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心理学实证主义内涵的再思考_心理学论文

现代西方心理学实证主义内涵的再思考_心理学论文

现代西方心理学实证主义内涵的再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主义论文,心理学论文,内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332(2002)02-0069-06

现代西方心理学的实证主义问题是关系到我国新世纪心理学的方法论建设、心理科学的发展方向以及有关分枝学科的基础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回顾西方心理学史,我们认为,实证主义是以马赫主义为急先锋,以构造主义为突破口,以实验心理学为主渠道,逐步实施对心理学的渗透,进而使现代西方整个主流心理学都具有浓厚的实证主义色彩,并藏纳着显著的实证主义内涵,构成了从心理观、科学观到方法论的“完整的内涵体系”。

一、心理观及研究对象

实证主义认为,实证的事实、经验或现象是知识的唯一可能的对象。因此,现代西方主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只能是可实证的现象或经验,超出现象或经验范围之外的任何内容都是不确切的、不可靠的。比如,冯特坚持认为,经验是科学研究的唯一对象,而铁钦钠则将其老师的观点进一步演变为可直接观察的“经验者的经验”;进入行为主义时期以后,激进的行为主义者(如华生、斯金纳等)主张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仅仅限定在与个体环境有关的可观察的直接行为之内,而温和的行为主义者(如赫尔、托尔曼等)依然把“可逻辑证实”的外显活动及其变化过程作为唯一的研究对象;最后,认知心理学派为了贯彻实证主义原则,则将人类认知类比为计算机(如信息加工理论),以作为可观察的经验对象。由此看来,西方主流心理学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基本上是实证主义在心理学界的翻版。

同样,为反映和落实实证主义的基本观念,西方主流心理学的心理观明显表现为心理内涵的完全扭曲甚至严重排斥。尽管华生等各主流学派的代表人物都声称自己不研究心理的基本观问题,但其长期的研究过程及其观点则明显地反映出极端错误的实证主义心理观倾向。比如,构造主义学派坚持经验化的元素观,激进的行为主义者炮制出“无心理”的行为化的心理虚无观,温和的行为主义者迫于学术进展的压力则主张“可逻辑证实”的逻辑心理观,而认知心理学派则一贯坚持物化的心理认知观。也就是说,现代西方主流心理学为实现实证主义的实证过程和目标,从而把人类“心理活动”的本来面目和基本性质至少是部分地扫地出门。

实证主义哲学排斥一切现象之外的“内在本质”的研究和探索,致使西方主流心理学自从创立之初,即成为一门完全经验化的、在心理观问题上完全失去方向与内核的心理学,以致于一百多年以来,西方主流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上表现出飘飘摇摇、游弋不定。人们知道,心理观与心理学研究对象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彼此映照的辩证关系。任何一名心理学家试图超越心理的基本认识而寻找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都将舍本逐末、舍里求表而害处多多,必然造成心理学研究失去其基本的方向或内核,并进一步造成心理学的破碎、庞杂和分裂。[1]因此,在实证主义影响下,由于失去了统一的基本的心理观,进而使西方实证心理学犹如一只无头的苍蝇,在科学的世界里盲目碰撞或四处回旋,甚至于行为主义心理学长时期沉溺于“无心理”的心理学研究。这种无本体归宿的变异的实证科学,在整个实证科学界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正如实证主义在社会观、政治观、宗教观、伦理观和经济观中所犯的错误进而使哲学界和人文科学界表现得难以容忍一样,实证主义心理观造成认知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物化、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自然化等非人性化倾向,也使西方乃至世界各国的心理学界难以容忍,于是,半个世纪以来,心理学界的谴责之声此起彼伏,连绵不断。

二、科学观及其影响

各种实证主义都有一个根本原则,就是摒弃一切理论思辨和不确定的意识形态,认为可观察的事实是唯一不证自明的知识,认为实证科学是科学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唯一真正的科学。那么,现代西方心理学所信奉的实证主义科学观究竟是一种什么科学观呢?有人分析指出,实证主义心理学秉承实证主义自诩的科学哲学,崇尚的是狭隘的经验主义科学观。[2]对于这种狭隘的经验主义的自然科学观,有人认为是一种“唯科学主义科学观”,并指出:“究其根源,仍然是对自然科学顶礼膜拜的结果。”[3]而有人则称这种“在心理学的开创和发展中,占有主导性和具有支配性的科学观是小心理学观”。[4]正是这种狭隘的自然科学观或小心理学观,正是这种认为只有以经验为对象、以实证主义方法论为唯一科学方法来研究心理活动的自然科学化的心理科学观,一直决定着现代西方整个主流心理学的发展走向,并带来一些不良的影响。

