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组合作; 小学语文; 教学策略;
一、应用小组合作的基本要求
(一)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并明确分工
在应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过程中,教师应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这个分组必须是合理化,科学化的,因为小组的是否合理直接决定了组内成员能否积极交流,积极合作及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在分组前,教师应与每一位同学进行积极沟通,通过谈话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基本性格特点以及内心需要所在。而且,按照平时学生在课堂的表现,教师心中会清楚地了解每位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那么,就可以以这些为分组依据。当每个小组确定后,要以民主的投票方式选择一位小组长,从而督促组内成员的语文学习情况,保证每位同学都有受到积极关注,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二)建立良好的小组关系
在应用小组合作模式时,要特别注意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如何。教师可以在分组完成后,积极引导学生相互理解,互相沟通,彼此之间相互信任,互相尊重。在讨论问题时,要认真聆听;在学习过程中,互相督促,团结一心。通过多种方式来调节组内成员的关系,这有利于群体凝聚力的构建,有利于每位同学都能找到自我效能感,为小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二、应用小组合作到语文课堂的意义
(一)吸引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替代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枯燥乏味,传统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对语文课堂没有兴趣,没有探索知识的欲望,也没有成功的兴奋感。而小组合作的教育模式充分考虑到了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去把这种主体感加以强化,营造一种愉快,活跃的课堂气氛,让每位同学都能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比如,在“轻叩诗歌大门”的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可以先对《春夜喜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两首诗歌进行范读,帮助同学找到每个字的发音音准。然后,把学习任务分配给提前分好的小组, 每个小组分别对两首诗歌中表达的意象,情感进行对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有条件的话,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营造夜雨的幽静气氛以及明月清风,零星淡雨的雅静的夏夜山村这些意象,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如对“润物细无声”的周围环境的安静及“花重锦官城”的来自内心的喜悦。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读懂诗意,体会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二)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目标及授课内容
在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对课堂教学目标及授课内容进行合理确定。
如在《两小儿辩日》的学习中,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小组合作,让学生对课文中的每个角色进行饰演,在这个扮演的过程中,让学生对两小儿的观点更加明确。通过角色阅读,不仅使学生课堂参与度提高,而且活跃了学生思考氛围。因此,按照授课内容的不同,更换授课方式是十分必要的。
(三)丰富合作活动,充分表现自己
小学生多对课堂活动感兴趣,那么就可以基于授课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方式,如知识竞赛,读书交流会等,培养学生相互合作,互相竞争意识,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充分表现自己的技能才华,在活动中,拓展学生眼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比如,在《夜莺的歌声》学习中,教师可以按照课本剧的活动方式,编写剧本,准备道具,以小组为单位,安排角色扮演。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学生参与度,更有利于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把控,充分给学生表演的舞台。
(四)积极性评价,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积极性评价在小学学习阶段是十分必要的,教师要将积极性评价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通过师生评价,生生评价,激发学生学习潜力,推动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具体来讲,教师可以通过积分的形式,对组内各个成员进行打分,打分标准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学生的个人能力等;在小组内,成员之间也可以进行互相打分,打分标准包括成员的合作能力,对小组贡献度等等。通过评价方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到自己,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信。
结语
综上所述,就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整体而言,这种模式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枯燥乏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考虑到了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课堂应多让学生说,让学生表现。这不仅对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是有意义的,而且对小学语文的课堂质量及学习质量的提升也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马建明.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学周刊,2020(02):18.
[2]杨婧.开展合作教学 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35):54+56.
[3]巴德玛. 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研究[C].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年课堂教学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250-251.
论文作者:吴世海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8月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4
标签:小组论文; 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教师论文; 方式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8月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