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思维训练的探索和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初中语文论文,思维训练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总和思维密切联系着:没有语言,思维就会失去凭借,思想也就没有物质的载体;然而没有思维,思想就无从产生,也就不可能有彼此的交际。语言和思维的这种密切关系,决定了语言发展和思维发展的密切相关。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而要想发展学生的思维,又必须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素质和语言素质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因此,语文既是一门语言学科,又是一门思维学科。教学生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和思维表达是语文学科特有的功能。
训练的目的和要求
纵观建国以来我国颁布的几个语文教学大纲,对思维训练的认识正逐步走向成熟。
1986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第一次在“教学目的”中规定了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在“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中规定了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1990年的修订大纲仍保持了原先的表述。2000年颁布的语文新大纲在指导思想上立足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全面揭示了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内涵,即在注重语文素质教育的同时,更强调思维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教育,强调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思维教育方面,新大纲在“教学目的”部分,规定了要“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在“教学内容和要求”部分,规定初中“阅读”要“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初中“写作”要“运用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的内容。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初中“课外活动”“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部分,规定了“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像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评估”部分,对初中学生的评估规定要“有利于激励和引导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从新大纲的这些新规定可看出,新大纲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理念下,特别突出了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新大纲不仅把思维训练的内容列入“教学目的”,而且从“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到“教学评估”,都作了明确的规定,从而使思维训练有纲可本,有章可循,有准可依。
21世纪的社会向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树立思维训练的新观念,积极进行思维训练的探索和实践,把思维训练的任务落到实处,使学生的思维素质切实得到提高,从而全面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
训练的方法和途径
基本的思维方法是指分析和综合的方法,以及所派生的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系统化、具体化等方法。思维方法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在阅读中,要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去理解作品的内容,诸如对语意的理解,对层意和段意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对中心思想的理解等。在写作中,要学生运用这些方法立意、选材、布局、谋篇。阅读方法、写作方法,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方法。学生凭借自己掌握的思维方法去阅读,去写作,又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思维方法受到训练,得到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采用灵活多变的训练方法,通过多种训练途径发展学生思维。具体实践方法如下:
方法一:观察
观察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视听器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增强感性认识的直观思维训练方法。
在观察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点应落在养成学生边观察边动脑思考的习惯上,指导学生注意寻求每一个细节,不放过任何特殊之处,在对比中找出特点,以便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使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平常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或从表面不相干的事物中找出其内在的联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实物的观察、人和事的观察、图画的观察等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学习杨朔的散文《荔枝蜜》后,了解到杨朔在参观养蜂场时,不只看到了那些嘤嘤嗡嗡的蜜蜂沸沸扬扬的忙碌景象,而且看到了蜜蜂那种从来不争、不计较得失的品格。“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这是作家在认真观察基础上积极思考的结果。从仔细观察对象→发现特点→分析本质→展开联想,这种思维的过程正是初中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一种特质。于是,我让学生课余时间寻找目标观察,并遵循上述思维模式由表及里地探究对象本质。有一学生在“Discovely(探索)”频道中看到有关鹰的介绍,她发现了鹰不畏风雨、搏击长空、以强有力的利爪牢牢抓住自己的目标并睿智地克敌制胜的特点后,联想到作为学生也应该像鹰那样对待学习与生活,不畏困难,坚定不移,并发挥聪明才智克服前进中的障碍,走向成功。学生在习作中写道:“生活告诉我,顽强、睿智、有力、上进才能达成目标,成为生活的强者;我也要告诉生活,我要成为鹰一般的强者。”
