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高铁时代”打造“高铁经济”论文

迎接“高铁时代”打造“高铁经济”论文

迎接“高铁时代” 打造“高铁经济”

□ 付想想

到2022年,杭温高铁将建成通车,甬台温高铁、温武吉铁路、温福高铁将相继启动建设,温州将高效接入全国主要铁路运输系统,真正意义上从“动车时代”跨入“高铁时代”,经济发展也将迎来一个新的重大机遇期。积极应对“高铁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提早谋划发展“高铁经济”,对于温州抓住用好发展先机,加快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铁时代”的到来给温州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高铁时代”是一个大交通时代、大发展时代、大合作时代、大红利时代。实践证明,高铁可以大大加强区域间经济社会联系,深刻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和投资消费理念,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与走向。步入“高铁时代”后,温州即将面临着“三大机遇”,同时也存在“三大挑战”。

“三大机遇”。一是有利于温州加快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杭温高铁、沿海高铁以及温武吉铁路的建设开通,将革命性地改变温州在区域中的竞合格局,温州可实现5小时通达京津冀、珠三角、长江中游等城市群核心城市,2小时通达长三角和海西城市群核心城市,1小时通达全省四大都市区以及浙南闽北赣东主要城市。几大高速铁路网建成后,将推动温州更加高效地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连接海西区,进一步增强温州与周边城市的经济联系,形成“同城效应”。二是有利于推动温州经济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高铁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乘数效应巨大,高铁开通后,强大的交通流将转化为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产业流,加速产业转移、城市提质。此外,由此产生的往返巨大人流会带来大量的餐饮、娱乐、购物、消费、休闲和服务需求,进一步带动物流、会展、金融、商务等行业以及旅游业、房地产业飞速发展,特别是温州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都将从高铁开通中得到较大发展机会,成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三是有利于温州吸引集聚各类高端要素。高铁的开通运营将完全打破空间距离的概念,如果能够进一步改善城市发展环境,提升城市影响力,将大幅提升温州对人才、资本、项目等高端要素的吸附能力,更好地促进世界温州人资源资金资本回流,吸引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和重点产业“高精尖缺”人才团队等来温创业。

“三大挑战”。一是城市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当前,各地都在谋求自身更快地发展,千方百计放大自己的特色优势。如果没有鲜明的城市个性和产业特色,没有足够的吸纳力、集聚力和承载力,温州将有可能面临原有市场和资源被挤占,产业空心化等一系列危机,在高铁沿线城市竞争中逐步被边缘化。二是资源要素存在流出风险。高铁如同一把“双刃剑”,能够促使资金、人才、信息、技术等向经济发展高地聚集,于此同时,也会给经济发展的“漏斗区”带来资源要素流失的风险。长三角一体化先进城市形成的“虹吸效应”,容易使温州的高端资源要素流向上海、杭州等地,一些优势企业将总部迁入周边大城市的可能性和意愿进一步增强,导致温州陷入企业流失的窘境。三是现有城市综合配套难以服务跟进。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当前温州城市发展现状仍难以跟上“高铁时代”步伐,比如,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到位;旅游景区基础设施不完善;现代服务业体系不健全,服务档次低;高端消费市场培育还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求等。此外,综合交通体系还不健全,各种交通方式间的对接仍不完善,城市内外交通衔接不畅,特别是与高铁站的衔接还有待提升和改善。

(2)地表水。井田南西侧有下山河,在临近河谷地带开采,采空区可引起地表开裂与塌陷,从而沟通地表水体,导致地表水溃入井巷。在其附近地段开采时,应加强顶板管理以及注意地表水体周边隐伏断层沟通地表水,以防水害发生。

