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财经大学,030000)
摘要:一般意义上,在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的概念范围内,文化这类非直观、不容易直接比较的影响因素基本不在概念界定范围之内。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形式也在不断丰富,文化因素的影响也逐渐如同海平面下的冰山一样浮出水面。文化距离,作为衡量计算进行国际贸易的国家间文化差异的一个维度,其对贸易规模的影响具有正反两方面的效应。
关键词:文化距离;双边贸易;贸易效应
1.文化维度的概念理论
由于出发点的不同,各个国家或组织的学者在尝试量化文化因素时所考虑的各个路径时也大相径庭,具体理论的演化发展如下:
早期的文化维度理论更偏向于发现计量不同国别见的文化差异,在美国的人类学领域率先试图使用了可以系统对比的框架来横向比较,其中Dr.Klukouhn and Starkbark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的文化差异分析框架,并构建了六维横向价值对比系统模型,具体包括:1.对时间的概念;2.对人的定义;3.对环境的界定范围;4.对于空间的认识;5.劳动的意义;6.责任与义务的界限;很明显,该文化维度统计计量在国别之间具有很显而易见的不同。与美国的人类学领域的概念不同,欧洲的学者与顾问团体组合Turner和Fonst则一视同仁的抛开固执的偏见,在不急于价值观好坏的评价体系下,单独就文化的差异来体现具有不一样文化背景的国家,在面对问题,处理问题时的路径。其文化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个人主义或者集体主义;2.范式主义与异质主义;3.情绪外放或者情感含蓄;4.集中度与熵指;5.荣誉感与归属感;6.时空认知;7.自然关系。
豪斯博士与其领导的“关于如何提高组织效率的领导方法讨论课题”中,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以九个维度考察文化差异,具体为:1.对于风险的偏好性;2.对于权力的热衷度;3.个人或者集体主义;4.男女社会差异度;5.决策机制;6.社会关系紧密程度;7.社会价值导向;当下最流行的国家文化维度理论,是Geert Hofstede在1980年基于国家层面提出的六维体系(最开始为四维),具体考察范围有:1.对于权力的热衷距离;2.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3.男女差异化程度;4.风险规避的偏好;5.长短期的导向;6.约束的界定,并在Dr.House的基础上统计出可以量化的指标。
此外,世界价值观调查(WVS)组织基于文化差异化在动态时间变化下的指标,其组织并考察了由政治、经济、宗教、语音、习俗、性别、伦理、价值观、社会化、科技化程度、自然参与性等方面的统计。
2.文化因素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效应
关于文化因素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效应,目前的学术界主流观点分为两派:即一派观点认为文化距离对于国际贸易而已势必成为一种阻碍,不可避免的会增加交流与交易成本,增加而造成负面影响,若文化差异越大,则负面效应越大;另一派观点则认为,文化距离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会拉动国际贸易的发生。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文化距离的拉大会产生偏好的不同,从而满足消费者的多样性需求。
2.1文化距离对国际贸易的负面效应分析
文化距离对中国和沿线国家贸易的负面效应——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对于文化距离造成国际贸易的负面效应的分析理论大多基于科斯在上个世纪30年代提出的成本交易理论,其基本假设认为,在一个不完全竞争的市场当中,只有当贸易发生后的结果能够保证预期利润大于整个交易环节所造成的交易成本费用时,那么进行国际贸易才是明智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于交易成本的定义,科斯主要认为,基于为了搜寻并执行准确的信息,所必须耗费的成本,包括价格对比、谈判签约费用以及其他方面的成本。在此基础上,交易成本理论继续发展,后来又细分为:1.搜集成本;2.信息成本;3.谈判与定价成本;4.监督与违约成本。
与国内间贸易不同,国际贸易面对的不确定性将更多,其中由于文化、语言以及风俗等各方面的文化距离差异,势必导致消费偏好,企业经营与管理以及整个大的经济环境有所不同,差异化的对接必然会产生摩擦,从而造成交易成本与风险的增加,这便是文化距离对国际贸易的负面效应产生路径。具体又分为以下三个
(1)搜集信息的成本。由于文化差异所导致的各自文化距离上的差异,交易双方的核心信息不重叠,那么就会导致交易彼此的信息不全。这势必会导致搜集信息的成本提高。比如,在印度,由于宗教的影响,牛肉或者猪肉,左右手甚至点头摇头的意思都是不同的。如果事前没有做好相关信息的搜集准备,势必会遭受无效交易甚至交易双方信息不一致的情况发生,从而不利于两国间的交易。
(2)沟通成本。国内交易双方在交易过程中尚且存在沟通成本,那么在国与国的文化距离之间势必存在隔阂。在双方在不同文化背景的条件下可能会对一些惯例产生误解,再加上交易双方在议价时的反复确认与怀疑,背后所体现的对彼此的不信任,将会造成阻碍。
(3)监督及执行成本出现。除了上述两种事前成本,文化距离还会导致事后成本的产生。由于贸易双方都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有时会出现投机主义行为,即出现了额外的监督及执行成本。
2.2文化距离对国际贸易的正面效应分析
与新国际贸易理论相比,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更侧重于分析产业间的贸易,即一国同一产业只进行出口或进口的贸易状况,各国商品的生产除了受到本国资源禀赋和生产要素的影响,文化距离也会很大程度地影响生产与贸易活动。文化认知精神层面的差异使得各国在产品生产上存在差异,包括产品的构思、工艺处理、技术应用、样式设计和包装制作等方面,在这些工序之中,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形的文化不仅促使多样化产品的创造,同时各国也培养了自身的比较优势,由此各国生产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促进消费水平的提升,从而增加国际贸易流量。比如我国的丝绸和瓷器,从古丝绸之路就走向了国外,到如今,更是经过多年的历史文化沉淀成为传统的比较优势产业。因此,国家之间文化距离的存在会通过比较优势影响消费者的选择,因为各国文化的特殊性造成了对商品价值的认知存在差异,而存在价值认知差异的文化距离较大的国家间可能会进行产业间贸易。
由于消费者的边际效用表现出逐渐递减的规律,消费者存在需求偏好的同时也追求产品的多样性,更加丰富的选择将提升消费者效用水平。保罗·克鲁格曼将迪克西特与斯蒂格利茨于1977年建立的两难冲突模型(D-S 模型)引入国际贸易活动的研究中来,他认为各国通过生产某一类型的产品进行国际贸易分工,然后交换产品实现规模经济的互补性贸易,在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的同时通过规模经济使产品的价格降低。不同的国家由于成本、工艺、技术的不同,对于不同的商品生产方式不同,这也是文化特征的体现,凝聚着不同文化特征的商品的文化价值存在较大差异。各国固有的文化价值认知是相对稳定的,但是消费者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因此,文化距离较大的国家间通过贸易来交换与本国文化价值差异较大的产品,从而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实现贸易性互补。
参考文献
[1]范玉刚,“一带一路”战略的文化维度及其区域文化空间塑造[J],人文杂志,2016(3):21-27
[2]赵波,张春和,论“一带一路”战略的文化意蕴——基于世界文化交往思想的视角[J],学术论坛,2016(1):135-139
[3]隋月红,文化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理论与证据[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1,25(2):6-10
作者简介:杜育墨(1995.01-),男,山西省临汾市人,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山西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论文作者:杜育墨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4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5
标签:文化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距离论文; 成本论文; 贸易论文; 文化差异论文; 理论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4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