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论文_卢云峰,段勇明,李路明

(武胜县人民医院疼痛康复科 四川广安 638400)

【摘要】目的:本次实验将对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治疗方式进行全面的观察,并探究其治疗有效性。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2016年6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11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将给予常规的西药治疗(甲硝唑、兰索拉唑、左氧氟沙星);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医治疗,其主要是益气活血、养阴的治疗方向,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性。结果:通过相应的治疗,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8.7%,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我们对两组患者进行了病理检查,即两组患者在肠化生增生、炎症、胃粘膜萎缩的治疗方面观察组效果更佳。结论:采用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病痛,治疗有效性高。与此同时,采用中医治疗有利于发挥药剂对患者整体病情的调节,在改善临床症状的同时消除炎症反应,并有效的、快速的完成对胃粘膜病变部分的修复,保证腺体的再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过程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肠化生增生;胃粘膜萎缩

【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6-0019-03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主要是指由于患者胃粘膜病理萎缩变薄导致的固有腺体减少,甚至消失引起的消化系统疾病,与此同时,该疾病多伴有异型增生或者肠上皮化生,这些因素与胃癌的发生具有直接关联。从相关报告中看,该疾病的发病原因多与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免疫能力低下、胆汁反流、黏膜因子缺乏等因素相关[1]。从中医治疗来看,该疾病属于胃脘痛的范围,在治疗过程中主要采用益气活血、健脾补肾的改善方案,本次实验选取了2016年6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11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通过对比中西医不同的治疗方式,着重探究中医治疗的有效性,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选取了2016年6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11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患者,在临床症状上多表现为胃痛、嗳气等,其中,男性68例,女性42例,患者年龄在21~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1±3.5)岁,病程在6个月~20年之间,平均病程为(7.6±3.3)年。从胃镜及病理等级上看,属于轻度的有52例,中度的有39例,重度的有19例,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轻度、中度、重度的人数分别为28例vs24例;21例vs18例;11例vs8例。与此同时,排除了患有胃癌及疑似病患、肝肾等严重器质性病变的患者。此外,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将给予常规的西药治疗(甲硝唑400mg、兰索拉唑30mg、左氧氟沙星200mg,均每天2次);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医治疗,以益气活血、养阴为治疗的方向,其主要中药成分为麦冬、丹参、当归、黄连、甘草、半枝莲、沙参、龙葵等。与此同时,由于患者病情差异,对于有肠上皮化生患者则可加入莪术、水蛭;肠胃黏膜脱垂的患者则可加入柴胡、桔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患者则可加入白芷;胃酸缺失的患者则可加入木瓜、乌梅;胆汁反流患者则可使用郁金、竹茄。以上中医药剂均于饭前30min服用,每天两次,并提醒患者误食辛辣、油腻的食物,以清淡饮食为宜。两组患者均于治疗3个月后进行临床效果的对比分析。

1.3 评价标准

本次实验在临床症状的诊断上可分为0级、1级、2级、3级,0级指患者临床症状均已消失;1级患者临床症状均已改善,且对日常生活无明显影响;2级指患者症状有所改善,但对日常生活仍有一定影响;3级指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且需要靠药物进行维持。

在疗效判定上可以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个方面。其中,显效指患者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有较好的改善,且在病理检查上腺体萎缩、肠化恢复和异型增生情况减轻2个级别;有效指患者临床炎症情况有所好转,且在病理检查上有所缓解;无效指患者炎症情况未有明显变化,且在病理检查上尚无改变趋势。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人数×100%。

1.4 统计方法

本研究中对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x)以及百分比(%)进行表示,并选取P<0.05为置信区间,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就本次实验结果来看,通过相应的治疗,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8.7%,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与此同时,我们对两组患者进行了病理检查,即两组患者在肠化生增生、炎症、胃粘膜萎缩的治疗方面观察组效果更佳,如表2所示。即两组患者在胃粘膜痿缩的对比上,χ2=0.66,且P>0.05;在炎症的对比上,χ2=0.61,且P>0.05;在非典型增生的对比上χ2=1.1,且P>0.05;在肠化生增生的对比上χ2=4.22,且P<0.05。

除此之外,两组患者在临床症状上也均有改善,如表3所示。即两组患者在胃脘痞满的对比上χ2=0.26,且P>0.05;在腹痛的对比上χ2=7.51,且P<0.05;在纳呆的对比上χ2=0.07,且P>0.05;在嗳气的对比上χ2=0.56,且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有效率对比分析(例,%)

