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企业:澳门经济的半壁河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半壁河山论文,澳门论文,中资论文,经济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澳门回归祖国前夕,记者有幸作为中国财经报社迎澳门回归特别报道组的成员赴澳采访。在澳门,我们报道组一行所到之处,都会看到中资企业的身影。澳门最高的大楼是中国银行大厦,最大的银行是中国银行,最大的保险公司是中保公司……中资企业已融入到澳门的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自1949年8月南光贸易公司在澳门正式注册以来, 驻澳中资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一批具有实力的中资企业不断涌现。80年代以前,中国银行(当时称南通银行)、南光公司和中国旅行社在澳门名闻遐迩;80年代后,南粤公司、珠光集团、中福公司、振华海湾工程有限公司和中国建筑工程公司又各领风骚。
现如今,驻澳中资企业已达200多家,总资产逾900亿澳门元,中资已成为澳门的第一大外来资本。中资企业的业务量已占到澳门金融保险业、旅游酒店业和建筑地产业的一半,占进出口贸易的30%。澳门居民喝的水、吃的饭菜都主要来自内地,由中资企业送到千家万户。
中国银行澳门分行:澳门金融界的中流砥柱
在澳门最著名的葡京大酒店旁边,高高耸立着一幢38层、 高达163米的大厦,它就是当今澳门最高的大厦——中国银行大厦。不光楼是澳门最高的,中国银行澳门分行的实力在澳门金融界也是最强的,各项业务及盈利占到澳门金融市场的1/3。
据中银澳门分行总经理朱赤介绍,中银澳门分行成立于1950年6 月21日,前身是澳门南通银行,1987年元旦正名为中银澳门分行,成为中国银行第九家海外分行。1995年10月16日,中银澳门分行成功参与发行澳门元钞票,成为澳门两家发钞银行之一,发钞比例占澳门元现钞流通量的50%。
朱赤说,近半个世纪以来,中银澳门分行“立足澳门,服务澳门”,为澳门经济、金融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得到了澳门社会的广泛认同。60年代,中银澳门分行支持澳门当地推销国货;70年代配合当地政府发展经济住房;80年代,大力支持澳门填海造地,扩大经济实力;90年代,则支持澳门的大型基本建设,如澳门国际机场的建设。中银澳门分行的自身业绩也在不断上升,规模不断扩大。现如今,中银澳门分行已拥有24家支行,近1100名员工,总资产达400亿港元。
朱赤表示,澳门回归祖国,为中银澳门分行提供了广阔的服务领域和服务空间,中银澳门分行将积极配合特区政府实施各项发展政策,使金融服务水平有新的提高。他说,中银澳门分行将按照澳门基本法的要求,做好发钞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工作。作为发钞银行,中银澳门分行将配合澳门金融管理当局,维护澳门币的稳定;作为商业银行,将改善服务,加强内部管理,适应澳门社会进步和形势发展的要求;作为中资银行,中银澳门分行将遵守当地法律,依法经营,不谋求任何特权,更好地服务于澳门社会。
振华公司:填出一个海上机场
澳门国际机场,是世界上第二座海上机场。从澳门凼仔岛上的鸡颈山向下望去,只见一座总面积为1.15平方公里的人工岛像一块巨大的地毯铺在碧波万顷的海面上,岛上长达3360米的机场跑道可承载任何型号的飞机起降,两座总长约2600米的联络桥,将人工岛与凼仔岛牢牢地连接在一起。
这座机场是澳门有史以来最大的工程,总投资73亿澳门元。其中,中国港湾建设(集团)总公司及其下属的澳门振华海湾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振华公司)拿下了总投资的3/4,即52.38亿澳门元, 包揽了人工岛填筑、联络桥、跑道基础处理和道面敷设4项工程, 创下中国在境外承包工程合同额之最。从1992年起,中国港湾建设(集团)总公司及其下属振华公司的3000多精兵强将、300多艘施工船舶,奋战了整整3年,终于在1995年使机场的人工岛与联络桥提前6个月在海中立起。
澳门国际机场的成功建设,使振华海湾工程有限公司名声大振。除了机场外,振华公司自1982年在澳门注册成立以来,还在澳门承接了30多个工程项目,其中有友谊大桥、南光码头、九澳码头等。在近几年澳门经济出现滑坡、建筑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振华公司依然拿到了路环新电厂一期工程等几个项目,使公司在澳门牢牢地立住了脚。
“澳门原来有17平方公里大,现在增加到了23.5平方公里,其中百分之七八十都是由振华公司填出来的”,振华公司的副总经理曹健生对记者不无自豪地介绍说。在澳门的17年,振华公司填海造地、盖楼建厂,合同总额达70亿澳门元。他说,振华公司的经营之道是千方百计开出一个阵地,进入阵地就要想方设法立住脚,在管理上下功夫,与客户建立互信关系,从而争取到后续工程。“每一项工程做好了就是里程碑,做不好就成了耻辱柱,钉在那里,让你名声扫地”,曹健生深有感触地说。振华公司坚持了这一安身立命的原则,立足澳门,背靠内地,由“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穷家底,挣出来一个净资产达7亿多人民币、 固定资产有5000万人民币的大家产。
