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娜[1]2008年在《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发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产生了变化,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优秀人才成为当务之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是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高等教育课程资源的分布,在我国是不平等的,东西部的差别也比较大,为了充分、有效的利用不平衡的教学资源,精品课程建设应运而生。从2003年到现在,精品课程建设只开展了6年,才刚刚起步,很多方面还不成熟。尤其是建系较晚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在精品课程建设上需要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和探索。本论文通过分析、比较和研究2003年~2007年15门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国家级精品课程,并结合对山东师范大学郭根生教授的《摄影基础》省级精品课程的剖析,对教育技术学专业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提出笔者的观点和看法,这是本论文的创新点。论文主要采用网上查询、文献查阅等方法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并结合实践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和总结,形成研究思路,建立研究提纲,开始论文的撰写。在写作过程中,运用比较研究法、归纳总结法对问题进行剖析,得出结论,阐明观点。本论文主要是以笔者亲自参与制作的山东省精品课程《摄影基础》为基础,同时重点将其与国家级精品课程《多媒体画面艺术基础》进行比较,指出其不足之处,并对其将来的建设和完善提出笔者的观点和建议。论文第一章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概述。首先介绍了精品课程的定义与内涵,进而将精品课程分别与网络课程和开放式网页进行比较,指出二者的异同点和各自的优缺点。接着,阐述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与基本思想,指出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现状与意义。论文第二章主要对2003年~2007年15门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精品课程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并进行相应的归纳和总结。首先,对这15门精品课程在“五个一流”、“鼓励措施”和“实验室建设”上进行分析与比较。之后,又对其进行了资源共享与建设和页面设计的分析与比较。接着,将15门课程分为叁类——公共基础精品课程、专业基础精品课程、专业技术精品课程,并分别对其进行特色分析,为日后精品课程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论文第叁章理论联系实际,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对省级精品课程《摄影基础》进行分析与展望。文章首先介绍了《摄影基础》的简介和申报过程,之后将其与国家级精品课程在“五个一流”和“资源建设”上进行总体的比较,接着又从一个点上进行分析,将该课程与《多媒体画面艺术基础》进行更进一步的比较,指出其不足之处。最后,在上述比较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摄影基础》精品课程的特色与创新之处,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论文的最后一部分是结束语,总结了此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出论文撰写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了后续要做的工作,同时也展望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发展的方向。
胡晓源[2]2002年在《网络课程《摄影》的设计、开发和评价》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网络教育在全国蓬勃兴起,教育资源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而网络课程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课程《摄影》是把教育技术专业课《摄影》进行网络化而形成的。开发的理论基础包括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教学设计由学习目标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师的定位、教学策略的制定组成,开发工具以Dreamweaver4.0为主,同时结合使用了PHPED。通过《摄影》网络课程的开发,作者认为进行网络课程开发前对整个项目要进行科学的系统分析和可行性论证。同时,通过对其它网络课程的调研,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网络课程的概念混淆、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单一、重教学内容呈现,轻学习环境设计、教学活动设计不足、导航系统不强、 缺乏自主学习资源、缺少评价与反馈。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转变教师观念,加强教育技术培训;加强先进的教育理论基础上的教学设计;采用多种表现形式,如教学内容呈现多媒体化和情境化、交互方式多样化和导航系统便捷化等等。
褚晓红[3]2008年在《立体化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文中研究说明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传统的课程与教学过程正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发生着由文本课程和课堂教学向立体化课程和多媒体教学方式的转变。本论文初步探讨了课程与教学过程立体化发展基本问题,并以《摄影技艺基础》课程实践为例,具体分析了面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立体化课程建设的若干问题,如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应用、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虚拟实验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在线学习活动的设计与管理等。论文结构共分为5章。第一章“引言”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内容框架和研究方法等;第二章主要从理论上阐明立体化课程的基本内涵与特征、立体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框架以及针对摄影课程的内容特点对其立体化建设工作进行具体分析。论文第叁章主要实践层面上来分析描述摄影课程资源的立体化建设问题,具体包括课堂教学电子讲义的设计、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制作、在线网络学堂的开发以及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等;而第四章则主要围绕教学过程的实施开展分析描述,内容主要包括基于多媒体课堂的有意义学习、基于网络课程的自主学习、在线学习活动的设计与管理以及面向学生应用技能发展的各种实践活动的组织等。