方法二:概括
思维所反映的对象总是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和它们之间的规律性联系,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对事物的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而后又经过具体化,把同类归在一起的思维训练方法,就是概括法,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基本方法。我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来概括文章的中心,通过感知人物言行等的语言来把握人物形象,通过感知文章的表达方式来感悟各种表达的效果。
我在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时,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文章记叙了志愿军战士在战场上英勇杀敌、舍己救人、不怕艰苦等事迹,歌颂了他们的英雄气概。让学生通过圈划志愿军战士在松骨峰战斗中与敌人英勇搏斗的词句来体会他们的坚韧和刚强。学生通过比较文中记叙、议论、抒情等的表达方式,来领悟其不同作用:叙述、描写志愿军战士在战场上英勇杀敌、舍身救人、不怕艰苦等三件事读来令人感动,用排比句式进行议论、抒情,读来能让人更强烈地感悟到志愿军战士们是最可爱的人。
方法三:分析
分析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把组成事物整体的各个部分及个别属性分解出来并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关系的思维训练方法。
教学《驿路梨花》时,在学生朗读课文后,我问:“你们喜欢这篇课文吗?”学生回答:“我喜欢。理由是:这篇文章先写了‘我’和老余投宿,无意中发现了小茅屋,又在无意中遇到了瑶族老人。从瑶族老人那里知道了茅屋主人是梨花姑娘,第二天早晨,又无意中把梨花妹妹当作梨花姑娘。后来才知道这小茅屋是十年前过路的解放军造的。我在读的时候就一直想往下看,这小茅屋究竟是谁造的,所以我说这篇文章很引人入胜。”这个学生的发言既有整体感知,又有分析、鉴赏,还有高度的概括,思维训练的容量可见一斑。
方法四:比较
比较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对事物差异、正反、变化等的确定,从而更深刻、全面地认识事物的思维训练方法。我在教学中经常通过同题材不同作者的作品比较、同一单元内不同课文的比较、正反面文章比较、同题作文不同作法的比较等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在指导学生比较朱自清的《背影》和时文《父爱没有绝唱》时,在选定比较的角度——“立意和选材”角度后,要求学生自行阅读这两篇文章并概括出它们各自的中心和材料。我将学生的阅读结果板书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发现它们的立意是相同的,都是歌颂父爱;而两文的选材是不同的,前文通过送“我”上火车、买橘子两件事来表现主题,后文则通过晚上陪读、到学校送米菜、高考落榜后仍鼓励“我”上进等三件事来表现主题。随后,我又问:“那么,它们在选材上有没有共同点呢?”学生茫然了。于是,我又进一步提示道:“我们看一看这五件事情都属于什么性质的呢?它们都属于生活小事,这就是两文在选材上的共同点。因此,我们说,两文在选材、立意上的共同点是:父爱表现在乎常的生活细节之中。”这样的导练,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
比较法作为思维训练方法之一在不同文体的读写中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如在议论文的读写中,指导学生通过比较古与今、新与旧、正与反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从中得出得与失、好与坏、正与误、美与丑的结论,可以纵比(即将两种事物从历史到现实作系统比较),也可以横比(即将事物鲜明比照,相互印证,或以反衬正,或以正驳反),在对比中求结论。在记叙文的读写中指导学生通过人物与人物间的对比或同一人物前后的对比,更深刻、全面地把握或刻画人物形象。而在说明文的读写中,指导学生通过比较,旨在更具体地领会或阐明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通过不断地分析、比较,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方法五:联想
联想法就是教师指导学生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维方法。我经常通过对比联想、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因果联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带领学生们游松江醉白池时,启发引导学生依据所见的景、物、人、事进行广泛联想。于是,学生由石拱桥的桥身及其在水中的倒影联想到了“满月之境”,由荷花池联想到了“‘接天莲叶无穷碧’的醉人醉心的美景”,由池中栩栩如生的仙鹤联想到了“古人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闲适淡泊”,由“雪海堂”的名称联想到堂前曾经积雪如海的壮观景象,由堂前的腊梅和翠竹联想到了孙中山先生曾在此为同盟会会员演讲的铮铮气节和先人遗风,由“十鹿九回头”的图案联想到了海外游子对故乡的深深眷恋……由于学生开展了这样积极而广泛的联想,作文的材料丰富了,内容充实了。
方法六:想像
想像法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的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我开展了想像专题训练,如:以“未来的我”为主题想像自己长大后的情景,以“环境的发展”为主题想像地球的明天,以“电脑世界”为主题想像科学的未来等。当学生的思维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后,他们想像的奇特、高妙、深远令我自叹弗如。有的学生想像未来的自己成为第一个与外星人对话的人,有的学生想像自己在火星上模拟地球生态环境实验等等,其思维的广阔度如行云流水,更包含着宝贵的创新精神。
方法七:体验
体验法就是教师指导学生用自身的经历去体会、验证客观对象的思维训练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不仅从阅读中获得信息,认识世界,还从中获得种种体验,如审美体验、情感体验、伦理体验等。
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体验作品中的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培养学生真、善、美的高尚情操和道德品质。每当学生真正体验到了生活中的至真、至爱,自然就会提笔抒写心灵之言,情动而辞发。我还带领学生到野外感受大自然,进行社会实践、采访报道等,让学生走出课堂,开拓思维,触发灵感,捕捉信息,训练学生思维的连贯性、灵活性和严密性。