3.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病因较多,本质则为胃粘膜上皮被反复破坏后在粘膜特异性再生的作用下胃粘膜发生改建,并在结果上导致了胃粘膜变薄、胃粘膜上皮皮生化、腺体萎缩等情况,治疗难度较大。与此同时,慢性萎缩性胃炎多是由于胃炎转变而来的,且随着病情的发展时间较久,在临床表现上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腹泻、上腹胀痛、精神萎靡等,除此之外,也有部分患者出现失眠多梦、消瘦等伴随性症状[2]。

现阶段,我国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仅以单一的西药形式治疗具有自身的局限性,且尚无某种药剂可以对患者癌前病变进行有效地、逆转式的治疗。反之,中医治疗得到了新的突破,即在改善临床症状的同时可以逆转肠化并减缓萎缩现象,成为治疗的新方向。具体而言,萎缩性胃炎主要是指胃部的固有腺体减少的情况,可分为两种类型,即非化生性萎缩和化生性萎缩[3]。而慢性萎缩性胃炎在诊断方面需要依靠胃镜检查和胃黏膜病例组织学检查报告,即无论活检所采用的标本萎缩程度如何,只要有固体腺体萎缩发生,即可判定为该疾病。值得一提的是,该疾病发病率越高造成胃癌死亡患者的人数也越多,两者成正比例关系。

在中医理论中,慢性萎缩性胃炎则是由于脾胃虚弱、胃阴不足、饮食不节、劳役过度所致,且由于患者脾胃功能失调,进一步导致患者食物储存功能减弱,运化功能失调,并造成热毒侵袭、肝胃郁热等情况。此外,也有其他专家学者认为该疾病的致病机制主要是由于胃失濡养,胃络瘀阻造成的,是气机郁滞、瘀血停滞的最终结果。与此同时,强调其本质为“虚”,并归于虚、滞、热、瘀四个主要症候[4]。在治疗方面需要以健脾健胃、益气活血为主。而“胃脘痛”则是指患者上腹胃脘部分、心窝处疼痛,最早可见于《内经》。从症状上分,可包括肝胃气滞症、肝胃郁热症、配位虚弱症、胃阴不足症等,需要在临床诊断的过程中进行复核证候的判别,并需注意,该病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出现动态变化,防止出现在致病的过程中引发新的疾病,影响到最终的治疗效果。

在本次实验中,以健脾和胃、益气活血为主要治疗方向,其中白芍、麦冬具有和中养胃的功效,玉竹、沙参则有化阴健脾的效果,与此同时,搭配当归、党参则可起到补气血、通经络的效用[5]。而丹参在功能上可以去除旧的淤血进行全面的清场,并有助于新血的生存。而新的气虚则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反应,进一步了解,有利于促使萎缩的胃黏膜腺体尽快的恢复血运,并实现为微循环的改善效用,有利于抑制胃炎的发展和加重。此外,对于胃阴不足兼血瘀者可以加用丹参提高治疗有效性,减轻胃脘的刺痛感。从本次实验研究结果来看,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8.7%,即观察组治疗有效性更高,中医治疗效果显著。

除此之外,在西药治疗上,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采用两大类药物进行治疗。其一为铋制剂联合两种抗生素,另一则为质子泵抑制剂联合两种抗生素。在本次实验中使用的兰索拉唑对在幽门螺杆菌的抑制上具有良好效用,同时可减弱胃酸分泌。此外,该药剂可在溃疡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并有效地阻断胃蛋白酶和胃酸对胃粘膜的强刺激作用。而左氧氟沙星则是左旋体药剂,在抗菌活性上优于氧氟沙星。在胃粘膜局部药物浓度上表现出较高的反馈,即杀菌浓度可直接清除特异性HP,杀菌效果显著。甲硝唑则属于传统的治疗药剂,但是由于耐药性反馈,其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综上所述,采用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病痛,治疗有效性高。与此同时,采用中医治疗有利于发挥药剂对患者整体病情的调节,在改善临床症状的同时消除炎症反应,并有效的、快速的完成对胃粘膜病变部分的修复,保证腺体的再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过程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婷婷.姚乃礼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经验研究[J].中国中医科学院,2015,5(2):167-171.

[2]廉艳红.“温阳健脾汤”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5):120-121.

[3]孟宪鑫.基于浊毒学说应用化浊解毒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期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探讨[D].河北医科大学,2014(4):69-73.

[4]蒋丽.养阴和胃化瘀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6(5):88-92.

论文作者:卢云峰,段勇明,李路明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0

标签:;  ;  ;  ;  ;  ;  ;  ;  

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论文_卢云峰,段勇明,李路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