论文最后对摄影课程立体化建设的实践工作进行了适当的反思,并提出了若干课程建设实践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或体会等。本论文主要是以《摄影技艺基础》一门课程为例来分析问题,因而课题研究对立体化课程建设分析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尽管我们在近年来的教育信息化实践中取得了一些具体的工作成绩,但由于立体化课程建设的基本理论研究尚缺乏系统化,因而实践过程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刘钢[4]2007年在《《摄影技术》课程混合学习模式的研究》文中指出在高等教育信息化逐步深入的背景下,信息技术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高校教学的环境和条件。在这样情况下,整合了传统教室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混合式学习正在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摄影技术》课程是教育技术专业的基础课,它是理论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较强的综合性课程。在教学活动中,既要突出传统教学中摄影实验的教学方式,又要突出网络教学中对摄影作品评价的优势。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摄影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发生了变化,数码摄影技术异军突起,这就要求教师采用新的教学模式适应课程的变化。《摄影技术》课程混合学习模式的研究是根据混合学习模式的内涵提出来的,即利用传统教学的优势和网络教学的优势混合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和经济效益。其实质就是混合自主学习和课堂合作学习、混合结构化学习内容与非结构化学习内容、混合多种摄影教学资源和学习环境。《摄影技术》课程混合学习模式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由备课、上课、练习叁个教学功能模块组成。每个功能模块都可由现场的或在线的两种操作方式实现。这些功能模块的不同操作方式组成线—场—线、线—场—场、场—场—线叁种不同操作变式。混合学习模式立足于原有的班级授课为基础的课堂教学——现场教学,网络教学——也可叫做在线教学,则作为一种新的有力的技术和文化支撑,全面优化传统课堂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解决传统课堂教学在教学资源、异步交流、多信道交互、学生主体性发挥等方面存在的缺陷。《摄影技术》课程混合学习模式重视媒体的设计、选择与应用优化组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习者的特征以及摄影课程本身的特点,设计教学媒体,选择媒体类型,将不同的教学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各展其长,互为补充,构成最佳的教学媒体组合,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活动,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素养,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它的积极意义在于推动了教学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
覃丽丹[5]2017年在《基于SPOC的协作学习活动设计与实践》文中认为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出现,使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都能免费学习来自名牌大学的优质课程,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和冲击。然而,MOOC在发展过程中其局限性也随着显现出来,如注册率很高,而完成率很低,MOOC学习中师生缺少面对面的交流,缺乏对学生全面客观的评价等。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即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是为了弥补MOOC的不足而提出来的一种将网上学习和网下学习结合起来的在线学习模式。协作学习是混合学习中常用的形式,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基于SPOC的协作学习研究还较少。本研究在现状调查和理论指导的基础上,设计基于SPOC的协作学习活动,并以通识类和专业类的具体课程进行活动设计、实践、评价和反思,最后提出基于SPOC的协作学习活动设计流程图以及相关策略和建议。本研究主要由四部分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的内容是第一章和第二章,提出了本研究的背景,对MOOC、SPOC和协作学习的国内外现状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提出本研究的内容、目的和研究方法。并对本研究的概念进行界定、对理论基础进行阐述和分析,主要的理论基础有: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和活动理论。第二部分的内容是第叁章和第四章,对学习者MOOC或SPOC的学习现状进行调查,阐述协作学习活动设计的原则和课程分类,在此基础上,对基于SPOC的协作学习活动进行初步设计。第叁部分内容是第五章,基于SPOC的协作学习活动实践与评价,以通识课和专业课两类课程为实践对象,通识课程选择《现代社交与礼仪》和《手机人像摄影》为例,进行两轮实践,专业课程选择《网络课程与学习评价》,进行叁轮实践,每一轮实践之后,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下一轮实践的完善提供依据。最后通过评价量表、调查问卷和访谈对协作学习活动进行评价。并根据基于SPOC的协作学习活动评价和效果,提出基于SPOC的协作学习活动设计流程图以及相关策略和建议。第四部分内容是第六章,是本研究的研究结论与展望。本研究通过理论分析与多轮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活动效果:学习者表示线下协作学习活动的方式,是对线上学习的补充,为学习者解决线上学习的疑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基于SPOC的协作学习活动方式,加强了学习者的合作意识,促进了学习者之间的感情交流。本研究笔者得出了基于SPOC的协作学习活动设计流程图,并得出以下策略和建议:对学习平台和SPOC课程的介绍,有助于协作学习活动的开展;合理地确定学习小组、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小组内合理的分工对协作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起着重要的作用;协作学习任务应表达明确;不同的学习者活动设计不同;不同的课程活动设计不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协作学习活动设计,加上教师、助教的组织和指导和学习小组长的引领,促进协作学习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合理利用社交软件,学习小组内QQ讨论组或微信讨论群为协作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帮助;合理设计协作学习的评价方式。