二、国内先进城市打造“高铁经济”的做法和经验

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迅猛发展,截至2018年底,全国高速铁路营业里程已达2.9万公里,预计到2025年,高速铁路规模将达到3.8万公里左右。2019年,我国铁路建设投资将提高到史上最高水平8500亿元,高铁经济也将随之快速成长。目前,国内各大城市打造高铁经济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突出顶层设计,超前谋划高铁经济发展战略布局。“高铁时代”将给温州今后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和挑战,要在发展战略布局上超前谋划。遵循高铁经济发展规律,围绕高铁经济发展总体思路、发展目标、路径设计,统筹谋划以高铁经济为引领的产业发展、交通建设、城镇拓展、配套服务、开放合作等,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高铁时代”接轨融合。市级有关职能部门要着眼“高铁时代”的发展需求,对城市发展规划和空间布局进行科学设计,预留高铁枢纽、高铁枢纽片区建设发展空间。特别是2020年土地利用规划即将修编,建议以规划修编为契机,做好高铁经济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布局、土地使用等各类专项规划的有效衔接。同时,要聚焦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环保、人才等,尽快研究出台引导鼓励、支持帮助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投资开发高铁经济的一揽子强有力政策。

打造新经济带。借助高铁通道连线链条、产业联系纽带,推动沿线经济要素优化组合、产业互补对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联动发展,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区域错位发展、各展优势,形成一条新经济走廊。比如,粤桂黔三省区以贵广、南广高铁为媒,谋划建设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将沿线13个城市串珠成链,实现城市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方面互联互通,探索跨区域合作发展的新样本,仅3年时间就达成合作项目160多个,投资总额达2500多亿元;北京、天津、河北联合编制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该区域高铁沿线正在成长为一条新兴经济带。

重视发展物流。借助高铁客货分线运输、货运能力增强、效率大幅提升的优势,积极搭建面向大众、服务大众的特色物流、专业物流平台,加强与电商、快递企业合作,推出货物快运、电商班列、高铁快递等一系列货运产品,加快现代物流产业的培育发展。比如,湖南郴州以其南站铁路物流中心为载体,大力推进“铁海联运”,形成了“内地报送、港口转关”的便捷通关模式,物流成本降低20%左右;山东潍坊积极建设高铁物流枢纽城市,谋划发展本地高铁物流产业,重点建设潍坊北站高铁物流基地、滨海临港物流基地、鲁东物流中心等,将着力打造成为山东省高铁物流中心和全国性高铁物流节点。

可通过将实践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建立校内实习基地等方式,更加充实实验室设备,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会发现自己对机械结构设计、控制系统或者程序编写更加感兴趣。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参加机器人类大学生创新设计、学科竞赛等,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将具体的任务模块化,使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8]。

突出配套建设,加快构建完善的综合交通网络。立足提升高铁枢纽地区交通可达性、便捷性,加快建设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体系。一是加强城市交通网络与高速铁路的有效对接。加快打造多形式立体化综合交通组织,完善连接各类人口密集区与高铁客运站之间的快速通道,尤其是做好城市主干道、城市轨道交通、公路客运、景区专线等交通与高铁无缝连接的线路规划和站点设置,推动实现多式联运发展,真正实现“零距离换乘、无缝隙对接”,使高铁的速度效应得以充分延伸。二是加强铁路枢纽建设。立足打造“两主一辅”铁路枢纽布局,加快谋划建设温州东部综合交通枢纽,强化温州东站与机场联动,全面释放高铁和空港带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的集聚辐射效应,打造成为温州版的“上海虹桥枢纽”。进一步深化温州南站扩能改造,强化温州南站周边商业、商务办公、商贸服务、旅游集散等功能,提升运行能力和服务功能,打造成为温州大都市交通主枢纽和城市主门户。全面优化城市北部综合交通布局,随着杭温高铁温州北站的建成,永嘉将成为温州游客集散中心之一,建议进一步加快对楠瓯大道建设工程、民航路改造工程、七都北汊桥、104国道改线工程、金水路、绕北高速乌牛互通及连接线等项目建设,完善南北两岸交通疏散体系,助推瓯江两岸同城化发展。三是进一步完善扶持优惠政策。加快补齐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短板,推动公交服务网络延伸覆盖乡镇农村,实现城乡公共交通服务均等化,促进各地与高速铁路的有效衔接。