实证主义科学观无视心理活动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无视心理科学具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跨界性质,过分强调心理活动的自然特征,一味追求心理活动的自然化倾向,企图把心理科学建设成为纯粹的实证科学,于是,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因人类个性、思想、态度、情感、意志、世界观、价值观等无法进行实验操纵,进而明显剥离了人类的人性化特点,严重隔离了人类心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将人类心理活动降格为物理或化学式的基本要素(构造主义)、类似动物的心理与行为(行为主义),或者类比为计算机信息加工或神经网络机能(现代认知学派)等,因此,实证主义影响下的实证心理学,严格说起来,并不是人类富有人性的活生生的充满灵性的心理学。

实证主义科学观还将心理学拖入了一个“科学”问题的怪圈。一方面,心理学曾经以物理学作为自己倍受敬仰的偶像,极力追求所谓的“纯自然科学”。另一方面,心理学又常常遭到“纯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方面的怀疑甚至蔑视。也就是说,物理学等自然科学并不认可“心理学”这样一个追星族。可是,在实证主义影响下,许多痴情者却依然执迷不悟。许多自然科学家认为,心理学的实证方法已经不是“纯自然科学”意义的实证方法,其研究结果也往往是在无法控制自变量条件下所取得的随机性产物。因此,有些人始终认为,心理学研究从过程到结果都因被试在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思想等方面的“实际不可控”,而难以保证心理学全学科性的自然科学性质。甚至于我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何祚庥院士曾经与他人联合发表文章,明确怀疑心理学实验的科学性。[5]

面对这种局面,许多心理学家曾经发出无奈的感叹。科克(Koch,S.)认为以其将心理学称之为“心理科学”,倒不如称其为“心理学研究”更为实际。美国心理学家斯塔茨(Staats,A.W.)在评论心理学是否为科学时,认为心理学“只能是一种‘可能的科学学科’”。美国著名心理学史专家舒尔茨也承认“心理学尚未达到范式科学的阶段”。西方实证心理学在实证主义危害下,面临着空前的科学信任危机。[6]

三、方法论及其影响

实证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方法论的方式直接作用和完成对现代西方主流心理学的影响的,并成为不同的心理学流派(经典行为主义、构造主义和新行为主义)的方法论基础。[7]

(一)经验证实原则。该原则强调任何概念和理论都必须以可观察的事实为基础,并能为经验所验证,超出经验范围的任何概念和理论都是非科学的,是违背实证主义方法论精神的。因此,一百多年以来,经验证实的原则引导心理学重视现象经验的描述,阻碍了人们对高级心理活动的宏观特点和整体规律的探讨,导致了心理学重视琐碎的经验事实的收集、轻视理论分析与研究的错误倾向,造成了极度膨胀的实证资料与极度虚弱的理论建设之间日益增大的反差。

(二)客观主义原则。该原则强调认识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分离,主张主体的知识应该绝对反映客观事物的特点,不搀杂个人的态度和情感、信念和价值等主观因素,否则这些概念和理论就不是科学的知识。另外,该原则还强调研究对象的可观察性。对于难以观察的对象或过程,往往采取行为外化(行为主义)、心智类比(认知心理学派)等方式,使研究对象和过程变得可操作、可统计、可描述,以贯彻实证主义的基本主张。客观主义原则无视心理现象的主观能动特性,否认人类主观因素造成难以接受实验控制的这一客观事实,导致了心理学成果的虚假性、失真性。过分强调客观性,也直接导致了研究对象的异化和科学观的歧化,从而使心理学陷入了客观主义和自然主义的误区。

(三)方法中心原则。在实证主义看来,科学的最高阶段是实证阶段。实证方法是知识科学性的唯一可靠保证。在科学的探讨中,方法是最重要的,实证主义心理学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方法放在第一位,其中行为主义表现得最为突出,形成了心理学中的方法中心倾向。方法中心原则片面夸大了可证实性和精确性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实际上,可证性和精确性的方法只是实现心理学研究目标的工具。方法中心原则既没有正确处理好研究过程中工具与目标的关系,也没有正确处理好方法与问题的关系。我们认识到,心理学研究不能为了实现工具或方法的实证性而牺牲目标的完整性和问题的中心地位,工具或方法永远只是达到目标或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途径。

