碍,促进社会资源向优势区域转移。另外,也可考虑实行跨行政区或相邻城市间共同开发建设工业园或科技园区等措施。

(四)组建长三角地区城市联盟,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长三角区域合作要求各省市必须淡化行政界线,完善区域经济一体化服务体系;淡化行政手段,强化市场作用;淡化单边动作,强化协作互动。组建城市联盟有利于发挥这些功能。城市联盟是西方国家管理城市群区域所创造的新型广域市制,为中国城市群行政组织与管理改革提供了借鉴模式。区域内各城市通过建立跨行政区市长论坛、城市联合会、行业协会等多层次协调机制,统一行使跨行政界线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协调政府间利益,解决政府间的公共服务问题。如统一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和公约,统一规划和管理区域公共资源,统一协调区域产业布局,统一进行重大开发项目决策、融资和投资管理,开展技术协作和信息交流等。

注释:

①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经济圈以省和直辖市为计算单元,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相关数据计算。

②2006年长三角蓝皮书的主题为“可持续的率先发展”,这是一个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科学命题,应当成为长三角乃至整个沿海地区未来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该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2006年。

③梁琦、詹亦军:《地方专业化、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来自长三角的证据》,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Http://www.cenet.org.cn)。

④《长三角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防止重复建设》,http://data.acmr.com.cn,2005年10月20日。

⑤《长三角城市产业分工需要形成梯度层次》,新华网,2005年10月20日。

⑥朱卓瑶:《长三角工业企业上下游产业联系渐密》,《民营经济报》,2005年3月1日。

⑦《长三角产业布局同质竞争愈演愈烈》,《青年时报》,2005年9月29日。

标签:;  ;  ;  ;  ;  ;  

长三角地区制造业集聚与分工_长三角城市群规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