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句的句法形式与语义_语义分析论文

成事“把”字句的句法形式及语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句法论文,语义论文,成事论文,字句论文,形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H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979(2004)03-0007-06

0 引言

0.1 从配价语法的角度看,在一个句法结构中,动核动词同它所联系的名词性必有成分——论元间的语义关系是多种多样的,这种不同的语义关系,我们用不同语义角色的论元予以表述。如,“施事论元”(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受事论元”(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当事论元”(性质、状态的领有者或动作传递、指向的对象)、“系事论元”(判断说明或描写的内容)等。在这多种论元角色中,有一种论元在同它所联系的动核构成句子时,往往同受事论元一样可以出现在宾语的句法位置上,但它却不是动作的承受者,而是动作行为实施后产生的结果。例如:

Aa.他家拆了两间房子 Ba.他家盖了两间房子

b.妈妈吃了一些水饺 b.妈妈包了一些水饺

c.老赵卖了几幅画儿 c.老赵画了几幅画儿

d.李老师读了一篇论文 d.李老师写了一篇论文

其中,“两间房子”“一些水饺”“几幅画儿”和“一篇论文”分别处在各句的宾语位置上,但他们在A组句子中分别是述语动词“拆”“吃”“卖”和“读”动作行为的承受者,是在动作行为实施之前就存在着的事物,当是动核动词的受事论元。在B组句子中,这些宾语所指称的事物则分别是述语动词“盖”“包”“画”和“写”所表述的动作行为实施后才产生的结果,我们将其称之为动核动词的成事论元。

0.2 同受事论元一样,成事论元也可以用介词“把”将其置于动词之前而构成“把”字句。但带有成事论元的“把”字句同带有受事论元的“把”字句所表述的语义却是有差异的。试比较:

中的“把”字句均是受事“把”字句,中的“把”字句则都是成事“把”字句。在分别对应的“把”字句中,除述语动词不同外,其他词语和语序是完全相同的,但补语“完”的语义指向却是不同的。中“完”的语义一律指向“把”所介引的对象,中“完”的语义则一律指向述语动词。在受事“把”字句中,“完”表示“无”的意思,整个句子表述的是述语动词的受事因其动作行为的作用而随之从原来的存在状态中消失掉了,或者说完全脱离了原来的存在状态而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如a、b中的“那两间房子”和“那些水饺”,分别随着“拆”和“吃”动作行为的实施而不复存在;c中的“那几幅画儿”虽没有消失,但它的所有权或存在的处所却随着“卖”之行为的实现而作了变更;而d中的“那篇论文”,虽然客观存在的状态并无任何改变,但从被“读”的施事者认知的状态看,随着“读”这一动作行为的实施和完成,它由未被“李老师”感知的状态最终转变成已被“李老师”全部感知的状态,因而也脱离了原来的存在状态而转变成为另一种存在状态。

组成事“把”字句中,“完”表示“完结”的意义,整个句子所表述的语义是随着动作行为的实施和完成最终生成了成事论元所指称的结果。这样,各句所表述的语义分别是:随着“盖”“包”“画”和“写”动作行为的实施和完成,相应的“那两间房子”已经落成,“那些水饺”已成了待煮食的食品,“那几幅画儿”已成了艺术品,“那篇论文”则已经杀青。

0.3 可见,成事“把”字句是有别于受事“把”字句的,值得我们专门研究。但从目前的情况看,人们对“把”字句的关注和研究主要是受事“把”字句,而对成事“把”字句则缺少专门的研讨和系统地论述。鉴此,本文拟对成事“把”字句作一系统的考察和分析,梳理出这种“把”字句的基本句法形式,并对其基本的语义作出客观的阐释。

