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律宗的传播情况与特点——以《南山宗统》与《律宗灯谱》为中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律宗论文,明末清初论文,南山论文,情况论文,中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明末清初丛林戒律凋敝,复兴戒律成为当时佛教界的共识。如馨古心、寂光三昧、见月读体等律师砥志弘律,相继出现古林系、千华系、圣光系、愍忠系等律宗传承,分灯不绝。宝华山经过见月读体改革之后,誉满天下,成为全国传戒、弘戒的重镇,一直延伸至现代中国佛教戒律的传承。受到禅门宗派分立的影响,明末清初的律宗亦出现强烈的宗派意识,强调“正宗”的历史传承与意义。①在明末清初的戒律复兴中,千华系最引人注目。如馨古心、寂光三昧、见月读体等师资,本着律宗的立场,有着强烈的时代使命与彻底的执行力;高举回归律宗的神圣旗帜,立足于律宗而融摄禅、教,尤其是声闻律的专门化与贯彻执行,成为千华系的核心特色。② 在宗派意识的推动下,千华系律师开始律宗传承谱系的撰述,《南山宗统》、《律宗灯谱》二书相继出现,对我们了解明末清初律宗的弘扬提供了基本史料。 一、《南山宗统》与《律宗灯谱》的编集过程 《南山宗统》系清代律宗千华系第七代祖文海福聚(1686-1765)编撰,总计十卷。现存为民国25年(1936)影印木刻本,卷首保存有《影印南山宗统及律宗灯谱启》、景考详撰《序》、冶牧洪建撰《华山世谱序》及文海福聚题书《灯谱缘起》、述《千华法派说》。卷一叙述“律源”,主要是七佛与西天六祖的事迹,其资料多取自于禅宗之《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诸书,并引中土流行的大乘经,如《楞严经》、《维摩诘经》、《涅槃经》等为证,及《大唐西域记》等史书之有关记载。卷二叙述“宗本”,主要是从昙无德尊者至古心如馨等东土二十一祖的事迹。卷三是“传南山宗”,具体记载了古林如馨下除三昧寂光所传千华系之外的愍宗系、圣光系、古林系。卷四则标出“千华灯谱世系”,此后至卷十分别述及千华派九代相承的传承世系及部分人物传记。 关于《南山宗统》的题名与编撰时间,景考详《序》中题为“《灯谱》”,撰序时间为雍正癸丑年(十一年,1733);冶牧洪建《华山世谱序》中题为《华山世谱》说到“岁壬戌,我华山文公和尚创本宗之谱,而遍征分派别传者,详著于篇,以见授受源流之极致,名曰《世谱》”,撰序时间为乾隆七年(1742);福聚自撰《灯谱缘起》,其时间为乾隆七年(1742);福聚自撰《千华法派说》,时间为乾隆九年(1744)。所以,福聚初撰此书的时间为雍正十一年(1733),初题名为“《华山灯谱》”③。同时,《南山宗统》卷一至卷三之卷端署有“继主千华第七世传律比丘福聚编辑”,卷四的卷端则另署有“菩萨戒弟子云间五峰居士董洪校阅”;但是从卷五后卷端皆未署编撰者名,卷九已收录文海福聚本人之生平传记,卷十则收录文海后千华第八代传承者传记,多有乾隆三、四十年的记事,如广济寺圆修圆寂于乾隆40年(1775)。可见,《南山宗统》一书并非文海福聚一人所成,其次第增补应是文海福聚之徒裔,从《南山宗统》卷九、卷十列出的传承人名来看,其中多属文海福聚于法源寺弘戒后传承的法源系律师,或许可以推测法源寺某一律师增订《南山宗统》④。恒实源谅重订、刘霞彩居士于乾隆三十年(1765)编撰《律宗灯谱》时,源谅《律宗灯谱缘起》中曾提到: 千华主人文海聚公于乾隆初年,辑《南山宗统》一书,叙馨祖下分灯于他处者,列其世系,于前后自千华一世以至九世纪另为世谱。