方法八:质疑
质疑法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思维训练方法。
在质疑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在阅读教学中,根据文章的相关内容,结合自身的文化背景知识,创造性地解决新的问题;在作文教学中,根据学生自身的思想认识水平,对某一现象、事件多角度地提炼主题。如在阅读赏析《放飞生命的蝴蝶》一文时,我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你认为本文写的内容真实吗?请谈谈你的看法。学生纷纷提出问题:抽血怎么会死人呢?山寨里真的这么闭塞、落后吗?一学生以她妈妈多次献血的经历告诉大家,人体有造血功能。又一学生以他亲身到云南边境某一山寨的生活体验认为那里也有学校、也有教育,小男孩不可能无知到这种程度。在教师的启发性引导和学生的共同探讨中,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训练的效果
通过几年的语文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全面的发展,尤其在思维的创新性、广阔性、条理性、迁移性和深刻性等方面更为突出。
1.激发了思维的创造性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开放式的环境,使语文的课堂教学与学校的、社会的语文学习相沟通,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或利用校图书馆、阅览室、计算机网络等学习资源,引导学生通过持之以恒的自主学习、探究,获取知识,开拓视野,增强独立思考、鉴别和研究的能力;或让学生自己创办文学报刊,在文学创作中激发自己的灵感,展示自己的才华;或举办演讲会、辩论会,使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等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锻炼;或走访各界人物,开展调查研究,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学会自己选择对象,搜集材料,确定主题,发表见解,增强创新实践能力。李德优同学的《给萨马兰奇的一封信》以其新颖的构思夺得了上海市第14届“恒寿堂”杯中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
2.培养了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特征。它要求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把原来缺少关联的信息重新组合成比较系统的信息链,从而获得对事物较为完整的认识,把握事物的规律。初中阶段,学生所学语文知识较多,但未能形成知识体系,我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精心梳理归类,新旧联系、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3.增强了思维的条理性
思维训练中我注意采取层层递进的方法步骤,有的放矢地训练,增强了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我在训练学生写读后感的过程中分四步走:第一步,就全文主要内容发表感想;第二步,就文章内容中的某一点发表感想;第三步,就文章内容中的某一点发表感想,但要有一定的思想性,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去认识;第四步,要求按“引→议→联→结”的结构写作,力求观点清晰,结构严谨,论据充实。这四步贯穿于整个初中学习阶段,因年级而异,循序渐进。这样的训练大大增强了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在初三第一学期区统考中,我带教的两个班在小议论文写作中的得分率出现了明显差别,经过四年强化思维训练的班级的优秀率为98.11%,而未经过强化训练的班级的优秀率仅为78.43%。究其成绩差异的原因,虽然不排除观点提炼的深刻性、论据的新颖充分性等因素,但最根本的还在于文章说理思路、条理的清晰。
4.发挥了思维的迁移性。
在语文思维训练过程中,我重视训练学生有效地调动自己大脑中存储的语文知识,去接通课堂以外的新信息,实现知识的迁移,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大大增强了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发挥了学生思维的迁移性。
我教学完《背影》后,要求学生在家有意识地观察、体验父母亲或其他亲人的挚爱之情。有一学生写道:“……打点好包裹,我们上路了,父亲从我肩上卸下那沉重的书包,可是他手里已经有一个鼓鼓囊囊的塑料袋了,我告诉他我背得动,可他死活不肯还给我,还执意要我坐在他自行车后。一路上,他比母亲还要唠叨,嘱咐我一定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吃饭别挑食,有空一定得打电话回家……父亲的车技不高,他边叮嘱边回过头看我,原本就不稳的车,这回晃得更厉害了,我的心也随之一颤一颤的……”这里,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内容,体悟文中情感,并带着这种情感去体验亲人对自己的爱。由课文中的思维和情感的迁移启迪了学生心中也许从未感受到的亲人之爱;同时,当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亲人之爱后,也就更深刻地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了。
学生思维的这种迁移效果还体现在不同学科之间。本学期,我任教的初三(1)班在上海市第二届中学生科技英语竞赛、上海市“上教杯”中学生科普英语竞赛中有6人,分获7个大奖,不仅名列全校之最,还位居全区之首。这样的创新思维能力与学生们平素积极的训练和灵活的迁移能力是息息相关的,更重要的是,它将使学生们受益终身。
5.开掘了思维的深刻性
人常说:“识”高才能“文”高。文章水平的高低与文章的立意密切相关,文章立意的高低又与一个人的认识水平密切相关,而一个人的认识水平又与其思维的深刻性密不可分。从几年来不断涌现的立意深邃、高妙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窥见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开掘。同样写《我过生日》,一般学生往往只会捕捉那些记忆中欢乐的场面,有学生却能从生日那天由于爷爷突发疾病被推进手术室而不得不整晚随父亲守候病房,使原本美好的庆祝会化作了泡影这样的经历中悟出了一个道理:爱不仅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责任。可见其思维的深度。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而学生思维的发展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的探索和实践还刚起步,有待于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和文化素质。