1 基本句法形式

1.1 从配价语法理论的角度看,一个陈述性结构,其语义中心乃是它的动核;由于动核的不同,它所联系的论元数量及论元语义角色也不同,从而生成了不同的句法结构。然而,这一动核既可以是单个的动词,也可以是个动词性述补结构,这样,当动核为述补结构时,它所联系的论元同该动核中动词所联系的论元就可能存在有差异。如在“萍萍哭红了鼻子”“萍萍把眼睛哭红了”中,“哭红”是个述补式二价动核,联系有施事和当事两个论元,而其中的动词“哭”却原是个一价动词,在“萍萍哭了/萍萍哭了半天了/萍萍哭得眼睛都红了”中,它仅联系有“萍萍”一个施事论元。因此,我们只有在确定了某一动核及其论元后,方可考察和归纳出这一动核所构成的句法结构形式。

同样,我们要考察成事“把”字句的基本句式,就必须首先确定其动核是单个的动词还是动词性述补结构,由此才能确定其所联系的动元,进而归纳整理出它的有序句法结构形式。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们应首先确定最小的语义自足的成事“把”字句,然后根据这一句法形式中出现的不同动核,再推衍出这一句法形式的不同变体,最后方能确定其成事“把”字句的基本句法结构形式。

事实上,成事“把”字句是由联系有成事论元的动词所构成的最小的语义自足的主谓陈述结构推衍出来的,在这一主谓结构中,其动词V应是个二价动词,它所联系的论元除了成事论元外,还有施事论元,其语义结构及其原型“把”字结构可以描写为:

1.2 根据成事“把”字句的原型结构,我们可以首先将动核V确定为单个动词或动词性述补结构,于是就可以推导出两种基干句法结构形式:

其中中的动核是VK,K是动词V的体标记;中的动核是VR,R是V的句法补语,可以是词,也可以是短语。例如:

(1)a.姑姑已经把窗花儿剪过了。

b.奶奶(摇着纺车,哼着小曲儿,一边哄我入睡,一边)把线纺着。

c.你一会儿腾开手把馍揉揉。

(2)a.他把字写错了。

b.三队把3号井钻深了。

c.他把鸟笼子扎得玲珑剔透、精致异常。

(3)a.王师傅把墙砌倒了。

b.儿子把稀饭煮洒了。

(4)a.工人们终于把大桥建成了。

b.木工昨天就把我的书架做好了。

c.伯伯在路边把瓜棚搭起来了。

其中,例(1)是时成事“把”字句,动核单个动词后可附着“了”“过了”及“着”之类的体标记K,以标志其动核动词确定的体意义。例(2)(3)(4)均是时成事“把”字句。其中,(2)中动核动词的句法补语“错”“深”和“玲珑剔透、精致异常”都是形容词性词语,我们记作;(3)中动核动词的句法补语“倒”和“洒”则是动词性词语,我们记作;(4)中动核动词的句法补语“”(注:“成”在本文涉及的述补结构动核中,有两种不同的意义:其一,表示“实现、完成”义,记作“”;其二,表判断说明义,记作“”。)、“好”和“起来”之类,是仅表“实现、 完成”义的动词,我们记作。于是式成事“把”字句则可细分为:

(5)a.他在一节课中就把这个字写错了两次。

b.儿子把稀饭煮洒了好几回。

c.伯伯在路边把瓜棚搭起来几天了。

但这种动核再大也仍是一个述补结构,因此我们不作为单独一类句法形式处理,而仍将其看作是,或者说是它的一个变体。

请看下列例句:

(6)a.赵工把施工方案设计了两套。

b.二班的战士把防空洞挖大了两米。

c.那个工程队把引水桥架塌了两座。

d.她已经把毛衣织好了一件。

(7)a.他家把房子盖错了地方。

b.他把文章写跑了题。

c.他把竹席编漏了几根篾子。

(8)a.他家把水井打在了院子里。

b.奶奶把咸菜腌在了坛子里。

c.政府把中学办到了家门口。

(9)a.张师傅把窗户做成了铝合金的。

b.他把别墅盖成了土木结构。

c.小刚把浴盆砌了个正方形。

2 基本语义分析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语言单位都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成事“把”字句同样也是如此。既然它客观地存在着语义成分各异、有序配置形式不同的六种基本句法形式,那么,它们的语义也必然存在着差异。同时,这六种不同的基本句法形式中,又都包含有施事论元和成事论元,那么它们在高层次的语义上又势必存在有相同的内涵。这里,我们根据语义指向的有关理论,对其基本句法结构形式的语义结构作以分解,以便更加清晰地理解和把握它们的不同语义,整理和归纳出他们共同所表述的基本语义。