⑤ 乾隆三十年(1765),“《南山宗统》”的题名则已经出现,可见此题名是福聚在世时所改,因为在福聚自撰《灯谱缘起》中有“既开南山宗统之新面”字句。而且,《南山宗统》卷九所收“宝华山文海律师传”中,亦提到福聚所辑著作有《施食仪观》、《南山宗统》等书。 《律宗灯谱》是北京潭柘山岫云寺第七代律主沙门恒实源谅编撰于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共八卷。源谅自述撰述《律宗灯谱》“缘起”: 阅者谓其“详于昧祖一支,而略于列祖各派。”余谓:“聚公之辑是书也,非有成见于中而故为详略也;抑详乎所不得不详,略乎所不得不略耳。方其辑是书时,何尝不广征博采求天下之出于馨公之下者咸登是集?既以表律学派演之昌复,以冀律学流传之永甚盛举焉!乃有限于道里之修,或阻于应征者怠第,就其见闻稽考之所及而成是书也。”凡在列祖之后,何不可以比照千华之例,各辑一支谱牒,以垂后哉?显我愍忠大会海祖以后孤危一线,宏宗固不乏人,法道未能聿盛,再传而至振寰福祖。⑥ 源谅不满《南山宗统》以千华系为主体的编撰方式,而强调“欲将馨祖下十代律师荟萃而辑为一书,用昭馨祖分灯之广”,比较完整、具体、如实地记载古林如馨祖共传十代之古林系、千华系、圣光系、愍忠系等传灯分支的谱系传承与人物传记。 而且,在《律宗灯谱》的编撰凡例中提到“《南山宗统》所列诸律师法嗣,其分叙先后有误者,今依次第概为改正。谱中所载旧传,有词句过于浮乏,文义未免疵谬者,略为增损以就平妥。”⑦本书中很多律祖传记多参考《南山宗统》所一书,其中尤其是《南山宗统》一书没有记载的律祖,其资料来源主要是以收集碑铭、赞及时人传述,汇集编撰而成传。 《影印南山宗统及律宗灯谱启》中提到“乾隆二十七年,潭柘源谅律师著有《律宗灯谱》”,但是源谅自撰《缘起》中描述自己“于辛酉继席以来,历今二十四载”,辛酉是乾隆六年(1741),二十四载后则刚好是乾隆三十年(1765)。可见,民国二十五年影印的启文可能有错误。但是,《律宗灯谱》仍然包含乾隆三十四年、三十五年圆寂的律师,可见源谅的徒裔增订了此书。 比较《南山宗统》与《律宗灯谱》二书可以发现,“西天六祖”与“东土二十一祖”都是相同的,但是在中兴律祖慧云馨下的记载则出入较大,前者共计68人,后者则收录了96人,可见《律宗灯谱》收录的人较为完整。⑧《南山宗统》与《律宗灯谱》皆有意建构南山宗传承弘扬的谱系,尤其是在明末清初的传承递嬗,体现了明末清初律宗复兴的宗派意识,呈现了南山律学的不同传播地域;同时,二书留存了不少当世律僧的传记资料,是后来《新续高僧传》的资料来源。 二、明末清初律宗的传播情况 古心如馨身后,门下弟子众多,除了住持于古林寺者,在各地分灯弘戒,形成古林系、千华系、圣光系、愍忠系等师资传承。 律门的师资相承,其师资关系的形成通过剃度、受具、嗣法等形式。如宿迁极乐庵桂昌律师一生传戒二十七期,嗣法弟子有十三人。桂昌律师参访报恩寺大觉国师,其传记载: 师探其机要,器云:“念佛不离参禅,参禅不碍持戒,百千三昧不出心地一法。”师即恍然曰:“戒体圆明,戒性空寂,反观本源,空性亦灭,了无持犯,是即心地法门。若存一念见闻知觉,便名破戒,况余念耶。”器与湛公击节首肯,成谓将来倡导先觉者也。遂委居首座,师即阇黎位,嗣是严究毗尼,精研广律。⑨ 桂昌律师与大觉国师之间的关系,既有禅门的参悟,又有律学的教授。所以,律门的嗣法,不仅是学戒因缘的成就,更是心性的验证,禅、律、教三者兼修才是一位律师的真实修学。 但是,律门的嗣法传承仍然需要一定的传法仪式与付法信物。如“仪征隆觉冶牧律师传”记载,康熙戊子(1708)腊月四日,“松律祖以衣钵源流授师与闵祖”⑩,松隐律师以衣钵、戒本、付法偈等授受于冶牧洪建律师。韵松寺莲城寂融付法予常乐寺缘鹤照宏,亦是“付以紫衣戒本,为律学真传”。