李景丽[6]2009年在《《摄影》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网络教育应用越来越广泛。网络课程由于具有自主性、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等特征,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多媒体资源,方便的交流方式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得到了迅速普及。《摄影》课程教学虽有了初步发展,但仍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存在着一些教学问题,为适应其课程特点,提高学习效果,有必要对《摄影》网络课程进行设计开发。本研究在对《摄影》课程进行教学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以解决教学问题为主线,重点对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进行了设计。首先,划分了教学单元,以此为单位进行教学内容的分析和选择,并针对具体教学问题和内容特点确定了媒体呈现方式;其次,设计了摄影周赛、主题讨论等教学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加了师生交流,提高了学生鉴赏能力;再次,在系统设计的基础上开发了摄影实验室、作品赏析等功能模块,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教学中课时较少、设备缺乏以及资源不足的问题;最后,通过对设计开发的《摄影》网络课程使用效果进行检验,本网络课程基本符合预期目标,较好的弥补了《摄影》传统教学的不足。
张振亭[7]2002年在《基于系统观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课程是网络教育资源中最常见的形式,是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中的重中之重,从目前网络课程建设情况来看,效果不够理想。这和指导网络课程设计的思想有关。本文运用系统观设计开发网络课程,与传统指导思想相比有所改进。所谓系统,就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子系统)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运动规律的整体。系统方法,就是运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和处理各种复杂系统问题而形成的方法。它侧重于系统的整体性分析,从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中发现系统的规律,从而指明解决系统问题的一般步骤、程序和方法。网络课程的构成要素为:资源、工具、活动和参与者。资源是以文本、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呈现出来的学习内容;工具是学习者从网上学习所依赖、凭借的手段、技术;活动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必须组织的如网上实时答疑、小组讨论等各类学习活动,包括虚拟活动和现实活动;参与者包括学习者、管理者、教师等。网络课程作为学习者学习的基本对象和教师教学活动开展的基本环境,构成了一个基本的环境系统。据此,我们可以这样描述网络课程:为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由学习资源、学习工具、学习活动和参与者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因素组成基本网络环境系统。系统观是教育技术学研究中的一种基本观念和基本方法。系统观主要包括:整体性观点、联系性观点、动态观点和最佳观点。运用系统观设计开发网络课程,有利于合理安排构成网络课程系统的各个要素,以发挥网络课程的最大功能;有利于从整体上设计网络课程,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不拘泥于细枝末节;有利于开发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协作,提高网络课程的教学教育效果和经济效益;有利于网络课程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这一信息传播载体的优势。 本文首先指出网络课程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网络课程的一般特性和教育特性、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然后运用教学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之一——系统观,以笔者参与设计制作的《摄影技术基础》网络课程为案例,阐述了系统观指导下的学习者分析、内容设计、学习策略设计、评价设计、框架和界面设计、导航设计和交互设计7个方面的设计思想和设计特色。 dweCh硕士学位论文 W\IASllR’STlfeSIS一 本文还结合摄影课的特点对网络环境下动作技能的教与学、网络课程的视觉设 计进行了探索。对声音、图片、动画、交互等方面的设计给出了实现的方法和 关键技术。最后,运用成绩分析法、课堂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和座谈法,了解 学生使用网络课程的情况、意见和评价,并提出了今后的改进意见。
李文俊[8]2013年在《以3G智能手机为载体的移动学习网络课程设计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移动学习是网络教育的扩展与延伸,它不但继承了网络教育的传统特征,同时自身还具备了实时便捷等特点。当前关于移动学习网络课程的研究大多都基于理论层面,少数从技术开发的角度进行研究,较少有人将理论性和技术性相结合,设计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专项课程。本研究以《电视节目编导》移动学习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为例进行实践探索,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第一部分在分析国内外关于移动学习和网络课程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发现研究中的问题,提出了将移动学习理论和网络课程设计理论相结合开发手机学习软件的理念构想;第二部分界定了移动学习的概念,将非正式学习、建构主义和情境认知叁大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并总结移动学习便捷及时、自主交互的特征;第叁部分在分析《电视节目编导》课程的学习需要、学习者特征、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基础上,制定手机网络课程简洁易懂、风格统一、注重交互的设计原则,从网络课程的界面、教学和管理方面进行设计研究;第四部分通过对几种主流手机系统的对比,选取安卓系统作为手机软件平台,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和交互反馈功能,并对软件功能的核心代码进行解读和分析;第五部分是实践应用,通过案例分析,模拟学习者进行移动学习,以完整的学习流程来描述该课程的移动学习体验,并进行教学反馈和实践思考。第六部分是总结和评价。本文是将移动学习理论付诸实践的一次尝试探索,通过开发以3G智能手机为载体的移动学习网络课程,希望用其抛砖引玉,得到更多教学科研人员的关注,为推动移动学习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赵苗苗[9]2006年在《网络课程学习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网络技术的成熟并不能自然地使网络学习达到满意,网络课程作为网络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它的设计与开发不能单纯地注重网络技术优势的发挥。目前,有一些网络课程,只是单纯的课本搬家,缺乏网络教学策略的运用和必要的学习指导,以致影响到学习者对网络教学的态度。网络教育炒的火而收效低的现象,低质量学习支持系统的网络课程难辞其咎。只有开发数量大、质量高的网络课程,尤其是高质量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才能满足实际学习需要。网络课程的学习支持系统设计对于促进网络学习,增强学习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非常有必要对网络课程学习支持系统进行切实有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探讨。 