(1)a→[①姑姑剪窗花儿,②窗花儿剪过了]

b→[①奶奶纺线,②线正在纺着]

c→[①你揉馍,②馍一会儿揉揉]

其中,语义分解式①表述的是施事实施动作行为V后生成所指称的结果,即“姑姑”“奶奶”和“你”分别实施“剪”“纺”和“揉”的动作行为,这些动作行为所生成的结果则相应的是“窗花儿”“线”和“馍”。语义分解式②则表述这一结果生成的具体状态,即动作是否实现或完成,结果是否已经生成。如,(1)a②由于动态助词“过了”的制约,表述的是“剪”的动作已经完成,其结果“窗花儿”已经生成。(1)b②因“着”的制约,表述的则是“纺”的动作行为正在实施当中,具有进行体的意义,“线”这一“纺”的“结果”自然也处在生成过程的状态之中。(1)c②中的动词“揉揉”是重叠形式,表述的是“揉”的动作行为将要实施,其结果“馍”在说话时自然也未生成,但却将会随着“揉”的动作行为的实施而生成。可见,动词的这种重叠形式具有体标记的功能,表述的是将要实现或完成的时体意义。

总起来看,式成事“把”字句重在表述施事者实施某一动作行为可生成的结果处在何种生成状态。这一生成状态同其动词所述动作行为实施的状态紧密相关、彼此一致,我们用动词体范畴的概念一并予以表述,共有三种状况:实现完成态,持续进行态,将要实现完成态。其中,将要实现完成态,一般只用于祈使句(如(1)c),而不能用于陈述句。同时,由于这种成事“把”字句所表述的动作行为必定生成成事论元所指称的结果,因此它较多地使用实现完成态,说明其结果随着动作行为的实现或完成而得以生成;而很少使用持续进行态以表述其结果正处在生成的过程之中。也正是由于这种成事“把”字句重在表述其动作行为结果的生成状态,因而它排斥经历态,其动词后的体标记不能单独用“过”。(1)a中的“过了”,仅仅相当于“了”,可以说成“姑姑已经把窗花儿剪了”,但不能说成“姑姑已经把窗花儿剪过”;即使添上一个后续句,说成“姑姑已经把窗花儿剪过,贴在了玻璃窗上”,由于受后续句时体意义的制约和影响,整个句子可以成立,但其中的“过”则具有实现完成的体意义而仍没有经历的意味。

2.2 接着,我们分析式成事“把”字句的语义。先看语义结构分解情况:

(2)a→[①他写字,②字错了]

b→[①三队钻3号井,②3号井深了]

c→[①他扎鸟笼子,②(这个)鸟笼子玲珑剔透、精致异常]

(3)a→[①王师傅砌墙,②墙倒了]

b→[①儿子煮稀饭,②稀饭洒了]

(4)a→[①工人们建大桥,②大桥终于成了]

b→[①木工做书架,②书架昨天就好了]

c→[①伯伯搭瓜棚,②瓜棚起来了]

当R是形容词性词语时,由于本身具有不同的情感色彩,它对动作结果的评议也是不同的。有的表示褒扬,如(2)c中的“玲珑剔透、精致异常”,是对“扎”的结果“鸟笼子”形态的赞誉;有的表示贬谪,如(2)a中的“错”,是对“写”的那个“字”的非议;有的则表示对结果偏离标准情况的说明(陆俭明1990),如(2)b中的“深”是说“3号井”已向下“钻”得超过了要求的标准(注:例(2)b是个歧义句,“深”也可以是对“3号井”已“钻”到了要求标准的描述和评价。这种形容词做补语的VR结构的语义,请参见陆俭明《“VA了”述补结构的语义分析》(《汉语学习》1990年第1期)。)。

当R是动词性词语时,它对动作结果的评议则一律都表述不如意情状,即动作结果出现了所陈述的不如意遭际。如(3)a、b分别表示“砌”的“墙”“煮”的“稀饭”出现了“倒”“洒”的损益情状。