优先发展旅游。借助高铁“行驶”的快捷速度,以及“人流”的大幅增加,把旅游作为先行产业来打造,既注重整合提升本地已有旅游资源,把景点变成景区、把景区连成线路,或者设计新的精品路线、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又注重强化高铁沿线旅游市场的统一策划和宣传包装,形成一体化“高铁游”品牌线路,实现客源互济、信息互通、门票互惠、线路互接,直接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比如,深湛高铁全线贯通,广州、深圳等沿线7座城市签订了旅游推广联盟合作协议,提出建设 “最美的高铁旅游经济带”愿景;佛山、清远、台山、南宁、武汉、罗平等18个城市以贵广、南广、昆广、武广和厦深高铁线路为依托,签署高铁经济带旅游协会联盟,抱团发展旅游产业;韶关、郴州、赣州积极借助红色旅游资源,合力打造“红三角”旅游精品区。

三、温州迎接“高铁时代”、打造“高铁经济”的建议

承接产业转移。借助高铁客运带来的客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推介自身资源禀赋、宣传本地发展前景、出台优惠政策措施、改善招商引资环境,吸引发达地区眼球,促进各类企业入驻,承接产业项目转移,形成新的产业布局和产业体系。比如,湖北、湖南对高铁沿线城市在筑巢引凤、增强磁力、促进产业转移方面给予先行先试政策,使大批东部沿海生产型企业加快向武汉等特大城市和沿线二、三线城市转移,其中广东近年来在湖北累计投资超过1300亿元,仅广州市向武汉市转移的项目就达24个、总投资117.6亿元。

建设新城新区。借助高铁强大的辐射带动功能,以高铁重要站点为核心,以站点周边为半径,通过扩展城镇、布局园区,规划建设一批新城新区,使之成为城市副中心、卫星城,或者打造成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及综合产业园区。比如,河北涿州凭借“北京高铁首驿、12分钟城市特区”的条件,建设了一座京涿高铁新城,成为北京人口外溢,尤其是京西南产业、人口转移的重要目的地;四川着力投资建设宜宾高铁新城,宜宾未来将全面承接成渝都市圈产业和人口迁移红利,打造成为四川省经济副中心。

(1)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足够的动手能力,能够很熟练地掌握基本操作,能够进行实际的软件安装和维护,能够组件和管理网络等基本的动手能力。

