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耕作对夏种大豆生长动态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水土保持耕作对夏种大豆生长动态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邵新庆[1]2002年在《水土保持耕作对夏种大豆生长动态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文中指出本研究综合应用生物学、农学、生理生态学和土壤科学的技术与方法,2001年在甘肃西峰黄土旱塬区,以夏种大豆(Glucine max CV丰收12号)为试验材料,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对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温度、水分、养分动态和夏种大豆生长发育、光合生理生态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在黄土旱塬区,麦秸覆盖可有效平抑浅层土温的变化,免耕+麦秸覆盖处理下土温变化幅度较传统耕作和免耕分别减少1.64℃,1.99℃,传统耕作+覆草处理下土温变幅较传统耕作和免耕分别减少1.00℃,1.33℃。 2.免耕+麦秸覆盖、传统耕作+麦秸覆盖、不覆盖免耕均具有较好的保水效应,有效减少了地表水分的蒸发,增加表层土壤的保水能力,以免耕+麦秸覆盖作用尤为明显,表层土壤水分较传统耕作高17.8%。 3.免耕有提高土壤耕层肥力的趋势,夏种大豆收获后0-10cm土层土壤全N、有机质含量比传统耕作分别增加了5.6%、2.3%,10-30cm土层以免耕+麦草覆盖表现最佳,全N、有机质和全P比传统耕作分别提高了10.9%、16%、3.8%。这一结论符合免耕的一般效应。 4.麦秸覆盖为夏种大豆提供了良好的水肥条件,对促进夏种大豆早期生长有显着效应,各个生育期,覆盖方式下地上生物量均高于不覆盖免耕和传统耕作,大豆籽实产量显着高于不覆盖免耕与传统耕作。免耕+麦草覆盖较传统耕作提高16%。覆盖耕作下籽粒千粒重显着高于其他二个处理(P<0.05)。 5.生育期内,夏种大豆净光合速率呈下降的趋势,峰值出现在生长早期。夏种大豆这一生理特征主要受当地日照时数及有效辐射特点的影响。覆盖麦草耕作减少了土壤蒸发、显着增加耕层土壤含水量,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显着提高(P<0.01)。夏种大豆净光合速率与水分利用效率呈正相关。因此,水土保持耕作有提高夏种大豆水分利用效率的作用。

樊丽琴[2]2004年在《水土保持耕作对黄土高原玉米—小麦—大豆轮作系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2003年在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庆阳黄土高原实验站,以传统耕作(T)为对照,对3个水土保持耕作:传统耕作+秸秆覆盖(TS)、免耕(NT)和免耕+秸秆覆盖(NTS)实施叁年后,春玉米-冬小麦-夏种大豆轮作系统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数量变化进行了研究, 探讨了水土保持耕作对轮作系统中不同作物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土保持耕作较传统耕作可以有效地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小麦田0-10cm土层免耕覆草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最大。免耕覆草、耕作覆草、免耕叁种耕作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较传统耕作分别增加了236.0%、185.4%、75.5%。玉米田0-5cm土层和5-10cm土层免耕与免耕覆草差异不显着(P>0.05),0-5cm土层免耕覆草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最高,免耕覆草、耕作覆草分别较传统耕作增加56.2%、30.7%;5-10cm土层免耕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最大,免耕、免耕覆草、耕作覆草分别增加17.5%、15. 4%、8.5%;0-10cm土层微生物量碳含量以免耕覆草处理含量最高,免耕覆草、免耕、耕作覆草分别增加34.5%、33.4%、18.9%。大豆田0-5cm土层和5-10cm土层微生物量碳含量均以耕作覆草处理含量最高。0-5cm土层耕作覆草、免耕覆草、免耕较传统耕作分别增加111%、93.9%、86.2%;5-10cm分别增加58.7%、19.8%、9.1%;0-10cm土层微生物量碳含量同样以耕作覆草处理含量最高,耕作覆草、免耕覆草、免耕分别增加83%、54.2%、46.1%。水土保持耕作较传统耕作可以有效地增加土壤微生物量氮。小麦田0-10cm土层耕作覆草与传统耕作两处理微生物量氮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免耕覆草、免耕处理微生物量氮含量较传统耕作分别增加36.7%,15.7%。玉米田0-5cm土层微生物量氮含量以免耕覆草处理含量最高,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覆草、免耕、耕作覆草分别增加63.3%、44.9%、20.5%;5-10 cm土层微生物量氮四种处理数值相当接近,其中耕作覆草与免耕两处理微生物量氮略高;玉米田0-10cm土层微生物量氮含量以免耕覆草处理含量最高,免耕覆草、免耕、耕作覆草较传统耕作分别增加30%、24.6%、12.3%。大豆田0-5cm土层和5-10cm土层微生物量氮含量均以耕作覆草处理含量最高。与传统耕作相比,0-5cm土层耕作覆草、免耕覆草、免耕分别增加69.3%、52.8%、44.6%;5-10cm分别增加81.7%、34.0%、17.5%;0-10cm土层微生物量氮含量同样以耕作覆草处理含量最高,耕作覆草、免耕覆草、免耕分别增加75.1%、44.0%、31.9%。<WP=5>水土保持耕作较传统耕作并没有增加作物产量,且叁种作物不同耕作方式下的产量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不呈正相关。本研究发现仅玉米地0-5cm土层微生物量碳、氮与相应土层有机碳和全氮相关性较好,小麦田和大豆田表层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相应土层有机碳和全氮不呈正相关,认为是土壤微生物量较土壤有机质对管理变化反应迅速所致。

参考文献:

[1]. 水土保持耕作对夏种大豆生长动态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D]. 邵新庆. 甘肃农业大学. 2002

[2]. 水土保持耕作对黄土高原玉米—小麦—大豆轮作系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D]. 樊丽琴. 甘肃农业大学. 2004

标签:;  ;  ;  

水土保持耕作对夏种大豆生长动态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