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二十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二十世纪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曲折的深入发展,是20世纪一个最为重大的现象。本世纪的社会主义运动曾有过席卷全球的磅礴气势,也出现了低迷曲折的艰难坎坷,但不管是它大潮奔涌的辉煌岁月,还是处于低潮的困难时期,其不断发展的运行轨迹,都给20世纪的人类历史留下了深深印痕和久远影响,并显示出自己鲜明的历史特点,给人以深刻的启迪。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最突出的特点是:
一、经济相对落后国家率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运动和社会制度的统一
如果说,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并成为在科学理论指引下的社会主义运动是19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显著特征的话,那么,随着一批经济相对落后国家率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使社会主义由科学理论和运动发展成为新的社会制度,则是社会主义在20世纪的伟大创举和新的特征。
在本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炮火中,列宁通过深入分析帝国主义时代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新条件,在理论上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不可能同时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而可能在帝国主义阵线最薄弱的环节即经济不很发达,但矛盾尖锐,又具备了一定主观条件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在实践中则不失时机地抓住和成功地利用了第一次世界帝国主义战争给俄国造成的直接革命形势,取得了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并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使社会主义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首先变为现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及中国等一系列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国家也相继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在俄国及欧亚等国的首先胜利,使人类社会历史进程发生了空前巨大的历史性变化,并使社会主义在世界上实现了理论、运动和社会制度的统一,它对于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它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表明,社会主义并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逻辑论证,更不是乌托邦的空想,而已成为一种现实的社会制度了。这个制度不是自发地产生,正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经过无产阶级的自觉斗争而创立和实现的。这进一步促进了人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科学性、正确性的认识,增强社会主义必胜信念。其次:它表明,20世纪社会主义的实践证实,并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关于落后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进入社会主义的思想,这使广大落后国家的人民看到了希望和榜样,为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深入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正如列宁所说:“我们已经开始了这一事业。至于哪个国家的无产者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时间把这一事业进行到底,这个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坚冰已经打破,航路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1〕第三,它还表明, 落后国家先于发达国家确立社会主义制度,这大大推进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程,加快了社会历史发展步伐,是历史的巨大飞跃。但另一方面,这也是这些国家面临的巨大历史矛盾和由此产生的新课题。由于这些国家经济文化的落后,离社会主义应有的物质基础差距极大,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对外关系等方面都有一系列需要正确认识和解决的课题,需要在新的实践中深入探索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因此,先进入社会主义的落后国家肩负着继续发展社会主义理论和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主义实践正确推向前进,从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历史责任。
二、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跌宕起伏,经历了从两次高潮到低潮的历史性曲折
本世纪的上半叶,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高潮迭起、凯歌行进的辉煌年代,短短半个世纪曾出现两次社会主义革命高潮。第一次高潮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及之后,其标志有三:第一,列宁领导俄国10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第二,在10月革命胜利的鼓舞下,芬兰、德国、匈牙利等欧洲国家的无产阶级曾掀起夺取政权的革命风暴;朝鲜、中国、印度、伊朗、土耳其等亚洲国家也先后出现了规模空前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第三,在欧亚革命风暴中,欧洲无产阶级左派纷纷脱离了社会民主党,建立了共产党;印度、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共产党组织也相继成立。从10月革命到20年代初,短短几年间,世界上先后建立起70多个共产党组织。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出了第二国际破产的低迷,并把活动舞台从欧洲扩展到了亚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运动又出现第二次高潮,它集中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社会主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中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社会主义制度越出苏联一国范围,形成一个地域毗连拥有世界三分之一人口和四分之一土地包括10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强大的世界社会主义体系。其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如法国共产党、意大利共产党等,力量和影响普遍扩大,工人运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三,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影响和支持下,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持续几百年的殖民体系在反帝反殖的革命浪潮冲击下,土崩瓦解。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在挣脱殖民枷锁获得民族独立的国家中,许多还纷纷选择以社会主义为方向的发展道路。战后在近九十个新独立的国家中,就有半数以上宣称在本国实行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思潮及运动不仅在欧洲和亚洲,而且在整个世界广泛兴起和发展,使之成为战后一股强大的历史潮流。
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在本世纪的下半叶却经历了两次大的曲折。第一次是从60年代初开始,其主要表现是:第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意识形态大论战中出现大动荡、大分裂的局面,一些共产党之间、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随之解体。第二,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在主观指导方面出现了很多失误。如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中国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等,使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受到极大影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受到严重制约,吸引力变小了。第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尚未在战后新科技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新情况下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其力量和影响减弱。上述情况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停滞徘徊状态。这一状态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出现转机:一是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潮流的兴起和取得的成就,显示了社会主义新的生机和活力;二是随着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正常化和共产党之间关系的改善,社会主义发展的形势逐渐好转。然而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会主义发生了第二次更为严重的曲折。首先是东欧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局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向否定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急剧变化,然后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解体。苏东剧变,震撼了世界,并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带来强烈冲击: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国家由10几个减少为几个,共产党组织由180多个减少为130个,人数减少3000多万。一些国家的共产党或是改名换姓,投靠社会民主党,或是宣布解散,放弃马克思主义。在欧洲,左派力量受到打击,右翼势力乘机抬头,沉渣泛起。在发展中国家,一些原来声称搞社会主义的民族独立国家也改旗易帜,公开宣布放弃社会主义而搞私有化、多党制和议会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严重低潮跌入低谷。