振华公司的发展和壮大,只是中资企业在澳门的一个缩影。据统计,在澳门的中资企业已达200多家,总资产超过900亿澳门元,在澳门主体经济中占有重要比重,已成为澳门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谈起对澳门回归祖国后的经济发展,曹健生充满信心地说,在“一国两制”、澳人治澳的原则下,澳门经济必将走出低谷,中资企业在澳门将会找到更多的发展机会。他希望澳门积极吸引外资,健全自由港的功能,加强与内地、香港、台湾以及欧盟的经济合作,选准经济调整的大方向。
中保澳门分公司:财险公司中的老大
在澳门,一提起保险公司,人们便会想到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澳门分公司(以下简称中保澳门分公司)。它在澳门财产保险公司中排行老大,占有1/3的市场份额,并在各财产险种中保费均名列第一。
在澳门中保集团大厦,中保澳门分公司副总经理姜继东向记者述说了中保在澳门的发家史。1952年,中国保险公司在澳门开始扎根。47年来,中保澳门分公司不断发展壮大,1982年自行设计了有关酒店的一揽子保单,开创了澳门承保大型酒店的先河;1985年开始软件开发工作,成为澳门第一家全面电脑化的保险公司;1995年,建成24层的中保集团大厦,成为中保集团在海外第一幢自建的办公大楼,公司也成为澳门第一家拥有自建物业的保险公司。中保澳门分公司除经营一般的财产保险外,还承保了澳门的多项大型基建工程,像澳门国际机场、南湾湖填海工程、莲花大桥、边检大楼、澳门观光塔等,对巨大的风险项目提供了足够的承受能力。
尽管中保澳门分公司一直是澳门财险公司中的老大,但近年来也面临着一系列内忧外患。姜继东说,先说外患,由于近年来澳门经济不景气,房地产业停滞不前,保险业受到很大影响,促使同业间竞争越来越激烈,经营十分困难。保险业竞争激烈,加上澳门保险法例不够完善,使得竞争处于无序状态。银行办保险后,银行业利用贷款手段强迫在其参股的保险公司投保,进而造成恶性竞争。作为澳门全部23家保险公司组成的保险公会会长,姜继东盼望有更加完善的法律,规范保险市场,使保险业进入良性竞争的轨道。
再说内忧,中保澳门分公司面临着缺乏高素质人才的窘境。因此,姜继东认为,今后公司必须提高员工素质,引进高素质人才;必须深化企业内部改革,改进服务,以适应竞争的需要。
回归在即,姜继东表示,中保澳门分公司作为澳门最大的财险公司,在澳门回归祖国后,将继续发挥中资企业的优势,在澳门保险业中继续起到主导作用。
南粤食品水产有限公司:供应澳门市场70%的鲜活商品
澳门居民在饮食上向来讲究新鲜、生猛,每天都要消费大量的鲜活商品。然而澳门属海岛型经济,本地没有农业,没有养殖业,因此澳门人的菜篮子、米袋子里装的都是“大陆货”。记者在澳门的市场上看到,从内地运来的各类鲜活食品,品种繁多,数量充足,人们均能买到自己需要的食品。这些鲜活商品70%是由南粤食品水产有限公司供应的。
南粤食品水产有限公司成立于1981年,专门负责经营广东省供应澳门鲜活商品的代理业务,它与另一家中资企业南光粮油公司(负责广东省以外的内地输澳鲜活商品业务)几乎占有澳门鲜活商品市场的整个份额。据南粤食品水产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力介绍,该公司经营活畜、活禽、蔬菜、塘鱼和冻品五大类商品。目前,澳门市场这五大类商品的年销售额为7500万美元,每天要售出生猪400多头、活禽1.1万只、蔬菜80吨、塘鱼7—8 吨。 南粤公司每天往来澳门与内地运送鲜活食品的汽车达120车次,组织鲜活食品供应涉及到广东省的25个市县、80 多个出口部门、44个农场、站,种养、收购、保养运输和技术人员等多达2300多人。
为了达到“优质、适量、均衡、应时”的目的,南粤公司投巨资在广东省的珠海、斗门、中山、顺德等地开办了10多个万头以上的瘦肉猪场、大型养鸡场、蔬菜、水果等鲜活商品生产基地。各生产基地通过引进良种、精选饲料、改善饲养方式来适合和满足澳门市场的需求口味。1997年,南粤公司投资3500万澳门元在关闸附近建起了鲜活商品批发市场,解决了以前路边批发造成的环境污染、难于管理等几大弊端。
李力对记者说,内地花这么大的人力、物力,百分之百地满足澳门居民的生活需要,这体现了中央对澳门人民的关怀,澳门的广大市民对中央政府的关怀也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不光是鲜活商品,澳门的食用水也主要来自内地,长期以来澳门与内地鱼水情深。
李力表示,澳门回归祖国后,南粤公司将迎来新的机遇。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商品已是极大丰富,农产品由短缺发展到过剩。为此,南粤公司作为代理机构将把主要精力放在拓展市场、加强管理上,对商品实行跟踪管理,绝对保证卫生质量。他表示相信澳门回归后,该公司的业务会有更广阔的前景,更进一步融入到澳门的繁荣、稳定中去,将会有更大的作为。
标签:中银集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