(11)所以,律门的嗣法授受与禅门相似,但是“戒本”作为付法信物可能是最大的不同。 因此,灯谱作为律门传承的历代载体能够具体、详细地呈现明末清初律宗的弘扬情况,如省份、寺院、律师等具体情况。下面,以古心如馨以下师资相承为中心,依《律宗类谱》统计说明明末清初的戒律弘扬区域。(12) 古祖第二代,重要人物有:金陵极乐莲宗性相、京都愍忠寺大会永海、金陵宝华山隆昌寺寂光三昧、太原五台山永明寺澄芳远清、姑苏报国寺茂林性祗、广陵福田院东沧性福、金陵古林庵隐微性理等。古心以下的法嗣,寂光三昧主持宝华山,其余同门诸师弘化扬州、苏州;因为明神宗诏古心到五台山开坛说戒三年,并敕建永明寺作为弘律的道场。古心到五台山之后,受赐紫衣袈裟、钵、锡;因为时局骚动,古心只讲戒一期,自行南归,远清受命继续留在五台山演戒,直到三年期满。第二代传灯者,江苏有7人,其中金陵4人,苏州2人,扬州1人,重要寺院是宝华山隆昌寺、古林庵,形成“千华系”、“古林系”;北京1人,大会永海传有“愍忠系”;山西1人,澄芳远清传有“圣光系”古祖第三代,重要人物有京都愍忠寺太空性满、广济玉光宽寿、宝华山见月读体、永州荆紫峰无学能幻、晋陵天宁寺香雪律师、徽州黄山慈光寺大圆性寿、金陵古林庵印含性朴。在第三代中,玉光宽寿在大海永海座下受具足戒,将“愍忠系”传灯至广济寺,成为“广济开法第一代”(13);见月读体继承古心和三昧的弘律遗志,更彻底地复兴南山律宗,“千华系”至见月读体而大成,宝华山成为全国弘戒、传戒的重镇。第三代传灯者,北京4人;江苏7人,其中金陵6人、扬州1人、常州1人、镇江1人;安徽2人,其中徽州1人、六安1人;河南怀庆1人;湖南永州1人;江西南康1人;福建福州1人;不详者8人。至第三代,律门活动区域更加扩大,除了北京、江苏以外,有河南、湖南、江西、福建等地。 古祖第四代,重要人物有广济寺万钟海禄、广济寺道光正会、宝华山德基定庵、金陵古林庵长安增、淮安闻思寺独愚真贤、苏州狮林寺慧宗书秀、苏州真谛寺碧天书净、宿迁极乐庵湛一性澄、徽州云居寺成拙性德、徽州黄山翠微寺心空海学、杭州昭庆寺宜洁书玉。第四代传灯者,北京6人;江苏11人,其中金陵2人、淮安1人、扬州2人、苏州3人、常州2人、徐州1人;安徽徽州2人;山西太原1人;浙江杭州1人;不详者58人。第四代是以见月的传承为中心,其下共有法嗣弟子68人,宝华戒光照映南北大地。 古祖第五代,重要人物有北京潭柘山岫云寺振寰招福、止安超越、德彰道林、北京瑞应寺性证檀波、金陵宝华山慧居寺松隐真义、金陵慈应寺眼闻通明、金陵古林庵藏林海华、淮安普应寺友昙溥范、淮安闻思寺宏范溥训、扬州般若院玉文照顾、扬州石塔寺抚性学伦、扬州莲池庵省愚成慧、苏州福生寺明极普智、苏州真谛寺利咸学圆、常州永宁寺灵躍学潜、徐州极乐庵桂昌兴祥、徐州瑞云寺松柏学彻、凤阳龙兴寺儁雯溥?、徽州韵松寺莲城寂融。第五代传灯者,北京18人;江苏32人,其中金陵5人、淮安4人、扬州7人、苏州6人、常州5人、徐州5人;安徽2人,其中凤阳1人、徽州1人;山东莱州1人;山西2人;江西2人,其中瑞州1人、南康1人;浙江6人,其中杭州4人、嘉兴2人;不详者87人。第五代中,北京潭柘山岫云寺振兴律宗,振寰照福在广济寺万钟和尚座下受戒、学律,并且继承法席,后来主持岫云寺;同时,相继有止安超越、德彰道林在岫云寺弘律,从而岫云寺成为北京另一律宗重镇。(14)其次,宝华山德基定庵(1634-1700)共有41位法嗣,其事23位至其他寺院开戒弘律。最后,杭州昭庆寺宜洁书玉(1645-1721)有39位法嗣,扩大了“千华系”在杭州的影响力。昭庆寺在宋明时代知名的律师,书玉主持昭庆寺长达38年,尤其是康熙三十九年(1700)昭庆寺遭罹火灾,书玉亲自主持重建工程,成为昭庆中兴之祖。