(四)元素分析原则。实证主义,特别是马赫主义坚持将观察到的东西分析为最小的元素。铁钦纳将冯特的构造主义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声称仅视觉元素就被发现了30500种。行为主义则试图简化出行为元素或寻求到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要素,而认知心理学派也同意行为主义的原子主义观点。现代西方心理学坚持元素分析原则,忽视了心理活动的整体性,割裂了心理要素与整体心理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无视整体效能有异于要素效能之和的社会规律,造成心理学研究出现了物理或化学观念的自然主义倾向,从而无法真正揭示人类心理活动的本来面目。

(五)还原论。实证主义者为了贯彻实证性原则,极力主张还原论。在现代西方心理学中,冯特心理学、铁钦纳的构造主义,以及以后的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派等,分别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生理还原论、物理(化学)还原论、生物还原论和机械还原论。这些还原论观点是实证主义还原论在实证心理学中的不同表现。还原论与元素主义是一脉相承的。还原论观点除了有助于研究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以外,只能导致人类高级心理研究的非心理化倾向而无更多的意义。

(六)描述性与数量化。实证主义把科学和哲学限定在现象的范围内,主张实证科学所关心的只是描述事实,只问是什么,不问为什么;同时为了保证描述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实证主义者大都崇尚数量化描述方法。因此,以往实证主义心理学的研究报告,表面上看起来精深剔透,实际上除了连篇累牍的数据和表格之外,让人看到的只有现象的描述而无深入的理论阐释与探索,抑或使人感到他们的研究报告更像是精致的数学游戏,而不是人类鲜活的心理学问题研究。

四、实证主义内涵的成因或条件

从上述分析我们知道,实证主义对现代西方心理学构成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并深深印入到心理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之中。那么,为什么会造成如此深厚的内涵呢?过去这方面的分析不多,在此我们予以补充和完善。

(一)共同的哲学基础。人们通常认为,共同的哲学传统在实证主义与心理学的结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证主义与现代西方心理学同承一脉,这种天然的血缘关系成为了它们结合的纽带。我们认为,共同的哲学传统或哲学基础不仅仅是“结合之缘由”,而且是造成深刻影响、形成深厚内涵的根本原因。人们知道,欧洲17~19世纪的二、三百年历史中,经验主义一直占有重要的哲学和社会地位。不仅洛克、贝克莱、休谟等人的经验主义思想已深深地印刻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之中,后来的弗兰西斯·培根和罗素等哲学家也是经验主义哲学思想的倡导者和实施者,并给同时代的人们造成了深刻的影响。由于传统哲学的历史惯性,使经验主义长期驻守于实证主义者的观念及心理学思想方法之中,促使实证主义顽固不化的同时,还使心理学家出现盲目依从传统经验主义的倾向,进而为实证主义对西方心理学的介入并长期地泛滥,制造了顺理成章的机会。传统经验主义哲学是实证主义介入现代西方心理学思想和方法的重要条件,也是实证主义长期泛滥并严重危害现代西方心理学的共同的哲学基础。

(二)互补的内在动力。我们注意到,实证主义在现代西方心理学创立或发展之初(尤其是构造主义时期),它们之间存在着“特殊需要”上的互补关系。实际上,行为主义与实证主义之间也存在着特殊的互补关系。激进行为主义者与温和行为主义者因为哲学上的血缘关系,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实证主义哲学派别的内部论争,并且都各有所获。如果说与构造主义时代有所不同的话,那么,就在于元素主义观点相对削弱了,行为主义时代经历极端经验论的名噪一时过后,逻辑实证主义与新行为主义最后则双双携手胜出。逻辑实证主义需要行为主义的学科支持,行为主义需要逻辑实证主义的理论呵护,双方互相支持、相伴相随20多年。