突出谋大招强,着力构建高铁经济下现代产业体系。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注重发挥高铁的辐射效应和联动效应,推进“枢纽”+产业发展。一是全力做好产业项目引育文章。依托高铁开通大幅缩短各地时空距离的优势,制定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更高水平的服务谋大招强,促使长三角、珠三角等重要经济体的产业以及温商总部转移回归温州。围绕高铁枢纽地区和重点产业园区,优先发展数字经济、临港、临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特色优势产业,推动温州与高铁沿线发达地区优势产业互补。积极对接高铁沿线地区有实力的外企、国企、民企,着力引进对温州经济有带动力的大产业大项目,强化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信息链和资金链等方面精准对接。探索发展“飞地经济”,加快实现与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等地资源共享、产业协调发展。二是推进产城融合发展。以温州铁路南站及周边区域为核心,加快高铁新城开放建设,着力完善高铁新城区域内骨干道路、学校、医院、餐饮、五星酒店等基础设施,整体提升新城承载能力,着力构建城市新地标,实现产城、站城融合发展。以高铁东站、南站为核心,积极培育温州北站、瑞安站、平阳站、苍南站等高铁枢纽经济圈,配套发展商业服务、娱乐休闲、商务办公、创意产业、特色餐饮、文化展示等,努力打造高铁枢纽经济示范区。三是推进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充分利用人流、物流等要素的快速流动,配套发展电子商务、高端商贸、金融、健康养老、休闲娱乐、时尚创意设计等现代服务业,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因地制宜把高铁枢纽地区建设成为现代服务业集聚带。积极争取铁道部的支持,开发铁路相关产业和铁路衍生产业,特别是高速铁路建设相关的配套产业、铁路装备制造业等,分享“高铁时代”带来的收益。大力发展高铁现代物流,发挥国家综合物流信息平台落地温州的优势,结合进口商品集散中心建设、鹿城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培育一批有实力的骨干现代物流企业,推动现代物流发展。积极融入全省“义新欧”物流大联盟,探索发展高铁产业物流园,进一步改善物流条件,降低物流成本,打造辐射浙南闽北赣东及长三角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突出环境优化,打造城市综合环境竞争优势。高铁通车后,决定城市吸引力和辐射力的首要因素已不是区位,而是综合环境优势。只有依靠产业配套、市场潜力、政府服务等因素叠加在一起形成的综合环境优势,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高铁效应”。一是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增强城市综合竞争“软实力”。持续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缩短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和企业用能、用工、物流、融资、用地成本以及涉企中介服务收费、制度性交易成本,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二是加快创建吸引优秀人才的宜居创业环境。“高铁时代”的到来,将使人才的快速流动呈现常态化,人才资源的争夺更加激烈。在与高铁沿线各大城市争夺人才的过程中,温州很容易成为被“虹吸”的对象。因此,要全面落实人才新政40条,加大各类人才引进力度,优化人才公共服务,形成招才引智良好氛围,避免人才“逆向流动”。要改变传统引才观念,变“刚性”引进为“柔性”聚集,完善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人才引进机制。加强与高铁沿线先进城市的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通过采取兼职、聘任等灵活方式,多策并举吸引人才,千方百计增加各类人才的充裕度。三是着力加强城市综合配套建设。加强城市精细化、智慧化管理,提高城市建设品质,高水平建设一批现代时尚圈、智慧商圈、休闲街区、现代商务中心等,配套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优化教育、医疗、文化、养老、体育等资源配置,加快“五美”新温州建设,提升温州中心城区首位度和辐射带动力。

突出区域联动,积极培育高铁沿线精品旅游带。“高铁时代”的旅游竞争,是特色化差异发展的竞争,要跳出传统发展理念,打破区域无序竞争模式,加快形成连片抱团的组合式旅游发展格局。一是积极打造旅游合作联盟。依托高铁交通网络的带动,加大与沿线各地旅游景区的对接,积极融入区域旅游城市群,共同开拓旅游市场,共享优质旅游资源,推进温州旅游与知名旅游城市、景点一体化发展。尤其推动与杭州、福建、江西等沿线旅游景区合作联盟,开发潜在旅游资源,形成区域联动发展。二是丰富休闲旅游产品供给,做大做响旅游品牌。立足温州得天独厚的山水生态资源和历史人文禀赋,做足“山江海”特色旅游文章,积极培育都市休闲、山水观光、休闲运动、疗养康体、商务会展等一批温州品牌体验旅游产品,加快打造一批以温州为中心的区域性精品旅游线路,并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温州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三是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适应大数据时代要求,重构旅游服务体系,加快打造温州旅游“智慧云”平台,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手段和挖掘信息资源,着力提升温州旅游管理运营水平和旅游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旅游吸引力。以温州东部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温州动车南站等区域性交通枢纽为依托,谋划建设若干个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以瓯江两岸沿线、塘河两岸沿线、历史文化街区、中央绿轴、三垟湿地的“两线三片”为重点,强化中心城市旅游配套布局,打造若干个集休闲度假、主题游乐、酒店住宿、旅游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高品质旅游综合服务集聚区,构建具有高水准的中心城市旅游综合服务体系。

新常态下,各级政府部门应将科技创新作为区域协调发展新的战略手段,保持稳定的科技创新投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逐步构建完善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作者单位:温州市委政研室)

标签:;  ;  ;  ;  

迎接“高铁时代”打造“高铁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