可见,第五代是以北京岫云寺、宝华山、昭庆寺为中心。 古祖第六代,重要人物有北京潭柘山岫云寺洞初澄林、本然明寿、毓安源福、恒实源谅、瑞林祥晖、金陵宝华山闵缘常松、金陵慈应寺璇璋心观、淮阴普应寺洞闻彻、淮安闻思寺慧闻常智、扬州隆觉寺冶牧洪建、扬州石塔寺朗清通和、扬州宝胜寺自庵本素、扬州观音庵纹玉照慧、苏州真谛寺天慧通能、苏州兴福寺智宏然理、常州永宁寺不群通一、宿迁极乐庵慧彻道福、徐州瑞云寺药屋实懿、安徽徽州常乐寺缘鹤照宏。第六代传灯者,北京20人、保定1人;江苏62人,其中金陵9人、淮安12人、扬州23人、苏州8人、常州5人、镇江1人、徐州4人;安徽10人,其中凤阳6人、泗州2人、徽州2人;山西8人,其中太原2人、宁武1人、辽州1人、府名不详者4人;河南怀庆1人;浙江杭州1人;福建福州1人;广东潮州1人;不详者115人。在第六代的律学传承中,扬州隆觉寺、石塔寺、宝胜寺、观音庵成为律学中心,另外还有杭州昭庆寺、苏州真谛寺、淮安真谛寺等律寺的存在,对宝华山也构成一定的冲击;同时,扬州石塔寺抚生学伦有法嗣28人,北京瑞应寺性证檀波有法嗣38人(15),宝华山慧居寺松隐真义法嗣才7人(16),可见宝华山渐渐显出一定的劣势。 古祖第七代,重要人物有北京潭柘山岫云寺静观圆瑞、琮璋琳、净土寺广如和、金陵宝华山珍辉实[]、金陵慈应寺僧树实培、淮安隆觉寺敷和普悦、淮安闻思寺御章海注、扬州天宁寺觉然善、扬州慧因寺晓闻实长、扬州舍利寺牧山实省、苏州真谛寺晓云宗起、徐州极乐庵太初来照、徐州寿圣寺云浦祥珠、徐州瑞云寺大樗如果、徐州圆觉寺慧海宗深、黄石寺(州府不详)悟明普开。第七代传灯者,北京6人;江苏61人,其中金陵5人、淮安6人、扬州23人、苏州12人、常州4人、镇江2人;安徽5人,其中凤阳3人、泗州1人、宁国1人;山西4人,其中太原1人、宁武1人、隰州1人、府名不详者1人;浙江杭州2人;不详者208人。古心第七代是律学传灯枝繁叶茂的巅峰阶段,宝华山挽回一定的颓势,宝华山闵缘常松的法嗣有12人,扬州隆觉寺冶牧洪建的法嗣有27人,苏州真谛寺天慧通能的法嗣有23人,常熟兴福寺智宏然理的法嗣有20人,泰州南山寺灼初霞律师法嗣有17人,太原五台山吉祥寺思昙律师法嗣有14人。扬州成为当时的律学中心,石塔寺、宝胜寺、法源寺、大悲院、宝严庵、永宁寺、开元寺等皆是有名的律师。 古祖第八代,重要人物金陵宝华山文海福聚、淮安闻思寺聚用眼文、扬州隆觉寺岫雯福清、扬州宝坊寺苍尘林、扬州寿圣寺灵峰福住、徐州极乐庵印可因贵、徐州瑞云寺宏济振融、瑞云寺智朗福元。第八代传灯者,北京1人;江苏38人,其中金陵4人、淮安3人、扬州19人、徐州8人;安徽3人,其中宁国2人、徽州1人;山东莱州1人;山西8人,其中太原3人、府名不详5人;浙江杭州1人;不详者152人。在古心第八代中,扬州仍然保持首位;仪征隆觉寺敷和普悦的法嗣有24人,苏州真谛寺晓云宗起的法嗣有20人,属于新兴的律学传承泾县石山台泉寺宗明彻律师法嗣有14人。 古祖第九世,重要人物有北京法源寺天月性实、金陵宝华山理筠性言、扬州智珠寺德增性贤、扬州高旻寺昭月性贞、徐州极乐庵坤传性微。第九世传灯者,北京3人;江苏41人,其中金陵7人、淮安7人、扬州16人、苏州7人、常州1人、徐州3人;安徽2人,其中凤阳1人、泗州1人;浙江绍兴1人;不详者,119人。由于福聚主持宝华山,再振南山祖道,法嗣达到83人;同时,由于文海至北京法源寺传戒,理筠性言主持宝华山,天月性实弘律于法源寺,德增性贤入主扬州智珠寺,宝华山的律学传统再次甚弘于大江南北。淮安闻思寺聚用眼文的法嗣19人,常州天宁寺天玉的法嗣有17人,同时扬州的律学逐渐衰微。 古祖第十世,《律宗灯谱》未收传记,传灯者在北京13人;江苏8人,其中金陵2人、淮安3人、扬州2人、徐州1人;安徽太平1人;不详者88人。