(三)历史发展的契机。作为独立的心理学,一般被认为产生于实证主义诞生之后的50年左右。心理学的独立之时,正是科学主义的盛行之时。独立的心理学要获得国际科学界的认可,不论是否具有共同的哲学基础,也必须顺应当时的科学倾向,投入自我标榜为科学哲学的实证主义怀抱。尽管心理学的创立者冯特曾坚决否认心理学的哲学色彩,但他的“否认”如果站在实证主义哲学面前是显得那样的苍白无力,以至于心理学史家在作历史评论时无不称其为“不自觉的实证主义者”。实际上,他的否认倾向仅仅在人文主义哲学领域发挥了作用,甚至被无情地曲解和放大,这是冯特创立心理学时所始料未及的。然而,这也正好说明“历史发展契机”在“实证主义影响”这一问题中是那样的不为人的意志所转移。没有这个契机,任何哲学观念和内在需要都不可能发生如此巨大的影响;一旦有了这个契机,则再也由不得冯特等某个人出来说了就算。

(四)文化舆论的氛围。把现代西方心理学放在一个大的文化环境来考察,也说明了实证主义为什么能构成其深刻的内涵及其危害。追根溯源,心理学研究受实验科学的影响起始于十七世纪的牛顿时代。受当时自然科学成就的鼓舞,许多自然哲学家和科学家开始试图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心理现象。进入十八世纪之后,实验科学逐渐从哲学母体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级学科并取得了巨大成就,科学主义也随即逐渐产生并膨胀起来。进入十九世纪以后,物理学和生理学蓬勃发展的同时,科学主义文化也已经逐渐盛行起来。可以说,科学心理学在其孕育和诞生的时代,正是科学主义逐渐盛行的时代。因此,西方主流心理学自其诞生之日起选择了自然科学取向,一方面说明了早期心理学家的美好向往和科学精神,另一方面也说明他的这种科学取向为实证主义的渗透创造了有利的舆论环境。

(五)实施影响的途径。任何思想观念若要深刻影响某门学科的整体发展,除了应具备一些宏观因素条件之外,还必须具备具体的实施途径和方法。从历史上看,实证主义影响现代西方心理学并不是依双方门派的发展顺序而进行的。这与许多社会现象的相互影响相比较则具有自己的特点。概括地说来,实证主义影响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途径是:马赫主义较深刻地影响了构造主义学派,社会实证论较深刻地影响了激进行为主义,而逻辑实证论则较深刻地影响了温和行为主义,实证主义的基本主张最后共同影响着现代认知心理学。具体分析起来,由于时间发展的顺序关系,较早形成的实证主义哲学观点也或多或少地影响了较后形成的实证心理学门派。因而实证心理学是实施和传播实证主义哲学思想及其方法论的最主要的途径。

(六)完整而具体的方法。实证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和观点,除总体的方法论原则之外,其本身并没有具体的贯彻其主义的方式或方法。但由于实证主义来源于自然科学的方法论。自然科学研究的主导性方法——实验法,则成为贯彻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具体方式和有效依托,并得到了实验心理学家和心理统计与测量学家的不断改造而变得越来越精致,一套带有实证主义色彩的完整而具体的心理学实验方法逐步形成。但是,我们已经注意到,在实证主义时代,把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强行推广到心理学所有包含社会价值或倾向的主观心理活动中去,强行推广到其它带社会科学性质的心理学范畴中去,又因其操作性强、具有稳定的规范模式、易于集中培训并大面积推广等特点,原本圣洁的实验法等实证方法,此时却非常不幸地成为了实证主义霸权扩张的重要手段和得力工具,成为危害现代西方心理学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和条件。

认识现代西方心理学的实证主义内涵及其成因,目的在于反思我国心理学事业2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有学者明确认为,我国心理学界近年来也表露出程度不同的实证主义倾向,我国在提倡和运用实证方法的同时,必须坚决反对极端片面的早已被西方哲学界所尘封的实证主义倾向。[8]因此,我们认为,对照西方心理学存在的具体的实证主义内涵和特点,结合我国心理学发展的某些不良倾向,揭露实证主义的经验论哲学基础、揭示实证主义的特殊的互补关系、打破实证主义的唯科学主义的舆论氛围、铲除实证主义得以渗透的机会与土壤、堵截传播实证主义的有效途径、改革传统实证方法当中的一些不足之处,最终构建新的整合人文科学方法和实证科学方法在内的科学的方法论体系,是杜绝实证主义在我国的滋生与危害、防止我国心理学重走现代西方心理学发展的弯路、实现我国心理学事业的健康发展与持续繁荣的有效措施和必要保障。

标签:;  ;  ;  ;  ;  ;  ;  ;  ;  ;  ;  ;  

现代西方心理学实证主义内涵的再思考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