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实践的几点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教学实践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528(2012)09-0012-005
《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对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做出了调整,并于2010年9月新学期开始在有关高校进行改革试点。复旦大学作为试点学校之一,经过几个学期开设硕士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以下简称“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实践,有以下的初步体会。
一、把握好“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的基本定位
《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是继2005年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后,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一次较大变动。经过这次调整,从本科生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了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为核心内容展开的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这一特征在必修课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在本科生的四门必修课程中,课时、学分最多的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现在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理论与实践”、博士研究生的必修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更是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核心内容。
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内容构建高校本科生、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央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对本科生、研究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大工程,这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在推进这一改革过程中,从教学角度来说,特别重要的是把握好不同层次课程的定位。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原则,对“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定位是:以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为背景,用专题的形式研究和探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大问题,深化和拓展本科阶段的学习内容,进一步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以课程的这一定位为依据,具体从以下三方面来把握教学。
一是把坚持导向性作为基本点。作为硕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把握课程导向性是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导向性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而是体现在教学内容和过程中,最终落实于研究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为达到这一目标,“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必须把“三个讲清楚”作为基本导向。一是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二是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在改革开放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三是讲清楚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和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伟大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要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根本的是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的正确性、科学性,而这归根到底决定于对这一道路和理论体系指导下的实践的认可。要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所取得的巨大变化,验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的正确性、科学性,引导研究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
二是把体现层次性作为支撑点。调整后的课程与本科生的“概论”课程,在内容上属于同一个理论体系,但“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必须与本科生的课程有层次上的区别。把体现层次性作为“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的支撑点,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把握。第一,教学要求的层次性。“概论”课的教学要求是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是什么,目标是使大学生掌握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理论与实践”课的教学要求是研究和探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目标是使研究生进一步深化认识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二,教学内容的层次性。“概论”课教学内容基本上按照教材体系进行教学,注重的是理论教学内容的全面性、系统性;“理论与实践”课是采取专题教学方式,它注重的不是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是对问题的研究性,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对理论和实践中重大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教学内容不要求面面俱到,而是通过深入分析,从理论上讲清楚“为什么”的问题。第三,教学方法的层次性。“概论”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以讲授为主,也辅之以课堂讨论和社会实践等方法;“理论与实践”课的教学在讲授的基础上,必须要有对问题的讨论和探讨,教学中研究生的积极参与和师生互动是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
“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是否能够在以上三方面体现出层次性,是决定这门课是否能够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性因素。只有把握了与“概论”课不同的层次性,才能使“理论与实践”课程得到有效支撑,才能形成本科生、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内容相衔接、层次要求有区别的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
三是把提高实效性作为落脚点。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调整和改革目的在于提高教学实效性,衡量实效性最重要的标准是研究生对这门课的接受度。接受度的提高来源于研究生对理论需求的满足程度,要有针对性地把提高研究生对教学的满足度作为基本落脚点。研究生层次课程教学特点在于它的研究性。通过提高教学的研究性来满足研究生对理论的需求,以满足研究生对理论的需求来增强教学实效性。突出教学的研究性,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首先,避免重复本科阶段“概论”课的内容,凡是“概论”课教材上有的内容,都不应该重复去讲,把对现实中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作为教学内容的主体。其次,避免从概念、体系出发,只是介绍性讲述课程内容的教学方式,突出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以问题的引导来启发研究生的思考,以对问题的思考引发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再次,避免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法,把研究生的主动参与和讨论、师生的互动作为教学的基本方法。要充分发挥研究生的特点,使教学过程更好地满足研究生的理论需求。