当R是实现完成意义的动词时,它对结果的评议仅是对其已经出现了既成状态的确认和说明,即结果随着动作的实现或完成已经生成。如(4)a、b、c中的“成”“好”和“起来”,分别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大桥”“书架”和“瓜棚”,随着“建”“做”和“搭”动作行为的实现或完成都已经生成。

可见,式成事“把”字句侧重于对动作结果的评议说明,即或褒扬或贬谪,或说明其偏离标准的状况,或指出其不如意的情状和遭际,或确认说明其已经生成的状态。也正因这种评议是对动作既成结果而言的,因而这种“把”字句中的谓语动词必须具有实现或完成的体意义。如例(2)(3)(4)中的成事“把”字句均具有实现或完成的体意义。当然,在具体的语用中,这种体意义可以是过去实现完成意义(如“王师傅昨天把墙砌倒了”),也可以是将来实现完成的意义(如“伯伯明天就把瓜棚搭起来了”);但却一定排斥持续进行的体意义。

(6)a→[①赵工设计施工方案,②施工方案有了两套]

b→[①二班的战士挖防空洞,②防空洞大了两米]

c→[①那个工程队架引水桥,②引水桥塌了两座]

d→[①她织毛衣,②毛衣好了一件]

(7)a→[①他家盖房子,②房子错了地方]

b→[①他写文章,②文章跑了题]

c→[①他编竹席,②竹席漏了几根篾子]

(9)a→[①张师傅做窗户,②窗户是铝合金的]

b→[①他盖别墅,②别墅是土木结构]

c→[①小刚砌浴盆,②浴盆是个正方形]

其中,它们的语义分解式①同的语义分解式①一样,表述了施事实施动作V后生成所指称的结果,②式则都是由成事与其句法补语(或隐含谓词)及其宾语构成的主谓结构,自然,这补语及宾语构成的谓语也是从不同的方面对成事有关状况进行评议和判断说明的。

式成事“把”字句中,当动核是V或是V时,它的语义分解式②表述的是成事所生成的数量。如(6)a②、d②,分别说明了“施工方案”和“毛衣”已经生成、出现的数量是“两套”与“一件”。当动核中动词的补语是形容词(用为动词)和动词时,其语义分解式②评议说明的则往往是动作结果偏离要求标准的数量或出现了差失的数量。如(6)b②是说“挖”所生成的结果“防空洞”比要求的标准“大”了“两米”;(6)c②则是说“架”的“引水桥”发生了“塌”的事故,这“塌”的数量有“两座”。

,即是对动作结果所出现的失误内容的评议和说明。如(7)a②是说“房子”的失误在于所“盖”的“地方”“错了”;(7)b②是说“文章”的失误在于“主题”的偏离——“跑了”,(7)c②则是说“竹席”的失误在于“漏了几根篾子”。

式成事“把”字句中,由于动核动词的句法补语是表示存在之类的“在”,其句法宾语是表处所的词语,因此它的语义分解式②是对动作结果出现或生成处所的判定和说明,如(8)a②、b②、c②。

式成事“把”字句中,动核动词的句法补语是表判断的“”,其语义分解式②是对所指结果的性质、形状及质料等进行诠释和说明的。如(9)a②中的“铝合金的”说明了“窗户”的材质,(9)b②中的“土木结构”说明的是“别墅”的性质特点,(9)c②中的“正方形”说的则是“浴盆”的形状。

3 语义本质解析

3.1 纵观六种基本成事“把”字句,其语义不管是对动作结果生成状态的陈述,还是对其结果性质、情状的判定;不管是对其结果生成的数量、存在的处所的说明,还是对其结果出现的差失内容或有关特征的界定,它们都是对“把”所介引的动作结果的有关情状予以评议说明的,而不是对其进行处置的。这种“评议说明”的语义功能同本文开头提到的受事“把”字句的处置义是有差异的。

