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实验”离本趋末现象的反思与启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启发论文,现象论文,数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伽利略曾说过:“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数学实验越来越引起我国教育界的重视,笔者近期听了多节数学实验课,发现有些教师在数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没有目的性,迷失了方向,不仅数学实验效果没有达到,还让学生进入了学习的误区.下面笔者就结合具体案例对“数学实验”教学离本趋末的现象进行探讨.
一、离本趋末现象的反思
1.忽视对实验素材的逻辑认识
案例1 为了探究“汉罗塔的秘密”,教师给学生们准备了一个实验工具——汉罗塔(如图1),另外老师还给学生准备了《实验操作手册》,实验分四步:
步骤一:左边柱子上有一个圆环,你能按照规则用最少的步骤将它移动到右边的柱子上吗?
步骤二:左边柱子上有两个圆环,你能按照规则用最少的步骤将它们全部移动到右边的柱子上吗?
步骤三:若左边柱子上有三个圆环呢?若左边柱子上有四个圆环呢?
步骤四:若左边柱子上有n个圆环呢?
最后,师生通过整理和归纳,发现:“n个圆环时,完成操作最少需移动( -1)步”.
分析:教师设计的这四个步骤似乎循序渐进,并无异议,但仔细想想却违背了逻辑规律.众所周知,数学实验的过程应该是开放的,显然,在上述实验过程中,教师人为地规定了实验步骤,规定了思考方向,学生的实验过程完全是机械式的,根本没有创新的空间.相反,如果能让在学生进行完实验假设后,充分提供实验材料,放手让学生去进行实验探究,学生完全可以利用转化的思想,寻找推导方法(听课时,发现有学生用符号,帮助分析).这样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实验,是充满趣味的,这对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大有好处.
2.忽视数学实验的主题设计
案例2 在探究“棋盘上马的行踪”这个数学实验时,教师设计了如下几个实验步骤:
步骤一:学会马的走法.(2分钟)
步骤二:认识中国象棋.(5分钟)
步骤三:寻找棋盘上的密码.(5分钟)
步骤四:马回原位需要几步?(8分钟)
步骤五:寻找规律.(15分钟)
步骤六:马踏棋盘.(5分钟)
最后教师提问:“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A:马走日.
生B:中国棋盘是9×10的网格.
生C:学会了如何设置密码.
生D:学会了用两种颜色的棋子代替马的行走路线.
分析:本节课的实验目标应该是学会用数学方法研究实际问题,教师却在马的行走方法和路线上大作研究.一节课40分钟,前20分钟,师生普及象棋知识,最后对马踏棋盘的研究草草收场,整节课很多学生只是学会了如何走棋盘上的马,但对马在棋盘上的行走规律没有突破,整节课的实验目的不明显,这节课究竟要研究什么?学生很迷茫,听课教师也很迷茫.很显然,教师忽视了本节课的实验目标,重点不够突出,如果能把“步骤一”到“步骤四”放到课前去,而课堂上直接进入主题,在数学工具的帮助下研究马踏棋盘的规律,效果肯定会很好,不至于像本节课这样冲淡主题,喧宾夺主.
3.忽视对实验课堂的调控
案例3 在探究“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时,如图2,教师做了如下安排:
步骤一:请小组内部展示各自的作品.
步骤二:请每个小组派个代表把自己的一个作品粘贴到黑板上.
步骤三:你还有其他展开法吗?请展示.
步骤四:总结规律,把展开图进行分类.
教师最后和学生一起总结得到结论:正方体的展开图一共有11种,可以分为四类.
分析: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数学实验课常见的教学模式之一.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章建跃先生说过:“数学教育要为学生谋取长期利益”.这种模式的好处就是可以方便沟通,但一次只展示一个作品,这显然限制了小组合作的正能量,扼杀了小组合作的优势.若把实验过程改为:步骤一,请小组内部展示各自的作品;步骤二,请一个小组上台展示你们的研究成果;步骤三,你还有要补充的吗?这样是不是更好呢?数学实验不仅要帮助学生认识数学规律,还要启发学生学会利用集体的力量,学会团结协作,培养合作意识.
4.忽视学生的动手能力
探究《切开涂色正方体之间面的数量关系》时,教师做了如下安排:
步骤一:给棱长为4cm的泡沫正方体涂色,把这个正方体的棱二等分,然后沿等分线把正方体切开,并在下面的表格中记录你的实验数据.
步骤二:给棱长为6cm的泡沫正方体涂色,把这个正方体的棱三等分,然后沿等分线把正方体切开.并在下面的表格中记录你的实验数据.
步骤三:小组讨论并猜想:如果给棱长为8cm的泡沫正方体涂色,把这个正方体的棱四等分,然后沿等分线把正方体切开.将你的猜想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步骤四:给棱长为8cm的泡沫正方体涂色,把这个正方体的棱四等分,然后沿等分线把正方体切开.
教师在投影仪上提出问题:把一个涂色正方体的棱n等分,其中3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个,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______个,只有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 个,各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有______个.
但课堂没有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成了另外一番模样:一部分学生忙着研究如何切得整齐,一部分学生玩弄着切好的小方块,一部分学生忙着清洗弄在各处的涂料……教师忙着指导学生如何切割、提醒别弄脏衣服、协调小组成员关系,最后关于n的规律还没有总结,急切的下课铃就响了.