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上做到了这三个转变,实际上也就使“理论与实践”课程真正成为研究性的课程。或者说,只有把教学落脚点放在课程的研究性上,才能满足研究生的理论需求,提高研究生的接受度,使实效性得到真正落实。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提高实效性还必须从各个学校的教学实际出发,根据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师资。由于各个学校的情况有很大的差别,具体教学模式并不能“一刀切”,既可以由一位教师独立承担课程教学,也可以由多位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按照研究性教学的一般规律,班级规模以小班为宜。
二、把握好“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的三个基本关系
在“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贯穿教学全过程,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如何以理论与实践问题为中心来展开教学,如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如何从发展的观点来认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这是在教学整体考虑中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对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内容的具体展开过程中,需要把握好以下三个基本关系。
第一,把握好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关系。理论与实践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理论来源于实践,对实践问题的总结会上升到理论高度来认识。实践问题是十分复杂和多种多样的,每时每刻都会产生,是在现有条件下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既是现实中各种问题和矛盾的集中反映,也是理论不断发展的基础。理论问题则是相对稳定的,是在一段时间里对实践问题进行总结得出的认识,是要解决我们如何认识实践问题。因此,不能把理论问题完全等同于实践问题。我们强调对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是要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研究。实践问题更多的是现象层次上的,是人们能够直接感受到的,理论问题是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我们分析问题的目的并不是只看到各种现象,而在于从实践中的问题入手,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对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重点是研究理论问题,以更好地认识和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实践问题是我们分析的对象和素材,理论是我们研究的成果和实践的依据。总之,把握好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关系,一是关注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并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使实践的发展和问题成为教学必须涉及的内容,体现教学的实践性。二是深化对理论问题的研究,并作为教学的重点,使对理论问题的探讨和研究成为教学的基本方向,体现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研究性。
第二,把握好经典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理论与实践”课程的主体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又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必然涉及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在把握这一关系时,应着重讲清楚以下两点:一是突出经典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关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相承的“脉”,就是共同点,没有这个“脉”,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能离开基本原理。二是突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与经典马克思主义一定有不同的内容。正因为有不同的内容,才能构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马克思主义,今天,讲马克思主义必须要有新的内容,要体现中国特色。把握二者关系的基本思路是: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联系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落脚点是如何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从哪些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例如,在讲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时候,首先讲清楚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这些基本原理是在什么条件下提出来的?实践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实践的发展条件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变化了的条件,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形成了怎样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实现了怎样的理论创新?既看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展的脉络,又看到中国特色,让研究生真正理解和把握坚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第三,把握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各理论内容的关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内容,是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三大理论成果。这三大理论成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针对要解决的不同主题,探索和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实质就是对这三大理论成果以及在理论指导下实践过程的研究。在教学中需要把握好三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一是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发展主题来把握三大理论成果的关系。邓小平理论重点解决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走这一道路的实践中,必须回答这一基本理论问题。讲邓小平理论,重点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问题来展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点解决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领导核心问题,面对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回答这一基本理论问题。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点是围绕党的建设来展开。科学发展观重点解决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才能实现科学发展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必须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基本理论问题。把握好三大理论成果的不同主题、要解决的不同问题,就能够更好地把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有机统一起来。二是以我们正做的事情和最新理论成果为重点,把握好三大理论成果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既体现了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又反映了随实践不断深化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和取得的新成果。实践中的新问题既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又是理论发展的重要基础。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的实践,是我们今天正在做的事情。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在实践中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就是我们当前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当然是“理论与实践”课教学和研究的重点。突出这一重点,就是立足于现实,立足于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立足于学生的思想实际,立足于学生的理论需求,就能够使我们的教学更具有时代性、现实性和针对性。
三、把握好“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的基本着力点