所谓处置义,按照一般的理解是指动核动词发出的动作行为对“把”所介引的对象施加某种影响,使其发生某种变化、产生某种结果(宋玉柱:1979)。最近,沈家煊先生(2002)更深刻地指出,“把”字句所表述的这种处置义乃是一种“主观处置”义。这种主观处置义有两种情况:一是同客观处置是一致的,二是同客观处置不一致。如本文开头列举的a“他家把那两间房子拆完了”,说话人主观上认为“拆”的动作施加在“那两间房子”上,从而使其存在的状态消失了;客观上也是如此,二者的语义是一致的。而d“李老师把那篇论文读完了”则不同,说话人主观上认为“读”的行为就是对“那篇论文”的处置,但客观上“那篇论文”并未受到什么影响,也未发生什么变化,主观认知和客观实际二者的语义并不相同;但却更能说明“把”字句表述的是一种“主观处置”义。然而,不管这种主观处置同客观实际是否相同,“把”字所介引的对象却都是在其动核动词所述动作实施之前就客观存在的,或者说这一对象的存在是不以动核动词所实施的动作为条件的。如a、d中的“那两间房子”和“那篇论文”分别都是先于“拆”和“读”的动作行为而存在的;正因如此,“拆”和“读”的动作行为方才可以施加于这客观存在的客体,对其进行主观处置。

但是,在成事“把”字句中,“把”所介引的对象是动核动词实施后所生成的结果,也就是说,它在动词所述动作行为实施之前是不存在的,是后于动作行为的客观存在物;那么,这动作行为实施时又怎能对其并不存在的东西进行处置呢?如本文开头的用例a“他家把那两间房子盖完了”,说话人不管如何“主观”,“盖”怎么可能是对“那两间房子”的处置?既然这种主观处置是无法实现的,那么,动核动词后的后续成份又怎能表述其处置的结果呢?如上例中的“完”,就不好解释为它是“盖”对“那两间房子”处置的结果。

可见,成事“把”字句的语义并不是受事“把”字句乃至其他“把”字句所表述的“主观处置”义,而是本文所着重论述的“评议说明”义。

3.2 成事“把”字句之所以表述评议说明的语义,其原因正在于“把”所介引的对象是动核动词之动作行为的结果。这样,动核动词所表述的动作行为进展到了什么状态,其结果是否生成,恐怕是首先要予以说明的。再则,当这一结果随着动作行为的实现或完成而生成之后,它就有一个是否理想如意、是否偏离要求目标、是否有所失误的问题,需要给以评述。倘若这一结果存在有偏离要求目标或失误的地方,那么就需要对其具体的内容、数量等进行描述和说明;倘若这一结果是理想如意的,那么它也有数量、性质、质料、形态和存在处所等具体内容需要进行描述评价和判断说明。具体地讲:

成事“把”字句主要评议说明的是动作结果生成的状态,主要评议说明的是动作结果的情状,主要评议说明的是与动作结果有关的数量,主要评议说明的是动作结果生成后出现或存在的一些失误的内容,主要评议说明的是动作结果生成后存在的处所,主要评议说明的则是动作结果的性状特征。

总的来看,成事“把”字句对其动作结果的评议说明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对其生成状态的评议说明,二是对其结果本身有关情状的评议说明。就六种基本成事“把”字句言,除用以说明动作结果的生成状态外,其余的都是评议说明动作所生成结果的有关情状的。因此,从其动核动词的体意义看,除中的动核动词可以是实现完成体、持续进行体和将要实现完成体意义外(主要还是前者,但不排斥后两种情况),其余成事“把”字句中的动核动词都必须具有实现完成的体意义,这样,它的结果才得以生成,其后续成分才可以对这一既成结果的有关情状进行评议说明。

3.3 鉴此,我们以为,本文梳理归纳的六种基本成事“把”字句是不同于受事“把”字句乃至其他“把”字句的,它所表述的语法意义不是“处置”或“主观处置”,而只能是对其动作行为结果之有关情状的“评议说明”;其中的介词“把”,则用于对动作结果的凸显,标明这一结果乃是后续成分评议说明的对象或主题。

标签:;  ;  

“巴”句的句法形式与语义_语义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