分析:新课标指出:通过数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积累活动经验需要一个过程,不能拔苗助长,应该逐步提高,另外,师生要提前做好准备,才能达到实验目的.上述实验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很高,一是要切得整齐,二是要会分类摆放切好的正方体,三是要学会和其他人合作,合理分工.课堂上显得混乱,与教师忽视了初中生的实践能力有关,预估不足.如果教师能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让学生提前做好涂上色的正方体,准备好分格盒(如图3所示),分类存放切好的小正方体,便于统计,效果是不是会更好呢?
数学实验课程的进行,将造福子孙后代.但如果对课程内容、实验工具和授课对象的判断有误,就会使数学实验教学的意义大打折扣.对于数学实验,我们应从以下两方面给予重视.
1.重视三个科学
(1)科学地看待实验过程与结果.
学生的每次数学实验都能得到想要的结果,固然是好事,但也有诸多因素会导致实验失败,这就要求师生科学地看待实验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新课标提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重要的是学生是否认真地参与了.例如:探究“汉罗塔的秘密”,教师为了追求这节课的实验结果,人为地把实验过程分成了几个步骤,这是不是把学生的思维束缚了?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好玩的汉罗塔展现在学生面前,它本身就已经能够引起学生极大的好奇心,教师只需给出本节课的实验目标,即可放手让学生探究,相信他们一定能找到好的解决办法,这样开放的实验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部分学生可能会实验失败,但兴趣会指引他们继续研究,经过学习和反思,他们定能战胜困难.经历失败后的成功,可以磨炼人的意志,学生形成了战胜挫折的经验,这对他们的一生来讲都是弥足珍贵的,这也是数学实验的魅力所在.
(2)科学地组织课堂教学.
数学实验教学,不同于一般的常态课,它需要师生抓住灵机一现,要仔细认真才能得到预期效果,另外,它常常需要几个人倾力合作,互启互发、积极交流、发现规律.因此,教师要科学地组织课堂教学,不能包办实验过程,更不能死板地要求学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要学会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上文提到的“探究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会通过比较每个人的作品,取其精华,最终达成科学共识.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去表述、展示和补充,学生完全可以利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找到其他的展开方法,体验富有创造性的过程,这样的实验是充满趣味、富有挑战性的,这对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数学意识大有益处.因此,科学地组织课堂教学非常值得教师们关注.
(3)科学地选择实验素材.
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是教师科学选择实验素材的基础.对于初中的学生,要选择趣味性强,过程和结果相对比较直观的数学实验.而那些过程烦琐的实验,就不适合中学生做,毕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有限,另一方面,若实验素材单一、过于浅显,学生靠想象就能感觉到实验的目的和结果,那这样的数学实验就流于形式,学生的思维被死死地束缚于无趣的框架内,实验空间较为狭小,如同鸡肋.可见,科学地选择实验素材是非常重要的.上文的“探究切开涂色正方体之间面的数量关系”这个实验,如果能把极易产生飞沫的泡沫正方体,换成定型力强的大萝卜,学生操作起来是否更轻松点呢?实验效果必能改善.
2.预防三个过度
(1)过度追求实验的形式.
数学实验作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猜想的有效手段,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数学课堂上,但与此同时,有些教师观念没有转变,害怕学生做得不到位,进而代替学生进行实验,或用多媒体演示,或口头传授,或者为了实验而实验,使数学实验流于形式,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摆设,这种理解上的片面化、操作上的简单化,使数学实验走入了形式化误区.例如:在进行“汉罗塔的秘密”教学时,若教师放开自己的“奶妈思想”,让学生经历猜想、操作、记录、对比、验证的过程,效果一定比原来的好很多.
(2)过度追求实验内容的深度.
世界上存在很多数学难题,有些问题经过数学家几百年的传承和探索,终于得以解决,比如,费马大定理、四色问题等.而有些问题到现在一直都没能解决,例如,哥德巴赫猜想、图的同构问题等.数学实验的设计初衷,是期望学生能通过一些实验操作,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数学意识.过难过深的问题,仅仅一节课的时间是不够的.上文所提的“棋盘上马的行踪”问题,如果真的走完所有的步骤,这确实过难了,万一学生通过这个实验不仅没有提起对数学的兴趣,反而增加了对数学的厌恶,这岂不是得不偿失了?
(3)过度追求实验成果的应用.
数学实验重结果,也要重过程.很多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存在一个问题:通过探索得到实验结果后,马上就会用实验的成果解决数学问题,而忽视对实验过程的反思,事实上,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感性的认识,甚至有失败的经验,这种感受是低层次的,只有通过反思,才能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也是思维螺旋发展的科学方式.例如,在探究“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时,在得到11个展开图后,教师应该带领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的失败经验和成功经验,有时候失败的经验比成功的经验更加宝贵,不是吗?反思可以教会学生见贤思齐,马克·瓦恩曾说过:“一个人之所以能够不断地进步,在于他能够不断地自我反省.”实验成功的时候停下脚步看看,可以让自己收获更多;实验失败的时候停下脚步看看,可以为下次的成功打下基础.
总之,对于数学实验,我们没必要把它看得太神秘而不敢涉足,也不能囿于烦琐的实验环节和操作程序.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真正关注数学实验的过程价值,关注数学实验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谋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实践作用,伟大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曾经说过:“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这不就是对数学实验教学最好的诠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