“理论与实践”课作为一门新课程,在教学中应该明确教学的着力点是什么。在课程试点阶段,由于大家对课程的理解和把握并不完全相同,因而对如何上好这门课,以什么内容作为教学着力点的认识也会不同。我们在试点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两个基本着力点。
着力点之一:注重理论与实践发展历史过程分析
“理论与实践”课程的主体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问题,这些理论与实践问题不是凭空产生的,客观上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在教学中要注重对理论与实践发展过程的分析。按照这一思路来确定教学着力点,能够更好地贯彻新课程的基本思想,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具体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这符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理论的发展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成果,成果是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讲理论成果不能离开对发展过程的分析。我们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问题,按照历史过程分析的思路,把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分析为重点,着重讲清楚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形成怎样的理论成果,又怎样随着实践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新的理论成果,新的理论成果与原来的理论成果之间是一种怎样的继承与发展关系。通过对理论和实践发展历史过程的分析,看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一种理论成果总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总带有它的历史特征和历史局限性。但是,它又是以后理论发展的基础。新的理论发展正是以此为前提,在新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原有的理论,才形成了理论的不断发展。注重新的理论成果,并不意味着对原有理论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原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体现了历史发展过程的脉络,同时又体现了历史发展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注重理论与实践发展历史过程分析,能够更好地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其次,这符合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深化认识的基本要求。“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要达到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使研究生深化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认识。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这一理论成果的认识要有历史感,从历史发展过程中把握其内涵。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只有把这些理论成果与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进程联系起来,才能够真正认识其精神实质和理论内涵。深化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认识不是一句空话,必须有实际内容的支撑,这个支撑就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与历史发展。通过对历史发展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反思,能够使研究生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理解具有深厚的基础,在了解历史发展进程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
再次,这符合研究生对理论认知的特点。今天的研究生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这样的年龄层次不仅对改革开放前中国革命和建设没有直接的感受,而且对改革开放初期的情况也缺乏直接的了解,但他们对理论的认知却比较务实和具有理性。研究生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他们一方面在理解和认识一种理论的时候缺乏对时代背景的了解,缺乏对当时实际情况的体验,缺乏历史的比较。但另一方面,他们对理论又有强烈的需求。针对研究生的这一特点,调整教学思路,注重对理论与实践发展历史过程的分析,能够有效地提高他们对理论的接受度。在今天信息充分、思想理论多样化的时代,如果对研究生的教学没有充分的分析、历史的比较,就不能充分展现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历史必然,就不能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加深对科学理论的认识,教学方法会直接影响研究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接受,因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实践证明,注重从历史发展过程的角度来阐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既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学生对历史缺乏了解的不足,又能够在历史比较中加深理论认识,使我们的教学更符合研究生对理论的认知特点。
着力点之二:强化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意识
“理论与实践”课作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化理论阐述是课程主要内容,但如何分析理论则是需要研究的教学方法问题。选择一个现实问题作为切入点,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来引出相关的理论,并通过理论与现实问题的内在联系,把运用理论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作为教学的着力点,能够更好地体现“理论与实践”课的教学要求。在阐述理论与分析现实问题二者之间,搞懂理论是目的,分析问题是途径,以问题引出理论,用理论分析问题,这应该成为教学的基本方法。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要有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就是教师必须关注现实问题,敏锐地把握学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在教学中具有问题意识,具体体现为要有对问题的设计,使这些问题能够成为拓展理论分析的载体,使理论分析具有现实内容,而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有众多需要研究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现实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教学不能回避现实问题,应该勇于分析现实问题。离开了现实问题,讲理论就没有针对性,就缺乏说服力,必须把阐述理论与分析现实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如果教学只是从理论到理论,不联系丰富的现实问题,就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教学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就会使教学既远离现实和学生,不具有吸引力,同时也不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要把强化问题意识作为一个基本的教学理念。
强化问题意识实际上是把解决现实问题作为主攻方向。这里所说的现实问题就是社会热点问题、研究生关注的现实问题,要在指导思想上把教学过程与解决问题过程统一起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不是一句空话和套话,这一原则的实质要求是把讲授的理论落实到解决现实问题上,并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来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强化问题意识,把解决现实问题作为主攻方向,是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具体体现,是增强教学现实感的有效途径。
强化问题意识实际上要求教师把了解学生的思想和要求作为搞好教学的基本前提。强化问题意识既包括要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理论问题,也包括要了解研究生的思想和认识问题,以及他们的思想动态和所关心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有效性是与教学的针对性成正比的,只有加强针对性才能提高有效性。加强针对性就是了解教育对象的情况,研究他们关心的和感到困惑的问题。了解学生,就能够使头脑中始终有学生,使教学切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更好地符合学生的需求,使教学内容能够在学生中产生共鸣,有效增强教学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