令人深思的是,本世纪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起大落的历史曲折?诚然,社会主义运动作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反对资本主义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其发展进程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对本世纪来说,这不仅在于有着始终影响社会主义发展的普遍性原因,如由社会主义革命性质决定的它的空前伟大艰难性,国际帝国主义变换各种手法对其渗透破坏性,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成长发展的规律性,以及人们对社会主义认识的过程性等等,同时,更有着本世纪的一些特殊因素的作用。这些特殊因素,笔者以为最根本的是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从外部因素讲,它与世界主题的变化紧密相联。10月革命胜利所开辟的人类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代,其根本性质虽没有改变,但时代主题却发生了重大变化。本世纪的上半叶,时代主题是战争与革命,无产阶级政党利用两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革命形势,用革命战争实现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在这革命高潮时期,如同马克思所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一天等于二十年”,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迅速扩展到多国。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也在这战争与革命的风暴中通过民族解放战争和其他斗争形式获得了独立。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取得重大胜利的根本原因,是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这一客观规律作用的结果,但它也是同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特定历史条件相联系的,历史提供了有利于社会主义胜利的机遇,无产阶级政党正确把握和抓住了这一机遇,从而把社会主义运动推向高潮。从本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世界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这一重大变化向社会主义运动提出了更新思维方式、调整战略策略、变换斗争手法的挑战和要求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自己、发展自己的挑战和要求。但较长时期以来,一些国家的共产党人对此反应迟缓,未能及时判明世界主题的变化,或与帝国主义超级大国轮番军备竞赛,争夺军事优势,或实行片面畸形的经济发展战略,使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新的历史竞争中未能取得主动地位,并面临低潮。
其二,从内部因素讲,它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状况紧密相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是本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一大特色,同时也表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到了从争取社会主义到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居于“潮头”,是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基地和中坚力量。同时,它们也是人们直接了解社会主义制度,审视社会主义优劣的窗口。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状况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自身的生存发展,而且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走向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事实正是如此,社会主义在本世纪上半叶高潮迭起,威望日增,是与社会主义国家迅速恢复和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以及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大贡献和光辉榜样作用分不开的。6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国家在指导思想上、建设模式上、发展战略上、民主法制建设上,以及社会主义国家相互关系上都出现了种种失误,以至使社会主义声威大损,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热情和信心大减,社会主义国家面临严重挫折和困难,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也走向低潮。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状况,无不是与这些国家的执政党——共产党的状况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共产党的领导是决定社会主义兴衰成败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有了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就有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建设事业的成功,如共产党领导失误或偏离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丧失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本色以至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则将严重损害甚至葬送社会主义事业。苏东剧变的事实再次向人们昭示了这一朴素真理和深刻教训。
三、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在成功与挫折的实践中,理论深化,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20世纪的社会主义运动历经潮起潮落的曲折坎坷,现已进入新旧世纪之交。它虽仍处于低潮之中,但却没有停止前进步伐,并呈现出理论和实践的自我更新、向着更加健康方向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第一,在发生剧变的原苏东地区,社会主义力量依然存在,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仍在进行。原共产党组织中,俄罗斯共产党等大多数党通过斗争,已恢复合法地位,并拥有相当力量和影响。有的共产党组织从来就没有停止活动,一直理直气壮地为社会主义而战。原苏东地区还产生了许多以社会主义为方向的新的共产党和组织。这些共产党人正在为重新争取社会主义而斗争,并在斗争中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表示不会回到过去的模式,而是要重新认识社会主义,进行理论反思。俄共中央委员鲍里斯·斯拉温1994年曾撰文指出,在全面思考苏东剧变原因和在这些国家实现社会主义问题时,“必须重新向自己提出下面的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何在?为什么社会主义在俄罗斯垮台了,而在中国却继续蓬勃发展?从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正反经验中应当吸取什么教训?在当代西方社会民主主义的经验中,有什么正面的东西可以吸取,有什么东西应当避免?这些以及其他等等问题要求活跃马克思主义思想,抛弃以前的教条主义和机会主义观点。”〔2〕
第二,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西欧地区,多数共产党组织已顶住了苏东剧变的冲击波,名称不改,组织不散,稳住阵脚,坚持斗争。同时,他们也重视和深刻吸取苏东剧变的教训,摒弃一些“左”的提法和做法,重新调整自己传统的战略策略,努力建立广泛的左翼联合战线以争取更多的群众。他们尤其强调不再盲目追随某个外国党和某种固定模式,而是要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建立具有本国色彩的社会主义。
第三,在亚洲,社会主义出现了生机焕发、蓬勃发展的局面。这不仅表现在除蒙古外,其余社会主义国家都经受住了苏东剧变的严峻考验,继续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并继中国之后,越南、朝鲜等国都打开国门,实行了程度不同的改革开放、自我更新,以及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曾在1994年的议会选举中获胜而一度上台执政。尤其令人瞩目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进,短短10多年时间,在加速经济建设、改善人民生活、增强综合国力方面都上了一个台阶。1995年9月, 世界经济论坛和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在瑞士发表的《世界竞争力报告》中,已首次将中国列入世界最具竞争力的国家和地区行列。社会主义在中国何以能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健康活力?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创造性地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种新型社会主义理论和模式,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巩固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不仅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而且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推动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当前,中国人民正在这一理论指引下向实现现代化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前进,如同邓小平所指出的:“中国要真正按计划实现第二个翻番,这也就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成功。到下个世纪五十年代,如果我们基本上实现现代化,那就可以进一步断言社会主义成功。”〔3〕“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4〕
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如一幅恢宏而波澜起伏的历史画卷,它向人们展示着社会主义运动的伟大、艰辛,更展示出社会主义的强大吸引力和不朽生命力,以及21世纪社会主义的希望之光。
注释:
〔1〕《列宁选集》第4卷,第570页。
〔2〕《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65年第3期。
〔3〕〔4〕《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20、2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