理筠性言的法嗣是11人,天月性实的法嗣有50人,形成南京、北京对峙的状态。 古祖第十一者,传灯者传播地域不详,共8人。 依《律宗灯谱》的记载,古心以下律门传灯情况,总结列表如下: 三、明末清初律宗的传播特点 依据《律宗灯谱》的记载,虽然资料有限,不足以反映明末清初律宗的传播情况,但是仍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律宗传播的面貌。总结如下几点: 1.明末清初的律宗是以北京和江苏为中心,北京有愍忠寺、广济寺、潭柘岫云寺等重要寺院,江苏则有宝华山、古林庵、淮安闻思寺、扬州隆觉寺、宿迁极乐庵等,体现了古林系、千华系、圣光系、愍忠系等的传灯情况,在地域上则明显分化出南方、北方的不同发展。如下图所示: 宝华山自古心至浩净,共传十七世,戒嗣满天下,是明末清初至民国年间的中国佛教律学中心,“千华系”也是古心以下最大的一个派系。悯忠寺(17),始建唐贞观年间,是北京名刹。明万历年初,大会永海从五台山至北京城,慈圣太后闻其清范可崇,特请他住持愍忠寺。明神宗赐紫衣袈裟,并敕封讲经大德。从此,愍忠寺成为华北弘扬戒律的重要寺院,形成“愍忠系”的律宗传承。但是,雍正十二年(1734)春,朝廷大修寺院,改名为“法源寺”,文海福聚奉诏入京,奉敕开三坛大戒,时四方之乞戒者达一千八百余人。传戒功德圆满之后,福聚坚请还归宝华山,由弟子明实主持法源寺。这样,法源寺的律宗传承实际是从“愍忠系”转变为“千华系”。 2.从《律宗灯谱》所收录的律师来看,古心第四世迅速发展,达到79人;第七世为286人,第八世有204人,可见第七世达至巅峰阶段,然后开始衰微而逐年减少。因为古心第四世的见月读体为“千华系”第一代,门下68人;而第八世的文海福聚,即“千华系”第七代,法嗣为83人。所以,清初的律宗传灯以如馨古心为开创,见月读体为集大成,文海福聚为法脉余韵。如下图所示: 3.明末清初律宗的弘传南北对峙一直延续而偶尔呈现出一定的矛盾,尤其是“千华系”与“愍忠系”之间更显出“祖宗之道”的现实冲突。如愍忠寺由于大会永海之下传有太空性满,而后来另外传灯至广济寺、中州龙潭寺、潭柘岫云寺,愍忠寺却未出现著名律师而衰微。文海福聚传戒于法源寺,天月性实则有法嗣50人;而古祖第十世中,岫云寺则全无记载。《律宗灯谱》卷八卷末出现一条注: 京都愍忠寺诸律师,其法嗣出自某某,今多不可考。姑依其先后继席,分为世次,以补于谱末,俟核实再以其法嗣逐代叙入。(18) 可见,当时《律宗灯谱》的编集者,即岫云寺僧团对法源寺的律门传承混乱深表不满。这种不满情绪来源于岫云寺作为“愍忠系”正统传承受到“千华系”的压力,同时法源寺弘律的吸引力势必也会对岫云寺的生存带来压力。岫云寺至第十世没有出现可圈可数的律师,可见皆投归于法源寺门下。 4.明末清初律宗的复兴与发展,受到朝廷的影响。如馨古心在万历十一年(1613),明神宗特赐紫衣、钵及锡杖,并诏请他在五台山永明寺建龙华大会,传授千佛大戒,从此亦开启“圣光系”、“愍忠系”在北方的传承因此。这是自嘉靖四十五年(1566)诏禁僧尼戒坛传戒以来,此为明政府收回禁令,第一次正式同意丛林开坛传戒,也是明末律学中兴的重要契机。(19)康熙四十二年(1702),康熙御书宝华山“慧居寺”额,隆昌寺自改名为“慧居寺”。乾隆二年(1737),福聚奏请将如馨古心、寂光三昧、见月读体的著述编入大藏,从而真正确立宝华山的南山律宗正统地位。 ①长谷部幽蹊《明清佛教の性格を考ぇる》,爱知学院大学禅学研究所《禅研究所纪要》第18、19合并号,1991年,第106页。另见,同氏《明清時代にぉける禅律两宗弘化の动向》,爱知学院大学禅学研究所《禅研究所纪要》第20号,1992年,第183—203页。 ②释果灯:《明末清初律宗千华派之兴起》,台北:法鼓文化,2004年,第250—251页。 ③《宝华山志》卷十一收有景考详《序》,题“《华山灯谱》”。见长谷部幽蹊《律门にぉける传灯形成の时期をめぐって(I)》,爱知学院大学禅学研究所《禅研究所纪要》第21号,1993年,第97页。 ④能旸、静贤《南山宗统题解》,[清]文海福聚:《南山宗统》,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2页,注3。 ⑤[清]恒实源谅:《律宗灯谱》,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4页。 ⑥同上,第4页。 ⑦同上,第7页。 ⑧《南山宗统》与《律宗灯谱》的比较,见长谷部幽蹊《律门にぉける传灯形成の时期をめぐって(Ⅱ)》,爱知学院大学禅学研究所《禅研究所纪要》第22号,1994年,第241—244页。但是,他统计《南山宗统》如馨下律师有传者共计66人。 ⑨[清]恒实源谅:《律宗灯谱》卷四,第67页。 ⑩[清]恒实源谅:《律宗灯谱》卷五,第92页。 (11)[清]恒实源谅:《律宗灯谱》卷五,第100页。 (12)参考长谷部幽蹊《律门法化の地域的展开》,爱知学院大学禅学研究所《禅研究所纪要》第23号,1995年,第113—139页。 (13)[清]恒实源谅:《律宗灯谱》卷二,第28页。 (14)[清]恒实源谅:《律宗灯谱》卷四,第59—60页。 (15)[清]恒实源谅:《律宗灯谱》卷四记载法嗣34人,第66页。而卷五目录收有38人,第77—78页。 (16)[清]恒实源谅:《律宗灯谱》卷五,第74页。 (17)法源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牛街教子胡同南端,是北京城内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寺院。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诏令于幽州城内建寺,悼念东征高句丽战争中阵亡将士。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佛寺建成,武则天赐名为悯忠寺。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史思明先后在寺内东南角和西南角造塔立碑,寺院一度改名为顺天寺。中和二年(882年)全寺毁于火灾,景福初年该寺重建。辽清宁三年(1057年)幽州地震,悯忠寺几乎完全被毁,咸雍六年(1070年)进行了修复。金代,该寺为燕京名刹,曾是女真人进士考场,宋钦宗被掳后在寺中囚禁过一段时间。元末明初寺院毁于战火,明正统二年(1437年)重建后更名为崇福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进行大修,钦定为专司戒事的皇家律宗寺院,赐名为法源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至四十五年(1780年)又有过较大修整,乾隆帝亲临御题“法海真源”匾额。 (18)[清]恒实源谅:《律宗灯谱》卷八,第183页。 (19)释果灯:《明末清初律宗千华派之兴起》,第93页。明末清初“律宗”的传播及其特点--以“南山宗通”和“如宗灯谱”为中心_法源寺论文
明末清初“律宗”的传播及其特点--以“南山宗通”和“如宗灯谱”为中心_法源寺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