本研究将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利用文献查阅、问卷调查、上网查询等方法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对国内外网络课程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进行调研分析。并结合实践对数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和归纳,形成研究思路,建立研究提纲;其次,在搜集素材、输入文字材料、制作动画和图片、制作网页和编写程序等实践过程中,积极进行网络课程学习支持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实践探讨研究;最后,采用原型法,在开发网络课程《摄影技术与艺术》过程中,选取部分章节,进行模型设计开发,并应用到课程整体中。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有:(1)本研究从网络学习支持系统的内外条件理论分析出发,进行能满足学习者学习需求的学习支持系统设计,这是本文的一个创新。(2)本研究针对网络课程教学过程和学习者的完全自主学习进行支持服务设计,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着手于实践开发尝试,这是本研究的另一个创新点。
宋晓娜[10]2008年在《教育技术学专业中《摄影基础》课的作用与教学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读图时代”的到来,给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新的挑战。“读图时代”是信息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人类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需要提高获取信息的效率,而读图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图像有着不言而喻的优势,它可以超越时空,跨越地界,是人类文化教育中都能读懂的一种语言。《摄影基础》课在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中是一门核心专业课程,该课程主要以影像技术和艺术为主要内容。以课件制作、资源建设为己任之一的教育技术工作者,必须对摄影的技术技法、艺术表达有全面的把握。随着教育技术系的发展《,摄影基础》在教育技术学专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摄影教育研究的学者很多,但在教育技术系中的摄影课程如何教,其在教育技术系中的地位如何,拍摄出的图像如何具体的应用等方面研究的却很少,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看到了本课题所潜在的创新价值和研究价值,但同时也使本选题负有相当大的挑战性。论文主要采用网上查询、文献查阅等方法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并结合实践对其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形成研究思路,建立研究提纲,开始论文的撰写。在写作的过程中,运用分析、归纳总结法对问题进行剖析,得出结论,阐明观点。本文主要以自己在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教授过的《摄影基础》课以及参与山东师范大学《摄影基础》这一省级精品课程的制作为基础,对摄影基础课的建设和发展作了初步了解与研究,并对《摄影基础》课在教育技术学专业中的重要作用及教学方法的研究进行了探讨。本文第一章绪论阐述了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研究背景,并对该课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接着分析了该课题的研究方法。第二章阐述了《摄影基础》课在教育技术学专业中的重要作用,首先介绍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中《摄影基础》课设置情况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摄影基础课程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视觉素养能力的培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方面进行了论述,并对教育技术学中《摄影基础》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概述。第叁章对《摄影基础》课的教学体系进行了分析,首先分析了《摄影基础》课在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位,然后对《摄影基础》课的教材选择及知识模块进行了阐述,接下来对《摄影基础》课的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进行分析,为《摄影基础》课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第四章介绍了《摄影基础》课的实验室建设,重点介绍了数字摄影实验室的建设以及摄影实验教学的基本内容。第五章对《摄影基础》课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研究,对摄影基础进行网络教学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山东师范大学《摄影基础》省级精品课程为例,说明在《摄影基础》课中使用网络课程教学的优势。论文的创新点为通过对摄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探索与改革,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中的摄影基础课的教学提供一个系统整体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艺术创造能力、影像理解能力、影像表达能力和影像获取应用能力,从而提高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学科水平。
参考文献:
[1]. 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发展研究[D]. 孟庆娜. 山东师范大学. 2008
[2]. 网络课程《摄影》的设计、开发和评价[D]. 胡晓源. 西北师范大学. 2002
[3]. 立体化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D]. 褚晓红. 南京师范大学. 2008
[4]. 《摄影技术》课程混合学习模式的研究[D]. 刘钢.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5]. 基于SPOC的协作学习活动设计与实践[D]. 覃丽丹. 广西师范大学. 2017
[6]. 《摄影》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D]. 李景丽. 河北大学. 2009
[7]. 基于系统观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实现[D]. 张振亭. 华中师范大学. 2002
[8]. 以3G智能手机为载体的移动学习网络课程设计开发[D]. 李文俊. 江南大学. 2013
[9]. 网络课程学习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 赵苗苗. 辽宁师范大学. 2006
[10]. 教育技术学专业中《摄影基础》课的作用与教学改革研究[D]. 宋晓娜. 山东师范大学. 2008
标签: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论文; 摄影论文; 网络课程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课程评价论文; 课程论文; 课程开发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系统学习论文; 教学评价论文; 协作学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